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华尔街 第56章

作者:岐茶 标签: 英美衍生 西方罗曼 历史衍生 职场商战 万人迷 BG同人

维克托:......

他感到很挫败,如果不是这两个人确实很有用,他绝对不要同他们合作。

“你要是真想做公益,”海莉说,“就应该现在回美国。”

“那怎么可能?这根本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毫无联系。”

海莉没有说话,她登上台阶最后一层,转身,半眯起眼睛遥遥望过湄南河对面。

好几辆吊机正忙不迭地建一栋有一栋高楼,这些半成品林立在河岸,雄伟而壮观。

“海莉的意思是,你如果真的想要做点好事,就不要试图在全球各地找投机的机会。”怀特含笑收了伞,“莱特什么时候到?”

莱特是与他们同行考察的经济学家,同时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智库专家,是亚洲经济研究方面的顶尖学者,正是他做中间人,为他们一行引荐东南亚诸国中央银行高层。

“今天晚上,他从香港飞过来。”维克托说,“我们可以先去睡觉,明天再开始工作。”

尽管这一趟乘坐的是加西亚的私人飞机,从纽约到曼谷依然是段长距离旅程,海莉也想休息,便没有提出异议。

她住的是行政套间,有一个宽敞的阳台,正对花园和湄南河。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产业,在沿河建筑都按上了花花绿绿的彩灯,河上游轮同样如此,大小船只来往络绎不绝,人声鼎沸直直穿过河岸。

海莉在阳台边看边擦她拿一头湿发,不多时,听到门口传来敲门声。

她没有立刻回头,第一时间是低头看手机。

短信箱里果然躺着一条刚发来不久的信息。

湄南河上灯火浮动,水波摇曳着热带地区独有的燥热和湿闷。海莉单手拢着湿发扎起来,水珠顺着锁骨滑入浴袍的领口,风带着热意扑面而来,她低头看了一眼脚踝上的水痕,这才慢悠悠地转身去开门。

小加西亚先生靠在门框上,一只手插着裤袋,衬衫袖子卷起,露出紧实的前臂。

低头看见海莉只穿着浴袍,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垂下眸,掩盖住眼底的暗色。

他的眸子黝黑,相对于金发碧眼的斯拉夫人,更贴近亚洲人的长相,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我是想来找你说明天的事情。”他低声道。

“进来说。”海莉歪了歪头,把门往外推了几寸。

怀特加西亚弯了弯嘴角,跟在她身后走了进去。

“怎么了?”

“没什么。”怀特说。

本来是些事要和她说,但现在没有了。

阳台门敞开着,带着潮湿的热,空气里浮动淡淡的兰花香味。

“有事说事。”海莉顿时皱眉。

她一旦露出这个表情这样的语气,就是极其不耐烦的表现。怀特咳嗽一声,强行压下旖旎的心思,问:“我是......想问如果你确认了泰铢溢价,就真的打算跟维克托施瓦茨一起做空泰铢?”

海莉挑眉,换了条干毛巾擦拭湿发,慢慢道:“你什么意思?你不想?这可不像你......”她说,“明知道可以挣钱,却不挣。”

“维克托做空英镑的时候,你还在MIT。”怀特皱了皱眉,“你可能不明白他的行为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我不能确定再来一次的话,引发的负面舆论是否能抵消掉我们从中赚到的钱。”

“那你会放弃?”海莉忽然反问。

怀特沉默了一会:“不会。”

海莉顿时笑了起来。

作为交易者,她理解怀特的纠结,她同样为此而感到矛盾。赚到了一些钱后,他们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的名声,谁都不想变得臭名昭著,就像乔治霍尔,全球各地都飘荡着批判他的言论,人们说他是恶魔,是吸血鬼,认为他造成了欧盟经济危机,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

金属和货币不同,做空金属成功不会产生那样巨大且严重的后果。货币确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一旦货币体系崩溃,国家经济也随之崩盘。

