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唐之好 第14章

作者:晏央 标签: 穿越重生

  这边魏王愁云惨淡,那头秦国君臣却欢欣鼓舞。

  咸阳王城中,秦王政在与大臣们一道庆祝了前线的胜利之后,就是否乘胜追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有人认为应该乘胜追击,直接打到大梁去。

  还有人则认为,应该见好就收,徐徐图之。

  老将王翦就属于后者,他对年轻的秦王道:“如今并不是灭魏的好时机。隆冬将至,这仗若要接着打下去,魏国固然会损失惨重,我秦国也讨不到什么好,老臣恳请王上撤兵。”

  王翦担心秦王不知轻重,贪功冒进。

  秦王政只是略略思索了一番,便点头道:“可。寡人收到消息,姚贾与唐军已离开齐国,进入魏国境内。和谈之事,就交由姚贾来办吧。”

  “此番寡人派军攻魏,是因为魏王与楚王对寡人不敬,指摘寡人行事。若想寡人退兵,魏王需得让寡人看到他的诚意——寡人要魏王献上与秦东郡相邻的十城。”

  实际上,魏王和楚王没有直接指责秦王,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对燕国废太子动手的“秦军”,也就是李令月一行人。

  但嬴政毫不犹豫地把这笔账转嫁到了自己身上,这便是在向各国表明,那支“秦军”在外的所作所为,都是经过了他这个秦王许可的。再有人逼逼叨叨,便等同于是在指摘他这个秦王。

  王翦看着将一切安排妥当的秦王,不由点了点头。

  他这心算是白操了,他却颇为高兴。

  秦王虽年轻,眼中看到的却是全局,断然不会因为一场战事的胜败而被冲昏头脑。

  有王如此,于他们秦国而言,是大幸。

  ……

  姚贾的办事效率相当之高,收到秦王书信没多久后,他就与魏王派出的使者完成了和谈重任。

  当然,李令月的十万大军,也对这场何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要是谈不拢,是不是就要直接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了呢?

  那边儿蒙骜的二十万大军还让魏王头疼着,他实在不愿再招惹一支凶悍的秦军。

  在这种情况下,魏王比姚贾还急着促成和谈之事,和谈的过程自然无比顺利。

  和谈完成后,魏王增正想像送瘟神一样把李令月与姚贾等人送走,李令月却一直在大梁城外徘徊,迟迟不肯离开。

  这举动可把魏王增给吓得够呛。

  秦王政莫不是还给这女将交代了别的任务,比如刺探大梁城的情报,甚至是……寻机会对他这个魏王不利?

  一想到李令月对姬丹做过的事,魏王增就生出了浓浓的防备之心。

  面对魏王的质问,李令月道:“吾王求(强)贤(抢)若(民)渴(男),听闻廉颇将军在大梁城中,自然不愿错失他这良才。魏王若将廉颇将军交出,我即刻便会退去。”

  魏王增:“……”

  这廉颇有那么大“魅力”吗?

  魏王增:“来人,请廉将军出城一叙。”

  不是不知道,直接将他国来投奔的人才亲手交给秦军,会对他的名声造成多大的损伤。

  但此刻,魏王增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他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与秦国达成和谈共识,断然不能因为一个他用不上的武将而功亏一篑。

第015章

  廉颇被“请”出来时,臭着张脸。

  这是必然的,他来魏国,本是想在魏国求一将职。哪知将职没求到,魏王转手就把他卖给了秦军。

  现在,他说得好听点儿是秦军的客人,说得难听些就是秦军的俘虏。他曾帮着赵国,与秦国对峙那么多年,倘若秦王是个心胸狭小的,怕是要寻他麻烦,可廉颇实在没得选。

  罢了,就先看看秦军想做什么吧,要是秦军想对他不利,他半路上再想办法逃走。

  “廉将军,我们又见面了。”李令月对廉颇道:“邯郸城外,我也曾见过廉将军的英姿。那日一别,廉将军似乎憔悴了不少啊。”

  廉颇闻言,恶狠狠地瞪了李令月一眼,觉得李令月实在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他本就不是一个好脾性的人,李令月也不以为意,只是道:“听说廉将军与赵惠文王君臣相得,极为默契。赵惠文王信重廉将军,愿将身家性命托付给廉将军。那时,廉将军只管考虑怎么好生打仗就是,哪里需要这般瞻前顾后?可如今……哎,不提也罢。”

