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第202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知青们就是这样,总是自诩城里人,看不起乡下的,一旦有两方结合,总觉得乡下人占了多大的便宜,甚至阻扰了对方的前途一般,其实最先受不了乡下辛苦的也是他们。

  却万万没想到,最后这姑娘在知青高考回城的诱惑下,竟然果断与方凯分手,进而选择自己参加高考,且如今看来,考得还不错,就更叫人惊讶和感慨。

  这时候,免不得又生出一种,这姑娘很好,方凯跟她分了,是方凯的损失之类的想法。

  但不管怎么想,都没人直接露在面上,就连方凯,也维持着一副客气的模样。

  数学对完是理化,再之后是语文,至于政治,所有人都忽略了他。

  如今的状况下,虽然有了一丝光亮,但到底前途未卜,过去十年带来的伤害和惊恐尚未散去,没人敢胡乱言语些什么。

  如此这般,一整个上午就在对答案的过程中悄然而逝,等回过神来,众人的肚子已然饿得咕咕响。

  忙活了一上午,知青点留饭阮柔便没有拒绝,索性留在这儿吃一顿。

  饭桌上难免提起大学的事情,知青里有对大学情况比较了解的,此时提起来便是一脸的向往和憧憬。

  “大学可是包分配的,那些中专出来的分配多是厂里工人,可大学出来,最低也是一个办公室出身,条件好的,甚至会被分配到官方部门,那才叫好呢。”

  “工作都是以后的事,我觉得啊,大学最重要的还是能学到知识,你看看我们下乡几年,高中的知识早忘记了,要不然高考怎么会这么麻烦?”

  “依我看啊,大学最最好的还是会发放补贴,虽然比不得人家上班拿得多,可也是白来的,说不定省一省还能寄一点回家呢。”

  说这话的是一位家里条件不大好的知青,人瘦得跟竹竿一样,阮柔会认识她,还是因为先前她把自己饿晕过一次,就是因为要把粮食省着寄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吃。

  饭桌上,正是高兴的时候,众人说什么的都有。

  有说回城之后一定要让父母好好看看,当初非要让他们下乡,如今也能凭着自己的能力回去了。

  还有的就担心家里没有自己的位置,城里的住房条件本就不大宽松,下乡多年,家里的兄弟姐妹各自成亲,下一代陆续出生,就连过年回去那几天都要跟侄子们挤在一起睡,更别提长久的回去居住了。

  也不乏担心自己考得不好、考不上大学,届时留在乡下、还是想办法回城的人。

  当然,更多的还是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想着回城之后如何风光、如何在亲友面前炫耀的人。

  总之,一顿饭吃得十分尽心,宾主尽欢,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脸,这是独属于他们短暂的欢喜。

  吃过饭,阮柔与梁书生二人一起出了知青点,肉眼可见,钱洪宇的面色不大好看。

  也是,一群胸有成竹的人里,混进这么一个没什么指望的,再是粗心眼,也会有点落寞,尤其他也是一个正经的高中毕业生。

  “恬恬姐,我是不是太没用了。”

  阮柔见他这幅模样,本不欲搭理,还是免不了劝说几句,“洪宇,你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了吗?”

  钱洪宇本以为会听到几句安慰,再不济就是几句讥讽,却没想到是一句反问。

  以后做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他很久,钱洪宇不是没想过。

  刚毕业那会儿家里人就商量着让他进城找一份工作,可工作哪是那么好找的,城里的人尚且不够分,更何况他这个乡下的。

  后来一家人商量着找关系,即使花钱买,也得弄一份工作,可惜,就连门路都不是那么好找的,钱花出去不少,也只得到几条模棱两可的消息,压根做不得数。

  再后来,就是家里的大哥大嫂有了意见,觉得他净糟蹋家里的钱还没有一点成果,两个人一人唱白脸、一人唱红脸,挤兑他一个好好的大小伙子天天在家吃干饭。

  实在没法,钱洪宇只得跟着父母下了地。

  说实话,在真正下地之前,他其实心里是有怨的,总觉得一家子亲兄弟哥嫂兄嫂却这么容不得人,等之后他若是有出息了,在城里找到一份工作,一定不会提拔他们。

  可等真正下了地,体会到以往从不曾体验过的辛苦跟劳累,那种干完活后,恨不得直接躺在地里睡到天荒地老的感受,吃饭时上手酸疼得连筷子都抬不起来,面对没有多少油水的饭菜,更是一点胃口都没有。

  那一次过后,他忽然就怨恨不起来了,因为他在学校里轻松上着课的同时,他的兄嫂一直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如此,他又有什么怨恨的资格呢。

  会参加高考,其实也是机缘巧合。

  那天吃过饭后,一家子人在饭桌上吃饭,他嫂子忽然提到阮家姑娘也要参加高考,还忍不住嗤笑时,他忽然就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人家行,我就不行呢。

