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雪酥
汴京城内寸土寸金,内城好地段的一间铺子已涨到三千贯了,甚至御街两旁的铺子都卖上了两万贯的天价。否则当初为何沈家大伯、大伯娘名下铺子都有两间,平日里过得也富足,却还是会眼馋沈家的汤饼铺,犹犹豫豫不想交回地契房契。
三千贯便是三千两银子,置换成金子也差不多有四五百两,要看具体年份的银价如何。莫说普通人家,便是官宦人家,若非本身出身豪富,能一下掏出这么多钱来买的总归还是少数。
这家的铺子不大,比沈家还窄小一些,倒没有出价到三千贯。前短时日刘家为了开新豆腐坊的事,也去与中人打听过这间铺子,说是原先出价两千贯的,但兴国寺逼债实在逼得紧,再卖不出去便要跳汴河了,如今已降到一千五百贯了。
一千五百贯,也有些贵。刘家放弃了,宁愿去外城开铺子,远一些,但盘一间铺子价钱低了一大半。沈渺么,其实也有些意动,她也盘算了一下自己的身家,犹豫过后还是没出手。
她其实早有扩店的念头了,如今沈家铺子里最多能摆五六张桌子,即便门口再摆三桌,也还是太少了实在坐不下,前几日她在后宅院子里与门口巷道里也摆了几桌,那更是无奈之举了。
若是她常年这般侵占巷子,邻人如今不说,但迟早会不快。与其惹出事端,不如多盘一家店,这样两家打通合并,铺子里宽敞了,能坐下的人也多了,既不用占据“公共通道”,也能显得干净整洁一些。
除了这条路,沈渺也想过要不要去别处租赁一家更大的铺面,但她刚在杨柳东巷打响名气,若是能继续呆在这里,还是不要腾挪到别处换个大铺子的好。而且自家的铺子不用租金,成本大大降低。
但想盘隔壁的铺子,她又拿不出这许多钱,所以便是两难了:要么咬牙借房贷当古代房奴把铺子盘下来,要么就换个地头,把自己的铺子租给别人,再去租别人家的大铺子重新开始。
不过不管是要扩店还是干脆租一间大铺子,除了银钱的问题,还有人员的问题。如今铺子小,她当主厨,有余当杂工,顾婶娘当跑堂,差不多能顾得过来。但铺子大了,翻桌率上去了,所需要的人也就多了。那样的话,以沈渺以前开一个中等饭馆的经验,起码要一个主厨,一个帮厨,两个杂工,两个跑堂。
那就得多雇三个人,这又是一笔成本。
所以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把握机遇迈开步子大步向前,还是谨慎一些,先维持原样呢?
沈渺琢磨着回了灶房继续忙,来了这里,头一回生出些烦恼。
就在她为贷款扩店还是换新铺子纠结不已时,已在书院里读了好几日书的沈济,瞪着面前灰朴朴夹着稻壳的粥,也是迟迟下不去筷子。
辟雍书院里每一顿膳食都好似周掌柜做出来的泔水粥饭,让他也生出了好些烦恼。
他记得阿姊明明给他带的是细面和脱了壳的稻米,怎会煮出来是这个模样?沈济简直想冲进后厨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不成了,我要饿死了,”海哥儿忽然端着盘子坐到他身边,也唉声叹气:“这啄饮堂庖厨做饭的手艺怎会比我阿娘做得还差?简直难以下咽!怨不得每日来这啄饮堂里用膳食之人都哀声怨道。”
沈济还记得之前的事,原本不想搭理海哥儿的,但两人头一天进来交米粮时便遇上了,后来每回吃饭也都能遇上,真是奇了怪了。
不过好歹是堂兄弟,又同在一处书院读书,怎么也不好视而不见。
沈济同学舍的学子性子都还不错,没有那等掐尖要强的,也没有那等斤斤计较的,脾气都差不多。沈济和他们相处得还不错。
海哥儿在丁字号学舍,里头的学子不巧都是头悬梁锥刺股,学得废寝忘食的,睁眼闭眼上茅房都在读书,非常勤勉。这就算了,竟还有个杜甫诗狂人,每日要抄写一篇杜甫的诗句,然后再把纸吃到肚子里去,妄想自己沾了诗圣的灵气,日后也能写出诗圣一般的诗句。
海哥儿不爱用功背书,成天只惦记着吃食,但如今不同的是,他的家世在书院里只算平平,人家不稀得巴结他,又看不惯他对学业懒惰,弄得海哥儿与他们几个竟都合不大来。
因此他遇到沈济都觉得亲切了,回回都厚着脸皮凑上来,很是讨好。
伸手不打笑脸人,沈济如今有了阿姊这个依靠,心境大有不同了,对海哥儿竟都生出了一丝宽容,便也懒得赶他,慢慢的,两人关系倒比曾经好了些。
如今,海哥儿便无力地趴在桌上,他这肚子空空,五脏庙全起义了,实在受不了了,便小声向沈济建言:“我们要不也学那些监生……花银钱顾两个闲汉跑腿,替我们去外头买些吃的回来?”
