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 第454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像是林家父母,活了一辈子,家里一分存款没有,反而负债五两银子,下面四个儿女都没说亲,以后且多的是花钱的时候呢,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的林家都将无丁点存款。

  “第一天就赚了一两一钱银子吧。”阮柔这也没说假话,只不过忽略了杂货铺开张第一天,生意爆火,以及背后的租金以及进货成本罢了。

  恰巧,林家全部人都被这一两一钱银子糊了眼,压根想不到其它。

  林母抠着手指在那算,一天一两一钱,一个月多少来着,对了,三十三两,去掉租金三两,也就是净赚三十两!

  天呐,一个月竟然能赚三十两。

  阮柔保证,她亲眼看见林父林母的眼睛此刻在发光,那是对银钱的渴望。

  “真的有这么多?”

  阮柔点头,随后摇头,看得人心惊胆战。

  效果达成,她这才开口,“不确定,反正开张第一天有这么多,之后的入账我爹娘就没跟我说了,不过我估计没第一日多。”

  “防着你呢。”林母惦记钱的同时,不忘离间大儿媳和娘家的关系。

  阮柔撇撇嘴,假装生气不吭声了,她在这拱个火就成了,说多了反而会弄巧成拙,而且,林家若动心,失败是必然的,届时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所以,她不但不鼓励,反而带着几分谨慎劝说,“爹娘,我看镇上做生意风险太大了,有钱不如买几亩地实在。”

  虽然说吧,对乡下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田地,可那是因为要靠田地吃饭,若有一本万利的生意,绝对跑得比谁都快,毕竟,种地实在太辛苦了。

  尤其林家现在家无恒财,更是对镇上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林父不耐训斥,只觉得这个大儿媳是不是担心自家也去镇上做生意抢了阮家的生意,果真外姓人就会胳膊肘往外拐。

  阮柔目的达成,也不再多说什么,吃过饭,她也不收拾,依旧自顾自躺回了床上。

  不过,这一下午她想休息却没能休息成,因为孔兴村的村人们跟娘家遂宁村一样,听说林家林富的媳妇娘家在镇上开了铺子,纷纷来打听消息。

  当然,孔兴村的人们自知关系疏远,不想着占什么便宜,主要是来听个新鲜热闹,以后走亲戚回娘家也能多个谈资。

  借此机会,阮柔顺势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我娘家这几天看着生意还好,我回来一说,公婆就动心了,可两家情况不一样,我实在担心啊。”

  “林富家的,你担心什么,依我看,这开铺子可是顶好的买卖。”

  于是阮柔遂将自己的担心一一道来。

  “这铺子一开始就要付半年乃至一年的租金,我家这铺子还是请中人帮忙,才能一次只付三个月的,可就这样也要六两三钱银子。”

  “嚯。”围观村人震惊,这六两银子出去,可什么都还没看着呢。

  “还有,进货要钱,铺子里要人看着,田地里的事情就少了人做。”阮柔继续道。

  “没关系,你家人多。”有人回。

  于是阮柔又说着,“还有,这生意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好,也不一定天天都好,但凡做差了点儿,铺子里可能就没人了,我娘家租的这铺子,上一家铺子就是开倒闭了,听说还欠了不少银子,如今回乡下种地还债了呢。”

  “哎哟。”听见欠债,就有人拍大腿了,仿佛那钱是自己欠下的。

  同样的话,听在不同人的耳中,有不同的效果。

  就如对林家人来说,此刻阮柔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自家开铺子挣大钱的有意阻拦。

  而对其他村人们,则深深提醒了他们,做生意可不如种地保险。

  地里忙活只要老天爷赏脸,总能混一口饭吃,可开铺子就是等客人来才有钱赚,更别说还有亏本欠债的风险,他们可承担不了半点。

  一个个纷纷讨论开了。

  这个说,“林富媳妇说的对,咱们农户人,还是老实种地的好,老祖宗都种了几百年,总不会骗我们。”

  那个说,“就是,有那六两银子,不如多买一亩地,秋天还能手上百斤粮食呢。”

  甚至有人喊话林家人,“林家的,你儿媳说得对,这去镇上做生意风险大着呢,你家下面还有几个孩子没成亲,可不能冒险。”

