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 第163章

作者:小胖柑 标签: 豪门世家 美食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章宏兴问:“你吃过?”

  “驼峰肉带着点奶香,更多的是膻味,经过精细调制,口感有点像牛胸口那块带着筋膜的肥油。”陆培德笑着说,“反正这道菜是不会出现在国宴菜单上的,基本上没有宾客能吃得惯。”

  “哦!那它还是八珍之一?”

  “好些菜都是老百姓想象出来有多珍贵,以讹传讹,就成了所谓的珍品。你要是真看过宫廷菜谱,就知道,皇帝吃的也不过是鸡鸭鱼肉,最多就是鹿肉,就连水产都很少。雍正最喜欢江南的酱菜,所以让江宁织造进贡酱菜,他还喜欢吃糖醋樱桃肉,也喜欢吃江南的酒酿小圆子。”

  “那熊掌呢?一直听说熊掌很好吃。”

  陆培德笑着说:“我也没吃过,我曾承蒙鲁菜泰斗黄炳刚老先生指点,黄爷爷是这位陈大师的师弟。黄爷爷一直反对吃熊掌,他说熊掌确实美味,但必须是没有腥臊气的熊掌,那才是极致的美味。鸡是黄油香,熊掌是白油味正,黄油味道冲。十头黑熊里,能有两三只腥臊味不重的,已经是运气了。只有腥臊味不重的熊掌,才能做出符合熊掌地位的菜品。为了做一道红烧熊掌,捕猎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熊,这未免太残忍。所以他用驼掌和牛蹄来替代熊掌做菜。我这次不是准备了牦牛蹄吗?就是沿用黄爷爷的做法。”

  “也是哦!为了吃一只熊掌,这样大肆残杀,也太……”

  “如果像草原上吃骆驼肉,整只都吃掉,倒也还好,你就把骆驼当成牛羊。可黑熊就只要个熊胆和熊掌,这有什么意义呢?”陆培德说,“好在,即便我在国宾馆当学徒、当厨子的时候,都没见过熊掌。更别说其他地方了。这玩意儿压根很少有人吃。”

  岳宁接过陆培德的话:“对啊!做菜啊,你只有多练习,才能掌握火候,把菜做好。食材珍稀到这种程度,一辈子做不了几次。老师傅面对这些食材,也像新手一样,难免会失手。”

  “哦!那我等着看他失手。”章宏兴说。

  岳宁敲了敲他的脑袋:“别瞎说,老爷子是鲁菜大师,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看节目。别人看不懂,咱们都是行内人,还是能学到东西的。”

  马耀星指着摄像机说:“你们聊天能不能注意点?想要偷师,也别说得这么明目张胆。”

  马耀星会普通话,他也把这话跟陆培德说了。

  陆培德倒是不以为然:“咱们这行,就得会偷师。我是有家里人带着入行。那些小学徒,可都是从‘蹭勺’干起的。大师傅炒完菜或者调了汤,小学徒争着去洗锅子、擦灶台。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岳宁把陆培德的话翻译给大家听。

  大家都爱听陆培德讲他们家的典故,一个个都竖起耳朵听着。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小学徒这个时候,拿勺刮锅底,尝个味道,偷偷学艺。从蹭勺到能上灶台,大多数人要耗费十多年啊!哪像我们这样有家传的?还有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那些大师傅进行思想教育。大师傅们也愿意教了。不过人都有私心,哪有不藏私的?不藏私,还逼着大家学的,”陆培德看向岳宁,“也就是宁宁了。所以啊,有机会该偷师就偷师。”

  “九点,大家都不许走。我们一起去看,一起去偷师。”岳宁笑着说。

  HTV的沈文琪在现场,这些对话都被录了下来,这还只是花絮,不是直播内容。她过来问岳宁:“宁宁,这些要剪掉吗?”

  岳宁笑着说:“不用。”

  日方工作人员过来问:“等下你们观看电视的情形,我们可以拍摄吗?”

