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163章

作者:闲听落花 标签: 穿越重生

  李金珠给李小囡梳好头,絮絮叨叨交代了几句,拎起包着干粮的布兜子,叫上雨亭出了门。

  李小囡在院子里转了几圈,决定去郭巷镇看看她的织工学堂。

第248章 都是算计

  苗媒婆看中了平江织造司黄主簿家这门亲事,颠过来翻过去的想法子,想到过了正月十五,还是毫无头绪,苗媒婆急的一嘴角的泡。

  再不赶紧想出办法,等过了年,黄家往李家一走,这样好的一门亲事,必定当场就定下来了!

  嗯,得先把这事儿截到自己手里,先截下来再慢慢想办法。

  苗媒婆打定主意,买了二斤果子,直奔张媒婆家。

  平江织造司一带归张媒婆管。

  张媒婆让进苗媒婆,笑道:“曹家掂量好了?”

  “曹家这门亲事包在我身上,只听你的,你说怎么样,你放心,我指定就把曹家扭成什么样。”苗媒婆将两包点心塞到张媒婆怀里,笑道。

  “哟!”张媒婆提溜起两包果子,看了看,撇嘴看向苗媒婆,“这是有事儿求着我了?”

  “阿妹这心眼就是好使!”苗媒婆一脸笑,“咱们几十年的老交情了,我就直说,黄主簿家大郎的亲事,能不能交给我?女家先提,这也是常有的事。”

  “这可不好办。”张媒婆似笑非笑的斜着苗媒婆,”第一条,黄家正正经经的官宦人家,可不是能由着咱们说怎么着就怎么着的。第二条,黄家瞧中的是府学北边的李秀才家,那儿可不归你管。”

  “咱们姐妹这交情,你跟我说这些面子话,可没什么意思。”苗媒婆往张媒婆斜回去。“那黄家再怎么也是外地人,在咱们平江城无亲无故,再说,一个从八品!”

  苗媒婆哼了一声,“至于李家,住是住到府学北边去了,可她们家户册不在咱们平江城,李秀才算是归在府学,府学怎么不归我管?”

  “那倒也是。”张媒婆撇着嘴,可也只能应一句也是。

  围着府学的一圈儿官媒都算是管得着府学的官媒,强行说起来,连她都能管得着府学提亲婚书的事儿。

  “事儿要是成了,男方的媒人还是你,你放心,我必定让黄家拿几匹最上等的绸子谢你。”苗媒婆挨近张媒婆,笑道。

  “又是吴家姐儿?”张媒婆明了的问道。

  “我们四姐儿,多好的小娘子!打着灯笼也难找。”苗媒婆说起吴家姐儿,顿时打心眼里笑出来。

  “你跟这吴家到底有什么渊源,这么多年挖心掏肺的待吴家。”张媒婆一脸纳闷。

  “我就是看着那几个姐儿好!当初,我头一回看我们大姐儿,唉!”

  苗媒婆满足的一声长叹,“我们大姐儿那长相,那性子,说话办事,每一丝儿都落在我心上,我是打心眼里把我们大姐儿当成我自己亲生的,我一直说,我家那几个姐儿有两个娘,我没能生她们,那我就得把我闺女托起来,托出去!

  “不瞒你说,不光是搁我眼里,咱们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我这几个闺女,就是进宫当娘娘,那都是绰绰有余!天底下就没有我这几个闺女再好的女儿家了!”

  张媒婆斜瞥着苗媒婆,嘴角往下撇成了八字。

  “为了我家闺女,我这条命都能舍出去,这事儿,你可不能不帮。”苗媒婆看着张媒婆,“咱们两家你来我往的时候还长着呢,犯不着得罪人打堵墙,你说是不是?”

