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嫁给渣过的佛子 第172章

作者:余何适 标签: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重生 复仇虐渣 穿越重生

  “他的身世,你去西域一查便知。当年叛逃的吴王亲军将他带到西域,托付给乌兹王抚养,而后遁入空门为僧。时间、事件,都完全对得上。还有何可疑虑的?”

  李奎嘴角一扯,冷笑一声,并不把李氏放在眼里。李奎身旁的亲卫,纷纷将腰间的刀鞘抽出一半,面露震慑。

  洛襄一言不发,双眸如夜色般漆黑辽阔,映着满目刀光,倒显得越发清冷。

  他从袍袖中取出一枚玉玦,放于掌中,示予二人看。

  李亘和李奎望向他手中的玉玦。

  玉面色泽清润,无一丝杂色,可见上面细细密密地雕有五爪蟠龙的纹路。

  大梁祖制,皇子、亲王只可佩四爪龙,唯有天子服制,龙有五爪。

  此玉玦,形同皇室玉牒,确是天子之物。

  见之,如见天子。

  烛影微微晃动。帐内寂静无声。

  一刹那,李亘、李奎一同撩起衣摆,朝着玉玦,屈膝半跪。满堂所有人见状,没有半刻犹豫,一道跟着下跪,一时间甲胄兵戟相触,切切嘈嘈不断。

  唯有洛襄立在正中,身姿如松,面色如玉,毫无波澜。

  他扶起二人,道:

  “两位王叔为大梁戍边多年,劳苦功高,保长安数十年太平安稳。这等大礼,恕我受不起。”

  李奎眼前一亮。直到此时,他才真真正正看了洛襄一眼。

  别人见他封王封侯,不过敬畏他藩王的尊荣,世袭的头衔,而此人却以守边之军功敬他重他。

  李亘则是一直默声观察着洛襄。不仅只身入营,不带一兵一卒,面对一众凶厉的将士,还有李奎的挑衅,他丝毫不见惧色,泰然自若。

  此时,两名位高权重的藩王朝他下跪,旁人定是受宠若惊,面露喜色,而他仍是从容应对,不卑不亢。

  言行举止,淡然之中透着一股清贵之气,说是天潢贵胄,亦不为过。

  由此可见,此人胆识和气度,确实不同凡俗。

  “有乃父风范。”一旁的李亘笑呵呵地拍了拍洛襄的肩,拉他一道坐下。

  李奎亦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当年吴王的影子,不由愤声道:

  “吴王与我们是生死之交。大梁的北境,本就是我们和他一道打下来的。狡兔死,走狗烹。不料他最后竟是落得这般下场。”

  “你父王为人宽厚,善用兵伐,当年于我们有恩。今上不准我们再提当年之事,可是我心中自有计较,他就是被冤枉的!他绝非谋权篡位之人。”

  李亘睨一眼李奎,他便收了声,面上仍露忿忿之色。李亘望着洛襄,道:

  “孩子,你可是要我们兵谏长安,以清君侧,为你父王讨一个公道?”

  洛襄望过去。李氏正站在一簇烛火旁,手中捻着一根金簪,缓缓拨动着烛火。

  火焰在她的操控下,越燃越烈,狂跳的火苗似是要烧至一旁的帐布,岌岌可危。

  洛襄收回目光,缓缓道:

  “昔日恩怨,一世污名,是该了结。”

  他在军帐中的舆图前立定,沉声道:

  “此番请两位王叔相助,我已有谋划。”

  李奎和李亘一道凑上前去,望着他瘦长的手指在舆图前指挥若定,心中惊异又是欣慰。

  他对长安和京畿各处的熟悉,远胜在场任何人。

  ……

  缺月悬空,浩夜千里。

  李亘和李奎出了中军帐后,屏退亲卫,回到各自帐中。

  一路上,李奎难耐心潮澎湃,忍不住道:

  “他儿如此龙章凤质,明理善断,杀伐果决,他若泉下有知,心中定会宽慰。”

  他沉吟片刻,眉头皱起,又轻轻道:

  “可我总觉得,他儿子长得不怎么像他……难道是因为在西域长大的缘故?”

  李亘只笑了笑,道:

  “都已经二十年了,你早忘了他长什么样了吧。”

  李奎摇摇头,目光坚毅:

  “怎么会忘。那一年父皇让我随军历练。他当时未封吴王,也还未之藩去往吴地。是他领着我去雁门关外打北匈人。我才十五岁,第一次出长安,第一回 上战场。一见了血,下马吐了好一阵子,他一直扶着我,轻拍我的背。唉,父皇都从未对我这般好过……”

  李亘年长他十岁有余,此时见当初那个锦绣堆里长大的弟弟已是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封疆藩王,他满是皱纹的面上露出一丝笑意,沉默不语。

  李奎想起旧事,沉眉敛目,叹一口气,继续道:

  “十哥,如今他有这样一个儿子,我心里是真的高兴,却又怕是假的,空欢喜一场……”

  闻言,李亘面上的笑意渐渐淡了,最后凝在了嘴角。他平视远处夜色下的群峦,转动着拇指的玉扳指,冷笑道:

  “就算不是他亲子,又有何要紧?”

