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第15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翌日,阮柔照常去镇上,午休的功夫去隔条街的书局买了本三字经。

  周二伯的杂货铺就在同一条街上,也不知是巧还是不巧,就进门出门一会儿的功夫,愣是被他给看见了。

  “侄媳妇,买书给你弟弟开蒙吗?”

  周二伯笑呵呵的,一幅慈和的模样。

  “不是,帮人买的。”扔下句话,她径自离开,周家其他人跟她此次任务没什么关系,她也懒得应付。

  “你这孩子,跑什么啊。”

  等人离开,周二伯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这前侄媳妇走的方向往东边,可不像回村,难道也来镇上了。

  人嘛,总有几分好奇心,尤其对方是自己认识的人时,他从袖子里掏出一枚铜板,招手喊隔壁饭馆后巷的一个小乞丐。

  “给我去看看那个姑娘去哪里了,回来这就是你的。”

  一文钱都能买一个白面的素包子,小乞丐当即拍着胸。脯答应,“放心交给我。”说着尾随上去。

  街上人来人往,无家可归的小乞丐也有不少,阮柔一路急行,并未察觉到什么异常。

  等回到陈氏香料铺,她进门的时候,眼角余光瞄到一个人影鬼鬼祟祟地跟着自己,待再去细瞧,却发现人就跟泥鳅一般钻进人群中瞬间不见了。

  大概猜到是怎么回事,她也懒得去追究,只是周家那边届时少不了风言风语,阮父阮母估计又要为此发愁了。

  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抛在了脑后,阮柔在学习制香之余,也抽空跟着其他人学起了认字。

  她本就有着读书的底子,此时只是略微做做样子,偶尔问人家一两遍,便彻底记住了。

  读书方面是如此,制香更是不差。

  凭借着灵敏的嗅觉,她总是能在众多香料的配比中,选出香味最合时宜的一种或几种,梨师傅多次夸奖她就是天生干这一行的,就连原先老是板着脸的杜师傅,在几次三番她不动声色的帮助之后,也缓和了脸色。

  有一次阮柔偷偷听到他跟孙子叹气,说他学了这么多年,最后搞不好要被一个小丫头片子赶超了去。

  她姑且就当这话是夸奖吧。

  香料的学习繁杂而精深,尤其经常要接触各种香料,几次下来,身上就会染上各种复杂的味道,不仅难闻,而且严重影响她的嗅觉发挥。

  无法,后来只得又在后院中腾出一间客房,供她暂时洗漱,后来为着读书认字又添了一对桌椅,放置了几件几身衣裳,若不是阮父阮母一直不放心,她觉得自己都可以住在这里了。

  一个半月后,阮柔终于对外表现出自己能熟读三字经。

  三字经全文合计一千一百四十五字,一个半月能熟读算不上天才之列,可对于一个先前全然不识字的人来说,已经算得上聪慧。

  “你是耽误了。”陈问舟深有同感,他自己在家闷头读了多年的书,四书五经之类的都可以说非常熟悉,却不得发挥,此刻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那你呢,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为什么最后也不读了?”

  “因为读了也没有用啊。“陈问舟苦笑,以为她不知道遂解释道,”商人之后三代之内不得参加科举。”

  不能科举为官,读再多的书也只能是无聊打发时间。可人穿衣吃饭总要钱,他便不得不争。

  至于为什么明知不能考科举,还要在后院读那么多的书,只能说涉及陈家的后院争斗,不好摆在明面上说了。

  阮柔这才知道,这个朝代上任之后是不能科举入场的,这与她上辈子大为不同。

  大夏朝与大景朝一字之隔,天差地别。

  她认知里的大夏王朝正处在中兴阶段,从蛮荒无度中走过来,欢迎所有有志之才,不要说正经良民的商人之后,就是脱了贱籍的奴仆之子,只要有真材实学一样的入朝为官。一代代皇帝励精图治,朝堂官员上下一心,才有百姓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如今的大景朝,开国不到百年,至今境内仍常有前朝余孽试图篡位,皇座上的那位被掣肘,世家豪族不断豪夺,也就青州府位处南方,气候优越,天地收成好,对百姓们才没什么大的影响,可街上也少不了乞丐。

