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在我 第376章

作者:桉柏 标签: 灵异神怪 东方玄幻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一方面她想:“时机似乎到来了。”

  另一方面赵王又想:“武国又要赵国冲锋在前吗?”

  诚然她内心可以有一千个一万个想法来说服自己,大义当头,她应当顾全大局,可是内心郁郁之余还有一些微小的怒气窜了上来。

  她不可抑制地想道:赵国兵力消耗至此,武国却慢慢悠悠保存力量不肯轻易南下,我等冲锋在前消耗大燕,她最后却坐收渔翁之利,这皇位,难道真的要让武王来当吗?

  此念以前并非没有产生过,然而她每次都说服了自己。

  赵国出兵既是她自己的抉择,也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如果没有武国的那两位江湖客帮助她驱赶赵国的妖魔,恐怕她此时已经性命不保,赵国也会全盘落入妖魔之手。

  武国有恩在先,此为利益交换,她不应当纠结于一国一地之失,当以大局为重……

  可是武国如今占据优势,国力强盛是事实。

  赵王既为人族有一位强有力的盟友而欣喜,可是内心却无法平衡看待。

  赵王叫来了靳相,将武国发来的书信交给她看。

  靳相看完,有些苍老的脸上皱纹变得愈发深刻。

  君臣二人都没有说话。

  “王上,您注意到了吗……那位武王,竟然让您和郑国互相配合打压宋国军。”靳相眉心皱成了一个川字,眼神也跟着沉下来。

  赵王被武王告知,郑国为妖党。

  所以即便三国联军互相配合攻伐,她也把郑国当作假想敌,连军队配合的时候她都留着神,生怕一不小心损兵折将,中了宋国和郑国的陷阱。

  此时商悯却又告诉她,可以与郑国互相配合……

  “武王收服了郑王?还是她把持住了郑国整个国家?”赵王也因为这个事实而显得心绪不宁,“是数年之前就已经……还是在这数年之间她做了什么?”

  靳相慢慢摇了摇头,“这等秘事,我等恐怕无从考证。但对方有能力驱使郑国军队,甚至让郑国军为她所用,这是一定的。往好处想,也许她是与郑国达成了什么利益交换,所以才能驱使郑国的军队,往严重了想,那便是你所猜的那样……”

  郑国已经被武王全盘操持?这个猜测未免太过让人心惊。

  “不可能是与郑国达成了什么利益交换,如果郑国是妖党的话,那么利益交换也要经过妖点头。联军好不容易逼近宿阳,妖所求只会是一举攻破都城,根本不可能答应在这个节骨眼上陷入内战。”赵王凝神思索,“郑国应当的确是站在武王那边的……只是,武王是怎么做到的……”

  越是想下去,她的表情越是难看。

  当今六强国,梁国已经被灭,郑国也被武王把持,宋国已经确认为妖党盘踞之地,除了赵王自己的赵国,还剩下一个翟国态度不明。

  近些年翟国近乎锁国,不参与外界兵戈之争,既不派兵增援,也不对某一方施以援手。

  不过对方一贯是墙头草做派。先前攻谭之战的时候,他们既不敢公开声援谭国,也不敢明确反燕。后来子翼归武,姬麟上位,翟国跟着不痛不痒地指责姬麟,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举动。

  先前孟玉、敛雨客两位江湖客来到赵国的时候,赵王曾经旁敲侧击,想要知道他们途经翟国时可有观察到翟王的态度。

  可是他们似乎也说不出个什么来。

  当年商悯和敛雨客根本就不敢说孔朔的事情,生怕他通过可以读取记忆的神通知道人族的谋算。

  这种情报错位让赵王对各国的态度缺乏清晰的认识,不知道到底有谁是武国的盟友。

  而事实上商悯要的就是这种情报错位。

  她结盟赵国,但是防备赵国,就如赵国其实也防备武国。

  国与国的博弈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这其中牵扯了太多。既有人妖之争,也有国与国之争,还涉及皇位之争。

  这些情报全为商悯所取,到底告诉谁,又如何利用这些情报获利,自然是她说了算。

  她告诉赵王妖藏在何方,以及到底该如何对付妖,如何才能取得人族整体的胜利。而对于武国会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商悯不会对赵王透露分毫。

