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紫
下面的人在听到有人挪动水缸的声音时,就知道有人来救他们了,但他们饿了两天两夜,已经没有力气了,只坐在地上,呆呆的抬头望着被打开的地窖口,忽如其来的光线,让他们一时间眼睛无法适应,看不清地窖口的情况。
里面的两个男生缓缓的扶着墙起身。
见到有人来了,里面有几个女知青一下子哭了出来,低哑着嗓音哭喊着:“放我们出去……放……我们出去……”
只有身在这黑暗无声的空间里,才能明白那种恐惧,要不是这里面关押的不是只有她们自己,她们都要疯了。
江建军叫人放了竹梯下去,又叫了罗喻义来:“你和他们说,让他们自己上来。”
罗喻义听不懂江建军的话,大致猜测了一下他的意思,然后对下面喊:“你们还好吧?能自己上来吗?”
下面的人手上绑的麻绳,已经被他们自己用下面的破陶片割断解开了,陶片将他们的手心、手背、手腕割的献血淋漓,也幸亏割的不是大动脉,流的血不算多。
他们刚解开手上麻绳的时候,还十分欣喜,觉得有救了,结果来到地窖口子这里,发现地窖太高了,他们一个人够不着,又因为饿的头晕眼花,便几个男生托一个女生,接着青石板透下来的光缝,想把地窖口的青石板顶开,没成想,青石板上面压了个装满水的大水缸,他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青石板纹丝不动。
原本还满怀希望的他们,顿时绝望了。
可是哭也没用。
这帮从未遭受过社会毒打的小年轻们其实并未绝望,他们都认为外面村子里的人不敢拿他们怎么样,要是一个人两个人失踪了,找不到可能还没什么,他们十几个人,又有五公山公社的革委会主任在背后给他们撑腰,他们很快就会出去的。
万万没想到,这些刁民居然关了他们两天两夜,期间一口水都没给他们喝。
此时听到罗喻义的话,他们很想继续待在地窖里面不出去,让外面的人知道什么叫‘请神容易送神难’,可他们真的饿的渴的受不住了,怕自己再不吃东西,再不喝水就要饿死渴死在里面了,哪怕手脚绵软无力,还是支撑着身体爬起来,爬到竹梯上,一点一点的往外面爬,刚爬出地窖,他就整个人倒在地窖口的地板上,半边身体挂在竹梯上,半边身体倒在青石板上,眼睛无神的从下而上,倒看着周围的人和屋顶,好半响,干裂的嘴唇才吐出一个字:“水……”
里面的人一爬出来,罗喻义和沈志明都吓了一跳,和闫春香一起,忙伸手去拉这个人,将半挂在地窖口的青年从竹梯上拖上来,放到青石板上。
周围的人全都捂着鼻子散开了去。
倒不是他们身上多么污秽,沾了屎尿。
事实上,他们即使要解决生理问题,也只会选择一个方位,或者说一个角落,只是里面漆黑不见五指,他们集中在一个地方解决生理问题,脚上就难免会猜到一些液体,加上在里面生生捂两天,又没有洗澡,那股难闻的味道,可想而知。
其实农村人家,谁家不是将尿桶放在家中,等尿桶满了,再拎出去倒入粪坑,留着浇自家自留地的菜园,那发酵的尿味,他们早就闻习惯了,可看到城里来的干干净净的知识青年们满身尿骚味,他们就不自觉的做出嫌弃的模样,都离他们远了一些。
接着又是几个男生从地窖里面爬出来,还有几个饿的实在是没力气了,爬上竹梯还掉下去了。
地主家的菜窖为了防老鼠打洞,里面墙面地面全是用青砖铺地,这一下摔下去可不轻,本就饿的手脚发软,摔下去后半天都起不来,还是江建军叫人下去将下面的人一个个的带了上来。
江建军主要是要确认一下下面的人有事没事,虽说饿两天饿不死人,可毕竟是夏日,要是中暑什么的,无人问津的话,可能也会死人的。
他只是想给这些来闹事的红小兵们一个教训,可不是真的想闹出人命。
等确认这些人都没事后,江建军因为得知了水电专家们都因为他们的到来吓的生病了,连根红薯都不想给他们吃,直接从村口老井打了一桶生井水来,一个大队部厨房剩下的缺了口的破陶碗。
这些人根本顾不得嫌弃,一个个拿起破陶碗,就赶紧舀水,咕咚咕咚喝下去,有人看到自己手上残留的污秽,水刚喝到嘴里,看到自己大拇指上的黄色后,忍不住又吐了,偏偏肚子里除了水,啥都没有,啥都吐不出来。
江建军怕这些人出事,就叫人去河里捞了浮萍来,叫闫春香和罗喻义他们煮一罐浮萍粥给他们吃。
浮萍这东西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唯独一点,难吃!
旱灾的那三年,本地人是没少吃浮萍,就连报纸上,都在呼吁没了粮食的老百姓吃小球藻和浮萍度过饥荒,所以江建军他们都知道浮萍和小球藻都是能吃的,现在临河大队的浮萍还是鸭子和猪食主要食材呢!
