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61章

作者:浮笙闲 标签: 幻想空间 历史衍生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但最关键在一开始那句,韩信没收到命令他停止伐齐的消息,郦食其出使齐国,在他们看来叫做“间”,也就是私下里派过去的。

  那既然齐人“狡诈善变”,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在虚与委蛇啊?

  万一是假的呢?】

  汉初:……

  在场几人终于没有了当年战场上因为消息传递带来的阻碍,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听完这一出,都忍不住跟着痛苦地皱紧了眉头。

  “……所以那信息的传递真的非常重要,”陈平回避了前面所有的矛盾,觉得那时候百般揣测对面到底在想些什么的自己都跟着显得可笑起来了:“要是韩将军当初得到了准确的消息,这事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能怪谁呢?

  怪以为郦食其会事先通知,所以没另外派出使者的刘邦吗?怪当初为了解决刘邦燃眉之急而自愿出使,最后从容就义的郦食其吗?怪没收到准确消息,害怕齐国首鼠两端的韩信吗?

  ——还是怪这该死的消息传递吧。

  “交通!那交通必须得大力操办起来!”刘邦对先前畅想许久的话题有了更深的渴望:“那交通办起来了,人的流通快了,那消息传递起来是不是也快了?”

  别再搞出这么一出来了!

  【第二个槽点就在于韩信屡屡被人痛心疾首的政治能力问题。

  你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实诚地要那个假王啊!】

  “因为齐人反复,不立假王以平镇地方不以为安。”

  哪怕前面已经得到了刘邦关于这个问题的回击,韩信依旧倔强地要把自己当时给出的理由再重复一遍:“齐国距离楚国最近,臣若要伐楚救汉,一定会从齐国发兵。”

  “没有王的名义在手,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不够方便。当初在赵国的时候,上面有张耳作为赵王行以方便,在齐国可没有。”

  刘邦被前面几次韩信和他迥然不同的思路已经震撼足够了,面对这个解释,他反倒心平气和了,只深呼吸了几次,最后竟然还能维持表面上的镇定。

  “理由给出的好,下次把前因后果和你的忠心记得一起写上去。别就给我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是请求,实际上跟威胁似的话。”

  “我,臣没有在威胁!”

  【立假王确实有利于齐国的安定。

  但这话是你可以说的吗?你这么说不就是像仗着自己功劳很多,于是威胁你顶头上司吗?

  刘邦被你气到,说句老实话,也是真合理啊!

  你怎么在项羽、蒯通面前表达你对刘邦的忠心日月可鉴的,跟刘邦本人就不会多说几句好话了啊?说话难道要钱吗?】

  韩信:可是我要脸啊!

  那些话当着本人的面说,难道不觉得奇奇怪怪的吗?

  事实证明韩信不了解韩信自己。

  【你后来对刘邦都能直接说“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这种话了。也就证明你不是不会啊。

  怎么这时候你就开不了这个口呢?】

  刘邦:?不是,假的吧?

  被在场剩下几个人这么说,都有种驾轻就熟丝毫不慌的从容的刘邦,想象一下韩信对自己说出那种话来,就觉得有点不够真实的感觉。

  “……你现在对我来上一句?”

  韩信当然是沉默的,沉默着怀疑未来的自己。

  刘邦:对啊,这个态度才应该是韩信啊!

  【啊,当然,齐国事件其实还并没有让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崩到有些人以为的,刘邦怀恨在心的地步。

  实际上,如果真的是这样。在伪游云梦的时候,以他的斤斤计较,面对韩信鸟尽弓藏的诛心之言,他所回复的就决不能只是一句干干巴巴的“人告公反”,也就是有人告诉我你造反了嘛而已。

  而是能把过往所有的旧账都翻出来,和韩信好好用寸不烂之舌掰扯掰扯,让韩信被他的话堵到哑口无言。

  从这一点其实反而能够看出,在当时,不说韩信心里,连在刘邦心里,韩信也没犯下什么死罪。所以回到雒阳之后就把韩信放了,还给了个淮阴侯的位置作为安抚。】

  “伪游云梦?”“鸟尽弓藏?”

  君臣两人不约而同地同时开口,目光不可置信地交汇在一起,看得旁观的人都感觉奇异的心累。

  “陛下!你怎么能欺骗我呢?”

  大概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了伪游云梦是怎么一回事,韩信当场就开始又和刘邦吵了起来。

  “那不是都说了,有人跟我说你造反吗?”

  虽然很明显可以猜出来那理由不够充足,但是刘邦想到最后的处置,说话依旧是中气十足的:“并且最后我还不是给你淮阴侯的位置作为补偿了吗?你结果还骂我鸟尽弓藏?”

  “那能一样吗!你夺了我的王爵,我抱怨一句还不行吗?”

  人:就你们这时候的默契程度,怎么之前就不能做到啊?

  心累.jpg!

第63章

  【伪游云梦之后,这两人的关系毫无疑问是降入了冰点。主要是韩信心里难以释怀,所以发生了诸如称病不去上朝,羞辱樊哙的事情。

  可是倒也不是一直坏下去的。

  司马迁在这一时期,跟着上面两件事写了著名的陛下能将十万耳,臣则多多益善的事件。

  后世人在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时间段的关系,添加上什么韩信原本正骄傲着,结果被刘邦一句话刺回去,于是韩信发现自己说错话勉强扯一句来找补的情节。

  ——怎么说呢,合理,但有点没必要。

  韩信是那种会看刘邦脸色的人吗?

