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兰竹
孙坚眼中闪过一丝尴尬。他很清楚这话是谁宣扬出去的。
使君是千百年来难寻的少年英雄,但那张嘴啊……孙坚想起孙策与张盈打闹时口无遮拦的模样,心中更加痛苦茫然。
他其实不太在意儿子当主将还是自己当主将。
儿子强,他很高兴,不用担心后继无人。
他只是听见孙策直呼张盈的姓名,正在怀疑自己对孙策的教导。
孙坚又想到自己的二儿子已经显示出阴狠善权术的一面,被贾诩看重,带在身边教导;三儿子老控制不住他那个狗脾气,总爱违反律令,被孙策亲自抓进牢里反省很多次……三个已经弱冠的儿子各有各的问题啊。
子不教,父之过。三个儿子的缺点都不像自己,自己怎么教出来这三个性格迥异的儿子?希望四儿子和五儿子能让自己省点心。
因每次孙坚的三个儿子有什么问题,刘盈都会来找孙坚告状,半点主君模样都没有,孙坚身心俱疲。
“伯符恃才傲物,若不在使君麾下,无人能容得下他。”孙坚叹气道,“遇到使君,真是我孙家一生之幸。”
黄祖见孙坚如此谦虚,对孙坚好感增加不少:“孙文台都如此说,我很期待在使君麾下的未来。”
孙坚心里嘀咕,黄祖你最好别太期待。你心胸狭窄,又无太大才能,使君才不会重用你。
黄祖以为自己已经和孙坚化敌为友,孙坚暗暗鄙视黄祖但表面以黄祖为友,两位表面朋友在战场上互为犄角,竟配合相当默契。
当孙策得到父亲和黄祖合力擒获曹仁,立下大功劳的消息时,感到十分荒谬。
孙策对周瑜道:“张盈说黄祖单防我家两代半?”
周瑜拍桌子:“别说那些废话,快商议下一步军略!曹操要和我等拼命了!还拿孔明威胁我等!”
孙策摸了摸鼻子。公瑾越发小气,说些闲话都不行。
张翼不解:“难道使君没有料到孔明会被曹操扣押?”
周瑜没好气道:“谁知道使君和孔明凑一起,会想出什么冒险的鬼主意。”
张翼也摸了摸鼻子,不敢说话了。
还是等公瑾冷静下来再闲聊吧。
诸葛亮在曹操营地过得很好,曹操自己饿着,都不会让诸葛亮饿着。
得知曹仁被孙坚、黄祖擒获时,曹操呆坐良久,去见诸葛亮。
诸葛亮正高卧榻上,曹操进来的时候也没起身。
曹操问道:“刘玄德很是忠义,虽我不敢重用他,也没有亏待他。你是如何劝说他战前投降?”
诸葛亮偏头,卧在榻上笑道:“我说你这次输得太难看,即使侥幸胜利,也会屠城泄愤。他怎么能跟随这样的枭雄?刘玄德投靠使君之前,已经准备逃向袁绍处,此事你应该知晓。”
虽袁绍不算个明主,但做事讲究脸面,没有曹操这么难看。
曹操道:“不可能只有这一个理由。若只是这个理由,他会深思熟虑,我便能知晓他的谋划。”
道不同不相为谋,刘备虽为曹操雇佣,却一直未归于曹操麾下。
刘备早就想北上投靠大汉朝廷,只是他担忧还未到袁绍处,便被曹操拦截。
曹操攻打袁绍时,特意让刘备在徐州留守。
徐州对曹操的仇恨心很强,刘备仁而爱人,能帮曹操安抚徐州人。
徐州的战略意义对即将北上的曹操不太重要,曹操还派了其他人共同镇守徐州。刘备麾下只有几千人,曹操以为能控制住刘备。
谁知道“张盈”竟然能迅速拿下荆州和江东,从南边渡江攻打徐州。
刘备毫不犹豫,当即倒戈,徐州人更是自发屠戮曹营中人。曹操留下的后手没有一点用处。
哪怕刘备只犹豫了几日,曹操都能及时反应。
曹操知道刘备好义气,这义气就是刘备的枷锁。自己对刘备有恩,即使刘备会背离自己,也会犹豫一段时日,不能立刻决断。
自己防备在先,怎么也不会让刘备占了先机。
当得知诸葛亮来曹营前,往自己治下豫州、徐州等地都送了劝降的书信,曹操直觉问题出在诸葛亮这里。
诸葛亮满口仁义道德,曹操不相信,定有其他理由。
这是他没能算到的事。他必须得知这件事。
诸葛亮身在敌营,还能和曹操开玩笑:“或许有其他理由吧。但我为何要告诉你?”
曹操道:“你若告诉我,我就放你离开。”
诸葛亮终于从榻上起身,盘腿坐在榻上看着曹操。
曹操不惧诸葛亮的眼神。
他确实是在为战败后找退路,这没什么可耻的。
曹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出自本心,绝不羞愧。
诸葛亮不由流露出佩服的神色。枭雄怎么能不算英雄?曹操即使被使君压制得很惨,都来不及发挥出他应该有的本事,也不改英雄本色。
诸葛亮爽朗道:“行,我告诉你。我对刘玄德说,汉哀帝没死,他就在使君处,只是他认为大汉已灭,便不愿出现。”
曹操愕然:“当真?”
诸葛亮笑道:“我编这个谎言有何好处?”
