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 第62章

作者:插柳成荫 标签: 古代言情

  “这种的给我也拿一个。”李忠发看好友拿在手里爱不释手,也要一个。

  俞荷弯腰抽屉里找了两个差不多的让他选。

  两个老爷子一人买了一个800文的玉米,又看花生和棉花。

  “棉花今年多少钱一斤?”

  “这是我们自己种的,里面的棉籽没剥,一斤30文。”

  “别人棉花一斤150文,你这卖的也有点便宜了。”李忠发看着雪白的花絮,想起自己第一次穿上新棉袄时的高兴,顿时觉得浑身暖哄哄的。

  “棉籽重,这一斤棉花有近八两棉籽,棉花比二两重一点。”她这样卖,就想着谁愿意种,随便种种,自己也有了。

  买的人不多。

  “家里人手少,忙不过来吗?”赵慎笑着问。

  “对的。”俞荷给他们柜台后拿了两个小椅子,两人接过,坐下了。

  俞荷看看时间,把柜台上的书墨纸砚收起来,又去后面打水洗笔。

  突然远处传来嗷的一嗓子,踢踢踏踏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两个老人忙出来看。

  “俞小哥,六文的饭菜!”

  “我的五文!”

  “我要两份四文!”

  一群大汉争先抢后排队给钱,俞有钱发给他们一人一个取餐号码小牌牌。

  赵慎就看付了钱的人自觉成两排队,这时从店里走出两个抬桶的年轻妇女,男人们如饥似渴的看着木桶里的新鲜饭菜。

  四个大桶摆好,李二娘接一个牌子打一个饭,赵娟手里的饭勺子抡圆。

  自己手里拿碗的都用他们的碗给打饭,都打高高满满的一碗,看得李忠发担心俞记这样下去,会亏钱。

  第二家的胡辣汤热面皮店也排了长队,成武看着笸箩里所剩不多的热米皮,吃不上的让赶紧去吃快餐,免得耽误了时间。

  “俞小哥,以后免费送我们胡辣汤喝吧,哪怕汤清一点也行。热米皮每次早上就卖完了,我们来得迟些就抢不上啊!”知道这三家人都是一家的吴大汉笑着说。

  “你这建议我知道了,今天我们回去商量一下。”俞有钱忙着看桶里的饭菜还能卖几碗。

  马三面俞老头后厨出来看情况,锅里笼屉上还蒸了一锅杂粮饭。

  后厨两个炒锅在炒第二锅麻辣豆腐和红辣椒洋芋丝,唐大丫不停的翻着锅里的洋芋丝,放调料,最后淋一圈醋。

  “老三,来提洋芋丝桶。”唐大丫把菜盛在桶里,揭开另一个锅盖,锅里的麻辣豆腐咕嘟咚咚散发着辣椒豆瓣酱的香气。

  “麻辣豆腐马上好。”唐大丫锅里倒进去一勺面水搅匀,等咚咚再煮了,放花椒,淋一圈明油,出锅。

  卖完了两大桶米饭,吃饭的人走了,大家才有时间坐下休息。

  “这每天吃饭都和抢饭一样吗?”李忠发指着八个空空的大桶,见多识广的赵老太爷也被眼前一幕惊着了。

  “老哥哥,那说明我们家饭菜香啊!”俞老头看他们穿着长袍,一副读书人打扮,笑着说。

  “两位从哪里来?”

  “我们就住镇上,听你们家吃食好,今天特意过来尝尝!”赵慎抬抬手,笑着说。

  “那你们觉得我家的饭菜,怎么样?”这倒是奇了。

  “很有烟火气,很香。”李忠发看了老友一眼,笑着答道:“价格公道,饭菜量多,是细水流长之象。只怕是得了高人指点。”

  “若是本性如此,是兴家旺家之兆,家里可有读书人?”赵老太爷赵慎接道,又说起自家儿子在镇上开的私塾。

  确实是两个书生无疑。

  俞老头笑着说:“早就听说镇上赵家私塾经营五代的好名声,我大孙子和三孙子就在你们家私塾读书。今年大孙子升了甲班,三孙子升了丙班。”

  “这可真巧啊!”赵慎笑着说,“你小孙女字写的不错,想来两位贤孙也是好读书的。”

  “一般般吧!认个字。”俞老头摆摆手,一脸的自豪。

  马三面收拾好厨房,见三个老头还在门口,晒太阳,吹着风,闲聊。

  俞荷抱个碗,小口小口吃饭,麻辣豆腐辣的她吸哈吸哈,还吃的一口接一口。

  “俞荷,叫你爷进来吃饭,我们要回去了。”马三面端起碗,开始吃。

  俞荷抱着阿爷的碗筷,小跑着给俞老头递到手里,说:“阿爷,吃饭!”

  又麻溜跑回来继续吃。

  吃过饭收拾好,大家都回去了。

  李二娘把外面的牛皮罩衣脱了,露出干净的衣服上杂货铺二楼休息,陪俞荷看店。

  二楼做了顶棚,四扇窗贴了透光的棉纸,靠窗户放一张两米的床,一个桌子,一个松木的矮柜,地板是硬木做的楼板。

  李二娘累也睡不着,盖着被子躺了半个时辰,就起来拿着针线开始做针线,今年给大小都换新棉衣,还有棉被,这床暖和的她都有点爬不起来。

  “俞荷,没人了我们早点回去吧!”缝好一只袖子,李二娘揉揉脖子,该回去准备晚饭了。

  “大哥和三哥说和我们一起回去。”俞荷声音清脆道。

  来了两个买盐和酱油的妇人,俞荷给她们称盐打酱油。

  她做的酱油一斤8文,比街上卖的便宜1文,附近摆摊的人家都会买,也有住在船上的人试探着买了一两次,后面又来买的,码头上一天到晚的都有人。

  也有卖鱼获的,家里会下网,一般不会买,菜自己地里也有,都是新鲜应季蔬菜。

  “俞荷,回去了!”

