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98章

作者:大白牙牙牙 标签: 爽文 朝堂之上 成长 正剧 古代言情

第57章

  自己的侄子都能进天章阁念……

  景元帝亲笔所书的春符,年年都会赏赐给朝中重臣。

  每年能得到这份体面的朝臣,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个,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

  但收到皇后娘娘题写的春符,还是第一次。

  除了给朝中重臣的夫人赏赐了一份外,如靖国公夫人、季二夫人、邱鸿振夫人,都各得了一份。

  这可把大家喜得不行。

  最重要的不是这幅春符的价值,而是代表着皇后娘娘惦记她们啊。

  等景元帝和霍翎忙完祭祀,靖国公夫人她们都寻到机会,进宫给霍翎请安。

  说起春符,邱夫人道:“我家那位都舍不得把春符贴出去,说是皇后娘娘亲赠的,贴在外面风吹日晒,时间一长就磨损了。”

  霍翎笑道:“春符本就是用来贴的,今年这一幅磨损了,来年本宫再赐下新的就是。”

  邱夫人心下更是高兴:“臣妇也是这么说的。”

  靖国公夫人与霍翎聊的,则是靖国公世子郑新觉和无锋。

  戍守京师的军队,都统称为禁卫军,但在禁卫军内部又有细分。

  像郑新觉和无锋,都同属于禁卫军四大营中的朱雀卫。

  论职务,郑新觉比无锋要高不少,但懂得内情的人,都知道无锋是皇后娘娘亲信中的亲信。在无锋进入朱雀卫以后,郑新觉就有意与无锋交好。

  这会儿无锋在朱雀卫里,已经做得有模有样。

  霍翎听得高兴:“无锋那性子,本宫再了解不过了。他能这么快就适应朱雀卫里的环境,定然少不了郑世子平日的提点。”

  能得皇后娘娘这句话,她儿子与无锋交好就完全不吃亏。靖国公夫人也是喜气洋洋。

  季二夫人没什么旧交情可以和霍翎攀,不过季二夫人这回进宫,把她的三个孩子都带了过来。

  三个孩子里,最大的大郎只有九岁,生得虎头虎脑。

  最小的三郎今年四岁,穿着厚实的红色袄衣,头上戴着个虎头帽,长得白白胖胖,站在霍翎面前给她作揖拜年时,两只胳膊被衣服夹得险些合不起来,但还是努力行着礼,嘴里稚声稚气地说着吉祥话。

  霍翎早就给三个孩子备好了见面礼。

  大郎和三郎的见面礼差不多,只不过大郎已经启蒙,所以多了套文房四宝;三郎年纪还小,文房四宝就换成了精巧的玩具。

  但要说得到见面礼最多的,还是二娘子。

  从文房四宝到绫罗绸缎,还有许多适合小姑娘戴的首饰。

  霍翎将小姑娘招到自己面前,细细问了她的年纪,平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读过什么书。

  二娘子今年七岁,只读过《开蒙要训》、《三字经》这些启蒙的书籍。

  霍翎挑了几句《三字经》里的话来考教她,小姑娘都回答得有模有样。

  “看来是个喜欢念书的。”

  霍翎对季二夫人道:“二娘子与二公主年纪相仿,又都是亲戚,平日理应多亲近些。”

  “年后二公主要去天章阁念书,她身边还缺个伴读,若是夫人愿意,就让二娘子进宫来一起读书吧。”

  季二夫人没想到进宫还能有意外之喜,连忙谢恩。

  一旁的靖国公夫人和邱夫人都有些羡慕,只恨家中没有年龄合适的孩子。家中能出一位公主伴读,这是对他们家风的认可。

  霍翎留几人在凤仪宫用了午膳,又叫二公主和二娘子互相见了一面,这才让几人出宫。

  回到肃亲王府,季二夫人让下人带走孩子,她先去找了丈夫,又和丈夫一起去找了公爹,将宫里之事一一道出。

  肃亲王倚在榻上,双目紧闭,瘦削的脸上满是病容。许久,他才缓缓睁开眼睛,用病中沙哑的声音问:“你确定皇后娘娘说的是,二公主要去天章阁念书?”

  季二夫人应是。

  别人不知道天章阁是什么地方,肃亲王自幼生活在宫中,还能不清楚吗。

  在太祖、太宗时期,只有储君才能进天章阁读书,后来逐渐放宽了要求,但也从来没有公主进天章阁的先例。

  为什么呢?

  因为从皇宫的规划图来看,天章阁所处的位置是在前朝,而非后宫。

  让两位公主涉足前朝,但又不是让她们干涉朝政、对朝政发表意见,只是让她们去前朝念书……

  朝臣连反对都不好反对。

  谁叫陛下只有这两个亲生女儿呢。

  自己的侄子都能进天章阁念书,亲生女儿却不能进?