沈济掀了掀眼皮:“支使他们跑一回少说也得二十文,贵得很。”虽然阿姊给了他不少钱,但他在书院里一直省着用钱,钱都是阿姊辛辛苦苦挣来的,他哪里敢如此挥霍?
也不知阿姊与湘姐儿近来可好,铺子里生意如何,会不会劳累?
“我请客啊。”海哥儿跃跃欲试,“你有没有看甲舍的监生,那个宁学子写的文章?书院里到处传看抄录呢!他写自己如何吃了烤鱼,如何美味,还配有绘图,实在太诱人了!我只不过读了一遍,口水都擦湿两条帕子了。”
沈济抬眼看了看他,动了动嘴:“烤鱼?”
“对呀!那宁学子写道:信步夜市之中,忽闻食香袅袅……陶盆中铺以杂蔬,当中卧一大鱼,底下置一小炉,炭炽其中。待到汤沸如珠,鱼渐浸于汤汁之中,须臾,鱼皮焦香,肉亦渐熟。招呼上三二好友,如此边炖边吃,其香也,辛、辣、鲜、美兼而有之,令人欲醉……”
沈济扯了扯嘴角:“你竟还背下来了。”
“如何?今夜我请你吃一顿这烤鱼,不必你出银钱。闲汉入不得书院,只能从后山围墙递进来,咱们就在那儿吃完再回去。”海哥儿双手合十地哀求,“你只当陪我一回,我们学舍的先生是个厉害的爆炭性子,我怕溜出学舍偷吃会惹他责罚,你是甲舍生,有你在,应当不至于挨打,成不成?求你了。”
沈济想了想,又好奇道:“从内城送过来,那么大老远,不就凉了?那要怎么吃?”
“唉?你怎么知道是从内城送来的?你果然也听说过吧!”海哥儿显然早已打听好了,“多加十文钱,便能买下那陶盆,店家会将煎好的鱼和菜蔬放在陶盆里,另用竹筒装上汤汁,等闲汉送来后,我们便自个用小炉子煨,倒上汤水,等它煮沸,便能吃了。乙舍的学子已有人这么吃过了!”
原来如此,还是阿姊聪明。
沈济摸了摸下巴,便答应了。
海哥儿当即便将手里的泔水粥倒进了泔水桶里,兴奋极了,拉着济哥儿走出啄饮堂还絮叨个不停,满嘴的美食经:
“还是你们内城好吃的多,这些好东西,你肯定都吃过了!毕竟你考学那天就把速食汤饼带来了,我之后才知晓原来竟有这样的好物。对了,我听闻还新出了什么小笼馒头、燕州炸酱汤饼、蒸汤饼……哎呀听得都想吃,可惜爹和阿娘唯有收租子才进内城,先前为了收粮,他们还领着我去乡下住了大半拉月,一回汴京,立马又把我扔进这牢笼里了!害得我一点儿没吃上!否则什么速食汤饼、小笼馒头、燕州炸酱汤饼,我沿街走过去,必要全都吃一遍。”
他说得气势恢宏、口水横流,满脸肉都因激动而颤抖,好似在立下什么宏愿似的。
沈济真像看傻子似的看着他。
他听人家说这些的时候,是不是光顾着听这东西有多好吃,竟全然没记住店家的名字?还是他觉得天下姓沈的人那么多,压根没想到自家人身上?
咱就说,有没有可能,这些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他家阿姊做出来的?
