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插柳成荫
“好。”
“快睡吧。明天早上叫阿爹早起。”
等赵裕睡着,俞荷回到里间,见丈夫在床内测看书。
“被窝暖和,快上来。”赵槿往旁边挪了挪,夫妻俩说起赵裕学骑马的事。
“放心睡吧,我明天带他去定边,顺便看看你盖的客栈。”
“我也去。”俞荷抱着丈夫的胳膊,“我们慢慢的走,我不会不舒服。这孩子还有四五个月才生呢。”
周王邓王妃一听他们一家要去定边,立刻点了八百亲卫跟着。
太劳师动众,赵槿做主,就在家里马场练赵裕学骑马。
俞荷见了张仁兴夫妻,听他们绘声绘色的将定边城外的客栈四周现在距离了上千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边境小镇。
“小掌柜,小镇以我们的云来客栈为名,叫云来镇,寓意客如云来。这两年,朝廷和温岚互市合作,我们客栈的收益涨了数十倍。连带的延州城外的饭馆也很受欢迎。这是这几年的账本。”张仁和将总账给俞荷看。
俞荷大概翻了一下,说了一段鼓励的话,最后说道:“……你们要以自己的安全为重。”
“是,小掌柜。我们有地窖,可以躲。”
俞荷给他们带了礼,张仁兴很高兴带着妻子回去了。
在延州住了两个月,他们动身回万州,取消了今年去盛京的打算。
八月初八,俞荷产下一个五斤重的男孩,用了邓王妃给起的名字,叫赵铭恩,小名恩恩。
赵裕这个小哥哥一下学就来找恩恩玩,有他帮忙看孩子,俞荷能轻松一点,看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俞荷责任感爆棚。
出了双月子,趁着大家准备给赵铭恩过百日宴,俞荷让顾嬷嬷拿账本来看。
腊月初,在各地奔波的陆锡安回到象州,俞荷请他带着夫人来府里吃饭。
两人都对海上贸易感兴趣,计划明年组织几条船出海看看。
“郡王妃,海上有很多小岛,能种庄稼的我都让人种了,就是有海盗骚扰,偷我们的庄稼。”
“我出钱,招募些愿意去小岛生活的民夫,携带家眷去的也有补助。”
“王妃娘娘说这话就见外了。我这生意本来就有你一半。”
赵槿王玉瑶互看一眼,赶忙别过头。
正好,俞荷将陆锡安给她的玉佩物归原主。
“陆大哥,我从未想过要分你的钱。”
“你这——”陆锡安看看赵槿铁青的脸,连忙将玉佩接过来。
“陆大哥,以后合作愉快。小鱼和恩恩还要仰仗陆大哥帮忙看顾。”
“俞荷——”陆锡安单膝跪地磕头,道:“郡王妃娘娘客气了,以后陆某自当肝脑涂地辅助小世子和小公子。”
俞荷笑着将人扶起来,对王玉瑶笑着说:“我看景衡和景仪被嫂子样的很好。明年送到郡王府来读书吧?”
王玉瑶连忙答应了,他们一介商贾,承蒙郡王妃娘娘厚爱,跟着小世子读书,以后两个孩子也有个好前程。
送走陆锡安一家五口,赵槿抱着俞荷亲。
俞荷见他吃醋,笑着说:“王爷将家里的生计都交由我打理吧。生两个孩子,我觉得可以了。”
“好。万事你说了算。”
昌平六年冬天,俞荷再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铭堂,小名糖糖。
六岁的赵裕除了读书习武,每天都要来看两个弟弟。
粮食店雇了人,朝念朝云朝勤朝年四个也来府里跟着夫子读书,平常回去住,过节俞荷会将丹慧杜婆子接进府里团聚。
昌平六年,成城一举考中进士,被朝廷派到永平府下辖的蛇口县当知县,跟着来的还有杨婉和他们的女儿俞睿婕。
俞有地干脆辞官,带着李二娘到象州三里
铺生活,帮忙看着俞荷的三个孩子。
昌平九年,龙龙考中进士正等派官,俞重在一个早晨没起来,去世了。
俞荷赵槿带着三个孩子回来奔丧,成城一家,在盛京娶妻生子的成文带着一家人回来守孝。
有一天,马三面找俞荷说话,说起她不给栽桑树的事。
“俞荷,阿奶要和你道歉……”
俞荷认真的听她说完,也很认真的回她,笑着说:“阿奶,要不是你把握着家族的发展方向,任我胡闹,先不说,我不一定嫁给赵槿有美满的家庭,家里也没有现在这样好……
邓王妃娘娘亲口给我过,她看上我的原因。她也派人调查过我的经历,你知道的,大家族不会无缘无故聘我做他家的主母。我能有今天,全靠阿奶和阿爹的教育。”
俞荷又说起家里几个哥哥都得了功名,都是马三面和俞重的功劳。
“耕读人家,确实比商户之家,要让人看得起,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你和阿爷把关,我们家才成了现在村里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并且兄弟姐妹友爱和睦。这都是您和阿爷教得好。”
俞荷说着眼泪如注,想起阿爷,她再也不能和爷爷一起去下网了。
“我这一辈子,顺风顺水,也多亏你们小辈都争气。”多亏她给自己找了一个好丈夫,马三面跟着哭,又说:“俞荷,你现在出息,照顾着家里一点。”
“阿奶,大家一起努力。”