  随着李令月的话,廉颇陷入了回忆之中。

  在渑池之会、完璧归赵事件中,他与蔺相如一文一武撑起了赵国的门面,让赵国即使面对强大的秦国也不落下风。

  那时的他,有君王全心全意的信任,有友人蔺相如的相伴,有无限光明的前景……

  然而,随着赵惠文王过世,赵孝成王继位,一切都变了。

  廉颇虽是先王信臣,赵孝成王却并不如赵惠文王那般信任他,反而觉得旁人对他的赞誉言过其实。若换做赵惠文王,长平之战,他根本不会听信秦军的谗言,临阵换将。依照赵惠文王谨慎的个性,若当权的是他,这长平之战,或许根本不会打起来。

  长平一役中,赵孝成王用了马服子赵括替代廉颇迎战秦军,致使赵军战败,四十万大军被杀。

  损失惨重的赵孝成王终于醒悟了,重新重用廉颇。君臣看似亲密无间,可廉颇知道,赵孝成王与赵惠文王,终是不一样的。但不管赵孝成王心中是怎么想的,至少,他还愿意重用廉颇。纵然他不如赵惠文王,廉颇也甘愿为他效力。

  然而,到了赵王偃上位……廉颇想起赵王偃对待自己的猜忌与轻慢,便不由冷笑一声。

  赵王偃连千里驹与普通的马匹都分不清,欲让廉颇的助手乐乘替代廉颇,成为赵军主将。这样的人,也配得到他的效忠吗?

  廉颇心高气傲,自然忍不得这样的事。他不愿再侍奉这样的君王,便离赵入魏。

  可惜,能够全心全意信任廉颇的赵惠文王终究只有一个。赵王偃有眼无珠,魏王增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想到这里,廉颇的眼神变得有些落寞。也不知此生,他是否还有机会重回战场。

  李令月在勾起廉颇心中的不甘之后,微微勾了勾唇角。

  战国时代的名士,通常而言对其所效力的国家没什么忠诚可言,合则留,不合则去。但士为知己者死,他们的忠诚,他们的性命,可以给予他们的伯乐本人。

  李令月毫不怀疑,若此时赵国在位的仍是赵惠文王,廉颇必然不会离开赵国。哪怕赵惠文王年老昏聩,准备对廉颇不利,说不定廉颇也会坦然接受。

  正是因为廉颇曾感受过那样毫无保留的信任,对于赵王偃、魏王增这样既不懂他的才能,又不信任他的君王,廉颇才那般难以容忍。

  “良才美玉,也需要贤明的君主来辨识。廉将军大才,错过你,是赵王与魏王的损失。秦王与他们不同,他若要用一个人,必会给予全心全意的信任。将军何不随我一道入秦,为秦王效力?”

  李令月话说得好听,廉颇却沉默地摇了摇头。

  他深深地看了李令月一眼:“秦国有蒙、王在,有你这等后起之秀,可谓将星如云,哪里需要我这等老朽之辈?”

  廉颇认为,即使秦王认可他的将才,秦国也不缺将领了。

  李令月道:“秦国如今推崇军功爵制,对内需防备六国的滋扰,对外需防御匈奴、大月氏等异族。对于秦王而言,良将自是多多益善。老将军若去了秦国,秦王必以国士之礼相待。”

  说完这话,她示意身旁亲兵上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廉颇道:“如今廉将军在我手中,即使廉将军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这秦国,廉将军终是要走一趟的。秦国究竟值不值得你留下,不如你亲自去看看。”

