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白牙牙牙
这一点,沉浸权术多年的霍翎看得很清楚。
朝堂局势瞬息万变。
一个文盛安倒下了,另一个文盛安随时都有可能起来。
她的执政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要么改变倾向投靠她,要么处于蛰伏状态,等待反击的时刻。
她所要做的,就是趁着这个时候,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去巩固自己的权势,推行自己的政策,让那些蛰伏的野心家不得不继续曲从。
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常在这一日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在这一日里,位于皇宫东侧的奉天殿,也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
在考试开始之前,礼部派出一批官员,由礼部尚书李寒松亲自领头,负责维持考场秩序,监督考试顺利进行。
参加这场考试的六十二名考生,皆为女子。
考试时长总共为四个时辰,从巳时到申时。
时间看着很充裕,但卷子上的题目也不少,若是才思不够敏捷之人,怕是连答完题都困难。
考试进行到一半时,太后和陛下这对至尊母子一同来到奉天殿。
霍翎无意下去巡视,季衔山却兴致勃勃。
他来回看了一圈,在每个考生身后都驻足片刻,这才重新回到霍翎身边。
霍翎笑问:“看出了什么。”
季衔山道:“时间太短,只能看出字迹清隽。”
霍翎道:“很快就知道结果了。”
大燕的制香工艺很出色,寻常一炷香能烧两刻钟,这场考试准备的香刚好能烧四个时辰。
如今香炉里的香已经燃至最后,才陆陆续续有人交卷。
等到香炉彻底燃尽,考生一一退出奉天殿,回家等消息。
礼部官员却没能直接回去休息。
他们当场开始批阅收上来的答卷,并按照答卷优劣进行排序,只将综合成绩最好的十份呈给太后和陛下。
霍翎将这十份答卷都看了一遍。
礼部排出的名次与她心目中的名次相差无几,霍翎便没有做出调整。
等季衔山也看完答卷,霍翎问他觉得如何。
季衔山道:“都答得极好。尤其是头名,写得一手锦绣文章。”
霍翎微微一笑:“确实不错。”
这些答卷,不说有多让人眼前一亮,至少都言之有物,能让人从中看到考生的才学与胸襟。
以她们的年纪,能做到这般,已是十分难得。
翌日,霍翎在寿宁宫设宴,宴请这十名考生,亲自赐下宫牌。
第四名到第十名,授予六品女官。
第二名和第三名,授予五品女官。
头名授予的品阶,则与祝青云一样,都是四品女官。
她们当差的地点,并非后宫,也并非霍翎居住的寿宁宫,而是霍翎专门用于处理政务、接见朝臣的兴泰殿。
除了考试选拔出一批女官,霍翎还从民间征召来了八名女官。
这八名女官在地方上都颇具才名,待人接物也更为老练稳重。
有这些女官负责对接外朝臣子,传达太后旨意,兴泰殿从上到下愈发井井有条,连带着霍翎处理政务时,也愈发得心应手起来。
***
自那一日书房密谋以后,孔易再也没有提起过对大穆发兵的事情,霍世鸣也没有流露出任何异样。
过完年以后,霍世鸣就老老实实去了兵部报道,每天按时点卯,到点下衙。
霍泽在旁边观望了一段时间,还以为他爹已经接受了现实,放弃了发兵大穆的机会,暗暗松了口气。
但霍泽不知道的是——
霍世鸣早已派出自己的亲信,前往大穆探听情报。
他还给行唐关那边去了信,让人紧盯着来往于大燕与大穆两国之间的商队。
商队南来北往,消息最是灵通。他们也许打听不到大穆上层的具体情报,却能察觉出其中的暗潮涌动。
在等待消息之余,霍世鸣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
虽说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不是霍世鸣自己想要的,但谁叫胳膊拧不过大腿呢,他不能忤逆太后的意思,只能老老实实在兵部做事。
他的心思不在兵部上,自然不会与兵部原来的官员产生什么利益冲突。
兵部两位侍郎原本还担心霍世鸣来到兵部后,会对他们狠狠立威敲打,没想到霍世鸣会这么好说话,那叫一个大喜过望,根本不介意霍世鸣当甩手掌柜。
