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好好种田养自己 第76章

作者:古木架 标签: 随身空间 种田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叶欣顿时有点恼了,就要抬脚踹他:“我说你怎么无事献殷勤——”

  沈卓脸一红,连忙把她脚握住了。

  也不敢造次了,动作轻柔地给她套上水鞋。

  换了一只,再换另一只。

  穿上了水鞋,也还是显得她一双脚小小的,怎么看都觉得好可爱。

  叶欣推他肩膀,没好气道:“换好了,还不让开!”

  沈卓抬头,看着她宜嗔宜喜的脸,心中一动,很快地凑近亲了她脸颊一下。

  叶欣脸红了,锤他一拳,骂道:“坏蛋!”

  沈卓知道再闹下去她真要生气了,赶紧起身,也顺手拉她起来,若无其事道:“好了,咱们出发吧。”

  叶欣真想打他一顿,不过考虑到早上时间宝贵,只是甩开他的手,去拿背篓。

  刚拿过来就被沈卓接过了,熟练地倒背在胸前,讨好地说:“我来背。”

  叶欣哼一声,也不跟他抢,就该他累着!

  到了镇上,叶欣就把他赶走了,自己去卖菜苗。

  新知青要来也不会来那么快的,她先忙自己的事情。

  这次卖的都是寻常东西,就不用掩饰什么了。叶欣不慌不忙地把东西拿出来摆摊,水灵的青菜很容易卖,眼熟的大婶大娘们爱买。倒是辣椒苗之类的,集上卖的人不少,不是很好卖。不过她带来的没有几把,到八点多也卖完了。

  今日收入两块多钱。

  收拾了背篓,叶欣拿着钱在旁边逛逛,买些需要的。

  看到有人卖菊花茶,她想起最近瓜子磕多了,确实有点上火,就买了些。这个有些贵,她就只买了二两。

  也因为菊花茶有些贵,叶欣那爱赚钱的脑袋又开始运转了——不如买些菊花种子自己种?种得好了,不仅自己以后有喝不完的花茶,还能拿出来卖。这么贵,肯定有赚头啊!

  于是她就又去找卖种子的,各类菊花种子都买了些。

  随后她才往徐氏中药材铺走去。

  徐大夫见到她还有些惊讶,笑问:“今天怎么你自己来了?还是卖药?”

  叶欣笑道:“最近没采药。今天来赶集,顺便来看看您。”

  一边说着,她一边从背篓里拿出准备好的五香瓜子,递给徐大夫:“之前凑巧买了不少瓜子,家里吃不完,给您送些来,您店里闲了磕着打发时间。”

  徐大夫摇头道:“可别送我东西了。年前沈卓放车在我这,我还能厚着脸皮拿你们的菜吃,现在怎么好意思?你们赚钱也不容易,留着自己吃吧。”

  叶欣放在他柜台上了,道:“您别推辞,其实我也是有事麻烦您。”

  徐大夫就问:“什么事?”

  叶欣道:“之前您不是给过沈卓一些药种子吗?我种活了一些,虽然长得不太好,但还想再试试,所以现在想找您再要一些。不知道您店里还有没有了?您放心,我不是种来卖,只是我也跟沈卓学习辨认药材,但比较笨,总是记不住,自己种一些天天看着,倒是能记住了。”

  徐大夫听了,就笑道:“原来是这样。多学些知识倒是不错的,中医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更应该多些人学。我这里的确还有些药材里抖落出来的种子,杂得很,你要就给你了。”

  说着就转身拿了一个小簸箕,倒是不少,只是里面夹杂着一些草叶、泥土等。

  叶欣拿出早准备好的布袋子,装起来了,又连声道谢。

  徐大夫摇摇头,放下空了的簸箕,又把那袋瓜子推还给她:“这本来就是不要的东西,你要的话,我以后都给你留着了。何至于拿东西来换?”

