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 第79章

作者:映在月光里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齐佑在信中说到了办学堂的事情,北地的学堂与顺义一样,同样叫做觉罗氏兄弟学堂。

  顺义的学堂办得很好,福全前两天还写折子回来禀报, 有学生改进了林大牛的肥料方子, 做出了更好的配方。

  用过新改进肥料那片地的庄稼, 比旁边用同样种子, 同样栽种的水稻,高了近五十斤左右的收成。

  五十斤看似小数目, 畅春园也种了御稻, 康熙深知别说增产五十斤,就是十斤都难。

  仅仅这一点,康熙就觉着,这个学堂办对了。

  粮食自来就是康熙的一块心病,忆及齐佑上次写信来, 让他广泛推广种植番薯与洋芋的事情, 唤来梁九功,问道:“庄子的洋芋与番薯收成如何?”

  梁九功答了产量, “番薯结得很好,洋芋要差上一些。奴才听说太子爷与大阿哥他们都喜欢吃洋芋, 尤其是十四阿哥最喜欢。皇上赐了些洋芋给德主子,十四阿哥吃了念念不忘。德主子怕他吃多了积食,拦着他不让多吃, 十四阿哥没吃尽兴,说是明年自己也要去种呢。”

  十四阿哥先来挑嘴, 康熙听得一愣, 片刻后说道:“等下让御膳房做两份呈上来, 蒸熟了就好,不用加别的佐料。”

  梁九功领旨正要退下,康熙又吩咐道:“去将太子叫来,唔,正好快下学,老大老三老四老五......老八也叫上吧.....算了,几个大的都一起叫来。”

  没一阵,从太子到十四阿哥,除了齐佑之外,康熙的儿子们都一齐聚在了东暖阁。

  本还算宽敞的屋子,人一多,热闹是热闹了,就是显得有些拥挤。

  康熙扫过眼前的儿子们,心里还是颇为自得,多子多福,谁都不会嫌弃儿子多。

  除了长大之后开府,给宅子庄子银子,要给他们娶亲的时候。

  康熙暗自埋冤着几个大的是讨债鬼,心道还是小的好,眼神慈爱,在十三阿哥与十四阿哥两兄弟身上停留,问道:“你们书可念好了?”

  十三阿哥与十四阿哥都瑟缩了下,他们最怕康熙检查功课。不是他们学得不好,而是康熙的要求太严格。

  以前他们小,没与齐佑一起上过学。再加上他常年在外,与他们这些年纪小的兄弟基本没见过两次面,他们不知道当年上书房具体的情形。

  不过,齐佑虽不在,却处处有他留下的影响。

  比如,康熙检查功课的标准,都是按照齐佑的标准来。他们就算再拼,实在无法与其相比,很难得到一句康熙的夸赞。

  太子与大阿哥几个年长的,听到康熙问起功课,都不禁同情地看向十三十四。

  所幸他们都长大了,虽说空着的时候仍然要读书,还是领旨办差的时候多,康熙已不再过问他们的学习。

  十三迟疑了下,有所保留答道:“回汗阿玛,我在学堂有好好念书。”

  十四阿哥忙紧跟着答道:“汗阿玛,我与十三哥一样,都很听先生的话,背书还得了先生夸赞。”

  康熙看到两人紧张的模样,到底没再多问,转头问太子:“你喜欢吃洋芋?”

  太子愣了下,脑子下意识飞快转动,思索着康熙问这句话的意思。

  琢磨了一阵,太子谨慎地答道:“洋芋吃起来虽香软可口,只汗阿玛经常教我们,万事皆要节制,切记贪口腹之欲,我并未多吃。”

  康熙见太子回答得滴水不漏,唔了声,心里失望,神色却不显,和颜悦色再去问十四:“听说你去闹你额涅了,那洋芋就那么好吃?”

  十四向来得宠,在康熙面前也没什么隐瞒,当即一口答道:“好吃,无论蒸烤煮炒,我都喜欢吃。”

  康熙因着太子回话带来的不满消散了些,不禁瞪了十四一眼,说道:“喜欢吃也不能过度,过......”