  朝臣要是真跳出来反对,陛下该作何感想。

  这一步棋,当真巧妙啊。

  肃亲王没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诉儿子和儿媳,只是道:“皇后娘娘让二娘子去当公主伴读,是二娘子的体面。”

  季二夫人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她有些弄不明白的是:“我看娘娘对三郎不是太亲近。”

  肃亲王道:“这才是皇后娘娘的高明之处。”

  皇后娘娘才刚进宫,位置都还没彻底坐稳,她在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了对三郎的亲近,除了引起端王府和柳国公府的警惕,什么都做不了。

  但她让二娘子进宫,既能维系她与肃亲王府的关系,又不会引得端王府和柳国公府恐慌。

  至于日后之事——

  陛下春秋鼎盛,倒不必急在一时。

  ***

  正如肃亲王想的那样,在听说季二夫人带着三个孩子进宫,给皇后娘娘请安时,不少人心里都很有些想法。

  但很快,又有消息传出来,皇后娘娘将季家二娘子点为了公主伴读。

  大家对季家三郎的关注,立刻转到了公主进天章阁念书这件事情上。

  不过,不管大家心里在想什么,都不好说出来,更不可能进宫里劝诫帝后,打扰帝后过年的兴致。

  霍翎与景元帝在宫里待到大年初三,就一起去了西郊山庄,直到大年初十才回宫。

  出了元宵节,霍翎在皇宫的第一个春节就算过去了。

  给公主挑选公主师的事情也提上了章程。

  不出霍翎所料,陆杭这个老狐狸是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表示愿意担任公主老师的人。

  另一位公主师,景元帝点了国子监祭酒。

  与陆杭不同,国子监祭酒对于担任公主师一事,是很有些不乐意的。

  这份不乐意,就体现在他给两位公主讲课时,几乎是完全照本宣科,也不管两位公主和伴读们听不听得懂,时不时就是一番引经据典、高谈阔论。

  小姑娘们得了长辈的叮嘱,都在好好听课,但这国子监祭酒的课,她们是听得昏昏欲睡。

  大公主性情温和,只当国子监祭酒喜欢这么上课,二公主却颇为不满:“他要是就这水平,还能当上国子监祭酒?那不是在误人子弟吗。”

  国子监祭酒也是季渊晚的老师,二公主私底下找了季渊晚,好一通旁敲侧击,问国子监祭酒平日里是怎么给季渊晚上课的。

  季渊晚压根就没想到二公主是来套话的,一五一十都说了。

  这国子监祭酒给季渊晚上课时,也时常引经据典,但显然比较照顾季渊晚,课程都是为季渊晚量身安排的,不会太超出季渊晚的理解范畴。

  二公主气得回去找贤妃好一通告状。

  贤妃安慰女儿:“这国子监祭酒是个老顽固,你与他计较什么。”

  二公主不高兴母妃的态度:“母妃怎么和皇姐说得一样。要我说,这国子监祭酒不是老顽固,他是看不上我和皇姐。”

  从母妃这里得不到支持,二公主越想越气,也不管这会儿天色已晚,带着自己的宫女就去了凤仪宫。

  霍翎正在和景元帝一起用膳。

  听说二公主来了,景元帝奇道:“怎么这会儿过来?”

  霍翎说:“肯定是有急事。”

  景元帝笑了下,也没

  说什么“小孩子怎么会有急事”这种扫兴话。

  霍翎对一旁的崔弘益道:“快请二公主进来,再多添副碗筷,这个时辰过来,她应该还没来得及用东西。”

  二公主原本就是憋着一股气才过来的,等她站在凤仪宫外,那股气已经消散了大半。

  再被迎进殿内,看到正在用膳的霍翎和景元帝时,愤怒都被犹豫取代了。

  “给父皇、母后请安。”

  “先来用膳吧。”景元帝对二公主道。

  二公主乖乖走了过去。

  等用过东西,霍翎没有直接问二公主为什么突然过来,而是关心起了她在天章阁上课的情况。

  二公主再聪明也是个小孩子,说着说着,就把国子监祭酒的区别对待全都抖了出来。

  景元帝眉心微蹙,心中很有些不虞。

  霍翎却笑道:“原来是为这件事情。莫恼,明日母后就为你们出气。”

  “这个国子监祭酒不愿意好好教你们,是他的损失,过几日就让你父皇再为你们重新择选一个公主师。”

  霍翎将话抛给景元帝,景元帝也保证这回会好好挑选。

  二公主这才喜笑颜开,也不再打扰霍翎和景元帝,心满意足地离开凤仪宫。

  在女儿面前,景元帝不好表现出愤怒,在霍翎面前,他就没有这个顾虑了:“这个江祭酒,朕下旨时,他应得痛快,没想到却给朕玩了这么一手。”

  霍翎对于这种看不清形势的蠢货,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这种人未必就是效忠端王和柳国公府,但他们天然觉得,男孩才应该接受更正统的教导。

  他们不会站出来直接忤逆景元帝的旨意,却不肯在教导公主一事上尽心。明明有十分的才能,却吝啬使用。

  “臣妾倒是有一计治他,就是稍显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