第54章 被排挤了
沈海——便是海哥儿的大名, 他蹲在墙根底下连着吃了三回闲汉送来的烤鱼,吃得上火嗓子疼,才悻悻地停了, 否则他能再吃几天都不腻。但这下, 他屋子里都积攒了三只陶盆了,这东西占地方,他又不舍得丢,便抬了去刷洗,想着用来做什么好。
这装烤鱼的陶盆虽是粗陶, 做工也有些糙,但他运道好, 有回送来的陶盆上竟带着滴墨绿的窑泪,为这烧得焦黑的粗陶盆, 添上几分古朴美感。
沈海将陶盆淘洗干净,捧着赏那盆上窑泪时,便想,不如拿这最好的陶盆栽上几棵铁皮石斛, 介时摆在窗前,也有些趣味。
沈大伯附庸风雅,家中栽种了不少梅兰竹菊, 沈海也耳濡目染,除了吃,他也爱莳花弄草, 集各类瓷器陶器, 如今连这烤鱼盆都赏了起来。
这时,他手指摸到了陶盆底部有刻印的凹痕,便将盆翻了过来, 这才后知后觉发现陶盆底部刻印了“杨柳东巷沈记”这几个小字。
沈海呆看了半晌,将陶盆放回屋子里,立即拔腿便往甲舍跑。
沈济下了半日的学,午时回了学舍,正坐在自己床边的桌案边,专心将课上所学的新篇在自己装订的空白小册上再抄一遍,并在旁边用朱墨小字批注上邹先生阐述的释义,日后复习起来方便些。
他学舍里那个戴着叆叇的童子名唤孟弘和,他年纪最小,今年刚满八岁,只比湘姐儿大了一岁呢!但他却考了今年的第七,就睡在他边上那一床。他手里捧着两块糯米糖糕,一边吃一边趴在边上看沈济抄写,糕屑糖霜落了满衣都不知晓。
沈济在家里照顾妹妹习惯了,十分擅长一心二用,一边学习一边注意胡闹的湘姐儿,能及时抬手将快要摔了滑了的她捞回来是他的日常。
因此,他笔下不停,却好似后脑长了眼似的,左手从怀里掏出帕子来,头也不抬地递给孟弘和:“擦擦吧,一会儿衣裳毁了。”
孟弘和忙接过来擦拭,擦完接着吃,吃完一个了,他却没吃另一个,反倒用帕子把糕包好,放在沈济的桌边,专门留给他吃。
一间学舍五人,孟弘和因年纪小,家里又娇惯,很多事都不大会做,水桶抬不动、衣裳不会洗、夜里还得抱着枕巾叠成的布老鼠睡,其他人还在背地里笑话他“四眼”,唯有沈济不嫌弃他,所以孟弘和便也与沈济亲近些。
啄饮堂膳食不好,孟弘和吃了两日便拉了肚,之后孟母便日日走三四里地,提着食盒到书院围墙外为孟弘和送餐食和点心,顺道将儿子积攒下来的脏衣裳抱回家去洗。孟弘和便隔着围墙对孟母说些学堂里的小事,自然也提及了学舍里同住的沈济平日里待他多有照料。之后孟母再送来点心,便都是双份的了,还总细细地交代孟弘和:“万不要小气,与你同窗一起分着吃。”
这糯米糖糕便是他阿娘亲手做的,将饴糖熬成水,拌在蒸好的糯米里,再上锅灶翻炒,直到糖水被完全炒入糯米中,最后用模具压成方形,便能吃了。吃起来软糯黏连,却又不沾牙,甜香不腻。他觉着阿娘做得糖糕比外头卖得还好,他自己是极喜爱的。但不知沈济是否会喜欢,听闻他家开食肆的,想必吃多了好吃的了。
沈济倒是瞧见了他动作,也没客气,说了声:“谢了,闻着很香。”
“你尝尝,是我阿娘做的。”孟弘和眼睛一亮。
“好,一会儿写完。”沈济蘸了蘸墨,翻过一页继续写。
孟弘和便高兴地坐回自己的床榻上看书了。
沈海趴到窗子上哀嚎时,沈济刚抄好一篇,正拿了糖糕在吃。
“济哥儿啊济哥儿,你瞒得我好苦。”沈海推开了窗,胖胖的上身卡在窗洞里,显得那脑袋愈发胖圆了,他哀怨无比,“那烤鱼便是你们家的,你怎么不告诉我?”
