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第406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过去种种在眼前浮现,顾许想到自己的嫁妆,冷笑一声,经了娘家那一遭,到孙家后她才会冷眼旁观,哪里不能混一口饭,何必跟孙家争执反讨不了好,左右赚的钱又不是她的,说什么以后都是她的,糊鬼呢,

  这不,方才几年过去,孙家人自己就受不了,要不,也不会有今天自己找阮氏粮铺采购粮食的事。

  那刘二棍简直把孙家人当傻子耍,粮食里掺杂的石子杂质越来越多,价格比市面还高了两层,可以说,孙家人赚的钱起码有一半贴给了刘家人。

  若说孙母为了亲弟弟可以把孙家的利润拱手让人,孙父跟刘二棍又没什么实质关系,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前几日挑拣粮食时因着石子太多,孙父终于黑着脸提出换一家粮铺采购,孙母看着挑拣出来的石子尘土也没脸给弟弟说话,只能接受。

  当然,顾忌亲戚关系、以及贸然换新粮铺的担忧,暂时只换了小量的糙米黄豆等,至于大批量的小麦暂时没有更换,就这,也足够刘家伤筋动骨了。

  回到早餐铺,顾许看向眸光紧盯着自己的孙父孙母,点点头,道,“爹娘,事情办妥了,待会阮氏粮铺就会送粮食过来,都是按说好的要求,她们都答应了。”

  孙母嘀咕,“她们新粮铺平白得了这么大一笔生意,可不得好好伺候着。”

  孙父皱眉看向老妻,只觉得人实在糊涂,“好了,总比你那弟弟好。”

  提起弟弟干的好事,孙母就没了说话的底气,心中忍不住暗暗责怪弟弟不给自己作脸,面上还不能直接埋怨,否则岂不是证实自己以前做错了。

  就连唯一的儿子孙洪都忍不住埋怨,“娘,舅舅那性子着实靠不住,依我看,以后都换了才好呢,不然,咱们家就是给舅舅打工的。”

  孙母的头愈发低了,孙父说说就罢了,被儿子一个小辈指责,着实丢脸。

  顾许瞧在眼里丝毫未起波澜,在她看来,孙家三人都是这么个包子性子,但凡有一个能拿主意的,也不至于叫刘家欺到脸上来,当然,也有可能是侵害的利益没到不能接受的地步。

  她当初瞧中孙家也有这方面原因,能被人欺负的老实性子,总比精明到会磋磨人的人家要好吧,也幸好她赌对了,婚后她不掺和早餐铺的生意,日子倒是过得顺遂,与孙家人相处和谐,半点矛盾没生过。

  只是,今日公公故意叫自己去跟阮氏粮铺商谈,说不得会招致婆婆的埋怨,还得小心化解才是。

  思考间,顾许将跟阮柔商量的结果如实告知,既没有特意夸赞,也没有贬低,届是实打实的讲述,如此,孙母也便说不出什么了。

  顾许回来时尚是辰初(上午七点),等到午初(上午十一点),阮氏粮铺那边就把粮食送来了。

  结算了银钱,两边互相寒暄几句,等人离开,孙母第一时间打开粮袋查看粮食的质量,说不清是希望这批粮食质量好抑或差。

  但结果毋庸置疑,粮食干干净净不说,且颗粒饱满,丝毫没有以前刘二棍因为贪图便宜的干瘪枯黄,孙母面上不表,心中满意,甚至蠢蠢欲动,心想要是阮氏粮铺靠谱,要不以后把粮食都换成阮氏粮铺的,至于弟弟那边,帮衬那么多年也是她这个做姐姐的善心了。

  孙家早餐铺内里官司,交完粮食的阮柔丝毫不知,她只知道自家做成了一笔大生意,合该庆贺才是,于是,两手空空出了早餐铺,她便拉着金小妹拐去了隔壁的屠户摊前,大手笔割了两条肉回去加餐。

  买回来的肉直接在宋氏烹饪下上了饭桌,一家子都很高兴,生意逐渐走上正轨,甚至开始有采购的生意上门来,她们都相信,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吃过丰盛的午饭,下午,阮柔待在铺子里盘点后院的存货,无奈发现,进货之路尚漫漫,当然,前提是孙家包子铺的进货能长久稳定地持续下去。

  有了生意往来,阮柔便忍不住去观察孙家包子铺的情况。

  阮家初来镇上,对镇上的人家和商铺都只能称得上大概了解,孙家包子铺倒也去过几次,可更多时候,阮家还是自家做早饭,按照宋姨的话她闲着也是闲着,何必送钱给人家,而且宋姨的手艺很是不错。

