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竹里人家
孟伟今儿除去被孟父教训那阵子,阮家人上门后几乎就没说过话,此刻皱着眉头,不耐烦听孟父孟母的教训,“爸妈,厂子还有事,我先走了。”
“你能有什么事。”本就看不惯这个儿子的孟父更气了,旁人不清楚他还不知道,早几年前儿媳被打成黑五类的时候儿子就被从生产岗位调离,安排了个闲职,连工资都少了十几块,能有什么忙的。
“坐下坐下。”孟母过来,将儿子拉着坐下,“咱们一家好久没一起吃饭了,正好趁着今天坐下聊聊。”
孟伟终于软话,坐下来,说出了今天第一句软乎话,“爸妈,对不起,让你们费心了。”
道歉的话一出,孟母满腔的埋怨生气顿时烟消云散,“嗐,一家人,说什么对不起,当爸妈的操心儿女,那不是应当应分的吗?”
她没看见,一旁二房儿媳偷偷甩了个白眼,心道“你那是愿意给小儿子操心,老二可从来没见你操心过”。
孟父脸色也和缓了些,“孟伟,有的事,你自己做主,我和你妈都不想多说什么,但这婚事,你要是还想找一个,就趁早去医院,把扎解了。”
孟伟脸色一变,扭过头去,别扭道,“我不去,我有两个儿子,以后不需要再生。”
“你不需要生,那你以后的媳妇也不要生了!”孟父一见小儿子这倔模样就来气,恨不得跟小时候一样,拿跟竹条把人抽一顿。
眼见父子两人又置气上了,孟母无奈,“老孟,你跟儿子好好说,他年纪不小听得懂了,还有孟伟,你都多大的人了,好话歹话听不出来啊,你爸说这些还不是为了你好。”
两人依旧不说话,孟母坐到儿子身边,语气和缓,“只是孟伟啊,你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总得有个章程,两个孩子年纪大了,你在厂里上班,总有顾不到的时候,家里总得有个女主人不是。”
孟伟依旧没吭声。
孟母继续,“先前找上阮家那姑娘,不就是看她是乡下来的,以后能照顾好你和两个孩子嘛。”
“我不需要人照顾。”孟伟闷声闷气反驳。
“那两个孩子呢,在外面被人骂没妈的孩子,你就忍心。”
“他们有妈,只是被下放了。”孟伟回。
孟母心想,有个下放的妈,还不如没有呢,起码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被派个闲职,但不好当着倔驴儿子面说,她慢慢劝,“反正阮家这门婚事已经退了,你是怎么想的,再找一个,还是以后就自己带着孩子过,你先别回答我,自己好好想想,先前那样的糙日子,你能过,两个孩子能过吗?”
孟伟不由得想起上次,自己在厂里有事跟着领导出去了一趟,结果正撞上大儿子发高烧,小儿子一个人在家急得不行,最后还是邻居帮忙,把孩子送去了卫生院,否则,还不知道会烧成什么样呢。
所以,他没应声,也没反驳。
孟母的话犹如响在耳边,“所以,你看,就是为了两个孩子,还是要再找个人结婚,是不是?”
