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小面馆 第76章

作者:松雪酥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九哥儿?九哥儿?”

  谢祁猛地回过神来,便将沈娘子一只手在他眼前晃呢。

  “你在想什么呢那么入神,正好鸭汤还有,切些豕里脊来,晚食便吃砂锅米索如何?”

  谢祁魂不守舍地喃喃道:“好…好……”

  沈渺见他答应,便准备回后院去准备食材,说是砂锅米索,其实她想吃的是过桥米线!切薄薄的猪里脊,再配上韭菜、豆芽、木耳等蔬菜,依次用热烫的高汤烫熟,可香了。

  没合适的地,暂时买不成也没法子,回头再细细寻摸呗,或是找药罗葛也打听打听看有没有合适的,总会有办法的嘛!沈渺想了一路了,便也看得开,如今已满脑子都是嗦粉的快乐。

  谁知她兴冲冲一转身,手臂却被谢祁一把抓住。

  她吃惊万分地转过头来,低头看了看被握住的手臂,心怦怦跳,却忽然听头顶上传来谢祁分外严肃正经的声音:“沈娘子,多谢你了。”

  沈渺一脸疑惑:“什么?”

  谢祁已经放开手,冲她深深一揖:“沈娘子,我……我今日不吃米索了,我有急事要赶去春庄一趟,先走了……”沈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喊了砚书,让他快去租一辆马来。

  砚书垮了脸往外走,委屈:九哥儿不想吃,他想吃米索啊!

  没一会儿,砚书便不情不愿地领着个车夫,套了辆车来,还委屈地瞅着沈渺。

  沈渺摊了摊手,砚书更快哭了。

  谢祁登车前,还回头交代了沈渺一句:“沈娘子想买地,不要着急,或是下月再买……”他露出一个有些苦涩又有些奇怪的笑容,“恐怕过不了几日,便有不少又好又便宜的土地在典卖了。”

  沈渺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缘故?土地还能凭空变出来?还是又好又便宜的,天上掉馅饼也不敢这样掉呢。

  可谢祁没有再多解释,说完,便带着不断回头、万分不舍的砚书,急匆匆地赶车走了。

  风中好似还飘来了砚书生离死别般的声音:“米索……”

  可怜的砚书,回头他来了得空再给他做一回吧。沈渺笑着摇摇头,她刚进门,福兴便从灶房里探出头来唤她,问她汤好了,如今要怎么做,她便赶忙回身进去了。

  灶房里热乎乎的,醇厚的鸭汤奶白,福兴又加了些猪骨一起熬,正滚沸。

  她看了眼,嗯,这汤熬得正醇。

  阿桃去买粗米索也回来了,沈渺特意交代她要买新作的、筋道的酸浆米索。酸浆米线是通过大米发酵再澄滤,蒸粉,挤压后制成的,看起来细长柔韧,更有米香。

  唐二则片好了纸片薄的猪里脊肉、猪肝和鱼片,其他蔬菜也备好了。

  有人帮忙就是好呀,沈渺看了眼井然有序的灶房,轻松极了。

  她取了个大汤碗,先用热水预热汤碗,直到整个碗都烫手的地步,再装入油浓滚烫的热汤,按照先荤后素的速度,将切好的肉菜飞快下到汤中,用筷子轻轻拨动,直到烫熟,最后才下米线、调料。

  过桥米线要做得好吃,一是汤要熬得好,二是肉要片得薄,最后便是烫肉和蔬菜手法要快,这样肉菜鲜嫩,米线口感爽滑,便能吃上鲜热滚烫的米线了。

  秋日里这样一人一个小砂锅,热乎乎吃上一碗,再舀上些炒黄豆、加些酱姜茱萸辣油,趁着热气腾腾,用筷子挑起了吹一吹便趁热嗦进嘴里,更是香辣爽快。

  吃到后头,甚至能冒一头汗。

  沈渺将热乎乎的过桥米线端上桌,湘姐儿早都迫不及待,围到桌儿边,板凳儿都还没坐稳,筷子便已经攥手里了,济哥儿跟随其后,他自打在书院里呆过,回家吃饭也十分积极了。

  陈汌也眼不眨地盯着砂锅。

  唐二没吃过这样的米索,闻热气腾腾往上蹿的香气,咽下一唾沫,赶忙挑起一筷子,“呲溜” 一声,他眼睛便亮了。这样烫熟的米线爽滑得很,裹着那鲜灵的汤,满嘴留香。

  好吃!

