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郎 第264章

作者:海青拿天鹅 标签: 宫廷侯爵 青梅竹马 古代言情

  行长“啧啧”感叹:“还是李长史有心,知道惦记弟兄们。”

  老陈道:“这还用说,这羊还是李长史亲自出钱买的……”

  马车走起来,后面他们再说什么,便听不到了。

  我收回目光,只觉好奇,问公子:“李长史?可就是北军中候长史李琇?”

  公子看那边一眼,边驾着马车边道:“应当是。”

  我了然。

  李琇其人,我听说过。自文皇帝的时候起,李琇就在北军中担任长史。此人有三大优点,一是熟悉事务,二是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因此,从文皇帝到现在,虽然掌权者的人头落了一次又一次,北军中候换了一茬又一茬,李琇也仍然留任不变,可谓传奇。而更为有意思的是,此人虽媚上但不欺下,不但得上头喜欢,在北军之中人缘颇好。

  “我从前在桓府听人说起此人的时候,他是长史,如今仍是长史?”我问。

  公子道:“这也无法。往上的将官皆非富即贵,他出身微末,亦无奇功,做到长史已是难得。”

  确是此理。我颔首。

  东平王已经在调兵,我和公子都明白时局紧迫,不再有一路悠游的心思。出了司州之后便是豫州,此地道路上的匪患据说比三年前更甚,我等这般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小户人家,乃是杀人越货的首选。数月前,我从淮南去邺城找公子的时候,为免麻烦,一路与商旅结伴而行。

  我和公子商议了一番,在出司州之前,在一处市中将牛车和马车重新换成马匹。我则穿回男装,与众人一道佩上刀剑,气势汹汹地继续上路。恶人怕恶人,土匪的生存之道乃是恃强凌弱,看着手上有兵器来者不善的人,都要掂量掂量。

  但出乎意料,一路上莫说土匪,便是来往行人也显得自在得很,路过一些荒山野地之时,竟能看到些行商独自走在路上,而非先前那般大队结伴。

  我心中疑惑不已,在一处茶铺歇脚时,向店主人打听缘由。

  “郎君不曾听说么?”那店主人道,“如今豫西的土匪,不是投了夏侯大王帐下,就是被夏侯大王的人清剿干净了。夏侯大王还放出话来,说颍川、襄城、汝南皆其管辖之地,但凡有人敢在三郡之内劫掠,他定不饶恕。”

  我听着,不禁讶然。我上次出来的时候,夏侯衷还自称将军,如今竟称起了王来。

  “哦?”公子在一旁听着,饶有兴味,“三郡如何算他管辖之地?莫非这三郡无官府?”

  “官府?”店主人笑了笑,“这位郎君,听口音是雒阳人士?”

  “正是。”

  “郎君不知晓也难怪,不过郎君可曾听说半年前汝南王征讨夏侯大王之事?”

  “听说过。”

  “这便是了。”店主人道,“汝南王大败之后,夏侯大王的声势乃是水涨船高。原本官府的人见了他是喊打喊杀,如今却是不敢提了。不但不敢提,夏侯大王的人过来讨要粮草钱财,官府士绅皆双手奉上,全然不敢说半个不字。这般情势,官府倒像是给他管事,这三郡岂非就是他管辖之地?”

  公子看着他,颇有些好奇之色:“以足下之见,这夏侯衷算是匪类还是官家?”

  店主人道:“匪类自是匪类,不过我等小民平日为生计奔波,官不官匪不匪无甚紧要。”说罢,他示意公子看旁边几席歇脚的行人,道,“郎君且看这些人,不是去各处探亲就是去做生意的,放在半年前,谁人敢无人结伴便大包小包走在路上?就连小店这堪堪够糊口的生意,从前也不知被贼人抢了几回。若非夏侯大王,我等如今还日日担惊受怕,郎君却说这夏侯大王是匪类还是官家?”

  公子闻言,笑了笑:“此言甚是有理。”

  没多久,店主人招呼客人去了。公子神色感慨,对我道:“这夏侯衷,看来倒是个能人。”

  我说:“你也觉得他并非匪类?”