  反正等人送到秦国,能不能把人留下,就看秦王政的了。

  依照嬴政那霸道的性格,李令月相信,廉颇绝对翻不出他的手心。

  廉颇这才意识到,虽然李令月对他很礼遇,可说到底,他如今也不过是她的阶下囚。既如此,接下来他就少费些口舌吧。

  在从魏王增处得到足以支撑他们赶到韩地的粮草后,李令月一行人再度启程了。

  目送着大军绝尘而去的魏王增总算是松了口气,不必担心这支秦军的刀口会转向自己。

  他的大军虽未与这支秦军交过手,但他还是有些眼力劲儿的。

  单看这支秦军的装备和气势,他的魏军就很难与这支秦军相抗衡。

  那样精良的装备,那声势浩大的骑兵团,让魏王增无比心惊。

  幸好眼下他们魏国已经与秦国签订停战条约了,若是再打下去,指不定这大梁就要被秦国给一锅端了。

  为了好生送走秦军一行人,魏王增在给粮食时毫不含糊。他把大梁存储的粮食拿了大半出来交予李令月,又为廉颇和李令月一行人寻来了几匹马。

  当李令月一行人离开大梁,来到了一处荒凉的旷野时,骑着马混在三万骑兵团中的廉颇才开口问道:“你们当真是秦军吗?”

  这话,他早在邯郸时,就想问了。只是那会儿他与李令月是敌人,不好开口,眼下倒是没了这方面的顾忌。

  “我率领赵军与秦军抗衡多年,自认对秦军还算有几分了解。秦军的武器固然锋利,却远不及你们。何况,我从未听说过秦军有这样一支骑兵团。”

  许多不知情的黔首,会把李令月的军队当做“天兵”,实在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李令月的队伍中,有着许多众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物。

  廉颇在邯郸据城坚守,避而不出,也是因为他心知,在正面作战中,赵军定然不会是这支“秦军”的对手。可惜,赵王偃不相信他的判断,只以为他是怯懦避战……

  眼下,廉颇身处“秦军”之中,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支队伍。然而观察到的结果,实在让他心惊。

  李令月也没准备卖关子,她一面骑马与廉颇并排走着,一面道:“想必廉将军已经猜出来了吧,我们是后世之人。秦灭六国,乃大势所趋,廉将军还是莫要逆着大势行事的好。”

  廉颇闻言,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仍是呼吸一滞:“原来如此,竟是如此……”

  不过,也唯有这样,这支军队的种种奇特之处才能解释得通。

  不知是不是因为在战场上见惯了诸多奇异之事,廉颇很快便接受了这个事实。

  他再度看向李令月,试探性着问道:“你们是来自后世的秦人?”

  李令月道:“我们是秦地之人,但不是秦人。”

  他们与秦人,顶多算是老乡。

  “我们只说秦语,也有这个缘故——别的国家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刚刚学会秦语的陈茵凑上来磕磕巴巴地道。

  廉颇再度陷入了沉默之中。

  “后世——是怎样的?”

  他生在战国乱世,每日想的都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未来会如何,他还当真没什么概念。

  但在与李令月等人接触之后,他突然就好奇了起来。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灭六国,而后朝代更迭,便如物换星移。夏商周不可久存,统一的秦又如何能够一直存在下去?”李令月看着眼前的大好河山,语调变得悠长:“没有亘古不变的王朝。”

  廉颇听着这话,目光变得幽远了起来。身处战国乱世,于他而言,什么天下一统,什么朝代更迭,都离他太过遥远。只是,听着李令月的话,他心中也莫名生出了些许感慨。

  连偌大的王朝,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烟消云散,身处其中的人,又有多少能够留下他们的名字?

  李令月又道:“如果廉将军想问的是你自身,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将名垂千古。人们将会永远记住你在赵惠文王时期捍卫赵国的英姿,以及赵孝成王时期为赵国力挽狂澜的坚守。”

  “仅此而已么?”廉颇不知是该感到高兴,还是该感到失落。

  后世之人认可了他的功绩,可认可的,都是他前半生的功绩,与他辉煌的前半生相比,他的后半生,是那样的籍籍无名,仿佛不值一提。

  李令月看穿了廉颇心中的想法,开口道:“自然,赵王偃并非将军的伯乐,将军在赵王偃时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秦王却与赵王偃不同,他必将立下不世功绩。倘若将军不愿就这样服老,大可追随秦王政,在您的履历中再添下辉煌的一笔。”

  “……听起来,后世之人似乎很推崇秦王政?”

  “那是自然,千百年,都未必会出一个秦王政。”李令月叹道:“他的功与过,都印在史书中,刻在人们的心头上,明明白白,不容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