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插柳成荫
李二娘第二天下午在码头碰到来店里的张氏,赶忙给人沏了一杯茶,端出一碟炒瓜子和花生。
“婶子,有才今年二十五了,你手里有没有能干的姑娘,给他介绍一个。”
“张家湾,李青山的二女儿今年十八了,去年跟着赵德花针线学得不错,赵村有好几家人和我打听呢。”张杏笑着先抛出一个姑娘,淡笑着饮茶。
李二娘端着碟子让她吃花生,张杏随便吃了两个花生。
卖完了关子,才接着说:“只这姑娘条件高,说嫁了人还要给她娘挣药费,那几家想占便宜的孬货就打了退堂鼓。人长的没话说,也勤快。会心算,但不会写字。”
李二娘觉得行,就说:“婶子介绍的肯定没耽搁。要不,哪天先让两个人悄悄地见一面?”
“你让有才去你们地里耕地,我让李凤丽悄悄去看一眼。她娘跟我有旧,她爹跟你公公我家老头子一起长大的,也算知根知底。”
这个事差不多成了一半。
李二娘觉得自己眼光好,找对了人。
张氏也觉得有面子,看看,这举人娘子也认她,认她做的媒,回去就重视起来。
李二娘回家就和马三面说了这事,婆媳俩又去酱园找俞有才说好。
“老二,你明天带着有才,去把张家湾的地给耕一耕,早早的施肥,看看明年能不能种成辣椒。”晚上,大家正屋烤火,马三面笑呵呵的和俞有粮说。
俞有粮摸不着头脑,自家的地为啥让有才去耕,这传出去不太好吧!
“哦,好。”唐大丫给了他一指甲,俞有粮忍着痛,答应着。
下午,李二娘和张氏说话,她听见了。
“成武,你今天自己开店,我要去给你爹送水,送干粮。”清晨,唐大丫帮忙把米皮端上牛车盖好,看李二娘和赵娟分明想去看热闹,又不得不去开店,心里乐开花。
“他大娘,晚上有消息我给你说。”唐大丫还故意朝李二娘使眼色。
中午,好奇的马三面,唐大丫带着俞荷去张家湾送午饭。
恰碰到来送水的李青山父女,看来,这事有眉头,愿意见一面就是有意。
李凤丽,瘦高个儿,穿一身深蓝色衣裳,眉目清秀,抱着瓦罐跟在李青山身边,只听他们说话。
有才叔呢,红着脸,眼神一闪一闪的看人家姑娘,分明一副动心的模样。
俞荷恍然大悟,觉得这相亲好含蓄。
马三面唐大丫两个过来人,觉得有谱。
“李大哥,劳烦你们,有心了!”看够了,马三面不得不出声,笑道。
“嫂子来送饭,那我们就先家去。”李青山也红了脸,看见俞荷,忙道:“俞荷,到我们家去玩一会儿,等你二叔吃过饭,再跟你阿奶二婶回去吧。”
“李爷爷,姑姑,我要去看那个茅草屋。”看菜籽盖的茅草屋还在。
“哦,嫂子,那我们先回了。”
“回吧,改天来家里坐。”
马三面把装饭的罐子打开,米饭还热乎乎的,这都是她们老远背篓背来。
唐大丫也打开装菜的罐,俞有粮俞有才河边去洗手,回来吃饭。
俞荷悄莫生息打量了俞有才一遍,蹦蹦跳跳去看茅草屋。
原来一个青年喜欢一个姑娘,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脸红,拘谨,又紧张又兴奋,小眼睛还乱看,是不是像书上
说的心像小鹿乱撞?哈哈。
走到茅草屋,俞荷才把注意力放在这小小的坚强屋上,四个柱子,四面竹篱笆,里外糊一层厚厚的段稻草麦芒黄泥巴,顶上盖着一层芦苇席,上面又盖了厚厚的稻草帘和黄泥巴,最上面黄泥巴里镶嵌着菲薄的大大小小的石板。
单扇矮门,黄泥地,屋里放着一张一米五的小床,柴火火盆瓦罐都放在床底下,墙上还挂着两顶草帽。
俞荷坐在床上试了试。
“俞荷,回去了!”唐大丫扯着嗓子喊道。
俞有粮和俞有才要回这个小屋休息,等会儿再接着耕地。
第二天,俞有粮俞老头父子俩耕地,俞有才去看他的酱园。
半个月后俞有才父母请张杏去李青山家提亲,接着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俞荷知道的时候,双方把婚期定在明年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
“觉得快?”李二娘看着小女儿一脸的震惊,笑道。
俞荷猛点头。
“一般呢,女子十四五岁订婚,十七八出嫁,李凤丽十八岁才说亲,已经有些晚了。”
阿娘这话什么意思啊?俞荷装作不懂,溜了。
留下恐惧的俞梅一个人,还听李二娘絮叨说,先前的人十一二岁就去男方,男方养到十七八岁再圆房,条件越好的人家越在乎生辰八字,讲究越多。
“梅儿,以我们家的条件,你阿奶可能给你和俞荷陪嫁五十两银子,再陪嫁十几亩田地,这些都算女子的私财,你自己得守好了。”
俞梅听偏了,她的私房钱都比五十两多。
“阿娘,你放心吧,家里给我的我一文都不花。”俞梅安慰阿娘。
“我去做绒花了,现在满大街都是绒花卡子,我得好好想想,争取做成精品。”
还不知事,怎么办?李二娘愁上了。
张杏说成了俞有才的亲事,在村里张扬,惹得俞有才老娘嫂子们不满,也有人动了请她说媒的心思。
“这个老三,滑头的很,挣到钱就要娶媳妇。”
“娶得还是二叔朋友的女子,以后这酱园怕是他说了算。”
这才是村里人最在意的。
不都是打短工的吗?为什么只有俞有才长期做下来,他们就回家了,他们到底差在哪里。
明年酱园再做酱油,做辣椒酱,他们也要争取留下。
齐环子和俞有森合计,明年俞荷家请人,不管做什么,他们都要去。俞荷送的半斤辣椒种,也得找个地方,好好种能换钱。
“小掌柜,南边来的菠萝你要不要?要的话下次给你带。”这次只有橘子甘蔗。
“多少钱一斤?”陆锡安厉害,连菠萝都能弄来,看来这一年生意做的比她想象的大。
“二十文一斤,你卖的话一斤五十文才划算。富贵人家喜欢尝新。”他们一个五百文的卖,船上更贵一盘要半两银子。
“带五百个给我。”
“好的,那我们去吴家湾了。三爷做的烧鸡烤鸭地道,安城的人愿意买。”陆管家笑着说,带着随从上了船。
俞梅问俞荷既然菠萝这么贵,订的多了,没人买怎么办?
