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王爷站起来了 第132章

作者:笑佳人 标签: 甜文 爽文 轻松 日常 先婚后爱 古代言情

  解了疑惑,姚黄求助地看向金嬷嬷。

  金嬷嬷便帮王妃轻轻地按揉起来,喂孩子是件苦差,宫里的妃嫔、达官贵人府里的女眷都是请乳母喂。

  姚黄嫁进皇家后享受了那么多,带孩子这事当然也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按照金嬷嬷的说法,姚黄只要连喝三五日金嬷嬷让厨房熬制的食疗汤,胸部就能轻松如初了。

  罗金花瞧着女儿越来越享受的脸色,高兴道:“娘在别的官太太那里也听说过这种按揉的手法,按完了是舒服,但按的时候可疼了,再瞧瞧金嬷嬷这高超的手法,你可得好好赏赏金嬷嬷,回头皇后娘娘那里也要更加孝顺。”

  姚黄:“那是自然,没有嬷嬷在,我这几个月哪能这么省心。”

  金嬷嬷早就领教了王妃的嘴甜,如今被王妃母女俩一起捧着夸,她这把年纪竟然都要不好意思起来了。

  重新清理一番,罗金花去抱了孩子回来,等她跟金嬷嬷退下,惠王爷又来了,腿上放着一个蒙着红绸的托盘。

  一心打量孩子的王妃被红绸吸引,问:“这是?”

  赵璲:“父皇赐的赏。”

  王妃眼睛一亮,靠坐起来,将襁褓往身边挪挪,腾出地方给惠王爷放托盘。

  赵璲看得心惊:“能坐了吗?只穿中衣会不会冷?”

  姚黄没觉得冷,不过为了让惠王爷放心,她还是捡起备在一旁的一件夹棉短襦穿上了。

  赵璲将托盘放到枕头一侧,取走红绸。

  姚黄先看到了一支金嵌宝石的牡丹花簪,簪头的牡丹花外层有七朵赤金花瓣,每朵花瓣中间都嵌着一颗桂圆核那么大的红宝石,第二层是七片羊脂白玉雕刻的花瓣,第三层是七根金丝花蕊,每根花蕊都卷着一颗豆粒大小的莹白珍珠,第四层还是金丝花蕊,但这层花蕊更短,细细密密地包拢了裹在最中间的一颗山楂果大的红宝石!

  姚黄光是看着心都要化了,还是惠王爷帮忙将牡丹花簪放到了她手里。

  姚黄试着去抠里面的红宝石,确定没那么容易抠出来,这才放心,不然哪天戴出去,走着走着这颗最值钱的红宝石掉了,她会心疼哭!

  托盘上还有一个挂着赤金长命锁的金项圈,一对儿金灿灿的婴儿手镯,都是给小皇孙的。

  姚黄心想,永昌帝肯定更稀罕亲孙子,但刚出生的孙子什么都不懂还好糊弄,只能将给她的赏赐提一提,来显示他对这个皇孙的满意。

  “父皇真是太好了,王爷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父皇,有事没事多跟父皇嘘寒问暖。”

  姚黄真心实意地嘱咐道,因为她跟孩子都是永昌帝对惠王爷爱屋及乌的那“两只乌”,只有惠王爷一直得永昌帝的宠,她跟孩子的赏赐才会源源不断。

  赵璲没有理会王妃的傻话,拿起一支镯子对着孩子举在肩膀两侧的小手腕比了比,根本套不住。

  姚黄就觉得这样的惠王爷也挺傻的。

  入夜之后,乳母抱走了孩子,惠王爷躺在产房的床上陪王妃睡。

  夫妻俩提到了孩子的乳名。

  康王那边的三个孩子都是周岁后永昌帝给赐的名,那么惠王与庆王两家的孩子肯定也会延续这个惯例,两对儿夫妻只要给孩子想个暂用的乳名就行。

  姚黄:“其实蛋蛋真的挺可爱的,而且一听就好养活。”

  赵璲:“不妥。”

  姚黄:“那就旦旦?早上的那个旦,一天之计在于晨,多有寓意。”

  赵璲:“……不妥。”

  姚黄推他一下:“王爷起吧,你看过的墨水比我从小到大喝过的水都多。”

  赵璲:“但那些墨水都不适合起乳名。”

  乳名应该是一听就很亲昵的,惠王爷至今都没想到该怎么亲昵地唤王妃,便知道他同样起不出合适的孩子乳名。

  姚黄:“我哥的乳名是小虎子,我的乳名是小花儿,都是从我爹娘那里取的一个字。”

  赵璲看向王妃。

  姚黄立即捂住他的眼睛:“不许用我的名!”