  司马迁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是从容议论。虽然理解为刘邦单方面从容也不是不行,可是从整段对话的言词来看,韩信展现出来的也并不是一个满腹怨念的抑郁者的形象。】

  “我倒是不觉得自己有后世人口中那么大度。”

  正在气头上的韩信,干脆连光幕也一起阴阳怪气上。平常不算能言善辩的将军,在此刻却展现出了能让文臣们退避三舍的语言功底。

  三人:其实主要是不想牵扯进这两个人的纠葛中。

  “陛下确实不过是只能将十万人的才能而已,臣可说的是大实话啊。怎么就不能是臣的实话,反倒刺中了陛下心中过不去的坎了呢?”

  刘邦比他更冷静些,哪怕对面精准地直戳他的痛点,却也没失去理智——毕竟他还指望着韩信未来能帮他一起干活呢,这时候把脸皮撕破未必得不偿失吧!

  于是他听完只是沉默,随后无谓一笑:“可是听后世人的言下之意,将军先前那句朕乃天授,正巧是跟在这句话之后的呢?”

  你讽刺呗,反正再讽刺,你之后还不是夸回来了?

  被未来的自己瞬间背刺的将军一哽,满腔火气忍不住就对着未来的自己也发了过去: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

  刘邦都把王爵给剥了,你连个重话都不会彻头彻尾说完整吗?!

  天幕的话好像应和着他这番质问。

  【实际上,先不论《三辅黄图》里头说长乐宫有韩信射台这种,因为古籍作者年代不详,并且肯定不是汉初,所以可信度存疑的记载。

  我们光看《史记》淮阴侯列传最后的记录。

  韩信在人生的最后时候,原本是可能不想进宫的。结果却因为被告诉说,刘邦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让他“虽疾,强入贺”,于是回心转意真的进宫去了。

  你说这是因为害怕刘邦对他如果不入贺会有意见吗?韩信那几年不上朝都多久了,少这一次吗?

  只能理解说,到那个时候,这俩人的关系反而有些回转了。于是在知道了刘邦获胜之后,韩信虽然可能真的病了,也还是愿意给他个面子去恭贺一下老板。

  虽然肯定恢复不到当年解衣推食那会,因为时间紧迫所以拉拢关系都做得有点过头的紧密;也恢复不到韩信信誓旦旦“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那时的全心全意。

  但基本上也没有伪游云梦之时的冷淡了。

  更多的像是一种两边都看开了,也许还沟通过了,所以终于姗姗来迟地磨合与融洽。于是可以从容论述当年的平静——有点接近于张良或者萧何一度和刘邦的相处。】

  终于听到了后世人口中先前反复强调的,韩信对蒯通和项羽使者说出的虽死不易全文的刘邦:……

  “所以这话你为什么不跟我直接讲?”他直接一个大震撼,伸手扯出了近在咫尺的韩信的衣袖:“不是,为什么你对我就怎么不会说话了?”

  韩信原本还在因为那个射台和他最后还是进宫庆贺刘邦得胜归朝的事情怀疑人生,被刘邦这么一句话问过来,整个人都有点应激,下意识想往萧相身后躲。

  韩信:这话说出来,正常人都会感觉不好意思的吧?

  对着当事人这么说,你是想让我去死!

  但到底,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却稍微缓和了一点。

  后世人还在继续痛心疾首地输出。

  【所以说沟通真的很重要啊,这对君臣能不能学学后面的刘彻和他的卫大将军?他俩的君臣相得不就是建立在彼此知无不言,什么都能坦率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吗?

  啊当然,什么群臣下大将军那种故事肯定不可能在刘邦和韩信这俩身上发生的,猪猪那毕竟可是彻头彻尾从不遮掩的偏心来着。】

  刘季:所以为什么要喊我那好大孙猪猪啊?

  因为汉武帝的存在感实在太高,于是也或多或少猜出了他应该是个优秀到名气很盛的子孙,刘季更加对于那个称呼情感微妙起来。

  虽然后世人喊起来的语气还挺可爱的就是。

  他一边心里嘀咕几句,一边默默又记下了新的注意事项:把将军拐回来之后要好好沟通。

  听上去他未来的大将军虽然在政治方面有些不够成熟,但对他的恩情还是记得很牢的。就算发生了那种刘季听了都有点不忍直视的矛盾,在相处时间长了之后,关系竟然还能有所弥合。

  刘季:那么这回早点培养一下感情,别让他继续在奇怪的事情上犯糊涂,不闹那些矛盾不就行了?

  对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很有信心的人对此表示小菜一碟。

  可是下一秒,天幕的论述直转而下。

  【但即使如此,韩信依旧是要去死的。】

  汉初众人沉默着,他们差不多明白了整件事的逻辑,回想到前面继承人的问题,一种莫名的悲哀油然而生。

  萧相踌躇了一会,最终还是伸出了手,把隐隐也明白了什么,于是面色有些阴沉的韩信揽住。

  “没事的。”他沉着声音,尽可能想说得温和:“你未来不会再面对同样的局面了。”

  如果刘邦和他的关系,在最后竟然还能称得上一句缓和。

  那么会是谁动的手呢?

  为什么要让韩信去死呢?

  他们心里都有了点数。但天幕还是没先正面回复,它又习惯性绕远了话题。

  【我们后来有些人喜欢评论历史,在秦末汉初这一段时间,有人就觉得如果让始皇帝得到了汉初三杰,那么他们一个都不用死,尤其是韩信不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