  冲动之下,他提出了自己也要参加高考,父母几乎没有考虑就同意了,就连兄嫂都只是沉默了会儿就接受,还让他好好准备。

  事实上那天晚上他就后悔了,后悔自己的决定太仓促,说不定又会给家里人带来再一次的失望,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没出息、没本事,白读了那么多年书。

  所以之后在其他人都十分迫切地复习时,他依旧跟着家里人一起下地挣公分,只在偶尔的空闲时才会拿出高中课本翻一翻,假装自己并没有十分努力。

  但其实,他明明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很不错,真的认真复习,未尝没有考中的希望。

  就在对方沉默间,阮柔再次开口,“县里厂子这几年都不大招工,等这一届大学生毕业,高中文凭找工作只会更难,你若是这一次没考上,下一次还有机会好好复习,但可能也就这一次了。”

  “恬恬姐。”钱洪宇低下头,先前一直表现得十分无所谓的人,此刻却将低落摆在了脸上。

  “你年纪也不小了,自己好好想想吧。”说完,阮柔也没多停留,到底是别人家的事,她提醒一句也是不忍心他因为一时的迷茫耽误前途。

  钱洪宇迟疑着回家,而阮柔则又与梁书生同行了一段路。

  “你想好上哪里的大学了吗?”梁书生问道。

  “我想去京城。”她也没遮掩,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毫无疑问,这年头京城与海市是几乎所有人心目中的繁华都市。

  “京城啊,挺好的,不过我想去海市。”梁书生道。

  两人家在知青点的不同方向,只并行了几步距离,很快分开,并没多说什么。

  可走着走着,阮柔发现了不对劲。

  从原主的记忆中,她记得跟这人的接触并不多,就是普通村里人的关系,见了面会打一声招呼,顶多因为对方年纪大,态度上要更为和善。

  方才,对方的态度明明有些不对劲,嘴上说着挺好的,可听上去的语气却像极了“可惜了”,可惜什么呢,她猜是两人对大学的期望也不在一个地方。

  或许,他曾经喜欢过阮恬恬这个姑娘。但时过境迁,那点子情愫既然在上一世没能碰出什么火花,这一世自然也不该再有什么。

  很快将这些念头抛下,阮柔回到家,跟阮父阮母说了些打听到的消息,第二天,便如常跟着一起下地挣公分。

  如今天寒地冻,地里的活计并不多,但总归不至于叫人闲着。

  忙碌中却始终没有再接收到任何关于高考的消息,从一开始的期盼、到后来将事情遗忘在脑后,前后也就半个月的功夫。

  村子里的知青已经陆续回城,只剩下一两个实在不甚宽裕的留在村里过年,勉强让阮父对上面领导有了个交代。

  早前地里的粮食交过公粮后,已经按照大家全年的工分分了下去,今年风调雨顺的,粮食产量不做,众人心中更添上了几分欢喜。

  随着腊月的临近,村子里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如今大家最渴盼的事情就是杀年猪。

  在乡下人眼里,杀年猪就是一项不亚于过年的大喜事。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猪,好不容易膘肥体壮,就等着过年杀了好吃肉,可不得期盼。

  村子里杀年猪的日子早已定好,就在腊月二十五,请了隔壁村有名的杀猪匠,那一天就专门为他们村杀猪。

  猪也不是杀了就完全归自家,很简单,就跟种地交公粮一样,养猪也是要交公的。

  像是阮家,养了一头猪,就得交半头上去,这年头,人都吃不好,猪更是吃不肥,饶是再用心喂养,一年下来也不过长了小两百斤,去掉猪头内脏这些,余下的肉可能也就一百五十斤,留在家里的撑死了八十斤。

  乍一看,八十斤肉很多,可这是一家子一年到头的肉,阮家人少还好,人多的七八口人也就这点肉,有的半年都撑不到就吃完了。

  这会子也没有什么杀猪饭,给了两个大猪头、两条肉,杀猪匠就很高兴了。

  阮家的肉,称着勉强也就八十五斤,这肉还不是全能留下,几家亲戚,各家都得送一些,过年走年礼,一部分,等年过完,肉估计就耗得差不多了。

  但不管怎么说,吃肉总归是叫人开心的。

  腊月二十过后,一般村里就不会安排所有人都下地,只有几个全年拿满公分的汉子才有资格。而其余人,尤其是各家各户的妇人,拆洗床单被套,打扫家里卫生,前头刚忙完,后脚就得收拾家里的猪肉,该熏的熏、该腌的腌,一时间,整个村子里都飘散着肉香味,为此,村里还特意组织了一支巡逻队,就怕有人来偷肉。