  赵璲:“……我的名太正了。”

  姚黄:“那我的还太俗呢!”

  她收回手,夫妻俩各自对着床顶思索,惠王爷默默地在“黄”上用心,姚黄想到早上孩子发动时经过的竹林,想到她刚嫁过来时喜欢住在竹院的惠王爷,再看看身边雅如修竹的惠王爷,笑了,靠到惠王爷的肩头道:“就叫小竹儿吧,王爷是大竹,他是小竹,竹子长得快,起这名寓意也好。”

  被王妃夸成竹子的惠王爷偏偏头,过了会儿道:“叫筠儿吧,叶叶新春筠,下复清浅流,筠为竹之雅称。”

  姚黄觉得这句诗很美,也正应了今早竹林那边的景,就特别满意地在惠王爷脸上亲了亲。

  惠王府的小公子洗三这日,王爷、王妃两边方便走动的至亲都来了。

  大公主、二公主一起从宫里过来的,离得近到的也快,分别给二嫂与小侄儿带了礼物,后妃的将随永昌帝的赏赐同时到。

  “筠字起得真妙,我也一直都觉得二哥是修竹之姿。”大公主笑着夸赞道。

  不习惯这般夸词的惠王爷早早离开了,将后院东次间留给姑嫂三人。

  才搬回新宅一日的罗金花很快就带着姚震虎父子俩以及为了此事提前住进姚家客房的罗家众人来了王府,惠王爷像招待两位公主妹妹时那般暗暗观察了众人一番,确定没一个带着病气才让曹公公领女眷去后面探望王妃与孩子。

  康王、陈萤夫妻带着小世子来了,惠王爷继续观察。

  庆王陪着福成长公主最后到的,郑元贞还在坐月子,不宜出门。

  惠王爷观察过后,让曹公公引福成长公主过去。

  福成长公主一进东次间,先看到了身穿普通绸衣的姚、罗两家众人,无论穿衣气度还是面相举止皆与勋贵人家泾渭分明。

  福成长公主皱了皱眉。

  罗金花带着母亲与两位嫂子准备上前行礼,就像她们给两位公主屈膝请安一样。

  姚黄拦住了,笑道:“都是一家亲戚,哪有那么多的虚礼可讲,姑母您说是不是?”

  福成长公主那明显的皱眉便是不给她面子,既然如此,在自己的地盘,姚黄又何必委屈娘家人成全外人的面子?

  想当初她刚嫁惠王爷的时候,惠王爷都没有轻视过她的娘家亲戚。

  福成长公主淡淡一笑:“当然。”

  无视那些平民女眷,福成长公主来到榻前,看向襁褓里的小娃娃,单看着是小,但若跟她早产一个月的亲外孙放在一块儿,惠王家这个便要大上一圈。

  福成长公主客气地夸了夸,送了孩子一根金项圈。

  姚黄道谢,并以二嫂的身份关心了一下郑元贞母子俩的情况。

  福成长公主笑得真心了些,解释道:“元贞初期的怀相不好,致使三郎早产,刚出生时才五斤多重,还好三郎能吃能睡,这几日瞧着胖乎多了。元贞说了,等她出了月子就带孩子过来见弟弟,你们妯娌俩同年嫁进皇家,长子也都是同年生的,这都是缘分。”

  姚黄:“……”

  她有点不习惯长公主突然的和气与热络。

  福成长公主坐了一会儿就去了前院,在惠王府吃过席后,她随着庆王回府去探望女儿。

  孩子都是自家的香,庆王一进郑元贞的屋子就抱起他的小三郎亲了一口,同郑元贞道:“看了一圈,还是咱们三郎最好看。”

  郑元贞看向母亲。

  福成长公主:“那边是足月生的,脸蛋肯定比三郎胖乎,但眉眼确实不如三郎。”

  郑元贞自然是不信的,她再高傲,也要承认自己不如姚黄貌美,庆王更俊不过惠王。

  但这些都不重要。

  庆王离开后,郑元贞悄声询问母亲凉州的毁渠之事。

  福成长公主拍拍女儿的手:“放心,我都安排好了,是两个有妻儿所累的死士,先给了一人五百两银子,事成之后他们回来,还能各领一千两。”

  她是这么许诺的,但只要两人真的回来,她自会安排不知内情的侍卫无声无息地灭了两人的口,彻底销毁证据,而他们的妻儿亦在她的掌控之下,很快就会在黄泉路上与两个死士团聚。