但这也不意味着对冲基金经理们会因为强烈的自责而放弃做空。

“你不能什么都想要,怀特。”她走近他,那股香味愈发浓烈。海莉与他之间只隔着一步的距离的时候停下来,热带的夜风从敞开的阳台门口吹进来,潮湿的树影摇曳。浴袍松松垮垮挂在肩头,领口向下坠了一寸,露出锁骨和一小段胸骨轮廓。

怀特终于低下头,眼神烧灼般落在她锁骨与浴袍之间的那一点水痕上。

“我这个时候不想谈这个话题了。”他说。

“随便你。”海莉说,她倾身过去。

她碰了碰小加西亚先生的手臂,嗯,手感很不错,肌肉紧绷、滚烫,在她手指下倏然颤动,肉与骨在贴合间缓慢而有力地碰撞出节奏。

海莉很喜欢怀特加西亚,她喜欢这些看上去不近人情,似高岭之花一样的男人,玩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比天生热情似火更多一分畅快。

**

清晨,阳光照在金色佛塔的边角,河水闪着浅绿的光。

中央银行副行长维差南坐在办公室里,双肘支在光滑的柚木书桌上,手指交叠抵住额头,额角浮出湿润细汗。

就在一个月前,本土一家规模颇大的银行破产了。

这和国际预期不符合,也就是在一年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曼谷考察时,还信心满满地告诉他,形式一切向好。

IMF的判断并非凭空捏造。

在此之前,当地的经济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长,1985-1996年GDP年均增速超过9%,即便遭遇墨西哥危机的冲击,作为新兴国家中强大的一极,东亚四小龙也并未出现明显的问题。IMF认为凭借十年来的积累,东南亚明星国家不会成为第二个墨西哥。

但就在去年,一切急转直下。

不仅债务出现了激增,赤字也迅速扩大。随后,一家规模巨大的银行因为贷款暴雷而破产,就像是点燃了地雷引线一样,源源不断的问题涌现,财政资金也开始枯竭。

维差南正面对自己职场生涯中最大的危机。

自1982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便回到曼谷,先后任职于曼谷银行、暹罗商业银行及THA中央银行。在货币管理和资本流动监管方面,他是整个亚洲最受推崇的专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正是在他的倡导与推动下,THA逐步放宽外汇管制,允许资本项目更为自由地流动,并在区域合作中积极鼓吹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他推崇一种特殊的汇率制度,即泰铢的涨跌挂钩美元,从1984年开始,两种货币的兑换维持在25:1的上下。

美元升值,泰铢就跟着升值,美元贬值,泰铢也跟着贬值。这种“笨蛋”办法,顺利保持住了出口竞争力与海外资本吸引力的相对平衡。

在整个亚洲,都这被认为是最稳妥的货币政策之一,国家因此获得了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维差南受到了数不尽赞赏和荣誉,很快,等现任央行行长退休,他便会上位成为新任央行行长。

可现在,一切都不太对。

维差南缓缓起身,走向窗边,窗外是曼谷的清晨,佛塔金顶在阳光下闪烁,他的心情并没有因为这佛性十足的风景而改善半点。

秘书轻轻敲门,低声说:“专家们到了。”

“请他们到会议室。”维差南回头,“我马上就到。”

美国的专家团队的到来,是维差南最后的希望。

第65章 嗜血大鳄

【那是我职场生涯里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1997年,THA金融体系濒临崩溃。谁能想到,十多年的辉煌,会在短短几个月内,被外资撤离、货币贬值和系统性恐慌击垮?而我,维差南,作为中央银行副行长,正身处风暴中心。

我从不否认过去的选择。自1978年从哈佛毕业归国以来,我一直相信,亚洲必须走向市场化,必须学会在资本全球化的浪潮中自我调节。事实证明,它确实带来了资本的狂潮、投资的繁荣与房地产的奇迹。我们的人均GDP翻了几番,通胀稳定,外汇储备攀升。