“妈,你到底要说什么。”孟伟开始不耐烦了,每次孟母提起,他都要想起前妻来
“你妈的意思是,你要是不结婚,以后我们就随你去,要是还想结婚,你要么找个带孩子的寡妇,要么就去医院把扎解了。”孟父没好气道。
孟伟自然是不愿意去医院的,结扎的事,那是外人误会了,其实并不影响什么,而且,离婚是前妻为了自己和孩子不受牵连,说好的假离婚,自己再娶已经够对不住妻子,若再跟后面的生个孩子,自己岂不是忘恩负义。
但若不结婚,孩子若出个什么事,那可是一辈子的事,至于娶个带孩子的寡妇,孟伟又犹豫了,他倒不介意寡妇,但人家要有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好,他可是听说过不少后妈虐待继子女的事。
犹豫着,半晌没能给出回答,孟父见他这模样,冷哼一声,“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都几十岁的人了,我和你妈还能管你几年。”说着将手背在身后,摇晃着走了。
孟母见状也不再多说什么,毕竟她也不希望儿子娶个带孩子的寡妇上门,否则,还不知道家里会被折腾成什么样呢。
见天色不早,她问,“今儿时间不早了,你去把两个孩子接来,中午在家吃吧。”
“不用了,我回去吃。”孟伟没同意,早已分家,他来吃饭就得遭大哥二哥一家子嫌弃,要不想人说嘴,就得带粮食来,倒不如去外面吃来得便宜。
孟母知道他的性子,肯定又是出去吃,忍不住埋怨,“天天就知道出去吃,你那三四十的工资,还够干啥啊。”
说话的功夫,孟伟已经起身离开,门外看热闹的人早已三三两两不见,他出了门,径直回家,懒得做饭,干脆带着两个孩子出去搓一顿。
但吃饭的时候,他不免想起孟母的话来,因着当年不愿意跟妻子离婚,他从原先车间里的技术岗,调成了行政办的文职,别看文职轻松自在也体面,其实工资还不比不上一线工人,他原本五十多的工资,被降到了三十五,加上各种补贴,一个月最多也就四十。
四十,在会算计的人家,养活一家几口人都够了,可孟伟家不同,一来,他们家没个女人,孟伟自己又不会做饭,隔三差五下馆子,发的那点粮票全被嚯嚯了,有时候到月底还要花钱换粮票,二来,孟伟自觉离婚愧对两个孩子,故而,遇到儿子的事就格外大房,要吃给吃的、要穿给穿的,从上到下,用的都是最好的。
所以,四十的工资也就将将够孟家三父子过活,至于存钱,孟伟至今每个月的存款都不到十块钱,还要孟父孟母时不时接济,就连先前五百的彩礼,都是借来的。
前世,阮家压根不知道这点,见阮家给出了五百彩礼,虽然一嫁过去就要当后妈,可起码物质上应该不缺,可实际上,原主嫁过去后,也就是孟家的免费保姆,一日伺候三父子的一日三餐,吃也就是混个肚饱,反正好的好是没有的,就连衣服,一连几年都是穿嫁人前的,别说过好日子,还不如在阮家呢。
在孟伟想七想八的时候,孟家的餐桌上,孟父也在叮嘱孟母。
孟家条件好,孟父以及两个儿子一个儿媳都是有工作的,大房二房虽然分家了,可还住在一块儿,每个月交二十的家用,加上孟父孟母的补贴,伙食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一周最少能吃一回肉。
这会子,晚饭就很好,孟母早上从供销社抢的一条鱼,炖的鱼汤熬成奶白色,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孟家几人食指大动,等孟父拿筷后纷纷开动,孟母还有些惋惜,小儿子一家没来吃饭,就听孟父说道,“以后,你也少去给孟家家里收拾,等他和两个孩子过成一团糟,就知道要找个媳妇过日子了。”
孟母反驳,“那怎么行。”
事实上,在搬离孟家院子又离婚后,小儿子不愿意看嫂子脸色,一般能不怎么回来,都是孟母上门帮忙收拾,顺便带点粮食过去贴补,帮着做饭洗衣啥的,否则,孟伟家还会更艰难。
