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竹里人家
闻言,阮大弟有些失望,但也有些为自己媳妇能留下来高兴,而阮二弟则肉眼可见的失落。
但好在两个儿子都没有出声反对,这让阮父阮母稍微有些欣慰。
阮母说完了决定,阮父开始解释这么决定的原因。
“老二,你马上就要娶妻,总不能刚成亲就分开,两个人一起留镇上也不现实。”
阮二弟理解地点点头,而后恍然醒悟,对啊,自己过几天可就要娶妻了。
想着想着,他羞涩地低下头来,终于有时间想想自己的未来媳妇,好几日没上门,不知道她有没有惦记自己呢。
解决了二儿子,阮父又看向大儿子,“而且,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交给你们兄弟俩,铺子里的货不多了,需要尽快补货,咱们家小本生意,靠的就是物美价廉,所以,接下来除了家里的事情,铺子里收货的事也要交给你们,一定要给我办好了,这可比留在铺子里还重要。”
其实,别看二老说得轻松简单,实则背后考虑的可多了。
说实话,阮父阮母不是不想留一个儿子在身边,儿子比儿媳关系亲近,还是正值壮年的男丁,如果镇上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上门闹事,起码也有人扛着。
可两个儿子,总不能都留着,让两个儿媳留在乡下吧,那收货的事谁干,地里的田谁来耕种?
至于只留一个儿子,都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留下哪一个,都会让另一个心生埋怨,所以,左思右想,纠结几天到底还是决定留下大儿媳。
一来,老大夫妻已经成婚几年,还有个儿子,短暂的分别并不会影响夫妻感情,二来,两个儿子都在乡下,一起去地里干活、一起收获,互相帮衬着,兄弟感情才会更好。
阮母想得多,也考虑过即将进门的二儿媳,但一个是嫁进门操劳了好几年、还生了大孙子的大儿媳,一个是未来儿媳,选择哪个简直想都不用想。
所以说,给眼前儿子儿媳说的理由是真的,其他更多的衡量就不好直接说出来了,容易伤感情。
“爹,娘,我们知道了。”阮大弟和阮二弟相视一笑,同时说道。
“爹娘,谢谢你们愿意相信我。”阮大弟媳妇十分感动,她想到了公婆留下夫君,也想过留下老二,却万万没想到只留下了自己。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看重,更是对自己的信任啊,她以后在铺子里以后要好好干,不叫公婆失望,也给大房争一口气。
“好了,别搞这些惨兮兮的东西,以后,不管在家里还是在铺子里,咱们都好好干,争取让家里的条件更好,多吃几顿肉,以后家里的孩子都能穿上新衣,最好能都去读书进学。”最后,阮母不忘给儿子儿媳画大饼。
于是,尚且还算单纯的阮大弟夫妻和阮二弟都如打了鸡血一般,握拳表示一定要努力奋斗。
尤其阮二弟,他还记得之前乔春枝问自己的事,当时他没敢应,等成婚后,或许他们能憧憬一下更美好的未来。
最担心的事和平解决,阮父阮母大大松了一口气。
而该回乡下的人今日也该动身了。
“好几日没回去了,我有些惦记两个孩子,还有家里的换洗衣服得带几件过来,我和老大媳妇今天跟你们一起回去,明天再过来。”阮母说着,吩咐众人回去收拾东西。
大包小包一箩筐,有道是衣锦还乡,阮母自认还没到那地步,但好歹混到了镇上,多买几个肉包子、割几斤肉还是可以的。
一群人浩浩荡荡,独留一个阮父在后院看铺子,回去的路上竟还舍得坐了牛车。
阮母的话是这么讲的,“明天还要早起赶回来呢,不然,走回去也是可以的。”
至于阮柔,连劝解的话都没说出口,她觉得铺子里能挣钱就没必要省这几文钱,可也知道在阮家家底没起来之前,说这些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五人回到阮家,顿时引来了整个村里人的目光。
