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45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赵含章深呼吸一下,将脑海中一连串的骂声都挤出去,沉吟道:“如果我这时候发兵打代国,会不会显得我很不好相处,让人觉得我还没登基就开始征讨藩王?”

  元立问:“陛下是担心西凉和蜀地?”

  赵含章:“还有段氏鲜卑,不过相比这三地,我更怕石勒多想。”

  元立道:“那就让石勒出兵,代王占的代国本就属于幽州治下,或者支持拓跋六修,命他继承代国王位,父死子继,也算安抚了拓跋鲜卑。”

  赵含章:“倒是个和缓的办法。”

  过渡一下未尝不可,但她并不想代国的治理权长久的旁落,既然要出兵,不如趁此一举拿下,也免得将来还要再想办法削藩夺权。

  赵含章瞬间做了决定,“罢了,我不气,这或许是天意使然,不必管外人怎么想了,命人密切注意拓跋猗卢的动向,他只要出兵,立即让北宫纯接应箕澹和卫雄,将那三万户百姓全都迁到并州。”

  “让我们的人去联络拓跋六修,只要他请求朝廷援助,立即命石勒出兵收回代国。”赵含章垂眸道:“你亲自去一趟,拓跋猗卢不能死,尤其不能死在拓跋六修的手上。”

  元立道:“陛下认为拓跋六修能胜拓跋猗卢?”

  赵含章冷笑道:“拓跋猗卢太自大了,他是天纵英才,但他儿子也不差,最关键的是,拓跋六修比他更年轻,也比他更得普通族民的喜爱。”

  元立领命,问道:“中书省和门下省那边……”

  “他们正忙着登基大典的事,等拓跋六修的求援信到了,他们自然会知道的。”

  也就是说,这事她自己决定了,不必再上朝讨论。

  元立明白,这事一放到朝堂,那就有的吵了,且还会影响登基大典。

  恰逢登基之时,应该事事祥瑞才是,出这样的事,预兆可称不上好。

  当然,代郡真的收回时便是另一种舆论了。

  元立便明白,此战至关重要,绝对不能输。

  他领命退下。

  他一走,赵含章便将那些信息收起来锁进暗盒里,冲着北方哼了一声便回屋。

第1281章 大败

  拓跋猗卢这个时候做这么多事,不就是想确定代国的统治权和继承权吗?

  本来她是想过几年再处理这件事,当初留着拓跋六修,特意交好他,是为了防止她这边夺权时北方出现意外。

  但她没想到会这么顺利,小皇帝如此配合,所以她就没想引爆拓跋六修这颗炸弹。

  何况,三年相处下来,她和拓跋猗卢这位义兄没多少感情,和拓跋六修这个便宜侄子却在来往中有了些朋友之谊。

  他讲义气,也愿听劝善待普通的农户和牧民,又钦佩她,她自然也不愿再用他的性命来算计代国。

  所以她一直压着拓跋猗卢请封拓跋比延为世子的公函,她想着,等她登基,有她作为拓跋六修的后盾,拓跋猗卢一定不敢再算计着暗害六修;

  而拓跋六修有她劝戒,也一定不会再跟他爹打得你死我活。

  就算有争斗,也在一定的控制范围之内,到时候代国传到拓跋六修手上,再慢慢由藩国独立治理变成藩王只有镇守之权,而无治理之权。

  她都为代国想好了最好的过渡,甚至可以保拓跋鲜卑一族的王位顺利承继下去,拓跋猗卢非得让她去灭了代国。

  肉都喂到嘴边了,难道还指望着她能挡住诱惑不咬一口吗?

  她这位义兄是把她想得太善良,还是太胆小了?

  以她对这位义兄的了解,多半是后者吧?

  赵含章回屋,正想不惊动傅庭涵,就在外面的榻上睡下,傅庭涵就被推门的嘎吱声吵醒。

  他这会儿是彻底惊醒了,然后发现自己饿了,就出来觅食,“你饿不饿,要不要吃一点?”

  已经躺在榻上的赵含章立即翻身起来,“这个时候有什么吃的?”

  俩人一起摸到茶室。

  茶室的房梁上吊着两个篮子,傅庭涵将篮子放下来,打开看,每个篮子都有两层,一个的底下装着用油炸的鱼,一条鱼只有巴掌那么大,上层则放了几个面饼。

  傅庭涵都拿了出来。

  赵含章放着另一个篮子,上面是一碟点心,下面则是六个圆溜溜的鸡蛋。

  她也全都取出来。

  炉子上温着热水,因为俩人都爱加班,晚上也常喝水,有时熬夜还会喝浓茶,所以茶室会一直温着水。

  傅庭涵将炉子的炭火捅了捅,加了几块炭,让火烧起来以后就往烧开的水壶里放鸡蛋,“你吃几个?”

  “两个吧。”

  “那怎么把六个都取出来了?”

  赵含章:“我以为你要煮荷包蛋……”那她可以吃三个,甚至更多,谁知道他是做水煮蛋啊?