原本罗喻义和闫春香他们还不忍心,想给煮开的水里放一些粉丝,但他们自己吃的食物就是跟大队部借的,罗喻义和叶甜还好,他们俩的家境比闫春香和沈志明好的多。
可闫春香过来的时候,是一穷二白,就连政府补贴给下乡知青的那一百多块钱她都一分都没有落到自己身上,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又哪里来的粉丝分给别人?要是一个两个人,也就罢了,十几个人,闫春香当时面色就不好了。
她小小的身体倔强的坐在小矮石头上烧火,眼睛也不看罗喻义和叶甜,低着头说:“要煮粉丝煮你们的,我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还欠着大队部的饥荒,你们别把我的份算进去。”
沈志明看看罗喻义和叶甜,又看看坐在那里低头烧火的闫春香,也忙跟了一句:“我也欠着饥荒呢,我也没粮食。”
第177章 叶甜有些纠结,和罗喻……
叶甜有些纠结, 和罗喻义对视了一眼。
她虽说家境不错,可她又不是冤大头,家里人给她带了不少钱来, 可她不爱干活且手松啊。
她吃不惯每天的杂粮、野菜,和大队部买了不少粉丝、大米、麦面, 身上的钱她也不敢露富太多。
她之所以纠结, 是因为自从临河大队建了养鸭场后, 她就盯上了养鸭场放养鸭子的活,三天两头的偷懒,去看养鸭场的人喂鸭子, 知道大队书记说的浮萍,其实是小鸭子们吃的食粮。
对了,村里喂的猪, 好像吃的也是浮萍。
所以她眼底才一言难尽,有些为难的看着罗喻义。
罗喻义虽然不知道浮萍和小球藻是本地人给鸭子和猪吃的东西, 可他们来了临河大队不小的时间来了,孟福生带着临河大队的人人工培育浮萍和小球藻, 大水沟里、河圩里、稻田里,到处都是这种绿油油的浮萍和小球藻,反正他是从未见过本地人吃过那东西, 倒是时不时的看到村里小孩子赶着鸭子到水里, 鸭子们张嘴吃浮萍。
他对浮萍的第一印象就不是人吃的东西。
他本来也就本着人道主义, 加上一厢粉丝没泡发前看着只能吃两个人的份, 一旦煮开后,只要你水加的多,十几人份也能是泡开的,见闫春香和沈志明都不同意用他们自己的粮食, 便也罢了。
到底也舍不得自己粮食,罗喻义想了想,去问江建军:“书记,十几个人,只煮浮萍的话,会不会不太够?”
江建军原本都不想搭理这些人,见他们此时一个个浑身发酵的恶臭味,蔫搭搭的模样,想了想挥手叫江家村的人:“去拿两块红薯渣饼来。”
红薯渣饼,就是去年年底,各家各户洗红薯粉后,洗出来的红薯渣,和豆渣差不多,灾荒年间,这些红薯饼渣全都是能救命的好东西,多少人想吃都吃不到。现在灾年过去了,地理产的粮食多了,这红薯渣饼依然是很多人家的备用粮食,通常是将红薯渣做成一块块大饼状晒干了后,放置起来,家里粮食多,就弄点红薯饼渣当做家里鸡鸭猪的饲料,家里壮劳力少,工分少,粮食不够吃,这红薯饼渣就会成为家里度过饥荒的粮食。
只是有一点,这洗红薯粉的季节,基本都在农闲的冬季,他们本身就在河边,空气潮湿且冬季多雨,阳光稀少,冬季洗出来的红薯渣饼为了防止被老鼠偷吃,晾晒的时候,都会用一个个篾框罩住,本来的光线不足了,再这样罩住,导致是十个红薯渣饼,有九个半上面都会生出黑色霉菌。
本地人通常都不在乎红薯渣饼会生霉菌,都是阴干成大饼后,等到天气大晴了,再拿出来将一块块红薯渣制成的饼拿出来给太阳暴晒,本地人都认为被太阳暴晒过后的霉菌就能吃了,煮之前用刷子将上面的霉菌扫一扫,刷一刷,再掰碎了放在锅里煮成红薯渣粥,比纯粹的野菜粥要浓稠的多,还有一股红薯发酵过后的清香味。
江建军此时一发话,顿时有手脚利索的跑到大队部的中院去,攀着高墙的木柱子嗖嗖几下,就爬到了二楼去。
大队部的二楼是个阁楼,上楼的楼梯是在一个被专门锁住的房间内,只有存粮食的时候,那个有着木梯的房间才会打开,日常那房间不仅是锁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房间,只以为大队部只有一层。
那人嗖嗖爬上去后,很快又利索的下来,裤腰上别着两只红薯渣饼递给正在炉子前烧水的闫春香。
几个人都好奇的接过江家村人递过来的两只又大又轻又干燥的大饼,不知这大饼是什么做的,上面灰扑扑的。
递饼的人直说了一句:“呶,和浮萍一起煮着吃。”
叶甜几人还没见过这红薯渣饼,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接过来发现饼上还有些黑色的霉菌,叶甜不由惊叫起来说:“这东西都生霉了,能吃吗?”