这年头,除去跑商的、读书的,大多数农人基本都稳定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很少往外跑,主要是费钱,人生地不熟的还会被外人欺负。
结果,阮家人这一走就走了个精光,甚至把两个孩子托给了亲戚,于是很快,阮母对着亲戚给出的理由就传了出来。
不到一个时辰,上至八十、下至八岁的村人们都知道,这一代阮家人出息了,竟然去镇上开了铺子,虽然是租的吧,可总比下地强。
可惜的是,任他们讨论得再热闹,当事人不在,总觉得缺了什么似的。
时间眨眼过去五天,消息早已传出十里八村,阮家人可总算回来了。
前脚,阮母带着人踏进村子,后脚,一群人呼啦啦就围了上来,问东问西,倒也没有什么恶意,就是纯粹的好奇和羡慕。
阮母一边走路一边回答众人的问题,除去阮母,阮大弟夫妻和阮二弟乃至阮柔身边,都围满了熟悉的人。
见状,回到家的阮母干脆在院子里摆开桌椅板凳,请村人喝水的同时,热情说着镇上的八卦。
别看这几天她都在铺子里,可对于镇上的熟悉与日俱增,还听说了不少人家的八卦呢,此时说起来头头是道,整日对着一亩三分地的村人们可谓大开眼界。
这一说,就说到了晚膳时间。
穷苦的乡下人,也没脸留在其他人家吃饭,纷纷拎起板凳,带上自家喝水的碗,恋恋不舍回家去了。
阮母从一开始的亢奋,说到口舌生津,又不好开口赶人,天晓得,有些话她都来回说了三遍,那些人却怎么都听不腻,如今可算是等到人走了。
把门一关,阮母心有余悸地拍拍胸口,“可算走了,再不走,我都不知道接下来说什么了。”
把阮家诸人逗得哈哈大笑,刚在一旁跟亲戚回来的两个孩子跟着乐不可支。
说话的功夫,阮大嫂已经做好了饭,一家人围在饭桌上,好几道肉菜,吃得很是心满意足,心中更是升起来一股豪情壮志。
接下来,阮母又叮嘱了两个儿子接下来要收的货,以及地里施肥的事以便来年春耕。
更重要的则是二儿子娶妻的事。
“这阵子,我和你爹都不在家里,但成婚的东西之前家里都准备好了,你回来这几日就多上门表现,等到成婚头两天,我和你爹都会回来的。”
阮二弟听话点点头。
“老大家的,要带些什么东西你晚上要收拾好,还有跟孩子说清楚,别让他误会了。”乡下也不全是好人,说不得就会在孩子面前说什么乱七八糟的。
阮大弟媳妇点头。
最后,阮母看向大闺女,心内默默叹了一口气。
“闺女,你自己说要回去我也不拦着你,但娘希望你知道,这个家里我和你爹、还有你兄弟嫂子们都愿意你回来。”
不说本就该有的亲人情分,就说镇上的铺子是闺女的,两个儿子儿媳就该承她的情。
阮大弟夫妻和阮二弟对此表示赞同,自家姐姐,万没有叫外人欺负的道理。
阮柔同样点头,“娘,我知道的,要是有事我肯定会回来找你和爹为我做主的。”
阮母没多说什么,只内心的担忧并未减少。
一番吩咐,饭就这么吃完了。
晚上,各自洗漱睡去,阮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对未来的期盼。
与此同时,却有两户人家怎么都睡不着。
一家自然是阮二弟即将成婚的乔家,作为未来亲家,阮家起势自然是件好事,可前提是自家能沾光啊。
于是,乔母对着乔春枝又是一通叮嘱,无外乎还是叫女儿进门先拢住男人的心,在公婆面前留下好印象,最后跻身镇上铺子里,最好能当家做主,再给娘家带来好处,乔春枝不管有理没理,先应下再说,至于具体行事,还是得等嫁过去了看阮家人的性格再行事。
另一家则是隔壁村的林家。
大儿媳之前在家不干活的时候,他们嫌弃,可人一走好几天,林家人又忍不住惦记,担心人改嫁了。
等听到阮家在镇上租铺面开了杂货铺,顿时转忧为喜,喜的自然是大儿媳娘家有出息,多少应当也能带点好东西回来让他们沾沾光吧。
第635章 一夜好眠。 翌日,阮母带着大儿媳早早出发,实在担心阮……
一夜好眠。
翌日,阮母带着大儿媳早早出发,实在担心阮父一个人照应不来杂货铺。
