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第333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三叔公家的院子,不出意料,是一间茅草屋,好在房子的下半部分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地上也细心地用了小石子铺路,整体看起来并不显落魄。

  “来,快进去,一路辛苦了吧。”

  屋内此时已经高朋满座,彼此寒暄许久,好不热闹。

  阮父在一位被阮母称呼为庆叔的人招呼走,连带阮小弟一起走了,阮母则带着阮柔来到后厨帮忙,其实后厨也没什么事,早有好几位伯娘婶子将各个位置占了,烧火的、择菜的、炒锅端菜的,总之,没个空闲的。

  阮母左右瞧瞧,拽着女儿来到其中一个择菜的位置,朝着另一婶子喊了一声,“大表嫂。”

  “哎,秀才娘子回来啦。”妇人很是高兴的模样,秀才娘子的称呼也并非讽刺,在乡下是很高的赞扬。

  “嗯,大表嫂,今儿来的人不少啊。”

  “可不是,”夫人昂首挺胸,“今儿可是老爷子七十大寿,三代里但凡还在走动的,几乎都来了,不为别的,就图个热闹,沾沾老爷子的喜气。”

  “可不是,还是三叔公有福气,也是大表嫂你们照顾得好。”

  “照顾什么,也是尽本分。”大表嫂谦虚两句,转而问,“秀才公也回来了?”

  “来了,刚来就被庆表兄拉走了。”阮母回,知是打听情况的。

  果不其然,就听大表嫂继续问,“先前说的那事,你们可有什么想法?”

  “族里若能办个族学,自然是最好的,不说考功名当官,就说认识了字,以后去城里找活计也容易,不至于一辈子待乡下。”

  “可不是。”大表嫂深表认同,诸多亲戚里,她最羡慕的就是眼前这位,相公是秀才、自己就是秀才娘子,儿子也是个能读书的,连带女儿都嫁到了秀才人家,可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

  “对了,松子的婚事如何了,上次不是说定了吗,怎么一直没消息。”不想继续谈族学的事,阮母另起了一个话头。

  两人说话的功夫,阮柔在一旁安静如鸡,只悄悄探起小耳朵,认真听着八卦。

  只见这位大伯娘一转方才的喜悦,叹息一声,“唉,黄了。”

  “怎么就黄了,松子我看着挺好的啊,人踏实、也勤快,更别说你这个婆婆更是个和善性子。”

  “勤快和善有什么用,”大表嫂子叹息,“人家相中了城里的一户,咱们这乡下的可不就不入眼了吗。”

  语气带着些酸溜溜的意味,这话,同作为城里人的阮母不好接,只是安慰,“这家不行,再看就是,大好的小伙子还能缺了媳妇儿,再说了,等以后族学办起来,还愁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

  “那倒也是。”大表嫂转而又松快开,“别说,族学的消息一传出去,咱们族里的小子在媒婆那里都吃香了,松子也不少人介绍呢。”

  阮母心暗暗提了提,状似不经意问,“开族学可是因着这事?”

  “也是,也不是,松子哪有那么大的面儿,还不是一直积累下来的问题,”大表嫂继续道,“族长他老人家早就提了,只是先前大家一直提不起精力,这次是真下定决心了,说来,还有你家秀才公的原因呢。”

  “什么原因?”阮母纳闷,同为一族,分居在城墙内外,其实联系很少,阮父作为一个秀才,在书院教学,除非阮氏族人有愿意供着孩子读书的,其他事上阮父少能帮得上忙。

  “一个秀才的名声,这还不够响亮,这可是咱们族里的骄傲。”大表嫂与有荣焉。

  这话倒也不假,时下宗族名义极强,但凡族内有人考取了功名,那外人看整个宗族都得高看一眼。

  “哪里的话,也是多亏了族里,当年公公走出来,可是受了族里不少人的帮衬。”这话就是客气了,阮家族内一群地里谋生的,阮家祖父当年纯粹就是受不了田地里的苦,毅然决然走了出来,听说当年还听过不少族里的闲话呢。