“你也没问啊。”沈济三两口吃完糖糕,还回头对孟弘和说了声很好吃谢谢。孟弘和本来被突然冒出来的沈海吓了一跳,但听沈济夸糖糕好吃,又立马高兴起来,还道:“是吧是吧,我也很喜欢吃,下回我让阿娘多做些!”
沈海还趴在窗沿上对沈济絮叨控诉:“你还让我请你吃了三回!”
沈济怪道:“不是你自己要吃的么?还求我陪你。”
“可那是你家的啊!”
“我家的你也得付银钱。”
“我与你是堂兄弟啊,若是知晓是你家的,你托闲汉跑一趟,让你阿姊给你做一份送来不就成了,哪里还用得着这么麻烦?”沈海还是心中不平。
沈济淡淡道:“海哥儿,你难道是如今才知晓我们是兄弟么?我在你家住了三年,也没见你将我当兄弟,你们一家人只将我与湘姐儿当累赘。怎么,如今才吃了三条鱼,我与你之间便有了这样大的转变了?你先前不也瞧不上我?”
“你……”沈海脸涨红了,诺诺道,“都那么久了,你怎么还提。”
沈济眼里露出讥讽道:“那是三年,并非三日、也非三月。我记性虽不如你,但也没那么差。”他顿了顿,又将情绪压了下去,自顾自收拾起桌案上的纸笔,“海哥儿,我也不想旧事重提,只是我今日当借此机会与你分说明白。我爹与阿娘走后,我家的铺子便是大伯在打理,我与湘姐儿在你家三年,并非吃白食,这你不可否认吧?后来,铺子烧毁了,你家收不到租银,又不知阿姊会回来,便不想再抚养我与湘姐儿了,我也勉强能说一句情有可原。但是,若是阿姊真的没回来呢?等大伯娘消了气,总算想起来要找我们了,你猜猜,我与湘姐儿可还有命站在这里与你说话?”
沈海语噎。
沈济将书一本本装好,抬眼直视面露心虚的沈海,他眼神倒是平静,语气也平静,像是在说旁人的事儿一般,但沈海被他这样看了一眼,还是觉得浑身刺挠,开始后悔跑这一趟了,他脑子真是抽了,只想着能拉上关系日后吃更多好吃的,如今倒好,只怕日后更难吃上了。
“你除了嘴上坏一些,爱慕虚荣又爱炫耀,倒不曾打过湘姐儿,所以我这些日子才这般心平气和与你相处,但这并非我对你心无芥蒂了,而是我自有我珍视的至亲家人,早不在乎你们了。故而……你也不要期望我摒弃旧怨与你做什么劳什子兄弟,你如今与我,不过最普通的同窗之交,这交情只怕比水还淡三分。所以,日后你若是来我家中吃食,不能赊账也不能折价,该结多少银钱便结多少银钱,懂了么?”
沈海已经努力将自己的身子拔出来,默默地缩回窗台下了,他没敢应声,灰溜溜地跑回去了。
孟弘和捏着半卷书,听得两只眼瞪得滴溜溜的,架在鼻梁上的叆叇都滑了下来,他又默默地往上托了托,顺带将这些话都记在心里。
日后若也有人再取笑他“小四眼儿”,他也要如沈济一般如此体面地反击,摆出冷淡的模样说你我不过是陌路之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在意的。
学会了。孟弘和捧着书暗自点头。
***
杨柳东巷中,沈渺也是受了几个无座又非要吃烤鱼的食客启发,才发现做烤鱼外卖也没那么麻烦。家里住得近的,会自个拿家中的大盆来装,若是一时没有这样合适的,花上十文钱与沈渺抵押陶盆,便能拿了沈记定制的陶盆回去自己煮着吃,等第二日或是什么时辰得了空,再洗干净了拿回来换取押金便是了。
也有人干脆花十文钱买上一个,并不退,日后再来吃,便带着那个陶盆来。
后来沈渺干脆跟那陶窑的陶匠再定制了三十个“升级版”的陶盆:带盖、双耳能穿提绳,还让陶窑的陶匠在做的时候上明针,将外表刮得干净些,这样烧的时候上釉均匀,做出来也好看些。最后,再在上面刻上跃火之鱼的纹样,刻绘了一条身姿矫健的鱼正从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中跃出,这纹样之下还要刻上一行“沈记烤鱼(永康坊金梁桥杨柳东巷)”的字样,企图将广告通过这陶盆打进千家万户里。
之后,沈渺将这批带LOGO的陶盆押金提高到十五文,专门用来做烤鱼外卖,竟然还挺受欢迎的,不少家里有仆从的派遣仆从来买,之后还将陶盆留下来,没来退盆。
优化外卖包装带来的好处不仅在此,还令许多人觉着沈渺的烤鱼讲究干净些,比其他店家的要好:没错,如今这汴京城中卖烤鱼的便不止她一家了!