  “拍啊!”岳宁理直气壮地说,“都直播了,难不成还怕被人学去?”

  到了九点,后厨这次参与菜品制作的几位主厨一起走进宁宴的一间大包厢,开始观看陈大师的直播第一场。

  电视台很贴心,直接从上菜环节开始播放。

  这家酒楼比宁宴更加富丽堂皇,鎏金雕花的大梁上垂下宫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中国宫廷之中。陈大师身穿长衫,外罩马褂,他身边站着一排弟子,一个个穿着系着缎带的厨师服,一同欢迎到来的嘉宾。

  嘉宾中有NC电视台的总裁和夫人,有日本知名的汉学家,也有美食家,还有当下大火的男女艺人,台湾方面则有知名画家、老饕,以及大火的歌星。

  等嘉宾落座,边上一位穿着长衫的男子高声喊道:“美人献茶!”

  穿着红色曳地旗袍的曼妙女郎们鱼贯而入,一位嘉宾身边安排一位美人,美人们为嘉宾斟茶。

  岳宁感叹:这格调满分!

第189章 看对方的满汉全席

  客人品茶之际,长衫男子高声吟唱:“干果蜜饯糕点十二品。”

  三个身着黑色绸缎长衫的男子端着金漆托盘上前,三位旗袍美人揭开盖子,呈上干果蜜饯糕点。长衫男子还一一唱着干果点心的名字。

  “这个时候上蜜饯糕点?吃了这些,还吃得下后面的菜吗?”章宏兴疑惑地问道。

  “还是让陆哥来解释吧!”岳宁转头跟陆培德说明了情况。

  陆培德向众人解释道:“满汉全席虽说号称北菜54道,南菜54道,实际上并没有固定的数量。据《调鼎集》记载,乾隆南巡御膳共有六百多款。另外,乾隆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时,也有御膳菜单。后人依据这些菜单,又为了沾上宫廷御膳的名声,便整出了108道的满汉全席,而且还形成了相应的礼仪流程。当然,在真正的宴席上,不会有人刻意报菜名。这些干果点心通常会放在休息区。客人来的时间有早有晚,客人到了先上茶和茶点,等人都到齐了,再正式开席。”

  “原来是这样,我说怎么感觉怪怪的。”章宏兴挠挠头说道。

  屏幕里,上菜环节开始了。出前菜的时候,马耀星问道:“我们的前菜都是成双数的,六个寓意六六大顺,八个就是发发发,可这怎么是九个呢?”

  “怎么还有酱菜啊?”

  “五个凉菜,四个酱菜,如果人多,就七个凉菜,四个酱菜。”陆培德说道,“我听我二叔说,以前点菜不讲单双数。”

  “古人点菜多以单数为主。记录北宋朝野杂事的《避暑录话》中提到,司马光在洛阳撰写《资治通鉴》时,与友人聚会,‘果实不过三品,肴馔不过五品,酒则无算。’……”岳宁接着列举了一些典籍中的故事,“如今大家讲究好事成双,但从传统来说,请客吃饭也常有单数菜品。”

  “原来是这样啊!”

  阿邦笑着说:“宁宁,你看看你做的‘萝卜开会’,还被那么多人议论。人家拌个白菜,叫乾隆白菜,却理直气壮得很!”

  “别乱说,这真的叫乾隆白菜,是正儿八经的传统菜。乾隆白菜和珊瑚白菜,都是食材特别简单,但要做好吃却不容易的凉菜,酱料是关键,酱料得细腻润泽,白菜挂色得漂亮才行。光看他这乾隆白菜的色泽,口味应该不会差。”岳宁说完,又跟陆培德重复了一遍。

  “对,好吃的。”陆培德一脸认真地回应。

  “真的啊?”