  唐二腮帮子一鼓一鼓嘞,嘴上沾满汤渍,还嘟囔:“这也太好吃了,俺能吃三大碗!”

  他真庆幸被牙保卖给了沈娘子,不仅常吃肉,还每一顿都好吃。

  沈娘子看着做什么都轻轻巧巧的,好似很简单似的,唐二有时在旁边看着,便想,好像也不难嘛,他也会。但自个真的拿起刀、起了油锅,做出来便又不是一回事了。

  沈娘子做的每一样都能把他香迷糊了,他自个做的每一样都像涮锅水。

  一时院子里全是嗦粉的声音,湘姐儿嗦到一根长的,怎么都嗦不到底儿,给孩子弄得都站起来了,但她就是不松嘴,也不肯咬断,非要一口气吃进嘴里。

  沈渺都怕她噎着,幸好她肺活量不错,还真一口气吃了。

  等沈渺他们提前都吃好了,铺子里也差不多陆陆续续来客人了,又有不少人问可还有炙鸭,阿桃只能一再说没了,转而又推介起烤鱼来,她自个想了一套说辞,笑盈盈道:“郎君,秋日里论滋养暖腹,除了牛羊,便是吃鱼鲜是最好的,这烤鱼热乎乎吃下去,保证您不后悔。”

  还真多卖了好些烤鱼。

  不过今儿有些奇怪,好些都是书生、学子打扮的专门来吃烤鸭,听阿桃说没了炙鸭,还一脸怅然,嘀咕着什么文绉绉的话便垂头丧气走了,后来阿桃神神秘秘进来对沈渺道:“娘子,听闻有学子写了篇《沈记炙鸭赋》,听闻写得很是文采斐然,学子之间早传便了,今儿好些学子都是看了那篇赋才来的,说什么都要尝尝那赋中写的炙鸭,什么一饱口福,以证其美。”

  阿桃还敬佩地望着沈渺:“还是娘子厉害,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来!如今外头都说若是来了汴京,不吃一口沈记鸭店的炙鸭,那简直是白来了呢!咱们铺子现在也算声名远播了!”

  说完又惋惜得不得了,好似那些没吃到烤鸭的人走了,哗哗的铜钱也在她眼前溜走了,“可惜咱们每日只来得及烤四、五炉,一炉就挂四、五只,白日转眼便卖完了……不成,我得去问问福兴,他那转杆手艺学成了没!能多烤一只是一只嘛!”

  沈渺听得呆呆的,望着不断进来问烤鸭的人,更摸不着头脑了。

  她没有找人写这个啊!还有,她什么时候变成沈记鸭店了都!她明明是正经的汤饼铺子!

  这名字实在不好,听得人心黄黄,令人误会。

  *

  “但见那鸭,皮呈金赤,油亮放光,割之,“呲呲”有声……”福宁宫中,殿中亮着大海灯,赵伯昀也在看那篇《炙鸭赋》,看得黑方脸上全是笑,“取薄饼,摊于掌心,再佐以葱丝……哈哈此人写得好啊,言语简练,读上几句,便好似真有人在眼前吃炙鸭似的。”

  他抖了抖手中的纸,又问微微躬着身子随侍的梁迁:“这是谁人的手笔?”

  “听闻是辟雍书院甲舍生宁奕。”在这篇食赋呈递到官家面前之前,梁迁便已查明了,为防官家追问,他又补充了一句,“祖上是卫州宁氏,先帝时期,其祖父宁纯任廉州刺史。”

  “百年世家之后啊,怪不得文章写得花团锦簇、挥笔立就。别看他不务正业,专写这些食赋,但家学渊源还是在的。”赵伯昀笑容不变,只语气微微冷了些,他将那食赋搁在桌案上,又拿起其他奏疏看了会,才忽然抬头望了望外头的夜色,问,“小郗将军和岳将军到哪儿了?”

  “奴婢想着,按两位将军的脚程,此时应当也过郑州了,快马再走几日也就到了。”梁迁躬了躬身子,恭谨地回复道,“要不要奴婢遣人去问问?”