  公子道:“你可还记得我等三年前从淮南回来,一路上亦有不少人谈起夏侯衷,皆称道之辞。民人不但无惧,反称之为王,可见心有所向,何谓匪类?”

  我看着他,有些诧异:“你莫非想结交?”

  “可结交最好。”公子道,“豫南三郡不久即为要冲之地,无论何人,欲入主中原,必与夏侯衷打交道。”

  我想了想:“如此,各路诸侯可并非汝南王那般无用之人,夏侯衷要想活下来,只怕艰难。”

  公子沉吟,微微颔首,没有说下去。

  大长公主没有让我失望。

  五日后,我们在陈县郊外一家驿馆里落脚的时候,正将马牵到马厩里,外面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看去,只见是个使者,看得出来赶得甚急,大冬天里都出了一头的汗。

  他来到驿馆,就催促馆人换马,好继续赶路。

  馆人似乎与他熟识,一边差着手下去换好马来,一边端上水给他解渴,道:“都快要到黄昏了,不若歇一夜,明日再送信不迟。”

  那使者一摆手,道:“不可歇,我须得在城门落锁前入城报信,眼见着便要到了,这马偏偏跑伤了!”

  馆人讶然:“何事这般要紧?”

  “啧,大事。”那使者说着,压低声音。

  我装作给马的水槽里添水,提着桶经过二人身边,从那使者的口中隐约听到“东平王”之类的字眼。不过那使者甚是警觉,见有人经过,即又拉着馆人到一边去,继续低声嘀咕。

  我偷眼瞅了瞅馆人的神色,只见他目瞪口呆,惊诧不已。

  心中有了主意,我没有耽搁,朝公子使个眼色,招呼两个侍从离开了马厩。

  “可惜听得不过只言片语,不知详细如何。”到了房中,公子皱眉道。

  我说:“我倒是有一策。”

  “何策?”公子忙问道。

  我看向褚义:“你是豫州人?”

  褚义不明所以,答道:“正是。”

  “酒量如何?”

  褚义笑笑:“尚可。”

  程亮在旁边插嘴道:“甚尚可,都督身边的十几个弟兄,数他最能喝。”

  我颔首,拿出些钱来,递给他:“今夜你去买些好酒,与那馆人叙叙旧。”

  “叙旧?”褚义一脸愕然,“如何叙?”

  “便说你一年前也来过这驿馆,如今故地重游,看他面熟,便请他饮酒。”

  褚义仍有些为难,看看公子,又看看我:“可我与他叙何事?”

  “不必叙何事,你便说说你甚想念家乡,此番是回去探亲的。可妻子都在雒阳,只好快些完事便回雒阳去。”我说,“切记,先客套些乡人之情,喝上两杯之后再说这些。”

  褚义露出些了然之色。

  公子道:“你怎知那馆人爱饮酒?他若是不说怎么办?”

  我说:“自是知晓。今日你与那馆人说话时,可闻得他说话时带着一股酒气?未饮酒之时也能闻得,可见是个酒鬼。至于说不说,由不得他。”

  “怎讲?”公子问。

  我将药瓶拿出来,分出一丁点药粉,用纸包好,交给褚义。

  “此物,你下到他的酒壶里去,不到片刻便可有醉酒之效。你问他,定知无不言。”

  褚义颇有些好奇之色,应下,将药粉收好。

  夜里,那馆人还在堂上的时候,褚义故意到堂上去,大方地把钱拿出来,让馆人给他拿两壶好酒来。那馆人见了钱,即殷勤地请他坐下,自去取了酒。而后,褚义说无人共饮无趣,请馆人留下与他小酌。那馆人果然留了下来,陪褚义饮酒。

  半个时辰之后,褚义急匆匆地回来,目光兴奋:“那馆人果然都说了!雒阳确实出了大事,就在三日前,东平王被赵王所杀,如今雒阳已是乱成了一团!”

第250章 使者(下)

  我和公子闻言,俱是一振。

  “具体如何, 他可说了?”公子即刻问道。

  “说了。”褚义道, “三日前, 赵王以宗正之名, 召集雒阳宗室,到宗庙中祭拜先帝。东平王本不欲去,可赵王亲自登门, 劝他同往, 好安宗室之心。东平王为赵王言语所动,便往宗庙去了。不料赵王早已安排了数百甲士潜伏庙中, 东平王一到, 即将东平王一干人等拿下, 以太皇太后诏书数其弑君等罪,将东平王当场枭首。”

  “而后呢?”我问, “东平王不是调了兵马去雒阳?”