“怎么就不行了,他要一辈子不结婚,你还能去伺候一辈子,就算你能,等我们都走了呢。”孟父瞪着眼睛,随即语气稍缓,“也不是一直不让你去,但那小子总不能一直不结婚,让他自己带着孩子过,要不了两个月,就得哭着喊着娶媳妇。”
孟母不大相信,“真能成,他可都离婚好几年了。”
孟父没好气,“那还不是你上赶着伺候,什么都给他忙活完了,哪还需要娶媳妇。”
孟母可不同意这个说法,但也没反驳,半信半疑着道,“行,那我先不去,等两个月看看再说。”
孟父孟母商量着热闹,孟家大房二房冷眼旁观,谁都没吭声。
一开始,小儿子离婚,孟母还想让两个儿媳去帮着收拾,她们又不傻,借口叔嫂不好单独相处给拒绝了,至于孟母,那是长辈她们管不了,可也看不惯,今儿看一场笑话,别提多畅快了。
要说孟家这矛盾,其实早就有了,大房还好,孟家老大最受孟父看重,娶的媳妇也有正式工作,其实条件不差,但家中大小琐事都是孟母做主,家中的吃食上难免就偏向三房,就连孙子辈都是三房的最受孟母欢喜,时日一久,矛盾可不就多了。
好不容易等到分家,结果孟伟一离婚,还是照常带着孩子上门吃喝,这谁受得了啊,大房夫妻有工作,吃点亏也不在乎,二房的没工作,可不就受不住,几次三番的嘲讽,孟伟是个要脸面的,之后轻易就不带孩子上门蹭饭,孟家的矛盾这才消停,只孟母经常上门帮衬,两房的人看不惯,也不好多说什么。
故而,眼下见三房被退婚,既担心以后还要添麻烦,又忍不住看笑话,既然情深,有本事就别再结啊,那不害人家女同志呢吗。
孟家人的复杂心绪,阮家人全然不知,不过也不重要了,婚退了,从此他们跟孟家再无关系,以后最好再也不要有见面才好。
出了孟家门,阮父来到借口,将托别人照看的板车拖上,一家三口往回。
路上坑坑洼洼,时不时还有大坑小坡,其实推着板车走路很是累人,明明天气不热,阮父愣是热得满头大汗,阮柔抿抿唇,心想,一定要早日挣钱买个三轮车回来。
回到阮家,虽然累,可三人心情都挺好,阮母还说明天找个媒人上门,阮柔唬了一跳,还以为阮母是要给自己介绍对象,结果阮母说的话大出所料。
第423章 “你年纪还小,结婚的事不用着急,但你先前跟孟家定亲,村里很多人……
“你年纪还小,结婚的事不用着急,但你先前跟孟家定亲,村里很多人都知道,如今退婚了,镇上是闹得热闹,但村里人不一定能知道,所以啊,我找个媒人上门,顺便把消息传出去。”阮母是个小老百姓,可小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生活智慧,说着阮母看她一眼,有些小得意
阮柔听了,自是好一番感谢,“妈,可多亏你了,我自己可想不到这些。”
第二天,阮母果真找了个媒人上门,跟人说好了,先宣传,不用介绍人相看,还塞了五块钱,为了女儿的名声,她可算是大出血了。
解决了孟家的婚约,阮柔彻底解决了麻烦事,也有更多时间放在生意上。
鸡蛋糕的生意不错,但因着只有一个品种,最近生意逐渐有下滑的趋势,阮柔见此,便想着再开发点新品种,开始做的就是鸡蛋糕,后面也不好转成包子之类的,阮柔就想起了面包以及汉堡,汉堡的材料有些复杂,还需要大量的肉,可以再往后放放,面包倒是可以,说起来鸡蛋糕也算面包的一种。
上午摆完摊回来,数过钱,阮柔确定生意的确是越来越差,便把自己的打算跟阮母说了。
“爸妈,你们说怎么样。”
“生意的事我们不懂,都听你的。”阮母直接道,也是她的心里话,没有女儿,一家子还在苦兮兮过着穷日子呢,哪里有如今想吃肉就能吃肉的好日子。
“行,那我先研究研究。”阮柔便开始尝试着面包的做法,还尝试自己打奶油,这可是味道极好的,甚至还尝试着托人找了些鲜牛奶回来,每天下午就窝在厨房摸索,阮父阮母见了,也不打扰,只默默在一旁帮忙。
