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的太子群 第110章

作者:蒹葭是草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爽文 轻松 穿越重生

  彼时康熙皇帝还未大封皇子,皇子公主几乎都住在皇宫,嫁娶除了内务府,也要东西六宫的话事人操心。

  不管德妃想不想操心,反正石静不想。

  等到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大封皇子过后,诸皇子有爵位全都出宫建府,再与德妃争权也不迟。

  中间这一年,石静正好专心备孕,两不耽误。

  据史料记载,太子妃石氏应该在康熙三十六年八月生下胤礽嫡长女,按齿序称三格格,出生即封郡主。

  可康熙三十六年都过去四分之一,石静肚子还是没有动静。

  七月初,无定河治理成功,连续两年没有水灾,康熙皇帝给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至此两岸百姓再不用流离失所。

  七月中旬,康熙皇帝以朔漠平定告祭先祖之后,奉太后巡幸塞外,去科尔沁避暑,秋狩。

  “三阿哥,四阿哥嫡子都生出来了,你不着急,我都着急了。”石静想要托病不去蒙古,与胤礽一起留在京城专心造小人。

  不管她如何运筹帷幄,皇上咬死了她生不出儿子就不会下放权力。

  康熙三十六年,是历史上太子妃生产的年份,就算生不出来,遇喜概率总能大上一些。

  此去蒙古舟车劳顿,吃不好睡不好,实在于受孕不利。

  “他们愿意生,让他们生去,生出花来也不是嫡长孙。”

  胤礽心大得很,每回石静跟他提孩子,他都会温声细语地安慰,只这一回忽然强势起来:“皇上让我务必跟去,河道总督府那边都搁下。以后你不想去,可以寻个由头不去,这一回必须露面。”

  石静听出不对:“这一回有什么缘故吗?”

  七月流火,两人没有歇在内室,而是并排躺在外间的大炕上乘凉。

  胤礽在黑暗中叹气,这事太大,即便他不告诉石静,她早晚会知道。

  与其让她从别人口中得知,还不如他亲自告诉她。

  “当年太皇太后给我选太子妃的时候,最后有两人入围,一个是你,一个是科尔沁达尔汗亲王的小女儿。这个达尔汗亲王你可能没什么印象,但他的福晋你应该有耳闻。她就是和硕端敏公主,先帝养女,太后亲外甥女。”

  先帝独宠董鄂皇贵妃,也没耽误在后宫造人,为皇室开枝散叶。可不幸是的,顺治朝后宫孩子的夭折率,只比康熙朝低了那么一点点。

  顺治皇帝一口气生六个女儿,最后只有皇次女长大成人,不得不从宫外挑养女,满足联姻的需求。

  这位和硕端敏公主祖父,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她的父亲是简亲王,母亲是简亲王的嫡福晋,也是顺治帝第二任皇后同父异母亲姐姐,博尔济吉特氏。

  背靠简亲王府,身上流淌着满蒙两族的血液,端敏公主很快被接进宫,由顺治帝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当今太后亲自抚养,直到十八岁下嫁蒙古科尔沁达尔汗亲王。

  显赫的家世,再加上父母早亡,养母性格温厚,导致端敏公主性格飞扬跋扈,等闲不看在眼中。

  石静刚住进慈宁宫那会儿确实见过一个从科尔沁来的小姑娘,年岁跟她差不多,长得很漂亮,性格有些骄纵。

  她住进慈宁宫之后没几天,那个小姑娘就搬到慈仁宫给太后作伴去了。

  石静都没跟她说上话,脑中只有一点淡薄印象。

  “你是说……萨仁熙?”

  石静记得好像是叫这个名字:“当时我问你她是谁,你说是你的表妹,从科尔沁来给太皇太后和太后请安。”

  胤礽朝石静那边挪了挪:“她是太后亲外甥女女儿,严格来说是我表妹。”

  想握住石静手,被甩开,听她问:“你跟我说这些做什么?”