反正兵部要忙的事情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他们已经做熟了。
霍世鸣也没有完全放权给两位侍郎。
兵部主管军务,下面设有武库司。
军中将士所用的兵械,都是用武库司研制并批量生产,再发放给各地军队。
霍世鸣上任后,第一时间将武库司抓在手里,加大了对新型兵械的研制与生产。
他也没有再像以前那样举办什么宴会,除了一些实在推辞不掉的人情往来,霍世鸣很少再与太后党的官员来往。
他有选择地与一些武将家族来往。
比如霍泽的岳父,安远侯。
比如燕北前任守将,安鸿羽。
彼此本就是姻亲,趁着逢年过节多走动一二,也没有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当然,对霍世鸣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与自己的外孙打好关系。
季衔山课业繁忙,出宫机会不多,与霍世鸣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
在有限的几次接触里,霍世鸣常和季衔山说起燕西的风土人情,说起行唐关的铁马冰河,说起霍家百年历史。
一个传承超过百年的武将世家,有过辉煌,有过没落,更有无穷无尽的血泪。
霍家的兴衰历史,也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交替。
燕云十六州在霍家的历史里,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
身为大燕天子,季衔山不可能不知道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即使年纪还小,他也有过这样的愿景: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伟业。
所以对于霍世鸣说的这些内容,他不仅不觉枯燥,还听得津津有味。
“娘娘与陛下真不愧是母子。”
季衔山问:“母后也喜欢听外祖父说起这些事情吗?”
霍世鸣笑容慈爱:“不仅喜欢听,她小时候还想过要当一名上阵杀敌的女将军,带领军队杀入大穆。”
季衔山很难想象,一向沉稳端凝的母后,还有过那样意气轻狂的志向。
“景元二十年,羌戎叛乱。丁老师给我讲这段历史时,说最先发现羌戎狼子野心的人就是母后。”
“对。”霍世鸣话语里满是唏嘘,“多亏娘娘见微知著,朝廷才能及时作出应对。”
眼看着火候差不多了,霍世鸣话锋一转,将自己的小心思娓娓道来。
他询问季衔山是否愿意增设一门课程,多了解了解大燕边境的局势。
季衔山听出了霍世鸣言外之意。
稍一琢磨,季衔山也就点头答应了。
他确实想要多了解了解羌戎和大穆的情况。
一个是大燕的附属国,一个是与大燕相持百年的对手,多了解一二并非坏事。
在季衔山意向明确的情况下,这门课程很快就被排入了季衔山的课表里。
宋叙过来向霍翎报备此事,霍翎也没有太放在心上:“陛下愿意学,就多学学。老师人选定了吗?”
宋叙道:“定了。是承恩公。”
霍翎展开一本折子:“这个人选是谁提议的?”
宋叙道:“朝中能胜任这门课业的人选不多,其中以承恩公和安老将军的条件最为合适。陛下在两人中选了承恩公。”
霍翎提笔批折,不再多言。
宋叙见状,行礼退下。
当天傍晚,季衔山照例过来给霍翎请安,陪霍翎用膳。
霍翎与他闲聊时,随口问起此事。
季衔山道:“以前也听其他老师说起过羌戎与大穆的事情,但他们对羌戎和大穆的了解,多是从书上得到的。外祖父与羌戎打过仗,也与大穆交过手,他对羌戎和大穆的了解,也会深刻许多。”
霍翎颔首:“近来大穆局势动荡,打入大穆内部的暗卫传回了不少消息,你若有意了解,我命人整理之后给你送过去。”
季衔山眼前一亮:“难道是永庆帝驾崩了?”
霍翎被他这话逗笑了:“还没有。他多活一段时间,对我们来说倒是一件好事。”
残暴而衰老的君王。
一群实力雄厚、正值壮年的儿子。
还有一个被寄予厚望、却年岁尚小的幼子。
大穆这一出自相残杀的戏码上演得越久,对大燕就越是有利。
第139章 天赐良机?
上一篇:打掉孩子后这将军夫人谁爱当谁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