  下午,铺子里的人依旧不多,托了孙秋香母女看店,阮柔拎着金小妹出门,这丫头在铺子里窝了几天,对外面可是望眼欲穿。

  两人假装偶遇过孙家包子铺,下午包子类的生意显然不是很好,蒸笼上缓缓冒着热气,顾许坐在蒸笼后逗女儿玩耍。

  阮柔走上前,要了两个肉包,两人一人一个,借着买包子的空挡顺带搭讪,“顾姐姐,怎么下午铺子还开着。”

  跟可以整日坐生意的粮铺相比,包子铺这种明显更适合清晨和上午的铺子,下午还开张纯属浪费时间。

  至于孙家包子铺为什么需要开一整天,顾许想想自家婆婆的娘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平淡回,“做生意嘛,多赚点儿总是好的。”

  双方还不熟悉的阶段最忌讳交浅言深,阮柔便没有继续问,寒暄两句干脆离开。

  稍走远了些,金小妹啃着包子,支支吾吾问,“惠娘,咱们接下来去哪里?”

  “去布庄把。”这里的布庄不用思考,就是刘一帆所在的布庄,继上次衙门过户后,双方已经有几日没见面,也不知在忙什么。

  

第527章 刘氏布庄,刘一帆正对着省城的来信苦恼。 信是他亲爹刘……

  刘氏布庄,刘一帆正对着省城的来信苦恼。

  信是他亲爹刘知府所写,其中措辞之激烈、言语之唾弃,简直溢于言表,对此,他早有预料,并不意外,令人头疼的是,信里还呵令他立即回府城,回去一趟倒无妨,就怕被他爹直接扣下,如今他羽翼未丰,可扛不住护卫的看押。

  正发愁呢,就听顾华说阮家小姐来了,他索性把信往桌上一扣,懒怠再看,且拖拖再说。

  待阮柔行至后院,看见的就是刘一帆斜靠在石椅上的懒散模样,她笑问,“怎么不看书了。”

  “我爹来信喊我回去呢。”刘一帆说起来依旧有些发愁。

  阮柔面上的笑不由得消失,两人纯属先斩后奏,还不知刘知府那边会如何处理,但户籍已转,即便真想做什么也迟了。

  “那你回去吧。”纠结片刻,阮柔还是劝他回去一趟。

  “嗯,我本来想拖一阵子来着。”刘一帆解释道,“不过,明年春我就要下场,应当不会有太大波折。”

  科举下场,从某种程度便意味着他长大成人,可以有独属于自己的交际圈子和未来,届时就可以不必受刘父太多掣肘,按理那时才是入赘转户籍的最好时机,但同样的,衙门的人未必敢给一个科举入第的人办入赘,所以他选择趁早办了,如今面对刘父的怒火,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你去吧,好好考。”听见他要下场,阮柔没问有几分把握,实际上,若全力以赴,刘一帆不说拿状元,起码前三甲轻轻松松,但具体能考多少,还得根据最稳妥的情况来,这点刘一帆自己肯定有数。

  两人随意聊了几句,阮柔忽然想起什么,问,“你要不要先跟我回家一趟?”

  眼看转户籍的日子已经过去好几天,刘一帆还没有上过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阮母最近都跟着住在镇上没有回村,刘一帆自然没有回村的必要,但若人真的要回去,最好还是一起回村一趟,一来是村子里还有些手续要走,拜见手续、入宗祠之类的,二来,彻底打消阮氏族人的一些念头。

  刘一礼不用多想,直接点头,“好,时间你来定,我都可以。”

  阮柔思索片刻,“要不就明天下午吧,后天我可能又要出去进货。”

  闻言,刘一帆顿时无言,颇为无奈看向对方,“你就不能培养个人替你去,何必次次都自己跑。”刘一帆本人是不赞同这种浪费时间基本毫无意义的行为的,还不如跟他一样窝在后院看书呢。

  阮柔倒不赞同,“出去累是累了点,但也不是毫无收获,多看看这个世界,多认识一些人,不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两人想法不一,刘一帆便没有再吭声,总归两人都是性子倔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行,那就后天,我明天把要备的礼准备好。”刘一帆还没打听到这一点,想着明日按本地的习俗来。

  阮柔顿时噗嗤一笑,“入女户可不需要备什么礼,只要你不嫌弃我给出去的礼太薄就好。”