  胤礽没抓到手,改为搂腰:“她还没嫁人,非说在等我。端敏公主给皇上写了折子递上来,说想让萨仁熙给我做侧福晋。”

  这下腰也不给搂了。

  胤礽将人重新捞在怀里,好一番诅咒发誓:“皇上格外看重手足,唯独瞧不上端敏公主。她脾气差,谁的面子都不给。那个萨仁熙跟端敏公主一个样,我给太皇太后和太后面子,才对她客气一些。但凡是个不相干的,早赏鞭子。”

  “她想嫁给我就嫁给我,当我是什么,我不挑的吗?”

  温香软玉在怀,哪怕成亲两年多,胤礽还是有点把持不住:“她皮肤没你白,身材没你好,长得更是没法跟你比。”

  说着说着手开始不老实,声音越发低哑:“掌珠,咱们是什么情分,一张桌上用膳,一个被窝里睡觉。我跟她只见过几面,话都没说上两句。”

  一个没留神被他含珠耳垂,石静脸热身热,将人推开:“端敏公主如此跋扈,万一皇上也拒绝不了,将萨仁熙赏了你,该怎么办?”

  胤礽抓住石静手腕,朝身。下探去,烫得石静手一哆嗦,条件反射般地酸软下来。

  “你一个我都伺候不过来,多一个如何消受?”

  胤礽急不可耐地凑过来,吻住了石静唇,在换气间隙还在保证:“掌珠,我只要你,只想跟你生孩子,谁来也不好使。”

  石静抓住他辫子,狠狠扯了两下:“记住你今天说过的话,你若敢负我……”

  “负你怎样?”胤礽吃痛,不知死活追问。

  石静被他弄得乱了心神,还是喘息着道:“把你绑在床上,等我生下孩子,去父留子。”

  胤礽翻身:“不用那么麻烦,今夜就死在你床上。”

  放在墙角的一盏宫灯,在无风的夏夜里明明灭灭,偶尔照亮满室春光。

  翌日去给太后请安的时候,石静没看见惠妃,问起惠妃来:“不是病愈吗,怎么没来?”

  几个月过去,东西六宫权柄都快被德妃把持住,以惠妃性格病养好了肯定要杀回来,与德妃一争高下。

  还没开撕就认怂,不是惠妃风格。

  太后闻言只顾叹息。

  德妃满面春风接话:“说来也是喜事,大阿哥侧福晋怀上了,不知怎地大福晋却病,听说病得还很严重呢。惠妃和大福晋病都才好,听说大福晋又病了,惠妃一着急也跟着病倒了。”

  历史上,大阿哥前几个孩子都是大福晋一人所生。大福晋在世一日,大阿哥屋里那几个妾室全都没有生育。

  等到大福晋病逝,大阿哥侍妾才一个接一个地开始生孩子,委实生不少。

  到底是大阿哥与大福晋鹣鲽情深,只想跟大福晋生孩子,还是大福晋醋妒不容人,使了手段不让侍妾生孩子,或者让侍妾怀上也生不出孩子,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引人遐想。

  听德妃这样说,石静心里有猜测。

  “哦?”石静问德妃,“怀孕几个月了?”

  德妃眸光闪烁:“快五个月,都显怀了。”

