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75章

作者:大白牙牙牙 标签: 爽文 朝堂之上 成长 正剧 古代言情

  为了把握战机,及时支援野利氏和拓跋氏,大穆势必会派出一支骑兵。

  一路日夜兼程,人劳马疲。

  燕羽军可以提前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又是以逸待劳,保准能打得这支骑兵有来无回。

  这样一石二鸟的计策,看似有些冒进,实则收益巨大,朝廷那边很快就同意了使节团的计划,命他们尽快行动起来。

  与此同时,邱鸿振也收到了一封来自京师的信件。

  看完这封信件后,邱鸿振在原地呆坐许久,直到外头传来守卫换防的交谈声,他才恍惚回神。

  他端起手边的茶水,也顾不上茶水已经凉透,用力咽进喉咙。

  “丁景焕啊丁景焕!”

  邱鸿振被茶水呛得连连咳嗽,他咬牙切齿:“你就不能提前知会我一下吗,现在才给我写信,你大爷的!”

  当然,骂归骂,这不妨碍邱鸿振在震惊过后,心头涌起了一片滚烫。

  平时没白给丁景焕送美酒啊。

  丁景焕这家伙看着不靠谱,但有好事,是真的会拉兄弟一把啊。

  邱鸿振重新折好信件,原本想贴身收好,但转念一想,还是改变主意,拿出火折子点燃蜡烛,看着烛火将信件烧透,灰烬也被处理得一干二净,这才吹灭蜡烛,转身走出房门。

  一刻钟后,羌戎王帐里,李宜春看着突然造访的邱鸿振,眉梢微挑。

第171章 天降祥瑞。

  也不怪李宜春会疑惑。

  这些天里,与李宜春暗中联络的人一直是宋叙。

  这位邱副使,他在公开场合见过对方不少次,但还从未在私底下打过交道。

  “邱副使,请坐。”

  李宜春礼数周全,命人给邱鸿振上了茶水,就等邱鸿振开口道明来意。

  结果邱鸿振好像就真的是来李宜春这里喝茶的,一边喝着茶,一边热情地与李宜春攀交情。

  “我与羌戎王也算半个熟人。”

  “半个熟人?”李宜春道,“此话怎讲?”

  邱鸿振道:“景元二十年,前任羌戎王叛乱时,我正好在永安县当县令。说来也不怕羌戎王笑话,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圣人,后来也幸得圣人垂青,才得以追随圣人,有今日之风光。”

  李宜春眸光一闪,顺着邱鸿振的话继续往下聊。

  两人东拉西扯聊了足有半个时辰,邱鸿振才起身告辞。

  李宜春盯着对面已经空了的茶杯,指尖轻敲桌面。

  结合几位正副使在朝廷的立场,他慢慢琢磨出了邱鸿振的一点意思。

  邱鸿振想要表达的是:虽然先前与李宜春联络的人一直是宋叙,但他才是太后的人?

  ……

  邱鸿振离开王帐后,又悄无声息去见了桑玄清。

  他在羌戎王庭人生地不熟,想要做成那件事情,必须要借助暗卫的力量。

  而那件事情,不好对李宜春这个外人明说,却是可以向桑玄清透露一二的。

  桑玄清听完邱鸿振的来意,瞳孔猛地放大:“这是何人的主意。”

  邱鸿振微微一笑,看到旁人惊诧,他这个已经惊诧过一轮的人,反倒显得格外游刃有余。

  邱鸿振抬手指天,肃穆道:“此乃天意。”

  “不错。”桑玄清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椅子上,“今天我没有见过邱副使。”

  ***

  调兵的命令一送到行唐关,早已枕戈待旦的燕羽军立刻悄悄绕行出关,借着漫天黄沙的掩护,寻找合适的埋伏地点,准备给仓促前来的大穆骑兵一点小小的军事震撼。

  羌戎王庭里,大燕使节团和大穆使节团几乎将面和心不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李宜春举办的宴会上,野利族长当场拂袖而去,让局势变得一触即发。

  而拓跋少族长在外遇袭,不治身亡的消息,更是彻底拉开了厮杀的序幕。

  同族的血,是最好的投名状。

  大燕要继续沿用“羌人治羌”的政策,但州府之地的官位始终是有限的。

  谁能得到更好的职务,谁能继续领兵一方,谁的部落能在新一轮势力洗牌中占据更高的位置,就看谁在这场厮杀中立下的功劳更大。

  暴雨雷霆,杀人夜。

  兵锋碰撞的嗡鸣与撕心裂肺的喊杀,都化作这场厮杀的血红注解。

  外头已经乱成一团,大燕使节团落脚的府邸也是灯火通明。

  没有人能在这样的雨夜里安然入睡。

  不过使节团成员们也不担心自己的安危。

  早在动乱爆发前,李宜春就派了一支精锐士兵过来护卫,确保使节团上上下下不会受到乱军的惊扰。

  “开始了。”