  叶欣却坚定地又推了回去:“也不是换,只是平白拿您东西,我也不好意思。您收下了,我才好要。”

  见此,徐大夫无奈笑了,“你这一点,倒是跟沈卓一样,不愧是一家人。”倒是不再推辞,收下了。

  从药材店离开,叶欣又去了陈家院子采购一番。

  忙完了这些事情,也才九点多而已。

  叶欣慢悠悠地背着背篓,在镇上又转一圈,到处看看,打发时间。

  转完一圈觉得没意思,应该有十点了,她就往镇口走去。

  到镇口发现李兴国已经在了,她便走过去打招呼:“大队长。”

  李兴国回头一看是她,有些意外:“叶知青,你今天来赶集?”

  叶欣说是,然后明知故问道:“您在等新知青?”

  李兴国点头:“没错。消息说是今天来,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到,我想着宜早不宜迟,就早些来了。”

  叶欣于是顺势道:“我跟您一起等吧。反正我回去也是一个人。”

  李兴国知道她大约是早上和沈卓一起来的,就点点头:“也好。你一个女孩子走路不安全,等到新知青,咱们一起回去。现在也快中午了,估计不用等多久了。”

  叶欣就应了声好,站在旁边等着。

  镇口除了李兴国,还有其他大队的队长,叶欣在之前推选知青参与工厂招工的时候见过他们,所以认得。他们都是来等着领新知青的,在镇口或蹲或坐或站,不时抬头看看通往县城的路,也在聊着天。

  聊的当然是关于知青的,还有些口没遮拦。

  “不知道这回来的知青什么样儿?希望是身体强壮的,能干活。”

  “体魄如何倒是其次,我就希望是老实的,别给老子惹事!”

  “怎么了老陈,你队里有惹事的?”

  “可不?不老实种地,肚子里竟是些花花肠子,招惹村里的小姑娘,给老子气得够呛!”

  “这样的就是流氓!要不是知青,早被人揍了!”

  “你们还是客气了!管他知青不知青的,敢惹事先揍一顿!反正外来的爹妈也不在身边,就是打死了……”

  “害害害,别说这个!现在是新时代了,要讲文明讲法律,可不能乱来啊。”

  “唉,我就不乐意接收知青,城里人,娇生惯养,干不动活。”

  “我也不乐意,但有什么办法?”

  “我说句公道话啊。好的知青还是好的,有知识,有技术,讲文明,讲卫生,给队里当榜样呢……”

  叶欣安静站在一边,听着各位大队长畅所欲言,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其实她能解,知青们好的也就是一名强壮的队员而已,比如张康明,能干重活,能拿满工分;但大多数都是一般般的,不好也不坏,像王小薇她们,适应一段时间后跟本地妇女差不多;要是倒霉遇上一些身体瘦弱干不了活或者性格懒惰不爱干活的,就让人头疼了,比如原主那样的。

  对生产队来说,知青队伍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不好管,容易闹事。所以知青上山下乡的事情,两边都不乐意的,只是迫于上边的政策。

  聊着听着,一群人等到了十一点半过,终于有两辆汽车从县城的方向开来,是新知青们来了!

  大队长们便停止了聊天,站起来,个个端正了脸色,露出欢迎的笑容。

  叶欣也精神一振,看向汽车。

  两辆汽车停下,随后里面走出一个又一个知青来,都是带着行李,有的脸色疲惫,有的目光迷茫,有的一脸新奇。他们站在一起,打量着周围,小声说着话,镇口便嘈杂起来。

  叶欣数了数,有五十来人。

  二十几个大队,分一分,每个大队也就一个两个的。

  一时之间人多眼杂的,叶欣就没往上挤,先站边上看着。

  站了会儿,想到回去要迟了,她又匆匆去国营饭店买了两个包子吃,先填填肚子。

  这边,公社周主任与送知青下来的工作人员一阵交接,了解安置知青的新政策新变化,随后就让各大队长按名单领人。各大队长领了人,也没耽误,就带着回去了。

  人群就慢慢分散开了。

  叶欣这会儿也回来了,见陌生的一男一女站到了李兴国身边,她就走过去。

  李兴国见她过来就道:“叶知青,来认识认识,这就是咱们大队新来的邱知青和李知青。叶知青是去年来的。”