但1997年教会了我另一个道理——

我们无法控制投资者的情绪,正如我们无法控制季风。我曾在深夜翻看旧笔记,在80年代的某一页,我写过:“市场是一条蛇,温顺时是工具,发怒时则反咬设计者一口。”我那时还年轻,写下这话时并不真正理解它的分量。

还有一件事让我后悔终生,我在1996年末会见了自纽约而来的三位‘专家’,他们的名字我不能说得太具体,其中两位已经成为如今华尔街领袖级人物。但当时我不完全清楚这件事,我以为他们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在那一年末的闭门会谈里,我向他们透露了目前的制度存在的困难和阻碍,这个信号被他们中的人听到,并意识到我们已是强弩之末。

在他们离开曼谷以后,国际资本很快对泰铢发起进攻。

再后来的一切,完全超出了我的控制。

——《一个央行人的自述》维差南】

上午8:30分,维差南在会议室见到了美国专家团队,领头的莱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层。

维差南向他们申请了10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以缓解外汇储备告急和财政资金枯竭的双重压力。三个月过去,除了技术性评估会议、流程审查、承诺清单,至今没有一分钱到账。

他越是着急,态度就越是克制而恭敬。

这群人里,有一个人的面孔让他印象尤深。

海莉卡拉季奇,很年轻也很漂亮,像好莱坞的女明星,一开始维差南还以为她是几位男士的女秘书,直到莱特介绍她毕业于MIT,是金融工具应用方面的顶尖专家,同样,在衍生品建模和资本流动分析方面有极深的造诣,维差南才对她改观。

他们很快进入正题,对方一直在询问他一些情况,关于资本项目、外汇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几个问题,维差南一一回答,而在一开始,那个女孩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我们上半年已经经历好几家银行破产了。”维差南苦笑。

“原因呢?”维克托施瓦茨问。

“因为有太多不良贷款。”

“具体集中在哪一类?”

“房地产开发贷。”

“为什么?”

“过去几年,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放贷规模很大,市场繁荣,地价飙升,人们都相信地价还能继续涨......”维差南不需要翻译,他有着一口标准的美式英文,而他这样的海归留学派在THA央行有很多,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个国家中央银行的技术能力并不亚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但很多企业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现金流全靠预售支撑。这两年美元一直加息,外资撤离,需求放缓,所以情况恶化了一些。”他说这些,是想告诉莱特应该尽快给予他们资金支持,不要再拖拖拉拉。

“这是主要原因吗?”海莉突然开口,声音柔和,“您确定这是主要原因?先生?”

这是维差南第一次听到海莉说话,他下意识地一愣。他注意到当她开口的时候,其余人都沉默了下来,她的问询变成最重要、最关键的那一环。

“我认为是。”他迟疑着说。

“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海莉说,“您有没有试图干预银行的信贷行为?例如,约束对地产企业的过度放贷?”

“我...”维差南以为海莉在指责他的无能,辩解道,“不是我不想作为,地产建设让我们的经济腾飞......”

作为专业的经济学家和政客,维差南很懂得如何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当THA宣布对外开放,外资大规模涌入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最好的发展武器。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就比如修建一条长达300公里的铁路,单公里投资约1亿元,铁路造价300亿元,每亿元投入能够带动100人就业,带动水泥、钢铁、机械、电缆、运输、中小建材等上下游产值500亿元,基建乘数一般为1.5–1.8倍,于是一条铁路可以拉动约450–540亿元的GDP,通车后年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那么年消费将增加15亿元/年。

房地产也是同样的道理。

引导资金大量流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地产建设,可以推动GDP像火箭一样飞窜升天,整个过程是那样的炫耀夺目,这也是维差南年仅四十岁就已经坐到了这个位置上的原因。

而现在,这个女孩竟然质问他。

“您认为这是问题的根本?不良贷款。”海莉挑了挑眉,她这个动作在维差南看来是讥诮的表现。

她能懂什么?毫无经验的理论派。维差南心里恼怒地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