  褚义喝一口水, 道:“调是调了, 足有万人,且就驻在了雒阳。事出之后,东平国兵马随即攻宗庙, 东平王世子为北军中候, 亦率兵与东平国兵马合攻。可他还未出大营,就被长史李琇所杀。而后, 其安插在北军中的党羽也被清除殆尽。北军在营中坚守不出, 而赵王和太原王、范阳王、常山王、济南王、河间王联手, 组成十万大军,突然从北门而入,反将东平国兵马合围。东平王长史张弥之奋战一夜后,领着兵马冲出雒阳。”

  我听得这话,惊异不已:“十万大军?”

  褚义道:“号称十万,实际大约不足,但数万总有。”

  公子皱眉:“如此说来,东平国兵马并未收拾干净?”

  “正是。”褚义道,“那馆人说,东平王府上下都被杀了个遍,王后王孙身首异处,只有二王子司马敛和张弥之一道逃了出去,不知所踪。”

  公子道:“而后呢?”

  “而后赵王摄政,如今雒阳亦为赵国兵马占据。”褚义道,“那使者便是奉朝廷之命,到陈县去给豫州刺史送达文告。”

  “新君之事,那馆人可曾提及?”我问。

  “不曾。”褚义道,“只说是赵王摄政。”

  我和公子对视一眼,各不言语。

  待程亮和褚义二人退出去之后,公子道:“不想东平王倒得这般快。”

  我说:“与东平王和张弥之相较,赵王更为紧要。”

  “张弥之和二王子逃出雒阳,必是回了东平国。”公子坐在榻上,手指在凭几上轻轻敲了一下,“赵王等人有十万兵马,就算只发一半攻打东平国,只怕那点残兵也抵挡不过一个月。若得胜归来,只怕赵王麻烦才刚刚开始。太原王、范阳王这几个,皆不是好相与之辈,若牵扯到论功之事,只怕又是一场大乱在即。”

  他说罢,轻叹一口气,看向我。

  “霓生,”他说,“你可还记得当年遮胡关大捷之后,我就问过莫,若万一璇玑先生的谶言成真,那么雒阳和中原是否也会变成遮胡关和石燕城那般的杀戮之地。”

  我颔首:“记得。”

  “我那时立志要做拔萃之人,原想大权在握可止动荡,但风云之变,全然不由人愿。”公子苦笑,“如今,这谶言只怕就要成真了。”

  我知道他又动了恻隐之心,无奈道:“元初,天下之弊乃在膏肓,早晚要乱,你那时亦已经知晓此理。”

  公子颔首,没有说话。

  我想起一事,往四下里看了看,见角落的案上有纸笔,走过去。

  公子讶然,道:“你要做甚?”

  “给秦王写信。”我说,“张弥之并非无能之辈,不会坐以待毙。赵王等人的大军攻来之前,他必寻找庇护,首选乃是秦王。”

  公子了然,道:“你欲秦王如何?”

  “自是推拒。”我说,“最好的办法,便是继续装病,装得越重越好。一来可将张弥之拒之门外,二来可教中原诸侯放心内斗,一石二鸟。”

  公子却道:“霓生,我以为以秦王之智,不须你提醒,他也必不理会张弥之。且不说他参与无益,董贵嫔如今还在雒阳,被赵王捏在手中,秦王就算不在乎董贵嫔性命,也要在乎孝子之名。”

  我笑而摇头:“就算秦王什么都知晓,此信我也非寄不可。我是他帐下谋士,这般大事,无论如何都须有所表态。”

  公子颔首,少顷,道:“秦王耳目众多,我不曾回凉州之事,恐怕他已经知悉。”

  我说:“那有何妨。你与秦王乃是结盟,并非臣属,你去何处他由不得你。且只要你行事于他有利,他必不会发难。”

  “哦?”公子颇有些兴趣,“依你所言,我如今行事于他有利么?”

上一篇:美人如虎

下一篇:本宫娇贵又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