  话到嘴边凝滞住,他先前嫌弃太子的回话,造成如此的局面,还不是因为他一贯的教导。

  康熙气闷了会,话锋一转,说道:“等下让你吃个够,吃腻之后,你就再也不要吃了。”

  十四顿时欢呼起来,连连谢恩:“多谢汗阿玛!”

  康熙被十四逗笑了,眼神在几个大的身上扫过,说道:“老七说洋芋与米面一样,能当做饭吃。既然你们想种,明年多少都种些吧。”

  几人一起应是,康熙沉吟了下,说道:“老七说,洋芋要经常换着地种,包括番薯在内,他建议在云贵等地试着栽种,你们可有什么想法?”

  难得一直沉默的大阿哥说道:“七弟向来有经验,他的建议应当不会有错。既然能当做饭吃,小麦与稻子收成不好的时候,如果洋芋番薯能有收成,也能拿来填填肚皮。”

  太子余光斜过大阿哥,说道:“汗阿玛,如果让百姓种洋芋与番薯,可要如常收取他们的赋税?”

  三阿哥附和着太子说道:“太子爷考虑得周到,赋税可不能少。既然种洋芋与番薯,就得与以前一样收税。”

  四阿哥沉吟了下,想了想没有做声。

  五阿哥向来不爱多话,只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九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亦如此,这时八阿哥站了出来,说道:“那赋税究竟该如何收取呢?毕竟作物不同,按照以前的夏秋赋税收取,也不大合适。”

  大阿哥顿时急了,说道:“只稍微种一些,又没让他们将地都拿去种了。哪能成天念着赋税赋税,赋税是得收,可让百姓能吃饱,多些力气种地,收到的赋税岂不是更多?”

  太子脸色变了变,垂下眼眸,掩去了眸中的恼怒。

  这些年大阿哥与他愈发不对付,只要他说东,大阿哥定会说西。偏偏康熙视而不见,总是在其中和稀泥。

  想到这里,太子在椅子里轻微动了动,有点儿坐不住了。

  康熙神色平静,看似在思考他们的回答,脑中却不由自主想起了齐佑。

  齐佑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但也不能尽说胡话,问东答西,为了反对而反对,得有理有据。

  同意耕种与不同意耕种,都该有具体的措施。

  比如齐佑给给康熙写回来的信,详细记录了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大清天下田亩,以及能收到的粮食赋税。

  如果仅在云南一地,耕地拿出百分之一来种番薯与洋芋,能收成多少,朝廷会少收多少的赋税。

  百分之一的土地,实际损失的赋税,并不值得一提。

  种地看天吃饭,干旱水灾虫灾等各种灾害比比皆是,天下总有地方粮食欠收,康熙不知道免了多少次百姓的赋税。

  靠着免赋还不够,有时候还需要朝廷开仓赈济,还不如直接让他们试种新作物,解决温饱问题。

  这笔帐一算,最后反而给朝廷减轻了负担。

  眼前的几人,他们不是不聪明,学习功课样样拔尖,提出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只康熙还是感到不大舒服。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他们只想着怎样反驳对方,却没人拿出具体的措施。

  康熙顿觉意兴阑珊,没心情再讨论此事,干脆道:“先到这里吧,梁九功,传膳。”