曹操垂首沉思了一会儿,抬头道:“我曾与先帝和弘农王都有几面之缘。当年见到张盈,我便觉得眼熟。只是灵帝未有张盈那般年龄的皇子,我只以为自己多想。”
诸葛亮笑而不语。
曹操又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若他真的是宗室,甚至是灵帝流落在外的皇子,为何不以宗室身份起兵?即使他担心羽翼未丰时被人阻拦,但他羽翼已丰,只要对外展露自己真正的身份,无论是袁绍还是我这里,都会有不少心系大汉的人归降,我与袁绍势力顷刻土崩瓦解。”
曹操冥思苦想许久,想不明白。
他虽想不明白,也不会否认自己对张盈身份的猜测。
聪明的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猜测,即使猜测再荒谬,再与现实不合,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猜测。
诸葛亮待曹操想了许久,直到有人都在门外徘徊,似乎有大事要奏与曹操时,他才开口:“曹公,党锢之祸真的源于灵帝昏庸吗?鸿都门学又是为何而设?曾经的你坚定不移地站在党人这边,如今的你已经成了一方之主,当你面临灵帝朝堂那样的情况,又会作何决断?”
曹操皱眉苦思,而后眉头舒展,眼睛瞪圆,身体微微颤抖,似乎遇到了极其可怕的事。
“太荒谬了!”
“是吗?哈哈哈哈哈。”
诸葛亮的笑声传到门外,门外等候曹操的官吏皆伸头,想要偷听诸葛亮和曹操的对话。
可惜他们离得太远,诸葛亮和曹操对话的声音太轻微,没有入第三人之耳。
在张盈强烈的攻势下,曹操遭遇了原本历史中,他在官渡之战翻盘那一战之前遇到的困境。
曹操还未有机会停下兵锋安抚百姓,常用极端手段搜刮军粮,治下士人生活无扰,普通百姓极其贫困。
曹操先与袁绍打了一场,又遭遇刘盈袭击,虽然主力尚存,但粮草已经快要告罄。
在这种时候,为曹操提供大部分粮草的豫州百姓困苦不堪,纷纷响应刘盈的军队。
袁绍高傲,这些响应的百姓没能起到用处,最后乌巢一把大火就断送了他的霸业;刘盈和他背后的作业小组智囊团,有充分的揭竿起义的经验,早就制定出详尽的计划。
冀州有黑山军张燕,豫州有五斗米教张鲁和张修。
此番决战也如刘邦当年倾力出击一样,留守后方的只有文臣,所有能派出的将领都派了出去。
与袁绍和曹操担忧后方被偷袭不同,只要刘盈派出去的将领没被击溃,刘盈的大本营就不会遇到危险。
唯一的变数,便是南匈奴和羌人。
在益州、关中悄无声息那两年,休养生息的事所有臣子都能做,刘盈主要负责的就是安抚羌人、南匈奴和鲜卑。
羌人最好说话。百年羌乱中,羌族已经被打散,剩余的贵族武装以雇佣兵的形式依附匈奴或鲜卑,也有人为汉人军阀打手。
刘盈只要足够慷慨,羌人很乐意为刘盈效力。
南匈奴和鲜卑虽表面上联合,内部纷争不断。光是南匈奴内部,一年都会出现多次谋杀篡位。
汉初作业小组中的蒯彻恨不得亲身来到汉末,这才是他检验所学的福地!
有了蒯彻的倾力指点,再加上武力震慑,历史中的曹操能收复南匈奴和鲜卑,刘盈自然也能。
刘盈没有采取曹操的政策,让内附的南匈奴和鲜卑直接占据北方几座县城自治。
他平等地对待愿意依附的四夷贵族,许诺这些人学好汉话都能入朝为官,如前汉当年那样。
若部族不愿意拆分,刘盈就让他们南迁。
南方水热更好,你们不会不满意,对吧?路上的粮食,我来负责,我最慷慨啦(拍胸脯)。
虽然南匈奴和鲜卑人也占有了几个小县城,但他们彼此间隔得很远,再无法联络。
南匈奴和鲜卑人的首领知道刘盈的险恶用心。刘盈愿意让他们入朝为官,还让他们的孩子进入学院,以后升官途径和汉人一致,他们便假装糊涂了。
内附的夷人贵族本就是在草原上被赶出来的。他们能在更强大的王朝做官穿丝绸,那夷人首领的特权,不要也罢。
夷人被汉人骗惯了,再多的花言巧语,都抵不过刘盈那双真诚的大眼睛,以及他捧出的户籍律令。
刘盈拉着夷人首领,一条一条向他们解说,哪些律令能保障他们的权利。即使夷人都知道,律令这玩意儿,在权贵面前比擦屁股的缎子还不如,可有总比没有诚意更大。
关中的边患,便暂时安宁了。
边患能不能多安宁一段时间,要看中原最终的胜利者是谁。
刘盈派出了自己全部的兵力,在袁绍的冀州和曹操的豫州征战。
虽然他自己的后勤运输很有压力,但成为战场的冀州和豫州,已经毫无有秩序的后勤可言。
袁绍的军队已经在捡河蚌和狩猎补充军粮,曹操部分军中出现了人相食的惨案。
继承天师道的张燕和创立五斗米教的张鲁张修,即使在刘盈的命令下不以宗教为基础,也能轻易煽动人心。
大不了,再喊一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过这个时候,还是以东汉末年本就存在的民谣做为口号,更能引起共鸣。
刘盈根据后世的润色,将这首民谣最后一句更改,让它在中原各地唱响。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拿着粗劣武器的百姓,仿佛自杀般地冲向了袁绍和曹操的征粮军队。
一如秦末拿着竹竿的黔首,也如十几年前将黄巾裹在头上的那群庶民。
崤山以东的豪族震怒不已。
张盈,他都不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