两个孩子依旧早早去学堂读书,阮柔只在孩子出门前叮嘱了几句,补了一个回笼觉,半上午才在阮家吃过早饭,慢腾腾回去林家。
她一出门,阮大弟下田查看,阮二弟则屁颠颠出发去乔家献殷勤。
各人有各人的事,也各有各的麻烦。
回到镇上的阮母,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记账。
虽然她在阮父和女儿的教导下,也认识了不少字,可那也仅限于认识,真要她写,那可真是难为人了,一笔一画都极为小心,依旧字大如斗,惹来阮父的一阵嫌弃。
可再难,账也得留在老两口手里,不能直接交给大儿媳,阮母活了几十年,清楚不能拿钱财算计人心,谁能保证忍得住呢。
铺子里一切如常,生意跟之前一样不平不淡,也足以阮父阮母满意。
而阮柔则照旧提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是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正好带回去中午能上饭桌。
其实她怀里还揣着几个肉包子,都是阮母硬塞给她的,说是林家日子过得紧巴,让她不要亏待了自己。
阮柔每每与阮家人接触,都忍不住感慨,有如此疼爱自己的亲人,原主却沉溺于与林富的几年夫妻感情,哪怕人死了还要给林家当老黄牛,除去感慨原主的傻外,这个世道的引导也功不可没。
她走得慢,费的时间就长,等她回来时,正好赶上林家的午饭时间,还直接对上了林家所有人殷切的目光。
“老大家的回来了啊,走累了吧,快坐下,正好吃午饭了。”林母第一次如此殷勤道。
林老三林吉祥表现得最为及笄,直接给她推开了要坐的凳子。
第一次在林家享受如此待遇的阮柔颇觉新鲜,假装不知道他们的目的,自顾自吃起饭来。
她端起了碗筷,见其他人都没动,还纳闷问,“怎么都不动筷子,是不饿吗?”
其他林家人:......没看出来他们火热的视线嘛。
“先吃饭。”林母朝林父看了一眼,而后道,“多吃点,看你最近瘦的。”
阮柔都想忍不住摸摸自己的脸了,这几天在阮家吃好喝好,她绝对胖了两斤,不可能瘦的,林母纯粹睁着眼睛说瞎话。
虽是这么想,但不耽误她多吃两口,今天林家不知怎么突然大方了,桌子上竟还有一盘豆腐,她毫不客气直接夹了大半,把桌上其他人的脸色都气得乍青乍紫。
等阮柔大快朵颐吃完,几个没什么吃饭心思的林家人立即跟着停了下来。
“老大家的,吃得怎么样,可饱了?”
阮柔一副不满意的模样,“饱是饱了,可就是没油水,还是在娘家好啊。”
林家人没吭声,不说阮家开的铺子,就说之前林家的条件也比不上阮家啊。
林母强憋了气,继续问,“老大家的,听说你娘家在镇上开了家杂货铺?”
“是啊,这阵子我就是回去帮衬这件事,唉,你们不知道,一间铺子从无到有,可麻烦费劲了,我可是出了不少力呢。”阮柔假装不知自己在凡尔赛。
林父林母顿时红了眼睛,眼馋的,而老三林吉祥眼神闪烁,她想的则是自己的婚事,二哥订婚后眼看着就是自己了,与其嫁一个地里刨食的,不如找找关系嫁去镇上,以后不用下地也能吃饱穿暖。
下面几个没什么存在感的林家老四老五依旧沉默着,等着上面的父母兄姐争夺抢来的利益,到时总不会少了他们的一份。
方才一直差使林母出面的林父假装咳嗽一声,终于忍不住跳出来。
“老大家的,这铺子你也去帮忙了啊,那给我们说说什么情况,这店铺的租金需要多少,镇上的生意好做吗?”
“租金嘛,不过二三两的银子,便宜得很呢,很快就能赚回来。”
“嚯。”林家人齐齐震惊,一个月三两银子,竟还说便宜得很,这杂货铺一个月到底能赚多少银子,才能说出这般大话啊。
在乡下,三两银子已经很多了,不少人家一辈子的存款基本也就是这些,没办法,田地里的收成基本也就够维持自家的花用,年年如此,能攒下点钱来都算家里人万分节俭了。
上一篇:社牛小男配的植物人亲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