  “制香,不也挺好的吗。“将脑中乱七八糟的思绪抛开,她只能如此安慰。

  “对,“陈问舟接过对方手上递过来的香,闻了闻,笑,”挺好的,你手艺是不是又进步了。”

  在刚才的一瞬间,他似乎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某种更为深邃的、带着追忆的光,甚至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等他再想去细看,不由得嗤笑刚才的失态,眼前明明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下姑娘,就是略微聪慧了点。

  “多亏了杜师傅和梨师傅教导的好。”她谦虚着。

  “听说再过半个月,你就能掌握几种基础的制香手法了。”

  “差不多。”该表现的还是要表现。

  “好好学,再过一个月我就给你涨工钱。”

  “好嘞。”阮柔兴奋,实在是钱不够花,上次买三字经花了三百文,后来又给小石头添了副纸笔,马上又要买百家姓和千字文,哪哪都是钱,更别提她还想把阮父阮母都接镇上来。

  “放心,等你出师,少不了你的。”陈问舟尽管画着大饼。

  阮柔却满心期待,大师傅不仅代表月钱的提升,更是地位的飞跃,看杜师傅和梨师傅就知道,陈问舟对待他们都得客客气气的,最最主要的是,人有一门手艺,去哪都能过得好。

  

第15章 又一次晚归,经过她的多番劝说,阮父阮母已经不会执意等着她了。 “怎么又这么……

  又一次晚归,经过她的多番劝说,阮父阮母已经不会执意等着她了。

  “怎么又这么晚回来,吃过了吗,饭菜在锅里给你热着呢。”阮母十分心疼。

  “没事”,阮柔放下东西,去锅里取了尚带余温的饭菜,“今天杜师傅调制一款新香,那味道一直不对,然后试啊试的,就到现在了。”

  “你才去多长时间,我看都瘦了一大圈了。”

  不知怎么,阮柔总觉得她这目光跟原主记忆里年底掂量年猪的神色差不多。

  打了个寒颤,她解释道:“我毕竟是学徒,帮着忙前忙后的,总不能师傅还在忙,我就先跑了吧。”

  “唉,我知道,你爹当时也这样,还是我跟他成亲之后,他才算半出师。”阮母的目光带有回忆,“可娘就希望你能过好点。”

  “我现在就挺好的。”她这是真心话,虽然日子苦了点,可到底是自由把控的日子,还有阮父阮母和小石头这样的亲人。

  “慧娘啊,我是觉得你从周家回来之后就憋着一口气儿,可有时候人不需要争这口气,咱自己过得好好的,比啥都强。”

  “嗯,我知道的。”阮柔只得沉默,她很难解释,自己为什么必须要去争这一口气,因为她代表的不只是她自己,还有原主上一世被辜负的一辈子。

  静默间,阮父开口道,“我跟你娘商量了一下,以后你要是实在太晚,留在镇上歇息一晚吧,也省得来回这么倒腾。”

  “好,爹娘,谢谢。”

  “自家人,说什么谢不谢的。”

  “行了,早点睡吧。”

  阮父阮母离开,阮柔看着属于原主的小房间,心想,是不是自己做的太明显。可时间本就着急,她想早点找到周青远,解决原主与他的恩怨,就不得不尽快强大自己,强大到足以走出安平镇。