  但人嘛,生存在世,又不能真的掀了屋顶,就只能说些场面话维持。

  “也是秀才公自己争气,我就盼着啊,等族学建起来了,送下面孙子去读上几年书,不求秀才,但凡能考中个童生,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阮母没答,她可没能耐承诺什么,且等阮父那边怎么说吧。

  

第388章 絮絮叨叨说了好一会,从族学说到亲事,之后又拐到不知族里……

  絮絮叨叨说了好一会,从族学说到亲事,之后又拐到不知族里哪个女孩儿夫家的小姑子,总是七绕八绕,阮柔对这些辈分一向弄不大清楚,人也不熟悉,很快就被绕晕。

  好在没持续太久,等一样样菜洗赶紧进锅,一顿爆炒再出锅,饭菜的香气萦绕,宴席也正式开始。

  灶房里忙活的一群伯娘婶婶,利索地收拾干净,将碗筷端上桌,顺便在一旁的圆桌上围成一圈。

  当然,少不了一番你推我让,那位和善的大表嫂还推着阮母上一席,只是被阮母推了,母女里在侧下方入座。

  宴席也的确热闹,院子里满满当当坐满了人,一眼瞧下来,大概有足足六桌,俱是阮氏族人,以及外嫁女的夫家、阮家儿媳的娘家等关系亲厚之人。

  酒过三巡,贺寿的话说了一箩筐,终于来到今日的正题。

  正中央的主座上,一位须发皆白的干瘦老者起身,朝四周敬了一杯酒,随即开口,“今日小老儿七十大寿,本不算什么,只是有一件事拿不定,借此请各位一起来出个主意。”

  在场能来的就没有不知道族学一事的,当下认真听着,阮氏族人且不说,其他亲戚也关心着呢,毕竟若族学真办起来,他们家的孩子也能借着亲戚的名义入学。

  “族学一事,族内考虑已经有很多年,始终下不定决心,一来,是因银钱之故,开办学堂,请夫子、大件课室、书本笔墨,都是不小的开销,好在积累了这些年,族里也小有积蓄,勉强能支应起来一个小私塾。”

  许是年纪大了,有些累,他缓了缓,才继续道,“二来嘛,大家都知道读书好,咱们阮氏也出过一个秀才共,可族内读书的那么多,也才出了一个秀才,大家心里都打鼓,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若是花了大银钱还没读出个名堂,又该如何。”

  话说完,阮柔就瞧见在座不少男男女女赞同地点头,这两点可谓说到点子上了,她还注意到,不少人看向了阮父所在的席位。

  作为今日的中心人物,阮父的位置被安排在了阮三叔公的右边,左手边则是阮氏族内如今的族长,跟三叔公差不多年纪,只是身体壮硕不少,看着就要年轻好几岁,只一直静静听着,没说话。

  等众人讨论得差不多了,阮三叔公抬手,“大家静一静,听我说。”

  人群中窸窸窣窣声渐停,但依旧有三两人凑在一起小声说着什么。

  阮三叔公扫了一眼,继续,“我跟族长也商量了许久,族学一事有利有弊,但不能因噎废食,咱们阮氏族内发展这么多年,却始终在地里刨食,眼见着子孙后代越来越多,分到个人手头的田地却越来越少,倘若一直继续下去,日子总会越过越差。”

  很简单的道理,时下农人都讲究一个多子多福,既是因着儿子多了,无人敢欺,干农活也顺手,但田地就那么多,耕田的收益无法再去购买更多的田地,就会有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儿子越多的人家,反而越穷。

  譬如,原本还算富裕的一户,祖父辈一人还能分上三四亩田地,等到祖父辈去了,分到孙子辈头上,一人只剩一两亩,别说娶妻生子,就连养活自己都困难,久而久之,人就穷了,这也是阮氏族内的现状,若非实在看着族里落魄下来,族长和几位族老也未必能下定决定。