金梁桥附近便有好几家大汤饼铺子也学着弄了这陶盆烤鱼,与她一般在烤鱼中放入汤饼,起先也卖九十八一盆。后来,见沈渺岿然不动,还化店铺小的劣势为优势做起了外卖,这些铺子更是直接降价,只卖八十九文一盆,还刻意弄了两个人沿街吆喝,显然是刻意要与沈渺打擂台了。
不过沈渺的烤鱼汤底、调料都是秘制的,其他家汤饼铺短时间内尚未复刻出来,但他们也很聪明,上了羊肉汤底口味的,还有酱肉口味的,算是发挥了自家的优势,虽然与沈渺那等浓郁辛香得恰到好处的汤底有很大区别,但也不难吃。
若是持续下去,沈渺的独家优势终会被慢慢抹平。
顾婶娘特别忧心,坐在院子里替沈渺摘菜时,脏话不重样地怒骂那些店家骂了大半个时辰,甚至想替沈渺叫上顾家那些高大的叔伯兄弟去那些铺子里讨个说法。
“别生气,这事一定会有的,且很难杜绝。”沈渺弯着腰给自家菜地浇水,还心态十分平和地笑着劝解顾婶娘。
顾婶娘抚着胸口,恨恨道:“我都要气死了,你还笑得出来。”
沈渺是真的不在意。后世这样的事儿见得多了。比如后世那些奶茶铺子也是如此,一家出了果茶,之后每一家都出果茶,若是为此生气讨说法,只怕永远也讨不完的。
“要不咱们也降几文钱?如今好些人贪便宜都去别家吃了,看得我干着急。”顾婶娘小声地建议道。然后她便看着沈渺摇摇头,继续悠哉悠哉浇完了菜,再顺手把水瓢挂在院墙上——大姐儿有个怪癖,她喜欢把所有能挂上墙的东西都挂墙上,灶房里菜刀、大勺、锅铲乃至抹布都穿了绳子一溜烟挂在墙上,院子里也是。
水瓢、笤帚、畚斗、簸箕、背篓和斗笠,甚至水盆,就没有一个不在墙上的。顾婶娘时常在心里想,沈家院子这地上难不成会扎人不曾?怎么就不能落地呢?不过她看久了之后看得也习惯了,而且渐渐觉出些好处来,这样弄的确整齐,让人心里觉着清爽。
她见沈渺这般稳得住,心里也稍稍放平了些,只是还是唉声叹气。
“若是与他们一般在菜价上做文章,今儿降几文,明儿降几文,咱们这铺子迟早要关门的。”沈渺洗了洗手,心里已有了决断,扭头对顾婶娘笑眯眯地道,“婶娘别担心,我有个好玩的法子能解决这件事。趁今天还早,您帮我看会铺子,我去陶窑和米家木雕坊一趟。”
后世的餐饮界竞争更为激烈,想要能在其中脱颖而出,打价格战是最愚蠢的一种方式。沈渺准备出门,还把雷霆套了绳,想着顺便把狗遛了。
顾婶娘默默盯着沈渺给雷霆套上狗绳,默默盯着雷霆兴奋了起来,撒丫子便要往外冲,她刚要喊:“当心!”却发现沈渺把狗绳往手上缠了几圈,用力往回一勒,便将要飞出去的雷霆控制住了。
大姐儿力气大呀!顾婶娘想起自己被拽飞的经历,不由才真切地意识到这一点。不过也是……她转念一想,上回她看着大姐儿收人家菜铺子送来的菜,那么大一箩筐,她说扛就扛起来了。
上一篇:我的国外上流家庭生活日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