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413章

作者:衣青箬 标签: 爽文 古代幻想 基建 穿越重生

  结果才走出延英殿,就见几个玩家拽着一位绯袍的官员过来了。

  离得近了,雁来看清那官员的脸,不由眉头一动,这位官员她今天才接见过,连忙上前问道,“出了什么事?怎么在宫里拉拉扯扯的。”

  玩家一看到她,立刻眼睛一亮,“殿下,你可要为张刺史做主啊!”

  雁来:?

  她本以为是这官员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被玩家逮着了,要不怎么是两三个人拖着他过来的,而他全程都苦着脸呢?

  结果居然是要为他伸张正义?

  “怎么回事?”她说着,又道,“你们先把人放开。”

  衣服都快给人扯下来了啊喂!

  玩家回头看了一眼,心想到了雁来面前,张刺史应该不会跑了,这才松开手,还主动替他整理好了衣物,弄得张刺史浑身不自在,连道不敢、有劳。

  然后玩家才回头对雁来说出了事情的始末。

  原来刚才几个玩家经过皇城时,正好听到张刺史和另一个官员的对话,对方让他赶紧给钱。

  这玩家不就立刻被吸引过去了?等另一人走开,她们就从墙头跳下来,询问张刺史怎么回事,是不是被人勒索了,给张刺史吓了一跳,对于刚才发生的事,却是缄口不言。

  这位刺史实在是个老实人,他还以为玩家问不出来,也就算了,谁知玩家一看他不肯说,更觉得这里头有事、有大事,于是直接把他给拽到了雁来面前。

  这会儿还鼓励他呢,“当着殿下的面,你还有什么不敢说的?”

  张刺史的脸色却更苦了。

  他本来也不是不敢说,现在是不敢不说了,只能苦着脸说出实情。

  原来大唐旧例,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若是写了除官的制书,这个官员就会给他们送一笔钱,称为润笔——没错,润笔一开始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逐渐泛用。

  张刺史正好今年任满,要转任他处了,雁来见过他之后,已经定下了他的去处,草诏的人按照顺序会轮到翰林院。

  刚才就是那位翰林学士来催促他,赶紧奉上润笔。

  “哈?”玩家发出疑惑的声音。

  雁来比玩家还疑惑,但没表现在脸上。

  大唐的制度还真是处处都出人意料啊……

  不过大家也明白张刺史之前为什么不愿说了,既然是惯例,他肯定做好了给钱的准备,只是没想到对方会催得那么急而已,但他也不至于因此就把这事宣扬出去,那对他有什么好处?

  想到这里,雁来就安抚了一番张刺史,把人放走了。

  玩家心情复杂,忍不住问,“殿下,难道就不管了吗?”她们觉得这种风气不好。

  “当然要管。”雁来道。

  只是不好让人知道消息是从张刺史这里走漏的,否则他就该被同僚孤立了。不过这话她没说出口,只是让几个玩家去打听一下,那位翰林学士是不是遇上什么事了,若是急着用钱,那也可以理解。

  结果急着用钱是真的,但事是没有的。

  才子难免风流,这位学士的钱,都是花在了不怎么正经的地方。

  古代的妓院,几乎没有电视剧里那种一栋楼里住上几十个姑娘,楼上楼下人来人往的情况。那种酒楼里多半都是正经的歌舞弹唱,或许可以陪酒,但肯定不能留宿。更多的是老鸨养上两三个女儿,租住在位置僻静的小巷,客人也往往都熟悉的老客,偶尔由老客带来新人。

  所以这种跟杀手一样古老的职业,即便到了现代也余毒犹在,大唐自然也不可能禁绝。

  长安城著名的烟花柳巷平康坊,早就已经被玩家整顿过,明面上城里也已经没有妓院了,可私底下的生意却是防不胜防的。

  玩家这个暴脾气,发现了这种事,那肯定是不会姑息的。

  顺着这位翰林学士,居然查抄到了好几处窝点,然后又牵扯出了不少朝廷官员。

  雁来:“……”

  按理说大过年的不该折腾,但是对方都不收敛,她又有什么好顾忌的?该关的关,该罚的法,然后又连夜让人起草了一份新的诏令,要求朝廷官员以身作则,这种情况一经发现,立刻开除,永不叙用。

  雁来以前在现代的时候,有点不懂为什么隔段时间就来一个亮剑行动、扫黄打非,现在她深刻理解了。

  有些人啊,你不隔段时间给他紧紧皮,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革职只是朝廷的处罚,除此之外,不管买的还是卖的,只要被抓住,统统都送去劳动改造。

  虽然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反思,更不会改,但只要有一两个人从这种畸形的漩涡之中脱身出来,就是有意义。

  ……

  第二天,雁来一进延英殿,就看到自己桌上摆了一瓶梅花。

  说是一瓶,其实总共就一枝,但是很大的一枝,即便插在瓶子里,枝桠也自由地舒展着,看起来也生机勃勃,红色的花朵在枝头开得十分热闹,将雁来原本的低落情绪彻底驱散。

  “这是谁弄的?”她问。

  “是天兵送来的。”薛涛笑道,“我听说她们爬到树上去,折了开得最好的一枝。”

  雁来昨天忙到最后,自己都忘记是要去看梅花了,没想到还有人惦记着,就问,“谁告诉她们我要去看梅花的?”