  “所以,开办族学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一件大好事,咱们村距离省城近,往常有小子们进城,最多也就在酒楼客栈当个伙计,累不说,干不了几年就会被遣散,少有能留在城里的,大家说是不是?”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迎合声,城里那些掌柜的可不傻,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是闭着眼收,等到二十好几,眼见着体力下来了,就开始往外赶人,要不说翻身难呢。

  “所以啊,等办了族学,大家都送家里的孩子来读上一两年书,若有读书天分的,咱们族里咬咬牙,把人供出去,若没这个天分,认识几个子,将来进城里找活,那账房先生可是年纪越大的越吃香。”说到后面,已带了些玩笑意味,众人顿时轰然大笑。

  一番话有理有据,不少人确实被说动了,但也有理智的,关心的则是其他更具体的问题。

  当即有人高声问,“族学的好,我们自然知道,可大家家中都不富裕,这束脩到底要多少、平时买笔墨纸砚又要花费多少,三叔公你可得给个准话,若太高,我们就算有心也无力啊。”

  “是啊是啊,家里好几个小子,供一个就算了,全供了,那日子也别过了。”

  “可不是,供一个那家里还不得打起来,不行不行。”

  一个个发表自己的意见,阮柔也瞧得稀奇,不能说他们没远见、也不能说他们自私只顾自己,家家都是要过日子的,考虑的也最朴素,银钱、精力、回报,不外乎这些,起码没人短见到说送孩子读书会耽误下地的活计。

  “静一静,老三刚才说了不少,我也来说说吧,”阮族长终于起身,扫视了一眼全场,缓缓开口。

  阮三叔公和阮族长,算下来是同一辈的亲堂兄弟,关系亲厚,打配合也极好。

  只听他说,“束脩的钱,我们都仔细算过,笔墨纸砚也是,族里都有一些贴补,绝不会多收了大家的,但书本贵、笔墨纸砚也贵,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但办法也不是没有。”

  “什么办法?”

  “书本贵,那就三五个人共用一本,笔墨纸砚贵,那大家就先省着,在沙盘上练习,至于私塾的位置,村东边老七家的老屋就不错,那院子也大,老七,族里借来用用,你没意见吧。”

  依旧是主桌上,一个貌不惊人的老头高声应了一句,“当然没有,将来我家小子可也要进族学的,族长,你可要找个好点的夫子啊。”

  “那是自然。”阮族长笑应着,看向对面的阮父,“秀才公,夫子的事还得劳你费心。”

  “族长客气了,能为族里尽一份心,我也很高兴。”阮父应着,“族学一开始只要开蒙,我的意思是,先请一位老夫子,教三百千是没问题的,等到这些都会了,届时另请夫子,还是将学生送到城里的书院,届时再看,族长你看如何。”

  “老夫子啊,”阮族长摸着胡须,心下思量,老夫子意即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连个童生都未考中,优点就是便宜,要的束脩不会太高,缺点么,学问没有保证,若请个糊弄人的,他们也认不清啊。

  好在族里还有一位秀才公,由其推荐的人选,大概率没有这个问题,暂且能放心。

  考虑一圈,确认没有问题,阮族长这才应了,“那就托你找个合适的人了,除了你,我们也不认识几个读书人。”

  “城里我认识的不少,到时一定推荐个学识好,涵养好的来。”阮父当即保证。

  阮族长眼一瞪,话语间都带了点凶气,“要什么涵养好的,就要那脾气不好的,谁家的崽子不认真读书,就给我打手板,打坏了我兜着。”

  阮父顿时愣神,这可跟书院那套不一样,毕竟能到书院的都是半大少年,除去几个家里有钱的,其他学生在学问上都很认真,不用打板子,光是那每个月的测评成绩出来的压力,都足够了。

