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在我 第145章

作者:桉柏 标签: 灵异神怪 东方玄幻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商悯和谭闻秋在攻谭之战中角力。

  商悯一方使出什么计策,谭闻秋就会做出相应的应对。商悯用计阻止攻谭,谭闻秋就必定要让攻谭继续下去。

  联想到谭闻秋外派胡千面和涂玉安的举动,商悯其实已经有所猜测了。

  想让攻谭继续,办法很简单。只需要将可能导致止战的原因都拆解一边,再一一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那么就能顺利得出让攻谭之战继续的办法。

  为何止战?

  一是不占大义。太后并不是谭国所害,谭国也未有谋逆之心。

  二是万民之心。朝臣在得知真相后不会再同意继续攻谭,既然不占大义,那么他们就有了明确反对攻谭的理由。

  三是外敌觊觎。诸侯王对宿阳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发兵清君侧。

  这三点原因究其根本,第一点最为重要,有了大义,事情就会办得顺利很多。

  如何占据大义?当然是继续把屎盆子扣给谭国,大燕绝不能承认攻谭是不义。

  要是胡千面前几天在宿阳宫宴上现身,过上几天就跑到了谭国大喇喇转悠几圈,这让天下人怎么想?

  妖本就受谭国指使,还是谭国是妖的老巢?

  不管真相如何,反正这泼污水谭国是必定要接着了。

  商悯之所以愁眉不展,就是由于她想到谭闻秋极有可能是把胡涂二妖给派来谭国了。

  原本她也想不到让妖直接到谭国泼脏水这一层,是谭闻秋调令让她发觉了端倪。

  罢了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如果那两只妖真的来了,他们为了插手战局不可能不行动,只要他们有动作,那么必然会暴露行迹。

  商悯要做的,是抽丝剥茧反制。

  但是商悯心中还有一个更深的担忧。

  胡千面和涂玉安算得上是谭闻秋手下数得着的得力干将,涂玉安战斗力差点,但是他有着狐狸的狡诈和人的圆滑,跟顽固不通人事的妖不一样,是可以独当一面的。

  胡千面和涂玉安不一定一起行动,还有可能分头行动。

  要是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国家搅风搅雨,商悯还真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可二妖联手来到谭国,藏在暗处伺机而动,对于商悯同样是大大的不利。

  大约休息了有一个时辰,庞峻起身表示他可以继续骑马了。

  商悯也翻身上马,和众人一起向着谭国国都的方向飞驰。

  忧心于局势,是商悯这几日情绪不高的原因之一。

  剩下的原因是……她在宿阳的化身已经将沾了她血液的隐灵飞矢送到了她本体手上,现在箭矢就在她怀里揣着。

  隐灵飞矢传信极其隐蔽,箭矢激发便化作无形,传信方式也并非是绑上信筒用纸传信,而是将要说的话刻录进隐灵飞矢中。

  待隐灵飞矢飞到收信人手中,刻录在其中的话语就会在收信人脑海中响起。

  现在人多,商悯没有给郑留传信。

  等再行进一会儿就能到下个驿站,她打算借补充水和食物的机会把要说的话刻录进飞矢中。

  至于要说什么,商悯已经想好了。

  早在马将军那停留的时候,她就已经下定决心了。

  很快就到了驿站,轻骑队伍换马的换马,灌水的灌水。商悯心情略有沉重,独自一人走到了没人的角落,从怀中掏出巴掌大流转着青碧色光芒的隐灵飞矢。

  她把它贴在唇边,注入真气,激发上面的铭文,用很轻的声音低声道:“郑留,信发之时我已离开交战线,苏归应当未归陇坪,至少会被拖在渡口几日……”

  商悯说到此处,微微叹气。

  “若顺利,渡口会久攻不下,若不顺利,谭军可能会在短短数日内溃败。你也许疑惑,谭军和燕军兵力差距是有,但远远没有到几日便溃败的地步。这场战争的关键,既在于双方兵力,也在于苏归本身……”

  “苏归以人身行事,以人身统兵,领兵至今,他从未做出不合身份之举,但其真身为人妖混血。要是他像以前那样,一直以人身行事,不以妖身行动,那么渡口能保,若他不再遵守人世的条条框框,舍人而为妖,那么潜入谭军军营杀了镇守渡口的大将……就算不说是轻而易举,那也是没什么难度的……”

  人族打仗,对手是人,可这次打仗的对手不一样了。

  这个时代的人族并没有对抗妖族的经验,连寻妖罗盘都成了稀罕物,马思山的军队实在是没有一丝丝防备。

  商悯不告诉马思山,是因为就算告诉了也没用,难道告诉她了,她就能找到对付妖的办法吗?显然不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商悯不了解苏归的蜃梦神通。她知道蜃梦可以控制心神编织幻境,陷入蜃梦后,只要苏归想,就可以把此人的神魂给吞噬殆尽。

  这个神通有没有读取记忆的能力,商悯不知道,所以她得防着一手。要是苏归决心不做人了,在战场上动用妖力,万一他通过他人记忆知道自己真身暴露,那么商悯便会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商悯阖上眼。

  人要捕蛇,才怕打草惊蛇。她要杀苏归,才怕引起他的警觉。

  一直以来,即便商悯知道苏归是人妖混血,也有意替他保守秘密。

  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和姑姑,敛雨客也知道。但是之前,哪怕是决意和郑留合作,哪怕是要和谭桢结盟,商悯都没有动过一丝一毫要把苏归的秘密告诉他们的想法。