  “真的,等明天忙完,我给你们做。”陆培德说道。

  何运邦笑出声来:“我说阿德,以后你和宁宁,一个卖一百八一份的‘萝卜开会’,另一个卖一百八一份的凉拌白菜。”

  “他们也就是弄了这么点仪式,实际上摆盘真的不怎么样,太简单了!”

  屏幕里,每一道菜都用看上去极为贵重的黄地粉彩瓷器盛装,装盘就是简单堆叠,最多用菜心打个围边,跟他们相比可就差远了。

  “话不能这么说,满汉全席的传统就是用这样黄地的粉彩瓷装盘,粉彩瓷器本身色泽明艳,再加上繁复的造型就会显得杂乱。”岳宁向大家解释道。

  凉菜上完,旗袍美女为客人倒酒,热菜开始上桌。

  第一道是清汤哈士蟆,这是每位一例的汤品。汤底清澈见底,哈士蟆油洁白如雪,上头散落着粉色的火腿粒。

  报菜名的人详细地介绍着:这是东北一种蛙肚子里的油。岳宁看到电视里的几位日本客人面露犹豫之色,倒是台湾的几位客人很爽快地吃了起来。

  那位老饕见日本客人不吃,便介绍说,这东西对女子特别好,慈禧就喜欢吃。听他这么一说,NC电视台的总裁夫人和另一位日本女星尝试着喝了一口哈士蟆汤,可刚吃一口就立马停了下来。

  “我记得日本人吃白子吧?这不是差不多吗?”阿明很不理解,“而且他们还生吃白子,还有那个烧鸟里的提灯,这些他们都吃,怎么哈士蟆就不吃呢?”

  “如果燕窝的知名度没那么高,大家听说它是燕子的口水,可能也会犹豫。”岳宁向他解释道,“这是饮食习惯的问题。上次我带回来一块奶酪,你们都说臭死了,可平时咱们吃臭豆腐不也吃得挺开心吗?我都说过好多回了,要尊重客人的饮食习惯,初次来咱们店里的外国人,尽量不要给对方推荐一些用非常特殊食材做成的菜。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顶级食材,未必受欢迎。”

  岳宁侧头跟陆培德说:“陆哥,如果陈大师能把这个清汤哈士蟆换成孔府一品锅,作为今天第一天的第一道汤菜就好了。”

  陆培德思索了一下:“可能一方面,他老人家觉得哈士蟆是东北特产,这道菜是满族菜的代表;另一方面,今天只是开场,直接上一品锅,有点为时过早,也许他想安排在明天。”

  阿忠突然一惊一乍地叫起来:“哎哎哎!他们也上鲤鱼了。”

  “糖醋黄河鲤鱼,那可是鲁菜名菜,他们上这道菜,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岳宁看向阿忠说道。

  “那不是……那不是咱们……”阿忠吞吞吐吐地说。

  岳宁笑了笑:“咱们做咱们的,他们做他们的。陆哥也跟鲁菜大师学过,会做黄河鲤鱼。我在西北生活了那么多年,也会做黄河鲤鱼。再说了,两家的做法不是还有区别吗?”

  在黄地粉彩牡丹缠枝莲纹的大盘里,那尾黄河鲤鱼头尾翘起,经过油炸定型,呈现出鱼跃龙门的姿态。执壶的美女将琥珀色的糖醋汁均匀地浇淋在鱼身上,糖醋汁在灯光的映照下,宛如剔透的琉璃。

  “做得真漂亮。”岳宁看向陆培德,“陆哥,明天就看你的手艺了。”

  陆培德笑着回应:“不是说好咱俩配合吗?”

  这道菜显然很受欢迎,宾客们的表情都十分享受。那位老饕称赞道:“陈大厨宝刀未老啊!”

  穿长衫的男子微微弯腰说道:“这道菜出自陈大厨的公子,陈锦龙先生之手。”

  老饕面露惊讶之色:“我记得陈大厨五十岁才得了这个儿子,那时候刚到台湾,现如今这孩子还不到三十岁吧?”