  先这样吧,她想着,也没别的办法了。

  四个月时间一闪而逝,阮柔已经基本掌握了传统制香的工艺,就连梨师傅一些家传的秘方,她也都会了,只是很自觉不去使用。

  杜师傅倒是藏着掩着,可一个屋檐下,她的鼻子又灵,在掌握多种香料的情况下,多闻几遍基本就知道其中成分,若有心想要摸索出配方压根不是问题,可还是那句话,没必要。

  天底下的香那么多,但凡配料多一分、少一厘都会有所不同,她完全可以自己研制,不过多费些时间,又何必鬼祟到偷别人的。

  这几个月在陈问舟的精心操持下,店铺新上了几款味道不错的香,加上又到年底,祭祖的、拜神的,都渐渐多了起来,生意倒是好上不少。

  但小镇到底没多富裕,愿意花钱在这上面的有限,再好也就这样了。

  陈问舟看着小半年下来的账本,心情不错,起码证明他是做生意的这块料子。接下来,他也该往外扩张了。

  既然陈父不愿意给他铺子,他就自己开,早晚开到府城去,指不定还能跟陈家老铺打擂台呢。

  ————-

  却说这时候又有一则不太好的消息,府城来信,说他大哥要成婚了。

  他今年十九,他大哥陈问初虚长一岁,已经二十弱冠,两人却都还未成婚,原因自然在陈大哥。

  陈问初作为陈家嫡长子,早些年与同为制香世家的田家定了娃娃亲,三年前都开始商议婚期,不料田家老太太去了,女方守了三年孝期,一直耽误到现在。

  而他么,三年前十六的时候,他娘倒是想先给他说门好亲事,可老头子硬是拿长幼有序压着,没凭没据的,谁家姑娘愿意耽误三年,等看清他不受亲父待见后,愿意相看的就更少了,所以婚事至今未成。

  一开始他还不明白,后来就想通了,老头子是怕他提前生下嫡长孙,到时候嫡长子、嫡长孙不是一脉,他可不就难办了。

  陈父来信中一派喜悦,满是对寄予厚望的大儿子即将成婚、诞育子嗣的欢喜,他只看了一眼就扔到一旁。

  而陈母的来信中同样欢天喜地,不过那是为他高兴,惦记着终于能给他说亲了。

  信的末尾,速归二字的痕迹格外深刻,可见其激动。

  陈问舟却高兴不起来,依老头子的性子,别随便找家千金把他打发了,总归他不能期待自己会比陈问初娶得更好,那索性不娶了!

  当然这话他可不敢跟他娘说,毕竟他娘还等着抱孙子呢,继子生的又不是她亲孙子。

  “唉,回吧。”马上年关,小半年没见,他也担心他娘在府里有没有受委屈。

  年底要赶回家过年的不止陈问舟,还有杜师傅祖孙,也是,大过年的,除了实在没办法,谁会流落在外面。

  相比较而言,留在陈氏香料铺过年的梨芝母女就有点可怜了。

  “真不回去?”杜大山还是有点不赞同,“起码回去给你爹娘上柱香。”就如他回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回家祭祖、还有带孙子回去看看儿子。

  “不回了,走的时候就跟族里闹得有点不愉快。我爹当时都躺在床上、没几个月好活了,他们还纠结了一大批人来上门来闹事,逼着我爹把制香的手艺交给他们,我懒得回去跟他们掰扯。还有我那前夫也不是个好相与的,要不我也不能躲到这里来。我爹娘的牌位都带过来了,在哪都一样。”

  杜大山想起儿子去了后,也是一大堆子侄闹着上门来帮忙,小心思不要太明显,要不是他还有个孙子,估计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么一想,他也懒得劝,“行,你照顾好自己就行,我们就先走了。”

  两边回去也是一道,陈问舟带走了大半的下人,只留了三两个没什么亲人的帮忙看店,还提前包了个大大的红包,几人也没什么不高兴,已经开始筹备如何在这过一个热闹的新年了。

  阮柔自然是要回家的,几个月的工钱她多少攒了点下来,香料铺关门后她就去了集市买买买。

  新鲜的猪肉、糖果、糕点,瓜子花生,毫不吝啬,买了整整一大箩筐。

  依旧还是金大爷的牛车,依旧满满当当的同村婶子。

  “慧娘,买了这么多啊,你爹娘享福了。”有人羡慕道。

  自然也有人不屑,“眼看着出孝期一年了,有什么打算没有。”

  阮柔知道,这是故意膈应人呢,总有些妇人觉得守寡光荣,看她回娘家就觉得千般错,尤其过得好就更是错上加错。

  “没呢,我还在跟着师傅学手艺,早着呢。”

  听到手艺二字,其他妇人们可就不困了,一个个目光盯了过来。

  “慧娘啊,你们铺子里还招人吗?”

  “学徒也行。”

  “你能带徒弟吗?”

  “不招人,铺子里除了几个师傅都是东家的下人,也不招学徒,我自己还没出师呢,哪能带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