  她潜意识想要留有余地,想要苏归投武,不想让彼此变成敌人,你死我活。

  苏归是不是妖,商悯并没有多么在乎。要是妖不吃人不害人,放妖活着又何妨?可是苏归偏偏和商悯站在了对立面,他们有着不同的目的,效忠不同的人。

  所以商悯不能再瞒了,他们是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但是离那个境地也不远了。

  打仗不是沙盘推演,两军对决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说死人就真的死人,死的人成千上万。

  在残酷的战场上,商悯没法保证自己能活着,她不能成为那个例外,苏归也不能。走上了战场,就要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总不能真的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才考虑杀苏归,那样一切都晚了。

  “我欲设局杀苏归,但计策未成,此事需从长计议。告诉师弟苏归的身份,是想让你有所防范,我相信你不会让他看出异常。妖类嗅觉极其敏锐,我给你的头发你要好好保管,不要让他发现……”

  等交代完隐灵飞矢的使用注意事项,商悯手掌摊开,飞矢化为流光自动飞走。

  一切只等渡口之战有个结果。

  

第154章

  寿宴七日后。

  先皇下葬, 新皇登基。

  宿阳满城素缟,送葬队伍绵延数里,百姓跪于道路两旁。号角低鸣, 哀乐齐奏,似乎连上天都在为燕皇的死而哀悼。天色阴沉,雷云翻滚, 很快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风卷起了漫天的纸钱,雷声掩盖了哀乐之声, 太阳被灰色的云层遮蔽,整个宿阳都笼罩在阴霾之下。

  被暗色覆盖的宿阳城中, 只有身披素缟的送葬队伍是满城风雨中唯一的亮色。他们沿着主干道缓慢向前,要将皇帝葬入皇陵,就像几个月前将太后葬入皇陵那样。

  不到半年, 竟然连死了两位大人物。

  加之各地灾害频发, 流民甚众,新皇年仅十五岁, 正值年少。这江山, 似乎越发飘摇了。

  子翼敬拜了天地祖宗,接受了众臣朝拜,聆听大燕丞相柳怀信亲口所念的先帝遗诏,最后从谭闻秋手中接过了皇帝玉玺。

  沉甸甸的玉玺就在他手中, 他转身望着下方跪了一地的朝臣,只觉得窒息感从内而外将他包围,手上的玉玺重若千钧。

  他内心毫无喜悦,只有空洞和麻木。

  头上的玉冠和身上的龙袍如此沉重, 要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他就像谭闻秋教的那样用沉稳的面容和平稳的语气道:“众爱卿平身。”

  接着是颁布圣旨。

  先是把先皇姬瑯登基以来的政绩全部拎出来歌功颂德一遍, 接着将谭闻秋从皇后封为皇太后,将已死的老皇太后追封太皇太后……

  等杂七杂八的事情都说完,该封的活人和死人也都封完了。

  子翼深吸一口气,颁布了登基以来的第一道有实际效用的圣旨。

  “朕冲龄践祚,涉道犹浅,经事未深,未能周悉政务。平南王姬麟果毅忠勇,实国之股肱;丞相柳怀信勤慎克己,乃社稷之臣。宜居辅弼。兹特命平南王为摄政大臣,与丞相总揽朝政,共揆百官,同商国是……”

  除这道圣旨以外,其他的圣旨都没有意义。

  只有这道旨意是有意义的,是有实际效用的……其他的不过是些许废话。

  子翼不需要自己动脑子去想,下面的大臣就会自己把圣旨拟好拿过来,他也不需要去翻看,更不需要提出意见,只需要在那明黄色的卷轴上盖上御印就大功告成了。

  从一开始就该知道了,不是吗?

  子翼敛去眼中的灰暗,心道。

  他在最不该登基的时候登基,在最无力的年纪承担这样的重任。

  没有人期待他做出怎样的政绩,也没有人对他投以期望的目光,不管是柳怀信、姬麟,还是母后,没有任何人对他说:“希望你能成为一个明君,勤勉于政,做个好皇帝。”

  子翼明白,他们对他没有期待,所以不会对他说鼓励的话。

  他们甚至……不屑于去伪装。

  父皇活着时,子翼刻意表现得性子温吞软弱,生怕步了先太子的后尘。父皇死了,他被接到清秋殿偏殿不允许随意外出。他一瞬间就懂了,他只能做一个听话的皇帝,一个顺从的傀儡。

  随后子翼身边的太监宫女被统统换掉,曾经服侍先帝的宫女小蛮成了他身边贴身的宫女首领,在御前做事的太监白小满也成了他的掌事公公。

  夜深人静的时候,子翼只感到遍体生寒。

  妖孽未除。

  谁是妖孽?

  曾经的御前大太监胡千面是妖,还有谁不能是妖?

  妖操控父皇,是否也想接着操控他?除了胡千面,还会有谁是妖变的?是小蛮,白小满,还是……还是那一副慈母面貌,让他在清秋殿偏殿不得外出的……

  那究竟是保护,还是以保护为名的圈禁?

  子翼心底一片冰凉,简直不敢继续想下去。他怕极,可是不能表现出来分毫。

  登基的前两日,谭闻秋将他召到正殿,用苍老无力的语气向他诉说了她的安排。

  她说,平南王姬麟威望较高,但也有野心,他可保皇,然未必没有僭越之心。

  她又说,大燕丞相柳怀信为人奸诈,贪恋权势,善于结交朋党,权倾朝野,不好连根拔起。

  她还说……说若要坐稳皇位,得姬麟作保,为避免姬麟独大产生不臣之心,就得扶持柳怀信,令二人相斗,彼此制衡,两败俱伤。此乃帝王心术,权衡之道。

  这听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对,甚至是相当有道理的,是最合乎当前情势的建议。

  今日登基,子翼如她所言任命了摄政大臣。

  父皇归于皇陵,他坐上了皇位,大臣各司其职,皇后荣升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