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 第242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系统 爽文 穿越重生

  刘盈笑道:“若不是太子‘胡闹’,来的人就没有这么多了。‘胡闹’却也‘立信’,才能取信于人。”

  刘邦叹了口气,道:“又有谁惹你了?”

  刘盈道:“这天底下令我不快之人和不快之事太多,懒得说。”

  刘邦问道:“你冲着贵族门客去的?”

  刘盈冷哼:“他们哪配啊。只知道为贵族门客,没信心自己求官者,我不屑一顾。嗯,好像阿父以前给人当过门客?”

  刘邦再次动手,被刘盈挡住。

  当我还是以前任你敲打的小孩吗?住手吧,老东西!

  张良把刘邦拦住:“陛下,继续说正事。”

  刘邦和刘盈一个被张良拉着,一个被陈平拖着,终于安静地继续说正事。

  刘盈把早就准备好的文书递给刘邦。

  刘盈上书,先借此次擂台赛树立大汉有官真的给的威信,让那群脑子还在春秋战国,以为要投奔某个贵族才能当官的门客们知道,还有可以直接当官的途径。

  但这只是第一层。

  第二层,刘盈建议刘邦趁着自己“胡闹”招揽人才的热闹,下一个正儿八经招揽人才的诏书,令地方上推举人才,并成为定例。

  同时,大汉将在地方上设置学府,教授文武经算律令之学,有爵者皆有子弟名额,可免费入学。

  刘盈道:“现在阿父已经将天下近三成土地分给有功兵卒,这群兵卒,将会取代曾经的六国和大秦旧士人,成为大汉的新士人。他们现在不缺钱、不缺地位,缺的是学识。”

  现在纸张还没有改良好,印刷术不能用,竹简木牍只能靠抄书。

  不过在关中推广太学,咬咬牙还是能做到的。

  大秦曾经最大的难题就是官吏太少,当天下皆为郡县时,没有足够多的基层官吏来执行大秦的律令。

  现在刘邦将天下分封,便可以堂堂正正地区别对待天下人,先给关中人好处。

  无论是中央选官推举,还是太学推举入学,当然是大汉直属的地盘上先试点。

  诸侯国那里,刘邦也会下诏。而如何推举,如何建立太学,都是诸侯王自己说了算,当然也是诸侯王自己出钱出力。

  诸侯国那里效果如何,大汉皇帝就不越俎代庖了。反正推举来中央的人,刘邦一视同仁地考核就是。

  民间很穷,还没有椅子。

  刘邦和刘盈相对席地而坐,一会儿商讨,一会儿沉思,断断续续聊着。

  宋昌已经抱了竹简和笔墨来,吕泽和萧何一边听,一边奋笔疾书。

  彭越得知陛下来了,兴冲冲前来拜见。

  他探头看到屋内景象,赶紧拉着蒯彻小碎步离开,脑门上冒出了许多虚汗。

  蒯彻不明所以地被彭越拉走。

  你拉我做什么啊?!

第134章 彭越遣散众门客

  彭越想要溜走, 路上遇到抓逃班义父、弟弟,甚至相国的大汉丞相韩信。

  大汉另一位丞相王陵被困官邸,没有韩信年轻,跑得快, 独自承担所有工作。

  韩信疑惑:“武城侯, 你在干什么?”

  他这一嗓子, 刘邦和刘盈同时抬头望来, 彭越便跑不掉了。

  “来了就进来, 躲什么?”刘邦没好气道, “你这个武城侯, 能不能有点大秦武城侯的样子?”

  彭越支支吾吾:“还是别了吧?我不想死不瞑目。”

  刘邦被彭越的话噎了一下, 道:“你这话别当着章邯的面说。”

  彭越忙道:“陛下,我不傻。”他怎么会戳好友肺管子?

  刘邦知道彭越平日还是会做人, 不会故意戳人肺管子。若不是这样,他就不能成为当地豪强头子。

  故意戳人肺管子, 是只有他家逆子刘盈才会干的事。

  不过刘邦还是需要提醒彭越一下。彭越当了大汉的开国彻侯之后, 可能是生活太安稳,他越来越不爱动脑子, 章邯在密信中抱怨了很多次。

  彭越又十分敬重刘盈。刘邦很担心彭越和刘盈越来越像。

  说来“敬重”是什么鬼啊!刘邦能理解老兄弟们对刘盈的溺爱, 但刘盈怎么当得起一个“敬”字?!

  刘邦将彭越封为武城侯,既是因为彭越的老家昌邑原属于武城, 也是希望彭越这一位自他离开沛丰后所收复的第一员将帅之才,能与王翦一家和大秦一样, 休戚与共。

  再者, 章邯和彭越是挚友,刘邦想着,把彭越封为武城侯, 可能能慰藉章邯的心。

  刘皇帝如今有点后悔。他担心自己好心做了坏事,反而让章邯伤心了。

  彭越见刘邦看他的颜色非常不满,以为刘邦是在生气他没有行礼便想偷偷逃走,忙解释自己不是不知礼,只是不想被逼着看文书。

  蒯彻本来看着彭越的笑话,听到彭越的辩解后,心里深深叹了口气。

  傻人有傻福,他希望彭越因傻而死,但看来彭越反倒是可能因为那根直肠子,活得长长久久了。

  “好了,赶紧过来。此事和你也息息相关。”刘邦起身把还想跑的彭越拖进屋,按在地上坐着。

  彭越嘀咕:“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可是彻侯!一家子永远富贵的彻侯!

  大汉最高的爵位就是彻侯,彻侯是有自己独立的“侯国”的。

  什么?你说彻侯之上还有个诸侯王?