  就在即将过年的喜庆氛围里,腊月二十八,镇上邮局的人冒着寒冷过来,一连送过来五封高考录取通知书。

  村子里的人再次被这个消息震惊。

  阮父身为村里的村支书,作为代表收下了这几份录取通知书,不用打开看,光从信封上的页面就可以知道这几份通知书分别是寄给谁的。

  顾不得旁人怎么想,阮父心急得一张张看过去,直到看到第四张,上面印有闺女阮恬恬的名字,那股子急切才终于落到了实处,他抑制不住欣喜,对着旁边看热闹的村民说,“恬恬考上了,恬恬考上了。”

  一连重复了两边,他方才掀开第五张,见是梁书生的名字,欣喜道,“嚯,书生这名字没白喊,瞧,也考上了。”

  村民们有关系好的,已经飞奔跑去通知梁家人,还剩下不少凑热闹的,就好奇问,“还有三个莫不都是知青。”

  “都是知青,这三个都回城去了,我先保管着,等明天去城里给他们打一封电报,看是他们回来拿,还是我给寄过去。”

  屋里,听到消息的阮母和阮柔、阮大哥,循着声儿来到院子里,就见众人俱都喜气洋洋。

  “恬恬的通知书,你看看。”阮父见状递过来。

  阮母瞧瞧自己湿漉漉的手,到底没敢接,阮大哥更是眼巴巴看着,阮父索性直接递给了女儿,“好好收着。”

  “嗳。”阮柔应着,一字一句读给阮母听。

  “兹阮恬恬同志,高考成绩优异,现被我校录取,请于二月三日前来我校报到。”

  二月三号,一下子,阮母惊讶了,“这不就剩半个月了嘛。”

  众人一算日子,还真是,他们自己过日子是用的农历,腊月二十八,阳历已经是一月中旬,满打满算也就半个月时间。

  有人便道,“路上还有好几天,初几就得出发了吧,火者票买了吗、粮食关系还得转过去吧?”

  本来正高兴着,这一催,立马就慌张起来。

  阮母问,“当家的,要不下午就去县里问问火车票。”

  阮父也是会决断的人,当即拍板,“下午就去,梁家人到了吗,要不要一起过去,我顺带把给知青们的电报发了。”

  阮父有得忙,阮母也不闲着,这么大的喜事,不得请亲戚们过来吃顿饭,刚好杀了猪,猪肉还没送出去,也不用送了,干脆全部请来吃一顿。

  “对了,你去县里别忘了通知她表姐,这段日子多亏了他们一家的照顾。”

  “我知道了。”阮父应着,只觉头都大了,一眨眼全是事。

  正巧,梁家父母也来了,便商量着一起进城,因着事情赶得急,破例用一次拖拉机,村里人也没什么意见。

  本来阮父还问阮柔,要不要一起去县里,听说是拖拉机,阮柔顿时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不了不了,我还是留在家里帮忙吧。”

  请那么多亲戚来吃饭可也不是轻省活,阮父听后没勉强,将梁家的通知书给了本人,剩下三封小心装好,放在了家中最深的大柜子里保存,随即脚步匆匆往县里去。

  一路上,几人先是去了邮局,分别给三位被录取的知青们发了电报,让他们速回,紧接着脚步没听,又跑去火车站问买票的事情,好在有录取通知书和介绍信,顺利买到了一月二十七的票,路上五天时间怎么都够用了。

  紧接着,阮父就与梁家人分开,他先是去杜表姐家,告知了这个好消息,得到一连串的恭喜后,就是邀请他们明天上门来吃饭。然后又跑了县里的其他两户亲戚,关系都不是太近,但大喜事总得上门请一句。

  两家人听闻,也都应了,再之后,阮父按照阮母的安排,去供销社买东西。

  明天家里请吃饭,糖、瓜子、花生这些都不能少,还得买两包烟、两瓶酒,好在刚杀的年猪,不然阮父都得发愁去哪里能搞到猪肉。

  买好东西依旧没完,他还得去跟领导汇报这次高考的情况,当然,这一项被阮父排在了最后面,要是实在来不及,明天抽空来也是一样的。

  从县里回到公社,阮父就没让拖拉机再等着,而是先让儿子带着东西打发回家,他则自己来到公社的办事处,面见上级的廖科长。

  共事多年,阮父最是了解廖科长的性子,做事一板一眼,不懂得变动,很多时候为了方便都是一道切,就像知青回城的事,上面宣导的意见明明是管理好知青,不要出乱子,到他那就变成了不许知青回家过年,不知是怎么想的。

  但总的说,廖科长并不是个坏人。

  来的路上,阮父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措辞,来了之后,面上喜气洋洋,第一句话就是开口恭喜。

  恭喜什么?当然是恭喜廖科长管理有方,才让旗下出了这么多的大学生。

  从先前上面的政策解读到后来廖科长及其他干事们的反复宣读,阮父早就知道这次高考是重中之重,如此,考上了大学生,当然也是他们的业绩,人数越多,说明做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