  听有人叫,俞荷出门来看,是张氏,她也在码头摆摊,一般傍晚才回去,他们家船大来回都走水路。

  “张阿奶,我们还要等一会儿,你们都卖完了吗?”

  族长没来,俞成新的三叔俞有森夫妻和张氏一起摆摊。

  “卖完了。今天人多,有人收鱼和鸭子。”附近的乡邻都把货送到码头来。

  “顺水而下走一二百多里就是安城,听说那是个二十万人的大城,他们把鸭子和鱼贩到安城去卖。我得赶紧回去给村里人说,让他们把家里的鸭子卖了!”

  “就是,冬天鸭子太能吃,养着划不来!”俞荷笑着附和,村里人不好意思把鸭子卖给自家,一来都是亲房,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好要价,卖便宜卖贵也觉得便宜了,二来也有张氏的意思。

  俞有森护送母亲和妻子上船,解开拴船的绳索,张氏和三儿媳妇坐进船舱,目光还直直的看着岸边俞荷家的房子。

  “他们家生意真好。”张氏捏捏自己发胀的腿,“听俞秀花说,她家咸鸭蛋的法子是俞荷书上学的,真有教人茶饭的书吗?”

  俞有森的妻子齐环子摇了摇头,她不知道,俞荷家办酒席公婆去吃的席,她只听旁人说味道很好,但怎么个好法,好到什么程度,她一概不知。

  张氏对沉默寡言的这个三儿媳自来不喜,见她不说话,心里默默地生起气来。她要挣钱盖一个比马三面家更阔绰大气的四合院。

  齐环子看着生气板着脸的婆婆,怯生生的看着丈夫,俞有森轻轻摇头,她才放松了一些。

  俞荷等了一会儿,成文和成义小跑着回来,李二娘连忙收拾包袱装进背篓,四个人放好窗板和门板,最后上锁。

  “大哥,三哥,你们去过安城吗?”俞荷奔奔跳跳边走边问。

  “你爷和你爹年轻的时候去过。” 李二娘笑着说,“回去问问你阿爷,你怎么问起安城?”

  “没什么,就好奇。”

  俞有钱也知道码头有人收鸭子和大鱼的事,每年小雪后都会有人来收,今年来的早了些。

  “阿爷,明天我陪你去打鱼,我们做点腌鱼冬天吃。”

  说干就干,爷孙俩半夜起床,俞荷做了两碗鸡蛋汤泡馍,成武追着两人一人一碗热米皮,帮忙把蓑衣和船抬到村口码头。

  “二哥,快回去睡会

  吧,时间还早呢!”

  俞老头抻着船渐行渐远。

  成武才小跑着回去。

  “阿爷,起雾了,好大的雾!”俞荷紧张看着面前突然出现的大雾,眼前即是有灯也什么都看不见,他们才出了村没多远,这会儿前后都不着边儿。

  “怕什么,忘了我会凫水啊。等明年夏天你也要学会凫水!”

  俞老头就这样把船停在水中央,这附近他熟,水底下有什么石头他哪个没摸过,只是这大雾好生奇怪,以不变应万变方为上策。

  拉开渔网撒下去,裹上厚厚的蓑衣戴好斗笠,爷孙俩看着眼前白茫茫的大雾,坐等太阳。

  “俞荷,要不要钓鱼?”俞老头拿出一根细细的线,绑上烟袋里取出来的鱼钩,轻轻的往水里一抛。

  “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俞荷,这时候不要慌也不要怕,且看阿爷给你钓大鱼!”

  须臾,只听水面哗啦啦作响,有大鱼上钩了!

第72章

  爷孙俩在船上等了两个时辰。

  天,终于亮了,围着他们的大雾仿佛瞬间被阳光冲散。

  露出平静的江面,四周,虫鸣鸟叫,乍现。

  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俞荷有一种见生见死,死去活来的感觉。

  淡定的俞老头一边拉网,一边笑着说:“下次出来,我们带上锅和小泥炉,再带点炭,煮鱼吃。渔网挺重,看来今天的收获不错。”

  一共网到七八条大草鱼,一条最大的金色鲤鱼尤其显眼,网底还有半盆巴掌大的小鱼。

  俞老头和俞荷说:“金鲤鱼越过龙门,就能成龙,自有广大神通。我们放了它!”

  “阿爷,都放了吧,我们买鱼吃。”俞荷压根不敢吃这些鱼。

  “那不行。”俞老头笑着把金鲤鱼放走,把大草鱼用草绳穿好,捆好渔网。

  “回了,回了!”

  船儿一动,就见成人手臂长的金鲤鱼在水中几个摆尾,不见了踪影。

  今天这奇异的见闻,有什么寓意?

  两个人回到家,家里上学的都去上学,摆摊也出摊了。

  留在家里等人的马三面,一面骂一老一少逞能,一面心疼忙着给他们烧葱姜红糖水驱寒。

  “你个老东西,你几岁上就水里来水里去,都五十了,还不安分!你还敢半夜三更去捕鱼,那时候阴气寒气最胜,你个老东西,你自己不知道吗?”马三面劈头盖脸一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