  “哟,瞧你这话说的。”张媒婆哼了一声,“狠话都说上了,我可不怕你,这墙堵着我,难道不堵你?不过,黄家这门亲事搁不搁我手里,我又不在乎,你要你就去办,只一样,你可不能替我得罪了人,再怎么外地人,那也是个官儿。”

  “阿妹放宽心!咱们几十年的交情,我办事儿多稳妥,你还不知道?你就等着捧一堆绸子乐呵吧!我走了,回头闲了咱们姐俩儿再好好说话。”苗媒婆连说带笑的出了门。

  ………………………………

  李小囡和阿武一人一匹马,不紧不慢的从郭巷镇看到昆山县,从城南的织工学堂看到城北,刚在学堂门口下了马,就看到那位年青的刘当家披着件靛蓝素绸面薄绵斗篷,和旁边的中年人说笑着,从学堂里出来。

  李小囡惊讶的看着刘当家,他到这儿来干什么?

  李小囡看到刘当家,刘当家也看到了李小囡,急忙紧走几步,拱手见礼,“李姑娘。”

  “刘当家。”李小囡微微屈膝还礼,“你怎么到这儿来了?有什么事吗?”

  “嗯?”刘当家一副迷惑不解的模样,“姑娘这话?难道这个教人织布的地方,和姑娘有什么~”

  刘当家拖着尾音,手指点向学堂。

  “是我开的。”李小囡上上下下打量刘当家。

  他这个样子,装模作样的味儿太浓了。

  “竟然是姑娘开办的!真是令人敬佩!”刘当家拱手揖下去。

  “不白教,收钱的。”李小囡往旁边一步,避开刘当家这一礼,“刘当家有什么事吗?”

  “哪有什么事?我是个闲人,何老掌柜说松郡九峰景色极佳,过来看看,正好路过,听说是间教人织布的学堂,稀奇的很,就进去看了看。”

  刘当家说着话,转个身,站在李小囡身侧,示意道:“姑娘是来巡查的?”

  “临海镇上不是正在商谈丝绸的事,刘当家怎么会有空?”李小囡往侧后退了一步。

  “有掌柜们呢,那都是小事,不过多赚点银子少赚点银子。姑娘要进去吗?”刘当家笑眯眯。

  “不用,她们上课呢,站这里看一眼就行了。”李小囡站在院门口,看了眼就缩头转身。

  这位玉树临风的刘当家跟着她进去,哪怕就是站一站,肯定就没人有心思听课了,等他走了,还得热热闹闹的议论上半天。

  还是算了。

  “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姑娘,真是幸运之至。”刘当家一步不拉的跟着李小囡。

  “刘当家不远千里过来,难道不是为了丝绸生意上的事?”李小囡再次打量刘当家。

  “算是为了丝绸生意,看看那位世子爷。至于细务,就由掌柜们打点了。”刘当家也打量着李小囡。

  “世子爷看着还行?”

  “还行,挺好看的。”刘当家笑意浓浓。

  “时候不早了,我们还要赶回平江城,告辞了。”李小囡退后一步,微微屈膝。

  “在下上次说了,要请姑娘品尝我们南洋的美食,姑娘明天有空儿吗?”刘当家跟上一步,笑问。

  “不过一句客气话,刘当家别客气。”

  “哪敢跟姑娘打马虎眼说客气话,何况还是姑娘答应了的。姑娘哪天得空?”刘当家再次笑问。

  “那就等我有空,先请刘当家喝一杯我们平江府的清茶吧,毕竟是刘当家到了我们平江府,总要我先尽一尽地主之谊。”李小囡站住,看着刘当家。

  “哪天?”刘当家很认真的问道。

  “等我有空的时候,我让人送帖子给你。”李小囡弯眼笑着,往后几步,被阿武托了一把,上了马,冲刘当家挥了挥手,跟着阿武小跑走了。

  一直退站在旁边的中年人上前,和刘当家笑道:“这位李姑娘可爱的很。”

  “何老掌柜再三嘱咐我,说她心地纯良,让我留心分寸,对她好的很呢。”刘当家啧了一声。

第249章 各有难题

  李小囡从昆山县回到平江城,先绕到越阳布庄。

  正好尹嫂子也在,看到李小囡和阿武,急忙迎出来,“你俩来的真巧,刚刚买了炒栗子回来,滚烫呢,快过来吃!再吃上几回就过季了。”

  李小囡和阿武一边一个,坐在尹嫂子旁边吃栗子。

  吃了几个,李小囡咬着栗子,含糊问道:“嫂子,咱们的细布卖的好不好?”