“试着卖一卖,剩下的搭配着橘子甘蔗点心和酒给乡邻亲戚送年礼用。”
“那得花多少钱?一斤五十文,一个最起码三四斤了吧。”俞梅拿柚子打比方算。
“亲戚们尊敬阿爹,阿爹爱护乡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维护,越知己重视的亲戚,年礼应该越重。”
再说句不好听的,过得不好的把他们家的年礼换了粗粮也能顶一个月饥荒,爱面子的人家也有了面子,对阿爹的名声也有好处。
俞荷笑着说:“你看大姑父每次来我们家,是不是都拿重礼,那是因为我们家真就没有这些东西吗?只因为大姑父认为我们家是他顶亲的亲人。”
“阿姐,你以后走娘家也要学大姑。”俞荷说完赶紧跑了。
俞梅羞怒跺脚,你就别被我抓住了!
南湖带信送来了粪和春黄豆,俞荷直接从街上回家了。
今年的粪只能堆在后院外面的空地上,后院要做辣椒酱推磨,不种菜,全部夯平用石板和青砖铺平。
等陆家送来菠萝,俞荷带着全家上街摆摊,又宣传一个切十六块小月牙样,一牙往出卖得十二文钱。
“南方的菠萝,运到我们这里路费贵,我们也只收本钱,请大家尝尝鲜。”
买的人就听俞荷小嘴巴巴不停解释,俞举人家的这个小掌柜,谁要新鲜的跟她买就对了。
剩下三百个菠萝,俞荷说要尽快吃了,不然冻坏了就得扔。
马三面李二娘唐大丫赵娟赶紧和面做点心的做点心,蒸发糕馒头的蒸发糕馒头。
陆管家又送来一船大小红橘,三百斤茶叶,俞有钱买了三百多斤坛子酒。
十二月初一,俞有地成文俞有粮成武俞有钱带着龙龙兵分三路,到乡里走亲戚,村里的亲房三兄弟一起走。
“这俞有地,有点钱就嘚瑟,听说走了三百多家亲戚,每家都送一样的礼。”姚寡妇吃着蜜甜的甘蔗,还要抱怨。
元娘剥着橘瓣上的丝,给姚寡妇喂一个,给听这话低头的俞有丽喂一个。
“这一个刺刺张张的菠萝,就得半两银子。这点心酒水茶叶花费下来不得一两多吗?三百多家不就要花三百多两!”姚寡妇心疼的胸口痛。
“对外人这样好,给我元娘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买。”
俞有丽就想起送给俞有花家的十亩免税田。
张杏多得了十斤橘子,笑吟吟发给家里孩子一人两个,大人一人一个。
“都尝尝,晚上吃菠萝,切好先要用盐水泡泡,晚上吃刚好。”
李家唐家赵家三家姻亲,马三面多准备了一条猪后腿,点心发糕馒头也多拿了两份,回过头来就觉得俞荷这办法真好。
收到年礼的多数亲戚,都等着开年俞荷家请帮工,少数拉不下脸的人家也跟着动了心。
李青山两口子替李凤丽高兴,有这样的亲戚,小两口以后日子好过呢!
“这姻缘急不得。”
“好饭不怕晚。”
张家湾的婆娘们来找李婆子唠家常,打听明年俞家要不要人,笑着说。
陆群回来给陆锡安回话说:“小掌柜用的是咱家的东西走的亲戚,也托我给您带了一份。”
“拿来我看看。”
陆锡安看着比去年大了一倍多的精美竹篮,笑着说:“我那一船橘子算是没白送。”
“这两年手头紧,等缓过这段时间,一定要把分红给小掌柜算好送去。”
“是。”
上一篇: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