  不过读书人嘛,最不缺脾气臭的,不消半刻,阮父脑海里就浮现出几个选择,不过,具体的还得等跟人谈过再说,也不是谁都能接受从城里到乡下当夫子的。

  夫子的事托出去,接下来又谈了些其他,不外乎族学的课程和钱财花销,族内显然早做过充足的准备,应付起族人的问题,有理有条,十分全面。

  等问题讨论差不多,又有人发问,“阮族长,我们这些姻亲,若想送孩子来族学,是否允许,收费多少,可是与阮氏族里的等同。”

  那自然是不同的,族内又不是钱多的花不掉,帮衬族人已是拙荆见肘,哪有闲钱去帮外人,但话不能说得那么直接,阮族长一番陈情讲理,总算将人说服。

  等又过了半个时辰,酒桌上的饭菜吃得差不多,众人的疑惑也尽皆得到解答,接下来的中心就到了如何修缮七叔公家的老屋作为学堂,以及其他需要准备的物件。

  阮父成功功成身退,让到一旁的位置,阮小弟眼神中都带着庆幸,要知道,他刚才就坐在阮父的下首,整桌都是三叔公一个辈分的,把他担心得够呛,唯恐哪不得体丢了面子,如今可算解脱了。

  阮母去帮着收拾,阮柔则被推到阮父这边,父女三人有志一同,默默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约莫到了申初(下午三点),太阳逐渐有落山的迹象,阮父阮母提出告辞,拎着三叔公家回赠的礼物离开。

  路上,只剩下一家四口,阮母说话自在许多,看先阮父,庆幸道,“还好,没提什么过分的要求。”

  “不至于。”阮父笑,他跟族里的关系没那么亲近,族长和族老不是傻子,若真提出些他无能为力的,不止没用,还会闹翻彼此的关系,如今这般恰好,帮忙寻摸夫子,不过费些功夫。

  阮柔和阮小弟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招来阮母好一顿教育,将人情世故的道理又讲了一通,等入了城门,时辰不早,阮柔还得回韩家,只得依依惜别。

  “爹娘,小弟,我先走了,你们好好照顾自己。”

  “等等,这些东西你带些回去,省得你公婆说闲话。”阮母从一堆礼物中扒拉出些什么,塞给阮母,随即挥手,“行了,走吧,我们也回了。”

  夕阳西下,阮柔提着礼盒,身影在余晖的照射下,映出又细又长的一条,莫名带着些孤寂。

  

第389章 “唉。”远处,离开的阮母只留下一道长长的叹息,随风消逝……

  “唉。”远处,离开的阮母只留下一道长长的叹息,随风消逝在空中。

  另一厢,阮柔回到韩家,晚饭早已准备好,韩家几人俱在。

  韩秀才向来是个好性子,见人回来,也不生气天黑方回,反而笑呵呵问候,“嘉儿媳妇回来了啊,三叔公身体怎么样了?”

  “三叔公身子骨健朗着呢,他托我向您问声好。”阮柔便也笑着答。

  韩张氏本来想埋怨几句,见此不好再说什么,将手中的碗筷重重放在桌上,“好了,既然回来了,快收拾下过来吃饭吧。”

  “好嘞。”阮柔应着,将手中的东西递了一半过去,“娘,这是三叔公给的回礼,您收着吧。”

  之所以只给一半,完全是因为阮母心疼女儿多给了一份,如今的一半对应韩张氏早上给的礼物,正正好。

  韩张氏接过,见是农家田地里的出产,也不嫌弃,总归这些东西在城里都是要花钱买的。

  话毕,一家人在饭桌旁坐下,韩秀才今日仿佛很有谈兴,动筷子没两下,又开始问她些问题,“先前听你爹说,阮氏族中要开族学,可是当真?”

  “是,今日既是为三叔公贺寿,也是为了商量此事。”这事没什么好瞒的,稍后阮父还要在城里帮忙找个夫子呢,韩秀才问,她也就答了。

  “嗯,不错,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尽管说,都是一家人嘛。”韩秀才说完,想了想,“罢了,有什么事我问你爹去,你做好自己的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