  林父林母黑着脸,碍于说话的那人算是村里长辈,不好顶嘴,嘴上应着“是”,可心里却在想着,就是因为家里孩子成亲要钱,这才更要去镇上做生意赚大钱啊。

  一天的功夫,阮柔始终笑眯眯应付着村里人的好奇心,顺带将林家人财迷心窍、固执己见不听劝要去镇上开铺子的事一再宣传,力求深入人心,彻底跟自己撇开关系。

  可以说,阮家的铺子还没见到回本,但引起的风波可丝毫不少。

  阮柔甚至闲心起来,都寻思林家人开铺子的本钱能从哪里来呢。

  六两的租金加上起码二两银子的进货钱,八两银子,可不是如今负债五两的林家人能掏得出的。

  自己身上的钱早就过了明路用光了,以后都没林家人开口的借口。

  可她万万没料到林家人的脸皮之厚,竟还好意思开口让自己朝娘家借钱

  

第636章 “老大家的啊。” 当林母面容慈和、语气温柔出现在自己……

  “老大家的啊。”

  当林母面容慈和、语气温柔出现在自己面前、对自己说话时,阮柔就意识到,对方没打什么好主意。

  “娘,怎么了?”

  “是这样的,我和你爹商量着,家里这情况实在不好,连累你在家里都吃喝不上好的,所以,就想着去镇上试一试,以后,你和下面的弟妹们都可以过上好日子。”

  阮柔当即笑了出来,丝毫没掩饰,这大饼画的,骗傻子呢。

  “娘,家里的事你和爹决定就好,我如今是个寡妇不便出面就不掺和了。”阮柔这话纯粹糊弄林母呢,毕竟之前阮家开铺子她可没少帮里帮外。

  林母压根没想着这个儿媳参与,只是想从其娘家掏出点钱来。

  “你不用忙这些,在家里休息就好,就是吧,还有件事需要你帮个忙。”林母说着有些心虚,毕竟,要求儿媳从娘家借钱,可不是什么好事。

  “娘,你说,能帮的我一定帮。”阮柔信誓旦旦,十分真诚地说道。

  林母顿时有了信心,终于开口,“开铺子需要本钱,家里之前给你二弟相看还欠了五两的银子,实在拿不出来了,所以,就想问你能不能回娘家借十两银子,你放心,这钱我一定会还的。”

  阮柔心中冷笑,林母也是真敢想,这年头,一亩地不过七八两银子,娶一个媳妇甚至只要三五两,林家张口就是借十两,还强调会还,依她看,林家压根就没打算还。

  “啊,可是我娘家也没钱了啊。”她用十分无辜的语气道。

  “怎么会没钱,那铺子不是十分赚钱吗?”

  “那还要付房租,进货啊,好几两银子的货都压在库房呢。”阮柔解释。

  林母一听愣了。是哦,要开铺子肯定就得进货,

  可是,阮家没钱的话,自家开铺子的钱能从哪里来呢?

  林母暂时放弃了大儿媳这边,回去跟林父商量。

  也不知老两口怎么商量的,过几日又来找阮柔说要借二两银子,被阮柔以阮家没钱拒绝了,反正要借钱自己找人去借,她绝不会回娘家的。

  林母无奈,加上开铺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最后,还是想方设法从村里的各户人家借了八两银子,又把秋收的粮食卖了三两,其中,六两准备用来付租金,五两用来进货,等卖出去的货换成了钱再进货,如此,林家的欠债来到了十三两。

  两人想的很好,可第一步就卡在去镇上了。

  因为林家没有一个人识字,不,还是有的,早死的林富小时候曾偷偷去隔壁村的学堂偷听过一段时间,略微识得一些常见字,可林家一生就是六个,压根没钱供大儿子读书,所以,林富始终是个乡下泥腿子。

  如今,林家人皆目不识丁,去镇上找个牙行都心虚得不行,更是听中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没有一点分辨力。