  不知是谁幽幽叹息了一声。

  他们都很清楚,等到这场动乱被彻底平息下去之时,此次出使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这场动乱一共持续了七个昼夜。

  野利氏和拓跋氏节节败退,死伤惨重。

  仅剩的残部在两族族长的带领下,原本还想硬撑,等待大穆使节团口中的援军抵达。

  岂料他们千盼万盼,盼来的却是一面飘扬的黑色“羽”字旗。

  旗帜凌空招展,猎猎作响。

  旗帜下方的黑甲军队宛若一股黑色洪流,带着惊天的煞气与慑人的血气。

  ——燕羽军,到了。

  燕羽军不仅自己到了,还来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大穆派来支援的骑兵,已尽数被燕羽军截杀。

  野利氏和拓跋氏本就是残兵败将,如今还成了一支孤立无援的孤军,将士们所剩无几的战意被彻底消耗一空。

  “投降不杀!”

  李宜春策马而出,以羌戎王的身份高喊。

  “投降不杀!”

  他身后的将士跟着高喊,响彻四野。

  伴随着第一个人松手丢开刀剑、卸去甲胄,第二个人,第三个人……

  野利族长和拓跋族长被亲信擒下,用来作为投降的信物。

  平定完野利氏和拓跋氏的叛乱,余下一些中小部落的反抗,在众人眼中不过是负隅顽抗,甚至都不用李宜春亲自出马,下头立功心切的部落就已经点齐人马,跃跃欲试。

  李宜春也不打算和底下人争这些小功,总要分润一些功劳出去的。

  所以在简单打扫完战场后,李宜春就将其余琐碎事交给下属,而他亲自出面,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燕羽军。

  宴上气氛正热闹,一阵匆忙而凌乱的脚步声打断了众人的交谈。

  李宜春蹙起眉,放下酒樽,语气森冷:“在贵客面前如此吵闹,岂不失礼。”

  燕羽军统领陈立群笑道:“不碍事,兴许是有什么急事要汇报。羌戎王不妨宣他们进来问问。”

  有了陈立群给的这个台阶,李宜春面色稍缓,侧头吩咐一旁的亲信:“出去看看是什么情况。”

  不多时,亲信再次回到李宜春身边,却面色有异。

  他在李宜春耳畔低语几句,李宜春脸上也浮现出惊诧之色。

  使节团的几名正副使互相对视一眼,邱鸿振主动出声道:“羌戎王,不知外头发生了何事?”

  李宜春的目光在几位使臣身上来回转了两圈,斟酌道:“此事是我手底下人和燕羽军的人一起撞见的,不如就让他们一起进来汇报吧。”

  进来禀报的燕羽军士兵自不必说,李宜春的那名下属刚好也会说汉话。

  两人进来以后,李宜春的下属就单膝跪倒:“王上,我们的人一路追击

  那些逃窜的残兵,好不容易在羌阳河畔追上了他们。结果就在我们准备动手之际,天边降下一道惊雷,雷光过后,我们面前凭空出现了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

  “石碑?”卫慕族长激动道,“你们都看清楚了吗?那石碑当真是从天而降,凭空出现?”

  羌戎士兵:“我们也不知它是从何处而来,只是一阵白光过后,那石碑就出现了。”

  李宜春追问:“那石碑上可有什么奇异之处?”

  这回开口的人是燕羽军士兵:“石碑上纹路清晰,隐约是几个文字的模样。但它既不是汉字,也不是羌文,宛如天书一般,我们没有人能够认出来。”

  燕羽军士兵这番话,勾起了李宜春的好奇:“可将那块石碑带回来了?”

  “石碑太沉了,我们人手不足,搬不动,也怕损坏了石碑。我们两人快马回来报信,其他人都还留在原地看守。”

  “好!做得好!”李宜春笑赞一声,又扭头去看周围其他人,“不知诸位可有兴趣随我一同去瞧瞧那神迹?”

  从士兵说出“天书”二字时,宋叙心中就隐隐生出一种不详的预感,如今听到李宜春将那块石碑定性为“神迹”,宋叙的心瞬间坠入谷底。

  是谁?

  宋叙的目光在李宜春脸上停留少许,又一一看向靖国公、邱鸿振、祝青云、桑玄清,就连刚抵达王庭不久的燕羽军统领陈立群,都成为了宋叙的怀疑对象。

  太巧合了。

  这一切实在是太巧合了。

  自古以来,王朝盛世无非三件事情:开疆扩土;收复失地;万国来朝。

  这三件事情里,但凡能够完成一件,都足以称得上是“王朝盛世”。

  太后的威望本就凌驾于陛下之上,吞并羌戎,开疆扩土,完成自太祖皇帝以来都无人能完成的不世伟业,经此一役,陛下再难反抗太后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