  傅庭涵默默地不说话,烧了一会儿把水壶拿下来,就用钳子夹了面饼开始在炉子上烤,不一会儿就烤出麦香味儿来。

  偏房里的听荷不知道是听到了动静还是闻到了食物的香气,拎着一盏灯笼找过来。

  赵含章听到脚步声,回头看了一眼,冲她挥了挥手,听荷便默默地退下。

  傅庭涵正全神贯注的烤面饼,没有发现她的动静,将烤好的面饼递给她,这才有空问,“是什么地方出事了?”

  “代国,”将代国发生的事和他说了,掐着手指算了算道:“距离登基大典还有十六天的时间,不,天快亮了,还有十五天,也不知道我登基时代国能不能安定,如果不能,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兵代国了。”

  傅庭涵不太能理解,“拓跋六修不是拓跋猗卢的亲生儿子吗?他为什么一定要把拓跋六修往死路上逼?”

  “他们不是正常人,不能以正常人的伦理去推断他们,”赵含章叹息一声道:“但是,超出正常人伦理的行为必遭非议和唾弃,所以我得阻止拓跋六修杀父,不然,他也活不成。”

  拓跋六修要是真如历史上那样杀了拓跋猗卢,即便她同情他,也不能不杀他。

  否则,天下道德会更加崩坏。

  所以,拓跋猗卢可以死在任何一个人手上,就是不能死在拓跋六修的手上。

  “我已经让元立去代国,应该可以劝住拓跋六修。”

  历史上拓跋六修杀拓跋猗卢是因为没有选择,他不杀拓跋猗卢,他的其他势力反应过来就会反攻,拓跋六修只有一座新平城,根本打不过。

  杀了拓跋猗卢,他可以取代父亲。

  但他现在有了赵含章这个第二选择。

  赵含章觉得时间来得及,元立也认为自己赶得及,从洛阳快马到代国,沿途换乘,三天便能到达。

  而从平城出兵新平城就要走一天,这场仗怎么也得打个好几天吧?

  元立想的是,拓跋六修应该可以守城几日,不至于那么早被攻破;

  赵含章想的是,拓跋猗卢应该能支撑几天,不至于那么早就落败。

  谁知,这场战事开始得突然,结束的也很快。

  拓跋六修本来就想出兵,只是被心腹们劝住了,然后去找伍生求邀请函。

  伍生一边派人联系北宫纯,由北宫纯传话给洛阳,一边去打探平城的消息。

  这一打探不要紧,听说平城皇宫巨变,拓跋比延好像死了。

  伍生都能打听到消息,何况拓跋六修?

  他几乎是一收到消息就立即召集众部将,和他们道:“比延死了,父亲一定更不会放过我,他一定会派兵攻打我,我们当提前准备。”

  于是开始挖陷阱,准备粮草,召集兵马,沿途埋伏。

  新平城是一座怎样的城池呢?

  当年拓跋猗卢登上平城郊外的一座高地,看到远处有两座山夹着,中间有一道狭窄的平地,于是说,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是战略要地,于是在那里画了一个圈,命名为新平城,就让拓跋六修去镇守新平城了。

  新平城就在那道狭窄的平地中间。

  从平城出发到新平城,需要渡过一条河,然后就是两座高山,在高山中间就是新平城。

  这两座山限制了新平城的发展,同时,也给了新平城极高的防御力,河流,还有城池入口处都是天然的关卡,同时也是极好的设伏地。

  拓跋猗卢一腔恨意无处发泄,根本不愿多等待。

  第二天就点兵出发前往新平城,卫雄怎么劝说都没用,只能跟从。

  箕澹被留下监理国务,他们前脚走,他就开始联络人准备把百姓迁去并州。

  结果才过了两天他就收到拓跋猗卢大败的消息。

  拓跋六修设伏,在对方大军渡河时先杀了一波,然后佯装后撤,在拓跋猗卢领兵杀上来时,又借着两道高山埋伏了一次。

  父子俩面都没见上就先交了两次手,拓跋猗卢皆大败,大军被冲散,他也被杀得丢盔卸甲,躲到了乡下。

  拓跋六修知道,已经出手,那就不能再放过他,于是派人四处寻找。

第1282章 逃跑

  元立快马加鞭赶到新平城,还未进城他就发现了不对,野外有许多残兵,正在排队被收。

  他勒住马看了一圈,吩咐亲兵,“去问一问。”

  不必亲兵去,很快便有人发现了他们,当即有一队士兵跑步过来,枪对着他们,怀疑的问道:“你们是何人?”

  元立道:“我们是汉人,从洛阳来经商的。”

  “经商?就你们这几个人?货呢?”

  元立道:“我等是探路的,商队在后面,是大商队,不知这里发生了何事,怎么这么多人?”

  士兵没回答他,问他要路引。

  元立便将备份的路引给他看。

  作为暗部头子,他有各种各样的路引。

  士兵仔细分辨了一下,见他是往来各地的大商贩,脸色好看了些,一挥手,身后的人就收起枪。

  “没什么事,来做生意的我们欢迎,进城去吧。”

  元立就下马,从怀里掏出一个钱袋子往士兵手里塞,低声道:“还请官爷透露一二,我们的商队大,带的货物不怎么精贵,却笨重,我看这是打仗了,这要是正遇上……”

  “放心好了,仗已经打完了,我们新平城赢了,不会再有战事,你们有东西只管送来,我们将军高兴,说不定能给你们包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