  李奎微微一怔,倏然抬眸。

  一向宽厚的十哥李亘面上的神色极为冷厉,凹陷的眼窝下,一双因年迈枯朽的双目燃着暗火。

  “就算不是他的儿子,难道我们就放弃了吗?今上本就不是太子,他为了这个大位,心狠手辣,当年陷害屠戮了多少人?连当年扶植他继位的废后一族都被他处置了……”

  李亘古井无波的面容之下暗潮涌动,掩着压抑多年的嗔怒与不甘,继续道:

  “若非当年北匈突袭,北疆还需人戍边防敌。恐怕今上要将你我一道清算。或许假以时日,你我皆会是当日的吴王。”

  “二十年来,我浑浑噩噩,不涉朝政,但我却一刻都未曾忘记。”他浑浊的眸中隐含恨意,咬牙道,“当年之事,必要血债血偿。”

  李奎闻之,胸中激荡,握了握拳头,道:

  “十哥所言甚是!既有他的天子信物,便有理由调动兵马,我们师出有名,又有何惧?!”

  夜色浓重,稀星寥落。一朝风月,照遍万古长空。

  千军万马,在长安四野静静等待号令。

  ……

  洛襄回到帐中,香炉已灭,余烟散尽。

  他照旧要在夜间为她诵经祈福。他不在她身边,他也希望他的梵音可以传至千里之外,令她一夜好眠,远离梦魇。

  洛襄取出新一片的檀香香料,放入香炉,点起了小簇的火苗。

  她一直很喜欢他身上檀香的味道。抱着他的时候,柔软的身体紧贴在他怀中,鼻尖会一直往他身上轻轻地蹭。

  每当她害怕,都会紧紧抓着他的袍袖,好似闻到他身上的香息,她就能安定下来。无声的依赖和信任。

  洛襄轻勾唇角。

  此生最是美好的回忆,都与她有关。

  他很想她。

  想念她浓密的乌发垂落在他肩头微痒的触感。想念那片绽放在雪峦中的红莲,散着甘甜,越吻越是明艳。想念她缠着他不肯放手时,微微喘息呼出的幽香,潮红的面靥比海棠花更为娇柔……

  洛襄闭上了眼。即便曾经拥有,对她的渴求仍然抑制不住。

  他坐在案前,一页空白经文的背面写下:

  日月长相望,宛转不离心。见君行坐处,犹似火烧身。

  今夜,外头夜风极劲,香炉里的火怎么点都点不燃。

  许久,洛襄将香料放置在案上,面无表情,静静等着身后之人现身。

  “佛子真是好谋算。”

  背后传来一声冷笑。

  “仅凭一块玉玦,寥寥数语,就轻易收买了本朝最大的两位藩王。”

  李曜摆弄着手里与他一模一样的白玉玦,神容玩世不恭,音色狠戾:

  “可这玉玦,我也有,怎就从来没有派上过如此用处?”

  “当年父皇自知亏欠母后,以天子之物相赠,希望能保她一命,最终却还是没保住。母后将此玉玦一分为二,我有一半,另一半竟是给了你。”

  “我两世孤家寡人,没想到竟有一个亲哥哥。”

  李曜面容冷肃,目光复杂。

  自幼失去母后,作为废后之子,即便养在皇太后膝下,也是终年饱受欺凌,所有皇子都可压他一头。偏生父皇向来不待见他,恍若可以从他的眼中,看到曾经废后的影子,由是便极度厌恶于他。

  可他,竟然还有个从出生起就比他更惨的哥哥。

  洛襄终于将香炉点燃,背身独立,头也不回。

  李曜见他似是早有预料,神色一凛,警觉出异样,反问道:

  “你知道我会来?”

  洛襄继续往香炉中添入檀香,直至一阵青烟从博山炉的山间缓缓上升:

  “李氏所谋所为,你前世便一清二楚。今生,只会更为驾轻就熟。这一世,你必定事先就在京畿大营里安插了眼线,可以来去自如。”

  李曜愣住,明白过来,垂头低笑一声:

  “原来你也全部记得。”

  前世,京畿大营哗变,李曜曾被众藩王兵谏围困。是身为国师的他,一力镇压,血洗京畿。尸山血海中,他袈裟浸赤,犹如鬼刹,为皇帝杀出一条生路来。

  李曜的冷笑凝在唇角,半晌没有作声。

  一直以来,不止他一人有前世的记忆。

  那么前世令他匪夷所思的一切,就解释得通了。

  李曜终于明白,前世那位国师为何会不遗余力地辅佐他,为他铲除异己,为他稳坐帝位,最后为了国境安稳,成全他的疑心,落得尸骨无存的下场。

  国师当时就知道自己的身份,他是他在这世上仅存的哥哥。他分明看穿了帝王之心,却甘愿为国、为她赴死。

  李曜的胸口既是发涩又是盈满嗔怒。他的神情有一刻的呆滞,眸中锐利的光渐渐隐去,化为一滩漆黑的死水。

  他颓然地跌坐在地,倚在榻前,眼里空空荡荡,巡视一圈帐中,只见洛襄一人,问道:

上一篇:诸朝来我农家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