  这年头,为什么乡下人不愿意进城里呢,一是没钱,二就是因为城里人实在太复杂了,不像乡下,田地是不会骗人的,吃的亏多了,就学会了老实缩在乡下过日子。

  似林父林母这般想往外走的极少,能成功的几乎没有,如果阮家父母没有阮柔的支撑,也不会生出这个主意。

  跟阮家杂货铺同一条街的位置,阮家问中人的价格是二两,林父林母听说是三两一个月,竟也直接同意了,于是原本预备的三个月租金的六两银子,增加到了九两。

  虽然曲折了些,可起码铺子租下来了,顺利达成了第一步,好歹还剩下二两银子用来进货。

  林母身体病歪歪的不能出去奔波,就干脆差使了林父和林老二林贵出门收货。

  两人也不知是没心眼、还是纯粹胆怯,收回来的东西比阮家收回来的贵上不少,东西的质量还差,那鸡蛋也不知放了多久,晃一晃就能发现里面早就不成团了,阮柔粗略一瞧,就能发现不少问题,可林家人愣是沉浸在欢喜中,半点没发现。

  三天时间,彻底花光了二两银子,林家杂货铺终于开张。

  是的,林家开的也是杂货铺,丝毫没顾及同一条街的亲家开的阮氏杂货铺。

  开张的那一日,林家所有人都欢欢喜喜跟着去了,唯独阮柔连热闹都懒得凑,直接借口身子不舒服躺在家里,林家人不在,她饭点索性直接回隔壁村的阮家吃饭。

  杂货铺新开张,林家人不知该怎么定卖价,照着提前跑到阮氏杂货铺打听的来,想着恐怕得更便宜一点,好把阮家的生意抢了去,最后定下来卖价竟只有阮家的四分之三。

  要知道,杂货铺的生意本就利小,全靠量撑着,林家的进货价本就高上一截,卖价再低一些,去掉租金和人工,根本挣不到钱,反而倒贴了这么多人在镇上吃喝,地里的田地都荒废了。

  林家人跟在林父林母和原主夫妻的庇佑下,都养成了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性子,如今有机会留在镇上,一个个都不愿意回去乡下,都赖在铺子里不愿意走。

  杂货铺开张头两天,确实因为价格低,受到了不少镇上人的喜欢,进门的人络绎不绝,喜得林父林母笑开了花儿。

  可镇上人也不是冤大头,第一次买到了不新鲜的东西,第二次就不会再来。

  没出三天,在人们的互相交流下,林家杂货铺的臭名声就传遍了全镇。

  “他们家的鸡蛋起码放了一个月不止,那蛋黄都散了。”有人充满怨气抱怨。

  “那柴火也是,我还特意看了,一捆比别人家的多一圈,以为占了便宜,结果呢,回家塞进灶里直冒黑烟,还耽误了家里吃晚饭!”说话的是一个矮胖的妇人,手上不住拍拍打打,烦躁得很。

  “还有还有......”

  不过,一串抱怨里偶尔也有几句好的,譬如。

  “他们家的鸡倒是不错,肥的呢。”一人好似回味昨日炖的鸡汤。

  “还有那精米,价格倒是便宜。”

  三五成群的宣传下,林家杂货铺物美价廉的好东西都被镇上人抢光,剩下一堆没人要的,堆在架子上一直没人买。

  很快,二两银子的货物卖光了,林家手上捏了一两半银子,沮丧的同时不住欣喜。

  虽然杂货铺赚钱的速度没有之前想象的快,可也比在乡下种田容易啊。

  这不,不过十天,二两银子的货还没卖完,就先收了一两半银子,这妥妥的赚了。

  当即,林母把刚到手的一两半银子又给了林父和林贵,让父子俩继续去进货。

  很快,恶性循环,每一个进入林氏杂货铺的客人们都格外挑剔,挑挑拣拣,在一堆垃圾中挑选着勉强能入眼的东西。

  新一轮进货卖货后,林父林母终于发现问题了。

  “这些鸡蛋怎么没卖出去啊。”林母纳闷。

  林吉祥不愁反喜,“娘,家里都许久没开荤了,如今赚钱有了铺子,不如今晚把这几个鸡蛋吃了吧。”

  林母不大乐意,被林父劝住,“老三说的对,这几天大家都辛苦了,吃点好的补补。”

  于是,晚上做饭的林吉祥发现鸡蛋不大新鲜,可也只以为是没卖出去而导致的,欢欢喜喜做了菜,心里甚至想着,能留下自己吃的话都不新鲜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