  彭越又不姓刘。当他傻啊,不知道异姓王就是待宰的羔羊?

  大汉功臣中萧何功劳第一,曹参战功第一,他们都是彻侯,还不能看出皇帝的心思吗?若真的傻的看不出来,就看看韩信。韩信军功仅次于曹参,还是皇帝义子,不也只是个彻侯。

  我彭越也是彻侯,还用思考什么子孙未来?

  “如今勋贵的官务多由门客来做。彭越,你相信那些满腹诗书的门客,真的看得起大字不识的泥腿子主家?”刘盈拍了拍坐麻的腿,换了个坐姿,“赵王张敖没想过谋反,他把赵国交给门客,门客帮他谋反了;阿兄还在北疆与匈奴殊死搏斗,淮阴侯府的门客却要杀了他的新婚妻子。”

  韩信的眉头狠狠跳了一下。

  刘盈装作没看见阿兄不满的神情,继续道:“当官如带兵,彭越,你带兵时不会轻易将兵权假手旁人,做官时又怎能偏信他人不会坑害于你?再者,难道我等好不容易有了荣华富贵,儿孙还要做那大字不识的人吗?”

  彭越皱起眉头,跪地俯首:“太子教训的是,我是太惫懒了。”

  刘邦深吸一口气,不仅没有因为彭越幡然悔悟而欣慰,还很生气。

  他在彭越耳边念叨了多少次,彭越总是装傻。怎么刘盈就念了一次,彭越便听了?!

  刘盈瞥了阿父一眼,心里好笑。

  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肚子不是最后一张饼吃饱的啊。

  阿父念了彭越许多次,彭越心中本就有醒悟,不然也不会参与他“胡闹”的事。

  在原本时空中,彭越能在秦末成为左右局势的一方诸侯,本身智商是不差的,是有一定远见的人。

  阿父点了彭越那么多次,彭越还有章邯这个被迫成为他挚友的挚友劝说,心态改变是理所当然的。

  而今皇帝和太子都说了同样的话,彭越再不听,那他就不是汉初英杰,而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了。

  刘盈心里明白,嘴上不可能说。看见阿父郁闷,他就高兴!

  “大汉朝堂与你同样情况的人很多,可以说,现在至少五成高官识字都不多。”刘盈提起此事,心头刚刚让阿父不高兴的喜悦散去。

  洒脱如他,也不由捏了一下眉间。

  后世有统计,汉高祖年间,朝堂和地方官吏九成就是军功贵族。

  这些军功,有大半都是揭竿而起的泥腿子。如雍齿、王陵这样不喜读书,但好歹读过书的豪强,都算文化人了。

  更别提地方上那些由军功兵卒转化成的新地主了。

  大汉能扫灭旧士族的基础,就是这群被刘邦分了三分之一土地的军功贵族。他们将成为大汉的新地主,将奴隶制和旧贵族的残余彻底扫进垃圾堆。

  其实说军功贵族被汉高祖分了三分之一土地,还是概算,算少了。

  在汉高祖年间,有六十多万将士获得了赐爵,因他们受益的人口,达到了当时户籍人口的五分之一。这群新兴军功地主所拥有的田宅土地,占据当时大汉能纳税耕地的六成。

  封建朝代建立初期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土地资料的再分配。新的地主取代旧的贵族,才能让王朝的统治变得稳固。

  因刘邦的慷慨,在大汉刚建立时,就给大汉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盈所做的事,便是让这群泥腿子新兴地主,尽快转化成大汉的“官吏阶层”。

  萧何等人从刘盈梦里神仙的授课,窥见了后世选拔人才的制度。

  他们原本是属意“科举”。

  在萧何等人看来,“科举”便是唯才是举,能让他们这样的底层人才直接成为皇帝的臣子,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皇帝,都十分有利。

  可惜制度好是好,这群人一琢磨,现在不适用。

  若以考试取才,那么为大汉打天下的新贵族肯定全部落选。

  等他们看到了大隋的选官制度,敏锐地察觉了“察举”向“科举”变化的进程。

  萧何当即拍板,大汉如今用“察举”,便足够了。

  要唯才是举,必须要刘盈,甚至刘盈的儿子、孙儿当皇帝时,在大汉已经天下归心,选谁当官都不能动摇大汉统治时,才能执行。

  “察举”最大的好处,也是它最大的弊端,便是推举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当地“望族”和地方官手中。

  在如今大汉朝堂九成官吏都是新贵的前提下,推举上来的人才定是与新贵族休戚相关的人。

  但萧何也不希望被推举上来的人都是废物,这群人到了中央,也要经过考试才能授官。

  地方官学,便是紧急培训这群草根地主,让他们迅速拥有当官的能力。

  此中工作量之庞大,萧何这样的先天打工圣体都有些吃不消。

  刘盈一边向彭越提前介绍还在草稿阶段的察举制,一边感叹萧何的辛苦。

  “治国者需要有治国的本领,你我都曾经是庶民,没有哪一位庶民想要无能贪婪的官吏。如何既能选拔出有治国之才的官员,又不至于让打天下的功臣们失去权力,萧相国烦恼许久。”刘盈揉着眉间道,“把治国的权力都交由门客?那你们是公卿,还是门客是公卿?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希望你们能明白萧相国的苦心。”

  萧何嘴唇翕动,许多话哽在喉头,最后化为了一句:“这不是我的烦恼,是陛下和太子的烦恼。我只是为陛下和太子做事。”

  刘盈不会推掉功劳:“是我们共有的烦恼。”

上一篇:凤鸣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