  时间对上了,正是大阿哥中药那一回怀上,石静顿时不羡慕了。

  那天的药酒胤礽只喝一口,偷偷吐掉还有药力残留,可见原本药效有多霸道。

  胤礽中药之后,宁可自己忍着,也没碰她,最后还是她用别的方法帮他纾解。大约胤礽也觉得这药不妥,怕她意外受孕,生下不好的孩子。

  石静不肯接话,德妃也没说下去。

  太后问起四阿哥孩子,德妃含笑讲了几件趣事。

  大阿哥府邸鸡飞狗跳,与四阿哥那边的温馨日常形成强烈对比。可石静知道,四福晋与李侧福晋也斗得欢呢,保证不比大阿哥府上戏码差。

  石静偷眼看宜妃脸色,同样不好看。

  五阿哥没成亲便跟风生下庶长子,今年嫡福晋进门无痛当妈,心里能好受才怪,恐怕也在闹腾。

  又见荣妃脸上挂笑,一看就是真正过得舒坦。

  三福晋生下嫡子之后非常佛系,一心一意养孩子,不怎么管三阿哥。

  三阿哥算是比较本分的,在婚前只有两个通房,没有弄出孩子来,到目前只有一个嫡子。

  七月天热,阿哥所那边分到冰十分有限,经常白天用多了晚上没的用。

  与石静混熟之后,三福晋有事没事就带着儿子过来毓庆宫串门,一边蹭冰,一边拉着石静搞封建迷信活动。

  “老话说小孩子是一个拉着一个手来的。”说着大方地将儿子递给石静,“给你抱抱,没准儿很快就有。”

  当时七福晋也在,惊得直朝三福晋眨眼睛,暗示她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石静没有七福晋想象中那般脆弱,成亲两年多没怀上,说都不让说了。

  再说三福晋也是好意。

  石静递给七福晋一个安抚微笑,接过三福晋递来的孩子,听三福晋围着她说了好多吉利话,差点化身萨满在屋里跳上一段大神。

  明明是给胤礽生嫡子,胤礽都不着急,可把皇上和三阿哥急坏了。

  皇上急于抱嫡长孙,三阿哥自己有嫡子,便替太子愁上了。

  三福晋和七福晋经常过来串门,石静蛰伏备孕日子都变得热闹起来。

  送走过来请安的三妃,太后委婉向石静说起了端敏公主所请,以及皇上对此事的态度。

  “萨仁熙那孩子跋扈虽跋扈,却是个实心眼儿,一门心思等着保成,想要嫁给他。”

  萨仁熙外祖母是太后同父异母亲姐姐,两人在闺中便好得像一个人。出嫁之后,也相互照拂,太后被先帝冷落那些年,没少得到这位的姐姐宽慰。

  太后拉住石静手:“当初太皇太后选了你们两个进宫相看,一来是因为你们出身好,二来是模样好,还有一样最重要,是你们的额娘都能生。”

  石静额娘婚后五年一口气给石家生三个儿子,端敏公主也生三个儿子,其中一对是双胎。

  额娘能生,女儿普遍被认为有宜男之相。

  皇上子嗣颇丰,却只有太子是嫡出,为太子挑选太子妃时肯定要挑能生儿子。

  硬性条件卡在那里,挑来捡去,太皇太后也只挑出石静和萨仁熙两个来。

  石静身有热症是缺憾,萨仁熙有两个双生哥哥比石静热症更麻烦。

  双生本没什么,一口气得两个儿子是喜事,但胤礽是太子,将来要继承大统,避免生出容貌相似的双生嫡子是很有必要的。

  不然很容易乱了齿序和正统。

  最后因为胤礽偏爱,才定下了石静。

  可谁能想到,石静长大热症逐渐好了,却没有她额娘生儿子本事。成亲两年多,不但没生出儿子,连女儿也没有。

  三年无所出,在民间可以休妻。

  太子爱重太子妃,自然不会做出那等没品之事,但纳妾就得提上日程。

  尤其是贵妾。

  太子有庶长子,与太子妃也亲,奈何生母出身不高。

  今年初皇上便有了给太子抬贵妾意思,想在功勋世家里再选一个德才兼备的姑娘直接赏给太子做侧福晋,尽快为皇室开枝散叶。

  后来因为一些事被耽搁了,端敏不知从何处听说,上个月递了折子进宫。

  看见端敏折子,皇上才想起萨仁熙来,请安的时候详细问过品貌性情,似乎很感兴趣。

  依着皇上的意思,此事先不要声张,等到了科尔沁让胤礽见过,合了眼缘再说。

  没提是否告知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