只是,还没等阮柔想出办法来,镇上很快就出现了第二家卖鸡蛋糕的,甚至比阮家摊子还周到,还同时做豆浆油条包子的生意,一时间也大受欢迎。
客人总共就那么多,去新摊子的少了,阮家摊子这边客人就少了,生意肉眼可见的冷淡,原先忙到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而现在等到半上午,鸡蛋糕还剩了不少,中间很是空闲,就连一向摆摊生意很满足的阮父阮母都忍不住心中犯嘀咕,难得追着阮柔问新产品的进展。
阮柔正苦恼着,最面包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缺少原材料牛奶,清河村地处南方,至少原主的记忆里是没有喝过牛奶的,无奈,她只得想办法另花高价买了奶粉,全当牛奶用,做出来的面包竟也还不错。
这一次,她总共做出了三款面包,最简单的是白面包,不比全麦面包,是用正经的小麦粉制作,吃着就有股浓郁的麦香,还有一款红豆面包,吃起来有股甜甜的红豆味道,最后一款的制作过程最费心,是后世颇为受欢迎的奶油泡芙,奶油对任何时代的人来说,都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当然,制作工艺和原材料的成本逐步递增,价格也很是客观,阮母尝过一个泡芙,对其味道大加赞赏,但听到阮柔说的价格后,却连连说若要花钱,自己是肯定不会吃的,给阮柔弄得哭笑不得。
哪怕是百姓普遍很穷的现在,贫富差距依旧是非常大的,同样的国营厂,学徒工才十几二十的工资,高级技术工就能到一百多,有的人已经能用上自行车电视机,也有的村里连点灯都没通上。
所以,阮柔的东西是做给如今有钱的那些人吃的,他们家总共就三个人,精力有限,做包子之类的吃食,不仅竞争压力大,且会更加劳累,不如做面包这些新鲜吃食轻松。
新品制作成功,试过味道很好后,阮柔第二天便上架了新产品。
原先只有鸡蛋糕一款产品,阮家的小摊十分简单,甚至连个招牌都没有,如今四款产品,阮柔想了想,让阮父直接动手做了一个招牌,其实就是一块长木板,上面刨平整后,在其上刻了阮家早餐铺五个大字,再找点油漆描一遍,便是看着很正经的招牌了,当然,阮家每日来回镇上的板车上也多了一样东西。
说起板车,阮柔早就有在镇上租一间铺子,但阮母担心生意不长久,到时候千万别入不敷出,不过阮柔跟她商量好了,若三款新产品卖得很好,就正式在镇上租一间铺子,到时候,省得来回跑的功夫,他们就可以多点休息时间,也可以多做些东西出来卖。
翌日,因为多了三款产品,阮家人起来得都比往常早了半个小时,才将将跟往常一样的时辰出门。
来到镇上,阮父匆忙去买了两个煤炉回来,三个炉子同时开动,不过他们在家就提前准备好了不少面包泡芙,此刻直接摆出来,倒比往常轻松了很多。
除此外,阮家还新添了豆浆窗口,不图赚多少钱,最大的目标还是让顾客满意,省得吃一个早饭还得跑几个摊子,当然,配面包的最优解是牛奶,不过这不是没有么,阮柔无法,干脆带了些高价奶粉回来,到时候有客人想喝的话,可以现场冲泡一杯奶粉。
照例先去了学校门口,阮小妹在校门口帮了会忙,等预备铃响起来,匆忙进了学校。
阮氏早餐铺的牌子下方,贴着一张大大的纸张,上面写着新产品的种类和价格,有了这个,就能省去很多问价回答的时间。
如预料般,摊子刚摆出来,就有熟悉的客人上门,见着新东西,有人认识的,看价格合适,就直接掏钱买了,也有不知道的,问清楚后,有的看价钱不舍得买,有的想着尝尝味道就先买了一个,上新第一天,阮柔通通给人免费送了半杯豆浆,当然,用的杯子是人家自己的,好在这时候,学校什么都不提供,从吃饭的饭盒到喝水的杯子,全都要自带,也没学生嫌费事。