  刘一帆结巴半晌,方才道,“我备的是我想要送的,你给的是你给的,怎么能混为一谈。”只是本地习俗怕是无从参考,他按照自己想的来就成。

  阮柔坦然接受,“那行,我们各备各的,不过,回村肯定还有些手续,你起码得空出两天来,说不得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呢。”

  刘一帆早知道阮氏宗族的那些糟心事,否则不一定有他入赘的事。先前阮柔立女户,虽然叫阮氏宗族不痛快,可贪图财产的心肯定没断,只是比之前艰难了些,也是看阮家态度坚决,行动上略有让步,却绝没有彻底断了心思,而刘一帆入赘的事一定,基本就代表阮氏宗族彻底没了染指阮家聚爱财的机会,指不定就会狗急跳墙。

  “我带上两个护卫,你自己也注意些。”

  “嗯,我把孙姨带上,她一个,你这边两个,应当够了,想来他们也不敢硬来。”话虽如此,阮柔的语气却是极冷,她还没有主动对阮氏族人做什么,只希望他们以后都识趣,否则,她可不会轻易绕过。

  刘一帆见状,伸手牵过她的,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静谧的气氛持续了好久,阮柔松手,起身,“好了,我先回去跟我娘说一声,你且做你的吧。”

  刘一帆将人送到门口,折返后,对着刘父的信,终于吩咐顾华研磨,磨磨蹭蹭写回信,一封信愣是写了整整一个时辰,才勉强凑足百字,大体意思就一个,入赘已经办了,自己还有点事,等忙完就回去,主打一个叛逆不听话。

  不敢想象刘父收到信会是如何震怒,刘一帆犹豫片刻,到底没把信交给顾华,而是交给一个刘家继母塞给他的小厮,吩咐人快马加鞭送回省城。

  且不说刘一帆的小厮如何苦着脸恨不得回省城的路能走到天荒地老,省城,刘府宅内,刘家继母险些忍不住笑出声来,得亏顾忌刘父黑如锅底的脸色,才将将忍住,勉强配合做出一副恨其不争的慈母样。

  离了刘父跟前,刘家继母实在忍不住,对着贴身伺候的金妈妈哈哈大笑三声,“枉老爷还费心为他着想,特意把他送到那等偏僻的小镇去备考,好叫我插不上手,结果呢,入赘,哈哈哈,堂堂知府家的嫡出大少爷去入赘了,将来生的孩子都不姓刘,我看他以后还不围着均儿多着想。”

  刘一均,是刘家继母唯一的小儿子,只可惜为继母所出,往日在刘父眼中,总低了刘一帆这个原配的嫡长子一头,叫她不得劲儿,如今,可算熬到她出头了。

  金妈妈却没有自己夫人想的那么好,她提醒,“还有侯府那边的,而且,以老爷的性子,这会子是生气了,指不定过阵子大少爷回来就给哄好了。”

  刘家继母这才从美好的畅想中回神,仔细思考,“你说得有道理,侯府那边不好说,我那嫡母和兄长一向最疼这个亲外孙,再者,管他刘一帆生孩子姓什么,总归不能跟他们姓,说不得还得叫声好呢。”

  金妈妈点头,无奈,谁叫她家夫人是个庶出,同母的兄长又不争气,娘家连个撑腰的都没有,否则,对上一个尚未弱冠的孩子,何必这般小心翼翼。

  “至于老爷,再好的性子也经不住亲儿子这么下脸,你以为入赘影响的仅仅是以后子孙的姓?”

  “夫人认为不是?”

  “当然不是,老爷在外是个要脸的,且一向最看重自己的前途,咱们这些女人孩子都得排在后面,入赘的事一旦传出来,第一个受影响的就是老爷的名声。”

  “那夫人你的呢?”金妈妈才想到这一层,忙急问。

  “对我肯定有影响,说不得就有人揣测是我这个继母容不得前头的继子,不过嘛,我可想好了,这个罪名与其我来担,不如叫那个会勾缠人的丫头担着。”

  金妈妈犹疑,“听说那位也才十来岁,还没长开呢。”

  “各花入各眼,跟我有什么关系。”刘家继母心情转好,只觉得世界都更亮堂了,她吩咐道,“晚上烫个羊肉锅吧。”话刚毕,她就收回,“算了,老爷心情不好,晚上就正常的饭菜,多加一份菊花汤吧。”

  菊花降火,正配老爷,金妈妈心内暗笑,面上带着一丝浓浓的忧愁,去灶房吩咐。

  等刘一帆的信到来,局势却又是一变。

  