“你说得对。要什么,还是要靠自己。”马三面擦干眼泪,笑着说。
没过两月,马三面跟着在六月初一离世,俞家一连办了两场丧事。
赵槿回去办公,俞荷带着赵裕赵铭恩赵明堂在俞家村陪着父母兄弟生活。
成文妻子是文渊阁大学士白永的嫡女叫白莹莹,生了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两岁,大的叫睿丽,小的叫睿涵。
成武赵德芸家第一胎是儿子叫睿安,又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叫睿玲和睿哲。
通常是睿安带着几个孩子不是去桑园爬树,就去小河里抓鱼,每天玩的是灰头土脸。
连爱干净的赵裕都跟着玩的乐不思蜀,这小子胆子非常大,竟然留了一份书信,私自坐船去延州看爷奶了。
赵槿来接他们回去,没见长子,一问才知,他和睿安去延州了。
“要不,明年送他去盛京读书?”赵槿和俞荷商量着,皇伯伯对他很好,可赵裕也得和皇伯伯的孙辈们处好关系。 :
“要送就三个孩子都送去盛京。我看皇伯伯有意让父王母妃回京颐养天年,他们正好看孩子。”
赵启得位正,作为皇帝可谓宽厚仁和,轻徭役免赋税对百姓好。
他制定了严格的王位继承制度,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可以说非常温和。
昌平十年,周王带着邓王妃回到盛京周王府,九岁的赵裕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开始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
俞荷和赵槿过起了两人世界。
“娘子,这就是你的目的?”将孩子打包给父母带,抛下他,一个人出去浪。
“当然,女人三十一枝花,正是搞事业的好时候。明天,我要带着小谭出海遨游。”应该大半年她们都会在海上飘。
俞荷在小岛上开垦了一片土地,种了一地的西瓜,秋天,瓜果成熟的时候,坐船一路到盛京港口,来看公婆和儿子们。
“阿娘,你被晒黑了。明年别去了吧。”懂事的赵裕和爷奶把俞荷带回来蜜甜的瓜果送进宫,回来拉着俞荷的手说。
“小鱼,阿娘喜欢出海,喜欢种地,就像你喜欢骑马是一个道理。阿娘很高兴你知道心疼阿娘和阿爹。”俞荷将大儿子背在背上笑着说。
“和祖父祖母在一起有没有想阿爹阿娘?”
“想呢。”赵裕默默地在阿娘背上流眼泪,刚开始进御书房读书的时候,大家不认识他,鸿三叔家的哥哥欺负过他,被他打了还和宫里的娘娘告状,阿奶可不是吃素的当即就找到宫里理论,还惊动了皇爷爷。
“弟弟们听话吗?”俞荷等儿子情绪缓过来,才问。
“听话。二弟带三弟在家玩,我回来都抢着跟我。”赵裕话音里都带着笑。
“阿娘,我是大孩子了,你背弟弟们。”赵裕挣扎着要下来。
“再让阿娘背一背。小鱼是阿娘和阿爹的长子,阿娘和阿爹最爱小鱼。”
“嗯。儿子知道的。”各地藩王的嫡子都要送到盛京来读书,二弟三弟本来可以留在爹娘身边,阿爹阿娘却让他们小小年纪就跟着自己,陪着他。
俞荷背着儿子去公婆的院子,看恩恩和糖糖在花园里荡秋千,周王邓王妃寸步不离的守着,两个孩子笑的无忧无虑。
俞荷背着赵裕过来,兄弟俩立刻放弃了荡秋千,朝他们跑过来。
“阿娘!”
“大兄!”
看儿媳妇和三个孙子相亲,邓王妃带着周王回去了。
“阿娘,你试试秋千,很好玩的。”赵裕拉着俞荷坐在秋板上,领着两个弟弟送。
俞荷笑着坐好,刚开始低低的来来回回荡,突然她站了起来,双腿屈曲用力,秋千荡的越来越高。
“阿娘,好厉害!”赵裕惊讶的带着两个弟弟看傻了眼。
转天俞荷带着三个孩子去看了师傅师娘。
又休息了几天,俞荷精心的和长子做了买卖计划,娘四个换了一身便装,去南街自家杂货店门外——摆摊,卖香蕉苹果梨和甘蔗菠萝,烤红薯,用红瓤脆甜西瓜招揽客人,生意火爆。
周王邓王妃在楼上喝茶,看着底下的娘四个忙生意。
“看见俞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高兴,都能多吃半碗饭。”邓王妃笑着和丈夫说。
第174章
“小鱼,将西瓜切成更小的月牙儿,让大家免费尝尝,告诉大家西瓜子可以留种。”
“好。”赵裕切西瓜,恩恩和糖糖端着小托盘给大家免费尝。
品尝西瓜的多数会买点,娘四个忙到中午,俞荷请他们顾家酒楼吃午饭,才抱着睡着的糖糖回家。
腊月初,俞荷带着赵裕恩恩和糖糖坐船回象郡过年。
赵槿才见上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夫妻,父子稀罕的不得了。
俞荷让朝念朝云朝年朝勤四个孩子,陪着赵裕三个玩,小谭在旁边的马场教他们练武。
俞荷带着顾嬷嬷常瑞三个和各地来的掌柜对账合账。
上一篇: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