  殿内值班的几人都不说话了。

  雁来提醒了一句,也没有多说,这种闲话说说不要紧,该保密的事别忘了就行。

  说起来,昨天那位翰林学士其实还犯了一个错,提前将朝廷还没有发布的任命告知了当事人。虽然他现在已经在京兆府的大牢里了,但这事还是要强调一下的。

  雁来将剩下的翰林学士和秘阁学士都叫过来开了个短会。

  开完会,李绛又问道,“殿下,翰林学士缺了人,需得尽快补上才好。”

  原本的翰林学士,虽然也是定期值班,但任务不算繁重,不满员也没关系,反正皇帝用得顺手的也就是两三个人。但是现在他们每天都忙得很,少一个人的影响可是很大的。

  雁来想想也是,五个人连值班时间都不好排,便问,“可有举荐的人选?”

  李绛默默递上一份名单。

  雁来看了一眼,放下了,“我考虑一下。”

  李绛一看就知道她是不满意,便也没有催促。

  雁来正琢磨这件事,就听说了一个好消息。

  李贺他们那一批元和三年前往西域的官员,今年都回长安来过年了。

  这么一说,她倒是想起来了,“李贺他们的任期是不是快满了?”

  “是的。”

  按照大唐的规定,京官是两年一转迁,外官是三年。不过通常来说,也不会严格到一天都不能少。像李贺他们这批人,当时是三月份出京的,等过完年就算是满三年了,可以直接调职。

  当然了,工作交接还是要做的,另外家人行李也要搬取,因此过完年他们还是要回去一趟的,然后才会去新的衙门就任。

  雁来直接将李贺抓去填了翰林院的空缺。

  雁来满意了,但翰林院最后那位没什么名气的学士,却是有些惴惴不安,忍不住找到李绛,询问自己是不是应该主动辞官。

  他们都很清楚,之前雁来留下了四位翰林学士,并不是对他们满意,只是不想无端黜落朝廷官员,但她迟早都会用更合自己心意的新人替换掉他们。

  只是本来不会这么快,但谁能料到会有人犯蠢呢?连累得他也跟着不安生,不敢再继续占着这个位置。

  李绛让他不必多想,不过私底下还是对雁来说了这事。

  雁来想也不想地道,“让他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要东想西想。”

  李绛笑了起来,“臣也是这么说的。”

  只要能顺着这位殿下的规矩来,她就是个厚道人。

  要是让那些因为天兵的存在而苦不堪言的人知道李绛的想法,一定会觉得他疯了,但李绛是真的这么想。

  他现在每个月的谏纸都用不完了。

  眼看该见的人都已经见得差不多,雁来本以为年前应该不会再有什么事了,没想到尚黎谢紧赶慢赶,居然真的在新年之前,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长安。

  这就不是小事了。

  毕竟他代表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吐蕃在西川的五个节度。

  所以雁来得第一时间接见,收下他献上人口图册等物,如此,松州等五个吐蕃节度才算是真正回归了大唐。

第261章 一个个都是合格的、会自动自觉替她做事的工具人了。

  尚黎谢一开始其实也没那么急。

  但这一路走过来,越是深入大唐境内,他就越是能够感受到两国之间的差距。

  总说吐蕃人在他们从大唐的夺取的地盘上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但吐蕃本土的情况其实也没有好多少。

  吐蕃是个战斗民族,从立国开始,就在不断向外征战、扩张,一开始是青藏高原的其他部落,然后是周边国家,尼泊尔、印度、中亚诸国、西域诸国……

  至于与大唐之间的百年国战,就更不用提了。

  战争需要消耗大量人口和物资。

  虽然打赢了就能掠夺战败方的人口和物资进行补充,而且吐蕃军队作战,也习惯让其他部落的士兵充当先锋,能够最大限度保存核心力量、降低损耗,但打了这么多年,吐蕃也已经有些打不起了。

  不过据尚黎谢所知,大唐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毕竟大唐虽然面积广阔、土地丰饶,可是内斗也更厉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尾大不掉,大部分资源、土地和人口都脱离了朝廷的掌控,干弱枝强、忧患重重。

  所以最近这些年来,双方都在“真的打不起了要不直接讲和吧”和“对面好像快完蛋了要不再坚持一下”这两种状态之间反复横跳。

  打又打不起,和又不甘心。

  这才是两国始终僵持,一边互派使者,一边又小冲突不断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尚黎谢才会跑到边境来。

  天兵的到来,打破了原本的平衡与僵持,但尚黎谢一直都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天兵的厉害,对于他们究竟给大唐带来了多少改变,他并没有概念。

  直到这些变化都展露在他眼前。

  成都城里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尚黎谢可以理解,毕竟这里本来就是大唐数得着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商贸繁盛,就算数经战乱,也能迅速恢复元气。

  松州城里有不少好东西,都是从这边走私过去的。

  但路上经过的那些小村庄,人们身上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小孩子在房前屋后追逐玩闹,屋顶上炊烟袅袅,大人们在院子里忙着缝缝补补、修整家具……日子并不清闲,大部分人依旧在为生活操心,却能给人一种生动的、蓬勃的、向上的感觉。

  这是尚黎谢从来没见到过的,他印象里的底层百姓,不论哪一国、不论哪一族,似乎都是愁苦的、麻木的、疲惫的,只是生存就耗尽了他们全部的力量。

  现在这种印象被打破了。

  不是一个地方如此,而是所有、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