  “不必了,不要催他们,他们冒寒赶路本就辛苦,再催得急如何是好?这路上的安全最紧要。”赵伯昀起身伸了个懒腰,暗暗叹气,“这些繁杂的事务与两位将军无关,但朕须得与他们分说明白,毕竟涉及他们的亲族,日后两位将军才不会与朕离心啊。”

  梁迁见赵伯昀心绪沉闷了起来,便又问道:“还剩一只烤鸭,要不要奴婢去热一热?”

  赵伯昀果然好哄,立刻转过身来,猛点头道:“速去!”

  他方才看了那宁奕写的炙鸭赋看得直咽口水,自己分明今儿才吃过,馋了又不好说出来。幸好梁大珰好比他肚子里的蛔虫,不必他多说,便察觉到了。

  梁迁笑了,行礼后忙去热鸭子了。

  京城里的波云诡秘、暗潮涌动,却似乎总影响不到沈家小院。

  嗦过粉,天气便一日寒过一日,那梁老丈还亲自来了一趟,和沈渺对了宴会的菜单子,说主家此次要招待两位远道而来的贵客,除了点名要做胡辣汤、烤鸭之外,其中一位爱吃豆腐和酸馅角子,另一位没什么忌口,独爱红糟肉就烧饼,因此这几样也一定要有。

  沈渺都记下了,这几样也都不难,又问了问梁老丈主家有多少厨役,她需不需自个带人去帮衬。梁老丈便答:“厨役不少,娘子若有用惯的帮手,也尽可一并上门无妨。”

  沈渺点点头,那正好把唐二和福兴都带去,如今她和他们俩已经配合得很默契了。

  梁老丈又与她对好了所有所需的食材、调料、香料,提笔记了三页单子,这老丈竟也写得一手好字。之后,约好了初八来接的时辰,因是晚宴,说是过了午时才来接她。

  沈渺自然都随着梁家——她一直以为是梁家要办宴呢!

  再过两日,汴京城霜华悄降,沈渺一觉醒来,便觉着空气冰凉,她缩着膀子穿了棉衣出来探看,院子里的白菘都沾了好些霜霰,原本墙角的许多野草和爬山虎也都枯黄蒙白了。沈渺哈着气蹲在那儿看了好一会儿,忽然一拍掌:她怎么忘了,这时节早要该做辣白菜和大酱了呀!

  如今不比后世,冬日里菜少,得多储存、腌些蔬菜呢。

  正好下霜白菜口感更加脆嫩,今日便摘些来做!

  沈家忙着摘白菜,汴京城郊也覆了寒霜的驿道上,则传来汹涌的马蹄声,一声声如奔雷,踏得那驿道上细碎的黄土和石子都在微微震动,没一会儿,甲胄鲜明的两队兵马便你追我赶,从驿道上流星般飞踏而过,眨眼间便消失在晨雾中,只留下马蹄印子与满地踏碎的霜。

第67章 红烧猪蹄

  秋日总是忙的, 大多人家都忙着囤冬了。

  顾屠苏与其他街坊的男人、孩子这几日都是天刚亮便来敲门,把沈渺家里三个大小孩子都带去外城山上“拾秋”去了——捡松针、松果、野栗子。

  刘豆花一手挎着竹篮子,一手拉着腰别小镰刀、手拖麻袋的湘姐儿, 一个劲给她炫耀头上新买的绢花, 湘姐儿斜眼看她嘚瑟,煞风景来一句:“等会上山让树枝挂坏你别哭。”

  这小嘴毒得给刘豆花气得倒气,跺脚跑走了。李狗儿见状趁机赶上来,从袖子里掏出把炒豆,偷摸塞给湘姐儿、济哥儿和陈汌, 还小声道:“我娘没炒多少,咱们几个吃。”

  结果又被眼尖的曾家小子发现了, 脸上拖着一行清鼻涕就冲上来抢,孩子堆顿时像一群飞起的小鸟。

  拾秋队伍就这样吵吵闹闹着, 大的带小的,呜呜泱泱往外城进发了。

  天气冷了,外头铺子里炭柴的价格立马上涨一倍,日后估计还要涨。巷子里的男人们为了给家里省些钱, 几乎日日去外城山上背柴,连同顾屠苏在内,个个都熬得又黑又瘦。

  沈渺家因开铺子做烤鱼、烤鸭, 夏日里便囤了一屋子的柴木和炭块,估摸了过冬应当没问题,但她要做生意消耗大, 为了保险起见, 前阵子又忙买入了两大车,但那会儿柴炭的价已经涨上来了,两车柴就买了两贯钱。