  “靳相,这翟国也该下场了,我有预感。”赵王眼神深沉,“翟王这些年态度也颇为奇怪,在各国决定征讨大燕的时候,但是并没有明确与我们结盟,而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他们对于武国似乎也没有过多接触,但我总觉得不会那么简单……”

  “王上是发现了什么吗?”靳相问。

  “哪里是发现了什么,”赵王摇头,“不如说,是我从武国以及武王近些年的行事风格中对她有了了解。”

  “武王一向是走一步看三步,不管是当年派出两位捉妖师游历各国帮助除妖,还是更往前的保谭,甚至是当年姬瑯寿宴现妖,一桩桩一件件都离不开他们的手笔。”赵王神情分外复杂,“他们走在了所有人的前头,武国这样思虑周全,怎会考虑不到翟国?”

  她又看向靳相:“靳相你说,翟国不动,是因为此国不想与我们结盟,想一直保持游离的姿态坐收渔翁之利,寻找一个关键的机会下场,还是……他们此举其实是某国授意?”

  战局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必然会被乱世之争卷进去。

  既然必定参与乱世之争,就不可能不结盟,不可能不交换利益。翟国又不是地大物博无所不包,国富民强威震四海,想靠一国挑战世上所有国家?绝无可能!

  那翟国这副游离的态度是给谁看的?他们怎么可能不与人结盟?

  他们一定已经与某国结盟了,如果不是宋郑赵三国,那么就是武国。

  六强国除武国以外,仅剩宋、郑、赵、翟。

  如果郑国和翟国都是武国盟友,那真是……叫赵王不知该怎么说好。

  甚至赵国自己也是武国的盟友。

  赵王唯一不确定的是,对方到底是因为利益或大义结成了联盟,还是铁了心效仿当年大燕初建之时各诸侯追随燕皇征战,不求皇位,只求推举武王成为天下共主。

  靳相看着赵王,问:“王上,那我们是不是要……”

  赵王挣扎着权衡了片刻,最终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还不到时候……起码要等妖邪尽除才能……”她看向武王递来的书信,最后一行写着字。

  “能否斩杀大妖,便在此战。”

  赵王将书信焚毁,疲惫道:“罢了,帮。”

  “王上可有想过,对方就是看准王上为人之心,所以才肆无忌惮,要求您援助他们。这是个阳谋,只要是为了人族,您就不可能拒绝,哪怕为此消耗赵国的力量……”靳相叹道,“武王是要救人,但也是在削弱我们。”

  “我何曾没想过。”赵王苦笑,“可是靳相,你听外头百姓的声音,听听武王的声威,再想想她以前做过的事情……不光是那些百姓,恐怕就连各国王侯也认为诛妖者非武王莫属……如何除妖,只有武王心中有谋算,也有信心,而我们这些人哪怕修习了捉妖术,重建了司灵部,对于如何除妖也毫无头绪。”

  “靳相,武王可退黑蛟,而当年黑蛟来到赵国,本王毫无反抗之力。这叫我如何不帮她……哪怕心中万般不甘,我也只能照做,为了人族。”

第394章

  子邺将翟国要出兵的消息拿到朝堂上讨论时,群臣无一例外鼎力支持。

  这不禁让他内心产生了一些怪异的想法。

  翟国朝堂上的臣子对于要出兵这件事情接受良好,几乎毫无异议,就算有所异议,也是集中在是否要让翟王亲自出征这件事情上。

  因为这都要归功于孔朔,他把翟国的底子打得很好。

  翟国司工司徒卓排众而出道:“禀王上,各式战车都已备齐,可随时拉去船上,随运河顺流而下,跟随众将士一同攻入大燕。”

  紧接着左将出列,“臣数年以来训兵练兵不敢有丝毫懈怠,王上一声令下,全军便随王上出征。”

  随后司农与司马也激动难抑,纷纷表示这两年收成还不错,粮仓都已经填满了,用作军粮消耗毫无问题,至少可以支撑翟国打两年的战争。

  子邺露出赞许的表情,“诸位爱卿为国思虑,能得诸位贤臣是翟国之幸。”

  其实近些年朝堂上也有议论翟国是否要下场参与征讨大燕,但是翟王一向心有谋算,朝堂众人倾向于相信翟王的决议。

  孔朔还是翟王的时候就道:“武国不动,翟国也不动。”

  于是便有聪明的大臣品出味儿来:武国乃是翟国大敌啊!