  倘若两人不幸被抓,为了保住妻儿的命,两人也会按照她的命令咬定他们是承恩公府杜家派去的。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康王、惠王出了事,杜贵妃与四皇子同样是可获利的渔翁,且杜贵妃对惠王的不喜人尽皆知,再加上死士的口供,皇兄很难怀疑到她头上。

  福成长公主最后嘱咐女儿:“放宽心,什么都不要想,只有你自己相信了此事与你我无关,将来事发皇上追查起来,你这里才不会露出破绽。”

  郑元贞看看熟睡的孩子,缓慢却坚定地点了头。

  作者有话说:

  杜贵妃:【愤怒】【愤怒】

  ps:姚姚的牡丹花簪参考的是明代金质嵌宝石花卉发簪,感兴趣的姐妹可以搜搜看,

  pps:惠王爷引用的“叶叶新春筠,下复清浅流”出自唐朝诗人姚合的《杏溪十首·渚上竹》,也姓姚哦~

第151章

  福成长公主派出去的两个死士蒋强、蒋盛带着早年伪造的路引乔装成游商兄弟,在二月下旬抵达了青峡县东北方向的宁县。

  两人白日里挑着担子假装去丰延渠附近的村庄贩卖布头、簪钗等零货,实则在暗暗物色适合动手的渠段,于是他们看到了大片大片因常年干旱而贫瘠的田地,也看到了根系般穿梭于这片平原荒地中间的大小渠道。

  三月初一,青峡知县狄献正式开闸引水,这等盛举不但让将因此渠受益的百姓们跑出来围观,连周围村县的百姓也都跑过来了,家里有钱的就坐着马车骡车赶路,没钱的靠双脚也要走过来。熙熙攘攘,蒋家兄弟一边挑着担子贩卖零嘴儿红红火火地做着生意,一边等着官府开闸,看起来就是正常游商的模样。

  渠首前已经竖起了一道石碑,上书狄献父子修渠的前情后果,百姓们一波一波地挤在石碑前瞧热闹,自有认字之人高声解读,蒋强、蒋盛虽然离得有些距离,还是听到了“永昌帝”、“惠王”、“康王”的字眼。

  两人对了几次眼神。

  富贵险中求,福成长公主让他们出来做这陷害二王、决渠毁田的勾当,他们自然也要为自己与家人备好后路。

  蒋强、蒋盛并非兄弟,经此一遭却也情同手足,来时路上他们就商量好了,等事情办成,蒋强将一人回去跟长公主复命,拿走另一半赏银携两家家眷赶赴邻国隐姓埋名,蒋盛藏在暗处,一旦长公主杀人灭口,蒋盛便会去官府自首,以此挟制福成长公主信守承诺。

  吉时一到,随着狄献一声令下,厚重的引水闸缓缓升起,浑黄的黄河之水立即咆哮着涌入去年新修的宽阔渠道,如千军万马般沿着十几丈宽的渠道朝前奔涌而去。河水撞上两侧厚重的渠壁溅起一朵朵水花,飞落在离得近的百姓脸上。

  蒋强、蒋盛皆神色凛然,若是在这里决渠,一来他二人没黑没夜地挖也要耗费几日功夫,二来一旦挖通,激荡的黄河水流怕是马上也会将他们吞没。

  还好长公主要的只是淹没部分田地的小灾。

  按照狄知县十日一灌的政令,他们并不着急在今日就动手,长公主也说了,让他们谨慎筹谋再在四月里行事,毕竟官员们再大胆也不敢将渠修得刚用一次就坏,待引水三四次后再出现决堤,更能印证修渠官员们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京城。

  三月初五,趁着晌午日头足且屋子里特意又烧了一回地龙,姚黄由金嬷嬷与大丫鬟们伺候着快速洗了一次澡,洗完赶紧穿得暖暖乎乎地坐到东次间的暖榻上,在透进窗的暖阳下晒头发。

  晒好的长发蓬蓬松松带着淡淡的桂花清香,姚黄自己都要爱死了。

  黄昏时分,惠王爷从宫里回府了,照旧在前院沐浴更衣去掉外面的所有污气再来后院。

  金嬷嬷、乳母、阿吉等大丫鬟都知道王爷这时候会来,做好该做的差事便退到堂屋,等主子们喊话了再进去。

  惠王爷推着三轮轮椅进了次间,习惯地朝榻上看去,就见王妃穿着一件海棠红的长裙靠在窗边,手里高高举着一本书挡住了头脸,襁褓摆在王妃旁边晒不到夕阳的地方,才出生九天的孩子小小的一个,躺在襁褓里根本看不清脸。

  赵璲移到榻前,王妃的书依然高高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