  冬日里什么都贵了起来, 成本随之飞涨,各家食肆酒肆也都开始涨价,沈渺也琢磨略涨些,起码把柴火钱弥补回来就好了。就拿最费柴火的香水行来说,一入秋便涨了十文钱,沈渺与家里这么多人都快洗不起澡了。

  幸好冷了也不常洗澡,抬一盆热水擦一擦身子就算爱干净“穷讲究”的了。巷子里那曾家是一冬天都不洗头洗澡的,会熬到开春过新年前再去香水行彻底搓一遍。

  他们家也不是懒或是脏,听闻曾家爷爷便是冬日里洗澡,之后染上风寒,挺了一个来月,一命呜呼了。从此他家冬日大人孩子都不敢洗了。

  这时,冬日一场感冒要人命还挺常见的。

  随着天气寒冷,愈发干燥,沈渺也慢慢降低了洗澡的频率,但她平日里还是要打水单独擦身,也要求湘姐儿和阿桃不许偷懒,女孩儿不比男孩儿,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持身体部位的干净。毕竟全汴京城仅有一家“张小娘子家”[注]是专门瞧妇人病的,还几乎日日都受邀去达官贵人家瞧病,平常小老百姓压根寻不见她。

  妇人看病一直挺难的,有些小毛病也难以根治,所以得保护好自个。

  差不多十天半月再到香水行搓一回,大宋的澡堂子也是分男女的几个坦荡荡无隔断的大池子,大伙儿不论老幼此刻都坦诚相见了。

  泡好澡,让搓澡大娘搓得左右翻面、面面俱到,搓完还给抹猪油膏,沈渺拉着湘姐儿和阿桃,每次都被搓得眼神迷离浑身冒热气,满脸油亮亮的,走起路来也轻飘飘的,洗一回能舒服好长时间呢。

  那搓澡的大娘还特喜欢搓湘姐儿,说是埋汰小娃娃搓起来得劲儿,能下一地灰。

  除了囤柴炭,沈渺也开始囤粮米、麦粉、猪肉鸡肉和一些白菘、萝卜、山药、芋头之类容易储存的蔬菜,虽说花钱如流水,但等下了大雪,运河冻上了,很多东西都买不着了,必须得囤。

  地窖里这时已成天然大冰箱了,也快堆满了。

  在古代,平头百姓过冬并不算一件易事,哪怕是顶顶富裕的汴京城。内城还好,冻饿而倒毙路上的人难得见,但外城里在水门边搭棚子住的贫困人家,一冬过去,便几乎没有老人了。

  这时,外头卖儿卖女换粮食的也多起来了。

  矮子牙保吸索索地坐在铺子里大口吃炸酱面,配了碗热腾腾的羊肉汤,还点了一份猪头肉拌黄瓜,吃得头都不抬。

  他刚从外地买人回来,随带悄悄给阿桃带了她娘口信,他这回又去了一趟大名府,买回来一批人,几乎都是孩子,连他都瞧不过眼了,直摇头:“哎,外头苦,人市最旺时,便是冬日了。”

  阿桃捧着她娘给她攒的一根小银簪子躲后院里哭去了,牙保说阿桃娘一直提心记挂着阿桃,得知她在汴京城谋了个好东家,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又忙取了个用红布一层层包着藏在箱笼底部的簪子,托牙保给阿桃一并带来。

  阿桃娘愧疚地说旁人家的小娘子到了十五岁,家人都会宴请宾客,办热闹的及笄礼。

  唯独阿桃可怜,及笄之年被她亲手卖了。

  但她还是攒钱给阿桃打了一根银簪子,簪子顶部便是两颗胖乎圆润的小桃子。随着簪子带来的口信,是阿桃娘含泪踌躇犹豫许久说的:“你便与她说,让她好好过,别挂念我,千万别回来了。”

  牙保把话带到,吃干净汤饼菜肉,便走了。

  沈渺送了他,正想回身进后院宽慰阿桃,虽说心里想得酸,但至少有了阿娘的消息,回头问问牙保何时再去大名府,托他也递个话,两边便不会断了联络,也是好事。

  阿桃却比她想象中更坚强,沈渺刚进去,她已擦干眼泪,若无其事地出来招呼客人了。

  沈渺抬眼,目光落在她发髻上,便放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