  “年前好,年后这才开门。得到下个月中,天暖和了,才能扯料子做春装呢。”尹嫂子笑道。

  “我看这条街上,还是就咱们和他们余家两家卖细布的。”李小囡伸头看了看对面的余家布庄。

  “他家跟咱们可没法比!”尹嫂子往对面的余家布庄啐了一口,“别看他们又是便宜卖,又是站街中间拉人,净是不上台面的招儿,呸!就是卖不过咱们!”

  “我是说,”李小囡咬开一只栗子,“我跟阿武一路过来,没看到别的细布店,大阿姐跟你说过咱们现在一个月能收多少细布吗?”

  “你是说这个。”尹嫂子放下栗子,拍了拍手,“我正愁这事儿呢,照你大阿姐讲的那数,就算一年到头都是去年腊月那么卖,一个月收的量也能卖上一年!”

  李小囡拧起了眉,尹嫂子这话,跟她算的差不多。

  “好在你大阿姐讲,这两个月还上不到这个量。”尹嫂子说着还好,却叹了口气。

  “三月就差不多了,下半年更多。”李小囡不吃栗子了,看着尹嫂子,“有什么办法吗?”

  “从年前就一直想,还没想出来。”尹嫂子带着一连笑,欠身往前,“我想去临海镇看看,往海外走量大。”

  “出海就得交重税,咱们的细布良莠不一,也不好走大宗。”李小囡叹气。

  “税上头,你不能想想办法?”尹嫂子冲李小囡眨了眨眼。

  “不能,这上头一点余地都没有。”李小囡答的干脆直接。

  “那就得把货铺出去,这个我也早就打算过了,最好跟着丝绸走货,今年的绸子肯定贵,咱们的细布细软服帖,绣上花儿穿上身,好看得很呢,跟绸子比,也就是少了点儿贵气,可绸子多贵呢!”尹嫂子立刻缩身回去,盘算起来。

  李小囡心不在焉的听着。

  她们家本钱小,又被她抽去一大部分买织工开织工学堂,用在赊织机收布上头的就更少了,就这样,收来的细布还要库存这么多,别家得有多少?他们往哪儿卖?

  别的不说,光李家集的细布,有个一两个月,只怕就要堆成山了。

  唉,要是没有织坊的这场风波,她的织工学堂慢慢铺开,细布产量慢慢上来,细布市场一步步从平江府推到江南,再推向江南南北……

  可现在,一个冬天,织工学堂就几乎遍布江南,细布产量眼看就要涌起来,如果不能及时打开市场,这一个跟头可就跌的利害了,说不定要伤动根本。

  这市场,从哪儿打开呢?

  最好能找行家请教一二,谁是这上头的行家呢?

  嗯,问问世子,他肯定不懂,可他身边人多人才多,肯定知道找谁请教。正好,二阿姐的事也要跟他说一声。

  李小囡打定主意,隔天一清早,赶往临海镇。

  这一阵子,顾砚一直住在临海镇。

  ………………………………

  苗媒婆把织造司黄主薄家这门亲事截到手,回去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上午就去了黄主薄家。

  黄主薄去织造衙门了,黄大郎也没在家。

  苗媒婆跟的开门的仆妇进去,一边给黄主薄媳妇吴太太见礼,一边连说带笑的介绍自己。

  “您就是吴太太吧?一看您这气度就不一般。

  “小妇人姓苗,是书院街那一大片儿的官媒。前儿见到太太家这边儿的官媒张阿妹,张阿妹就把太太家大郎的亲事,托付到小妇人手里。

  “这挑亲事结亲家可是大事,照小妇人看,没有比这个再要紧再大的事了,太太您说是不是?

  “得了张阿妹的托付,小妇人一会儿都没敢耽误,赶紧把合适的人家合适的女孩儿盘了一遍,就赶紧上门来见太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