送走第一波学生,闲下来,阮母悄悄点了点卖出去的份数,嘴角悄悄勾起一个笑来,果然,她闺女就是有生意头脑,还好她没有把舍不得白送豆浆的事说出来,或者,这就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想到此,阮母连忙回转心神,呸呸呸,上门照顾生意的客人们可都是散财童子呢。
没分神多久,很快有其他客人上门,是学校里的老师们,因着课程的时间不同,老师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通常是学生们到几点,老师就要跟着到,这不,预备铃刚响,老师们就跟着到了,待会巡查过一遍教室,还能回办公室备会儿课。
不过老师们显然没学生那么着急忙慌,甚至颇有些悠闲,不少老师直奔熟悉的早点摊钱直接付钱走人,也有的在几个摊子前徘徊,肉眼可见地纠结。
也有习惯在阮家摊子买早饭的老师,这会儿见有新品,都试了试,最后不约而同地打包了一盒子泡芙走,阮柔心内暗道,果然饱含奶油的泡芙才是大家的最爱。
与阮家热闹的生意相比,另一家卖鸡蛋糕的小摊,今日生意就颇为冷淡了。
另一家摊子的摊主是一对年轻的兄妹,阮柔听人说过,姓孙,是镇上本地人,至于为什么做鸡蛋糕的生意,则是因为一次来买鸡蛋糕见生意很好,特意去外地找人学的鸡蛋糕做法,据说还是花了小二十块钱学的,也是孙家摆摊的地方跟人家不在一个地方,否则就是再多二十人家也未必教。
本来嘛,手艺都是各看各的,鸡蛋糕又不是阮柔发明的,她自然不介意有其他人售卖,可孙家兄妹做事着实不讲究,镇上这么大,哪里摆摊不行,非得跟阮家摊子相邻,打的什么主意,谁会不清楚呢。
这也就怪不得此时阮家人幸灾乐祸了。
送走一波老师,阮柔视线扫过孙家铺子,收获孙家兄妹的怒目瞪视,主要是那个孙家老大,听说原本是个街溜子,专业在家啃老,听说做生意挣钱就颠颠来了,不过嘛,他是个吃不得苦的,做鸡蛋糕和摆摊做生意全靠亲妹妹,自己就负责数钱收钱,大概是怕赚的钱被私藏了。
对此,阮柔嗤之以鼻,一个眼神都没给对方,亲兄妹都不能互相信任,早晚这摊子得拆伙,自家有了新品,压根不怕对方搅和自己的生意。
而以对方摆摊的短暂时间,就打一天能挣二十来算,就这几天的功夫,怕是还没回本,更别提去学新的手艺,毕竟路费以及学手艺要交的学费,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今日客人格外多,等到早自习结束,大概不少学生从同学的口中得知阮家小摊新品的存在,一个个蜂拥上来,绝大部分都是冲着泡芙来的,还有少部分舍不得买泡芙的钱,只能买一个白面包或者红豆面包解解馋。
就这样,阮家的生意也很是可观了,原本准备的泡芙数量,阮母还担心价格贵卖不完,此刻竟是最先卖掉的,无人时,阮母悄悄嘀咕,“镇上的有钱人可真不少。”
阮柔问她,“你觉得泡芙不好吃吗?”
别说这是自家的吃食,就算不是,冲着昨天尝过的好味道,阮母也说不出昧良心的话,但这不是价格太贵吗,小小一个就要三毛钱,买十个才送一个,可十个就得三块钱,谁舍得啊。
有没有人舍得那是肯定有的,但更多学生也学聪明了,反正三块钱十个,还能送一个,就有聪明的学生们约了几个人一起凑十个买,多出来那一个按三毛钱算,这样,只买一个的价钱就低了三分,只要二毛七,虽然还是很好吃,可谁叫东西好吃呢,不怎么缺钱的学生们只要兜里有钱可就耐不住嘴馋。
第一日的上新大获成功,最后,不仅泡芙和面包,就连前几日有些滞销的鸡蛋糕今天都全部卖完了,阮母喜得眉开眼笑,再没了忧愁,那是只有钱才能带来的舒心。
且今日结束的时间还特别早,不到早上九点,东西就全部卖光了,难得一家子早早回去。
回家照例第一件事是数钱,由阮母先点一遍,再由阮柔核对,一致后就开始记账。
上一篇:社牛小男配的植物人亲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