第528章 且说小镇这边,阮柔回去跟阮母一说,阮母自然十分欢喜,虽说自从去……

  且说小镇这边,阮柔回去跟阮母一说,阮母自然十分欢喜,虽说自从去衙门把手续办了之后,她的心就安定下来,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和稳定感,但消息没有对外透露之前,她有总有一种秘而不宣、发财后不能衣锦还乡的憋闷感,

  闻言,她立即拽着女儿的衣袖问道,“他真的愿意后日就去,那咱们东西可得准备起来,还有不少手续要办呢,就是不知族里那边会不会故意刁难。”

  阮柔冷哼一声,“如今可不是我们怕他们的时候了。”

  阮母便又露出喜滋滋的笑容来,“你说的也是,一帆的家世那般好,还是个读书人,以后肯定有出息,说不得咱家能比你爹在世时还风光呢。”

  阮柔默默回忆了一下,似乎阮父在的时候,阮家也没有多风光,相反,因为阮父是一个实在性子,对上同宗同族的族人和族老们时也时长退让为主,并不敢直接得罪,兼之古代宗族男人的一些固有观念,虽然没有选择过继族人到膝下,却也没有直接确定让原主选择入女户,否则也不会在其猝然离世后给阮家母女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

  而今换成了刘一帆,他可不是个好性子,别看表面甚是温和,若真得罪了他,且有的麻烦呢。

  阮夫如今已经不在,探讨过去的对错毫无意义,故而阮柔也没顶嘴的心,只默默转移了话题问道,“娘,你知道都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吗,咱们赶紧去置办,后天一早可就得回村里了。”

  阮母开始沉思,她活了几十年,还真没有亲眼见过谁家入赘的流程和手续,连带要置办什么节礼、操办什么手续俱不清楚,好在略听说过一些,如今仔细思索应该能回忆个两三分来,毕竟入赘之事不常见,但凡有一例便流传得尤其广,至于更多,倒也不必完全一样,毕竟在乡下,就连正经成婚礼也会因各家条件、银钱多寡而有所取舍,并不完全一致。

  迎上女儿殷切期待的小眼神,阮母顿时打了包票,“这事就交给我,你且忙你的,我跟你宋姨马上出门。”

  阮柔见此,顿时放松,“娘,那你身上有钱吗,我这儿还有几十两,应当够用了。”

  为了买铺子,阮家存银被她花去不少,如今铺子刚走上正轨,等回本且还有一段时日。

  阮母挥挥手,“我手头还有,用不着你的,你不用多管。”阮母说的还有,其实是她的私房钱,不多,也就是二三十两,在乡下置办一份合格的宴席绝对足够,总归她也不会大鱼大肉伺候那些族人。

  阮母说完,不等女儿再问,急匆匆几步找到宋氏,两人凑在一起小声议论,煞是有模有样,阮柔便放下心来。

  事情交给了阮母,阮柔还有自己的事要做,既是准备回村办入赘的流程,不拘是同族宗族、入宗祠,乃至喜宴请吃饭,桩桩件件都涉及到人,尤其还是有可能产生矛盾的事,她此时计划起来,更是小心翼翼,力求准备齐全。

  首先,几个护卫是必须要带回去的,她这边的孙秋香,刘一帆那边两人,主要是以防阮氏族人狗急跳墙,真做出什么谋财害命的事来,毕竟阮佳少说有个千两银的身家,若届时没有个外人围观作证,母女俩恐怕死都白死。

  二来,则是要请的人,阮氏族人是必须要请的,阮母的娘家那边她还在犹豫,断了许多年不走动的亲戚,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人,她就不想重新车上关系,暂且不算,再就是一些以往走得近的村人,诸如金小妹她家,以及一些同村的佃农,加起来人肯定不少。

  第三,就是婚宴的菜品、喜封,入宗祠的贡品之类的,暂且交由阮母那边准备,若有不齐全的,她再行添置。

  一个决定,阮柔、阮母和刘一帆那边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顿时所有人都忙碌起来。

  一天半的时间匆匆而过,时间来到第三天的清晨,几乎是天边刚露出一丝日光,睡在床上的阮柔就被叫起,“惠娘,快点起来,今日可有不少正事要办。”

  阮柔只得睡眼惺忪地爬起来,简单洗漱过后,四人连带牛车拉着满满一车的东西往回赶,出发的时候天刚蒙蒙亮,等到村子已完全露出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