  几兄弟都知道康熙不高兴了,连最活泼的十四都不敢再做声。

  食不言寝不语,父子们照着规矩,吃了一顿没滋没味的饭。

  饭后几人告退,康熙背着手,在廊檐下走动着消食。

  京城秋季的夜里,风吹过带来阵阵凉意。天际的弯月,洒下清冷的月光。

  康熙站在那里,定定眺望。

  北地的秋,该已经起霜,甚至得穿棉袄了吧。

  康熙脑中浮现过几个儿子穿着缂丝衣袍,围坐在东暖阁的情形。再想起北地的荒凉,齐佑总是一身旧衫,辛苦操劳,心中难得掠过一丝愧疚。

  *

  齐佑收到康熙的来信,差点儿没惊出一身冷汗。

  果然,康熙准备给他送人来。齐佑无语腹诽,他真不需要康熙的这份关怀,真是一点用都没有,纯粹添乱。

  算了下日子,估计康熙应该收到他的信了。他不知道结果如何,急也无用,只能暂时等待消息。

  康熙再次送来的信走了急递,约莫十天左右就到了齐佑手上,信中将他骂了一通。

  康熙当然没提前给齐佑开府的银子田庄,好在的是,骂归骂,没强行令他成亲,还很大方给了他两千两银子。

  齐佑清楚康熙,康熙也清楚他。他拿到银子不可能是为了自己享乐,或者拿去做别的事情。

  就这么个偏僻的地方,他能干嘛呀!

  两千两银子也不顶数,齐佑开始折腾开源的问题。

  比如先前他想到的黑木耳。

  如今人工种植的黑木耳,深究起来还是纯粹野生,只是将木耳的生长地,弄得离自己家近些而已。

  大规模的种植,得要靠科学技术,先不提菌丝的改进,大棚以及温控这两样就是一大技术难题。

  齐佑也不急,野生的有野生好处,至少卖给内务府时,他可以心安理得要大价钱。

  另外一方面,齐佑打算让百姓自个儿去琢磨研究。反正种好了,赚来的钱都是属于他们自己,不愁他们没动力。

  这边不愁地,修屋还算快,学堂在第二年就建了起来,远比顺义还要宽敞。

  先生就没那么容易找了,在学堂建好之后第三年才陆陆续续赶到。齐佑也不急,这边学生不多,语言也不通,正好这几年先让他们识字学语言。

  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番薯地里施肥之后,获得了丰收。次年小麦种植的产量,差不多与顺义齐平。

  这对齐佑来说是天大的喜讯,百姓们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成天都干劲十足。

  康熙更是龙心大悦,也不骂齐佑成日变着花样送货物回京,从他兜里掏银子了。

  忧愁的是,水稻仍然需要继续攻坚,亩产只有顺义的五成。

  第二年齐佑换了地种洋芋,还是遇到了欠收,只有第一年产量的九成左右。

  而且洋芋还遇到储存难的问题,地窖窖藏的洋芋,到了春季时,至少得坏掉近两成。

  只拿来吃的话,齐佑就不担心,收回来的洋芋早早就可以吃完。要拿来做种的洋芋,必须存到次年地化冻,齐佑就无能为力,只能提前多存一些。

  坏掉的部分,加上欠收,齐佑算了一下,实在是不划算,只能减少种植面积,继续改善品种。

  同时,齐佑还派狼覃军,到京城去拉洋芋种子来换着种。

  换来的洋芋种下去,果然收成好了一点。两地隔得实在太远,路上运来损耗太大,齐佑没别的办法,眼下只能靠着不计成本的方法来育种。

  不知不觉中,齐佑已经在北地呆了近八年。

  这几年弹指一挥间,齐佑颇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风范,不理外间世事,只一头扎进北地的建设中。

  夜里下了一场雨,转瞬就是秋。齐佑早上起来,得高在床榻边放上了厚夹衫,他拿着穿起来,问道:“萨布素已经到了?”

  得高笑着答道:“将军天刚蒙蒙亮时就到了,说是今儿个要亲自迎您去新城。”

  齐佑失笑,说道:“不过与以前顺义那般大小的县城,亏他这般激动。”

  得高手下不停整理着被褥,答道:“哪怕比顺义小,也稀奇得很。不瞒七阿哥,今天是无常城首次开市,奴才也想去看热闹。想当时我们来到这里,到处都是杂草荆棘,谁能料得到,不过几年,凭空拔起了一座城,学堂铺子,什么都不缺!”

  建城是顺势而为。

  半军屯半农开垦荒地,水稻洋芋收成一般般,但小麦与番薯收成却很好,朝廷已经逐渐开始收取赋税。

  百姓手上有了结余,自发形成了集市。像是蒙古各部落,前来卖肉卖奶,换取粮食回去。

  朝廷见到这边的百姓日子好过了起来,果然不肯再赈济。在齐佑的建议下,开辟了一道商道,根据各种不同的货物收取关卡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