  如果想要把翟国的疆土扩大至天柱覆盖下的所有土地,就必须将各国扫平。

  武国地处北方,南方的士兵难以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而且北方多旱地,他们最擅长的水师反而无法发挥作用。这么多年下来,翟国上下把各国都当作假想敌,想了一遍又一遍御敌之法,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想要赢过武国,可以不必急于一时,等翟国占据中原之后养兵蓄锐,积攒力量,趁春夏秋天气暖和之时将武国击溃。

  然而这个策略很快招致其他人的反驳,因为当年鬼方就是这么被驱赶到北地的,结果对方盘踞那边几百年了都没有被消灭,如果不能彻底铲除武国,他们就会成为下一个鬼方。

  所以当孔朔说武国不动翟国也不动的时候,有不少大臣都点头赞同。

  他们的想法是,等武国按捺不住挺进中原,武王也来到了中原,他们就擒贼先擒王,将对方一举击败,再慢慢收拾北疆的残余武国势力。

  子邺顶替翟王之位后,同样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这便让朝臣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们觉得翟国现在的蛰伏一定是为了将来一举取得皇位。

  子邺轻叹:“我翟国大军出征征讨大燕,是为了平息人妖之争,也是为了诛灭妖党所扶持的伪皇。”

  他这么一说,本意是想表达此战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为了帮助武国,两国目标一致,应当守望相助。

  可是这些大臣们太有进取心了,他们立刻将子邺的话理解为:“我翟王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天下百姓,所以才出兵的,我这是为了道义。”

  他们自以为听懂了子邺的话外音,一个个情真意切地附和,各种夸人的话一箩筐地飞了出来。

  什么翟国顺应天道,翟国是真正的圣人之后,翟王仁慈贤明,翟王舍生取义……

  子邺看着这些臣子的脸,心知整个翟国的朝堂已经被孔朔给修剪成了他想要的样子,除非把根基给掘了,否则绝无可能更改这些老臣的想法。

  因为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希望翟王能够成为新朝皇帝。

  也罢,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

  子邺下令散朝,自己率先起身离开,在他之后中的大臣也渐渐走出了勤政殿,每个臣子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表情,仿佛丰功伟业就在眼前。

  只是左相和右相与这些武臣不同,他们思考得更全面一些,脑子里的弯弯绕绕也比较多。

  其实近两年他们已经能逐渐感觉出来不对劲了。今天朝堂上,翟王说要发兵征讨大燕的时候,如果放在以往,他一定会说一两句慷慨激昂的话来激发众人的斗志,可是他没有,他从始至终都表现平稳。

  是翟王心性淡然了,喜怒不形于色了,还是说此时另有隐情?

  “你有没有觉得这些年王上有些不对劲?听说他几个月也不见一面那几位公主公子,关系似乎疏离了不少。”右相道。

  其实翟王以前也不怎么见自己的这些孩子,他的孩子们与他关系都比较淡漠。甚至大多数情况下,翟王都记不起自己孩子们的生辰,对于孩子的教养,似乎也不是那么放在心上,虽然有聘请名师,但对于课业如何不怎么过问。后来有大臣劝谏他该对继承人培养上一上心,翟王这才时常询问孩子们的课业进度。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六公主翟忆从小身体虚弱,得翟王重视。

  自从六公主逝去,翟王也不知道是不是心情过于悲痛的缘故,愈发不肯与剩下的孩子们亲近了。

  “说不准。”左相模棱两可道,“相比这个,还是王上对于征讨大燕的态度,更让我感觉……”

  两位老臣心照不宣地对视了一眼,都希望自己是想多了。

  他们这些大臣要操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既然开战,那自然要写讨燕檄文。

  不过一日,檄文内容便已敲定,紧接着传遍翟国。

  翟国征燕,宋郑赵联军内战。

  然而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仍然没有终结。

  谭国国君谭桢同样颁布讨燕檄文通报天下,说谭国曾受大燕征讨之苦,百姓也被妖魔所害,现休养生息,国力恢复些许,自动响应号召,征讨大燕。

  这个消息与翟国征燕的消息放在一起,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谭国想要攻打大燕乃是天经地义的,人们并不觉得奇怪。

  但是紧接着又有消息通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