  “二十八岁。”

  这时,穿着厨师服的年轻厨师走了过来,说道:“林先生好!”

  岳宁看到这位年轻人出来,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陈大师,有着这么高的名望,还要跟她一个小辈打擂台。真是天下父母心,这是在为儿子铺路啊!

  糖醋鲤鱼收获了一众好评,下一道是菌菇冬笋烩鹤掌。

  阿忠看着这道菜,问道:“这不就是宝华楼里日常吃的双菇鸭掌煲吗?鹤掌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家,包括活了两辈子的岳宁。

  在大家的沉默中,下一道菜上桌了,正是鲁菜里最常见,也是大名鼎鼎的功夫菜油爆双脆。

  看着那一盘挂着透明玻璃芡,鸡胗和猪肚颤颤巍巍的油爆双脆,岳宁看向陆培德,陆培德连连摇头:“我们家最不擅长的就是爆炒,这道菜到我手里肯定做成炒皮筋儿。”

  “我的意思是,等有空我和阿邦叔一起带你练练这些爆炒的菜。要是这道菜你能做好了,你这不会炒菜的名头就能摘掉了。”岳宁说道。

  陆培德点头:“好,我先谢过了。”

  “这不就是一道炒菜吗?有什么难的?”在座的都是粤菜师傅,除了陆培德,其他几个人,炒勺上的功夫都不差。

  电视里,日本人只知道这菜好吃,那位老饕赞叹道:“这道菜对火候的要求特别高,欠一分则不熟,过一分则不脆。莫非也是小陈大厨做的?”

  那位穿长衫的男子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是。”

  老饕一脸享受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这道菜竟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了。”

  能让这位老饕露出这样的表情,这个陈锦龙的手艺确实不错。

  连着上了几道菜之后,终于轮到今天的压轴大菜,红烧熊掌。

  在华丽精美的瓷器里,一只带着指甲的熊掌躺在蜜色汤汁里,被端了上来。

  岳宁看着电视里的宾客把筷子伸向熊掌上。

  岳宁留意到有几个宾客吃了一筷就停下了,而那位NC电视台的总裁则继续夹了第二筷。

  那位对每道菜都进行点评的老饕,并没有吃第二口,而是用茶水漱了漱口。

  “林先生,是这道熊掌做得不好吗?”长衫男子问他。

  这位老饕说:“来台湾之后,我吃过几次熊掌,却再也没有吃到北京玉福饭庄那一只熊掌的味道了。你们这个熊掌,处理得还是不到位,还是有异味。可能是做得少的缘故吧?跟前面几道菜比起来,这道大菜逊色了。”

  马耀星立马反应过来:“阿德,应该就是熊掌本身的问题吧?”

  “应该是。但陈大师难道不知道吗?我黄爷爷知道,所以他不做呀!”陆培德说道。

  “市场上熊掌多少钱一斤?一只连着毛的熊掌得有好几斤吧?总不能买几十只熊掌,再挑一只出来吧?”岳宁问道。

  岳宁想起上辈子跟那位怀石料理大师去北海道的时候,他带她去一家中华料理店吃红烧熊掌。

  在北海道,熊由于没有天敌,数量不少,日本政府允许捕杀一定数量的熊,捕杀后,必须上报政府编号并拍照。这些熊的熊掌流入市场,被制作成料理,这里是全世界唯一能合法吃到熊掌料理的地方。

  那家中华料理店,料理熊掌的主厨来自北京,据说他的技艺是从给北洋政府高官烹饪的大厨那里学来的,他料理的熊掌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了。

  那道红烧熊掌端上来,岳宁作为厨子,对肉的味道格外敏感,即便用了那么多调料去腥,也无法掩盖熊掌浓重的异味,她一口都没尝。

  那个厨子肯定也知道熊掌有腥和不腥之分,只是这个食材太过难得,不管适不适合,他都要做,就只能用香料来掩盖那股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