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白牙牙牙
先登基,再出兵收复燕云,可行吗。
自然是可行的。
眼下登基虽有阻碍,但在大势面前,些许阻碍,都不过是螳臂当车。
但是,登基之后呢。
登基之后,她和她的王朝要面临什么。
实际掌权和真正迈出那一步是完全不同的,千古以来从未有人踏出去的那一步,一旦踏出去了,前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等待着她,就连霍翎自己也无法想象。
但是,她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坐上那个位置,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变得一帆风顺。
她真能在登基之后,全心全意投入到对燕云的收复,而不是被各种杂事绊住自己的手脚吗?
就连她自己的亲信,在她没登基之前,他们一定会全心全意为她的登基铺路谋划,因为只有她登基了,他们所能得到的政治回报才是最大的。
但等到她登基以后呢,没有了一个共同奋进的目标,这些人是否会深陷争权夺利的漩涡之中?
“军政大权尽在我手,登基的时机,即使错过了这一次,也还会有下一次,不过是多费一些功夫罢了。可是光复燕云的时机,错过了这一次,下一次是什么时候,谁都说不准了。”
她要的,并不只是登上权力至巅,匆匆领略一番上面的风景就足够了。
那并不会让她真正满足。
她要的,是彻彻底底在权力至巅站稳脚跟,并且将权力延续下去。
第187章 正文完
前朝时期,霍家祖祖辈辈都镇守在幽州,替朝堂抵挡契丹。
后来,幽州和其它十五州一起,被末帝割让给了契丹。
霍家与契丹有着血海深仇,于是毅然投靠本朝太祖皇帝,并且将“光复燕云十六州”写进霍家祖训,令霍家世世辈辈都铭记于心。
霍翎的祖父霍英绍也曾奉命北伐,结果兵败遭贬,霍家走向没落。
霍翎小的时候,常常会坐在旁边,听霍世鸣教导霍泽,听他说起霍家先祖的遗训。
光复燕云十六州这个目标,几乎与霍翎一生的权力之路缠绕在一起。
不,或许应该在更早之前,在她还不真正清楚权力意味着什么时,光复燕云十六州这个目标就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她内心深处,与重返京师一起,成为贯穿她少女时期的执念。
人活一生,总是要有所追求的。
在权力的漩涡里,亲历过最深刻的背叛与厮杀,手上沾染了无数人,甚至是骨肉至亲的血,她这一生汲汲所求,难道就是为了成为皇后,成为太后,甚至是成为皇帝吗。
这些只是赋予权力的身份,并非目标本身。
重返京师这个目标,早在她收到立后圣旨那一年,就已经实现了。
而现在,光复燕云这个目标,也不再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愿景。
……
丁景焕深吸一
口气,在明确了霍翎的决心后,他立刻跟着调整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思索此时展开北伐,一举光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有多高。
首先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大燕国库充盈。
而且早在天狩十年,太后就下令,要在国库之外,另设一个“河关私库”。
各地榷场贸易的利润都存进了河关私库里,这笔钱专款专用,为的就是来日北伐大穆,光复燕云十六州。
丁景焕虽不知道这笔钱款具体有多少,但以大燕榷场贸易的体量,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数目一定十分可观。
其次是经过这四五年的统治和镇压,羌州原本还有些不安分的局势,已经逐渐稳定下来。
一旦大燕和大穆开战,不仅可以让羌州成为战事的一个大后方,还可以直接从羌州抽调出一支成型的骑兵投入战场。
再加上大燕原有的两支骑兵,以及操练多年的精锐步卒,兵锋之盛,就连大穆铁骑,都必须暂避锋芒。
第三是经过这些年不间断的梳理和清洗,朝堂上曲从依附太后的声音越来越大,无需担心北伐以后,后方会突然生出什么变故。
而朝中最精锐的两支边军,燕西军和燕北军,都掌握在太后手里。
燕西军主将白镜文,燕北军主将周嘉慕,燕羽军主将陈立群,还有羌州主将李宜春,他们都是太后的人。
只有太后顺利登基,他们才能继续在边境安稳领兵。
而且北伐一旦功成,封侯拜相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愁他们会在北伐一事上不尽心。
丁景焕这么一通盘算下来,发现从经济到军事再到国内局势,大燕发动北伐的时机确实已经足够成熟了。
当然,自己这一边准备充足还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老对手,大穆现在的局势可是十分微妙啊。
说来也有意思,历史在某些时候,总有些惊人的巧合。
大燕和大穆对峙百年,不仅国力相当,就连国内局势都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先是大燕这边,景元帝驾崩,大燕面临着主少国疑的局面,霍太后不得不扶幼帝登基。
再到大穆那边,永庆帝驾崩,大穆同样面临着主少国疑的局面。