  叶欣就面带微笑地与他们打招呼,相互认识。

  邱志云来自陕南地区,今年十九岁,身高大约一米七,瘦瘦的,五官普通,有股年轻人的朝气,眼中是初来乍到的好奇,看着性格应该不错。

  李英丽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二十岁,身高一米六五的模样,样貌不错,脸色却稍显苍白,神色也有些恹恹的,不知道是晕车还是长途奔波之后累了。

  两人看到叶欣的时候,倒是很惊讶。一是因为叶欣看着很小,年纪小,个子也小;二是因为她长得白白嫩嫩,看着不像是已经下乡一年的知青,倒像是刚从城里来的。

  邱志云忍不住问:“叶知青,你多大了?”

  叶欣回答:“十七。”

  邱志云瞪大了双眼:“啊,你比我们都小呢。那你岂不是十六岁就下乡了?”

  叶欣说:“是啊。我来得早。”

  李英丽仔细地看了看她的脸,若有所思:“看来,丰水大队条件不错?”

  叶欣不希望她因为自己而产生错觉,也不能当着大队长的面说大队不好,只能保守地回答:“乡下条件自然比不得城里,但只要勤劳、踏实、肯干,总能养活自己的。”

  李兴国咳了一声,打断他们的交流:“好了,既然已经认识了,咱们就先回去吧。路上还要走两个小时的,大家可以边走边聊。”

  听到要走两个小时,两人都面露震惊,不约而同问:“这么远?!”

  见此,李兴国语气带上了大队长的威严:“咱们大队不算远了,有些更远的,要走三个小时呢!走吧,早点上路,也早点到!”

  两个新知青对视一眼,似乎开始意识到乡下条件的艰苦了。但没办法,来了只能跟着走。

  叶欣默默观察他们的脸色,心中想道,也许去年原主下乡时,也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被乡下的落后所震惊,但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或者说,每一个下乡知青都要面对这样的心落差。

  下乡的日子,从下车那一刻就开始了。

  两人的行李都不少,大包小包的,除了自己从家里带的,还有政策上统一分发的棉被、棉衣、蚊帐等。每年下乡知青的待遇有所不同,叶欣记得原主的棉被就是家里带的,这些也许是今年才有的。

  正要拿起行李往回走,叶欣提醒道:“你们有没有什么要买的?队里没有供销社的,要买生活用品,还是在趁现在买了。先买些急用的,不急的过几天再来买也行。”毕竟今天行李多。

  两人就都要买,邱志云道:“多亏你提醒了!是该去供销社一趟。”

  两人就先放下东西,结伴朝她指的的方向去了。供销社位置明显,只要走对方向,不愁找不到的。

  叶欣和李兴国在原地看着行李,等了二十来分钟,他们买了脸盆、肥皂等东西回来。

  这会儿已经快一点了,他们就往回走。

  李兴国帮忙拿了一些行李,叶欣也要帮忙拿一些。不过她看着个子小,又背着背篓,两人都说不用她拿。但叶欣还是帮李英丽拿了一床棉被。

  路上,两个新知青一开始还有精神说话,问一些丰水大队的事情,后面就没精力了,只顾着埋头走路。

  山路本来就坑坑洼洼,上月的泥泞还没晒干,两人走着走着,鞋子就脏得不得了。又脏又累,却只能咬牙继续向前。

  李英丽看看穿着水鞋走路轻快的叶欣,不禁说了句:“早知道,刚刚我也该买一双水鞋的。”

  叶欣只能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