永庆帝驾崩那一年,大穆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几位成年皇子和未成年太子之间势如水火。
太子借着被刺杀一事,想要解决掉几位成年皇子,几位成年皇子为求自保,纷纷起兵围困京师,反倒让太子落入险境。
后来是身处前线的萧国英领兵返回京师,才解了京师之困。
太子也登上帝位,而朝中大权,尽数落到太后和萧家手里。
但大穆也因为这件事情伤及了元气,好些年都没缓过来。
那些被大穆用血腥手段镇压的游牧部落,趁着大穆内乱之际,再次掀起反叛。
萧国英是小皇帝的亲舅舅,太后的亲弟弟,他是大穆有名的将领,年纪轻轻就在平定内乱、镇压各族上表现出色,立下无数功勋。
所以各部落再次叛乱,大穆太后自然就派出了自己的亲弟弟前去镇压。
这几年里,萧国英来回奔波于平叛路上,基本没什么好好休息的时候。
可他这样为大穆鞠躬尽瘁,又讨得到什么好吗。
永庆帝驾崩,彼时还是太子的小皇帝被困在京师之际,连写数封密信送去给前线的萧国英,要求萧国英立刻带兵回京支援。
那个时候的萧国英正在和燕军对峙,犹豫良久才选择撤兵回京,因着这事,小皇帝对萧国英一直有所猜忌,就连太后和萧国英的几个兄长,都对他有所不满。
小皇帝登基时,就已经有十四岁,随着他渐渐长大,同样到了亲政的年纪,却屡屡被太后掣肘后,他和太后的矛盾就更深了。
大燕有意吞并羌戎时,萧国英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希望大穆出兵支援羌戎,一定不能让大燕顺利吞下羌戎。
萧国英的这个判断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大燕吞并羌戎后实力必定大涨。
实力大涨后,大燕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一定是北伐。
燕云十六州就是中原王朝最大的苦痛与阴霾。
大穆帮助羌戎对抗大燕,也是在帮助自己。
但当时因为朝堂上的重重矛盾,萧国英的提议并没有被完全采纳,大穆只是派出了一支使节团。
一直到萧国英几次据理力争,还进宫去面见皇帝、太后,大穆才打算派兵去支援羌戎。
结果这支士兵去得太晚了,反倒正好落入大燕的埋伏,被大燕杀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只有少数人能够顺利逃回大穆。
不过小皇帝倒是抓住机会,用这场失利发作了萧国英,成功收回萧国英手上的一部分兵权。
这自然引起了太后和萧家的不满。
但小皇帝敢在这个时候发作萧国英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因为太后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再放在朝堂上。
等到太后病逝以后,没有了太后的压制和周旋,小皇帝彻底得掌大权,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就是自己的舅家。
萧国英之死,恰恰说明了一件事,小皇帝和萧家的矛盾,已经彻底压制不住了。
不趁着大穆内乱、自顾不暇的时候发动北伐,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
丁景焕越是这么盘算,眼睛就越是明亮。
说白了,他会提议先登基,再出兵收复燕云,是因为他担心北伐失败会有损太后的威望,进而影响到太后的登基。
毕竟,纸面实力终究是纸面实力。
只要是打仗,就没有人敢拍着胸口说自己一定能胜利。
但是,如果不考虑北伐失败的后果,单从现在的局势去分析,现在是发动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吗?
毫无疑问。
是的。
大穆这位康宁帝,年纪虽不大,行事性情却颇有其父之风,甚至可以说,他比其父还要乖戾残暴不少。
换做一般人亲政以后,就算再不满自己的舅家,都不会立刻对舅家喊打喊杀,可康宁帝偏不,他还没亲政呢,就从不掩饰自己对舅家的不满,等到亲政以后,那就更加不用收敛了。
临时被叫进皇宫的无锋开口道:“这位康宁帝的行事,初看之下行事疯狂,毫无章法,实则未必。”
丁景焕露出洗耳恭听之色:“此话何意。”
无锋看了一眼高台上的霍翎,才道:“我们这边的情况,瞒不住大穆,也瞒不住康宁帝。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我们正在想方设法让圣人突破社会传统、更进一步。这种时候,其实更应该求稳,谁又能想到,圣人会决意发动一场北伐呢。”
毕竟就连丁景焕这位绝对心腹,在听说霍翎有意发动北伐后,都按捺不住进宫相劝,想请霍翎先登基。
大穆那边肯定也想不到,大燕居然有意在此时展开北伐。
如果大燕接下来的精力完全放到太后称帝一事上,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百官上书进劝太后称帝,民间百姓自发联名请求太后称帝。
等到朝廷和民间的称帝声势都发动起来后,还有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幽禁在太和殿多年的天子,要写下禅让诏书,自愿将皇位让给自己的亲生母亲,请太后称帝。
一场场政治作秀下来,太后才能正式准备自己的登基大典。
上一篇:打掉孩子后这将军夫人谁爱当谁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