扔饼的人用方言说:“我们都吃了多少年了,都没事,霉菌煮熟了就能吃了嘛!”
可惜村民能听懂叶甜的话,叶甜能不动村民的话。
罗喻义和沈志明见有了这两块大饼,就提了个竹篓,去大水沟里舀浮萍去,很快就提了一篓洗干净的浮萍回来。
几个人看着这一篓子的浮萍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这浮萍要怎么煮,最后还是闫春香看出来,这小小的浮萍四片叶子,下面有细小的根须,捻在手上看,和普通的植物差不多,就先将两个红薯渣饼掰碎了放入陶锅中煮开,用竹勺搅动着,不一会儿,陶锅里就散发出发酵过后的红薯渣的清香。
还在厨房瘫着的十几个红小兵,闻到煮开的红薯渣的味道,顿时肚子咕咕叫了起来,忍不住想要出去吃东西。
等红薯渣粥彻底煮熟了,闫春香才将一篓子浮萍和小球藻倒入了锅里,用勺子搅拌,这东西就和野菜一样,稍稍搅拌两下就熟了,甚至开始溶于红薯粥中,黏答答绿油油的,看着不像是粥,倒像西方故事中,女巫制成的毒药。
可那些红小兵们却完全顾不得粥烫了,闻到香味,他们就连忙从里面赶了出来,见到墙角的屋檐下放着几个竹碗,忙过去拿竹碗就来盛粥喝。
叶甜急的大叫一声:“哎,那是我的碗……”
根本没用,有人已经直接拿她的竹碗舀了一碗绿油油的糊糊,放到碗里也顾不得烫嘴,快速的喝了起来。
一股难以言喻的口感在他们嘴里蔓延开,像是苦,又像是涩,又有种鼻涕的黏黏糊糊的口感,让这些人喝了第一口,就忍不住‘yue’了一下,可饥饿的肚子又催促着他们喝第二口。
一碗绿油油的东西喝下去,很快就有人抢着碗来喝。
总共不过一陶锅的粥,十几个人喝,每个人也只浅浅的一小碗而已。
等他们喝完,叶甜看着被他们用过的竹碗,噘着嘴巴也不想要自己的碗了。
这些红小兵喝了水,吃过浮萍粥,身上稍微缓了些力气,那股心气一上来,就又想搞事了,可看着周围围着他们的几十个村民,心底的那股暴动硬生生被他们压了下去。
之前他们不是没有遇到过几十户的大村子,可他们喊着口号去拉人批斗时,那些村民都麻木害怕的看着,即使有反抗的村子,被他们十几个、几十个人只村里人逮着一个最富的人,按上个富农的帽子,一顿打砸批后,那些村子里的人就自动远离了那个‘富农’,甚至兴奋的加入他们一起批斗,和他们一起将人打的头破血流,屡试不爽。
但是来到这个村子,他们才刚找了个大宅子准备和之前一样,先找个富庶的典型批斗一般,门刚砸开,就被一群疯娘们儿拿着扁担棒槌一顿暴打,之后一群脏兮兮的臭男人们回来打他们打的更狠,根本不听他们说什么,打完就捆了起来,扔到地窖里关了两天,期间完全不派人过来看看他们,问问他们情况。
看着周围虎视眈眈的人,为首的那个男知青准备和江建军说话,威胁一番,让他放他们走。
结果他刚开口,江建军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想到因为生病而无法来主持建设水电站建设的专家们,心头烦躁,朝江家村的村民挥挥手:“既然无事,就拉去挑石头吧,其它的等大兰子回来了再说。”
原本是想把这些人弄去蒲河口劳动改造的,现在许明月没来,他也不好直接送去。
于是这些只吃了一碗粥的年轻知青们,又一个一个的用麻绳绑住了双脚,被一群人赶着往山上走。
他们不明所以的一直到被这些人赶着去了山上的采石场。
往山里走的这条路上,全是男的,因为临河大队建马路型堤坝和水电站的缘故,需要大量的石子和瓜子石片,山里的人地少,种的粮食不多,常年的从山上挑石头到临河大队换粮食,路上往返的全是从山里往临河大队挑石头、抬石头、用独轮车推石头的青壮男人。
越是大山里的人,越是重男轻女,他们生的男娃就留下,生的女娃,部分就和王根生二姐的婆家一样,生出来就埋在大路中间,让千人踩万人踏,让她们再不敢投胎来他们家,难得有些不那么轻贱女儿的人家,养大了女儿,也不愿往山里嫁,都是往靠着河边的临河大队、和平大队、建设大队、石涧大队这些山外围的村子嫁,这些村子靠山能吃山,靠河能吃河,条件要比他们大山里的人好过的多。
这也导致山里严重缺女人,这些挑着石头的青壮们,看着这群知青中年轻的女知青们,一个个眼睛都冒了绿光,人都走出去五六十米了,还回头朝那些女知青们看。
有些胆子大的,看江家村的人将那些知青们的脚用麻绳绑着,往山里赶,放下担子过来和江家村的人打听:“嘿,她们都犯什么事了?往哪里去啊?”
说话的时候眼睛还忍不住上下打量那些女知青。
吓的那些女知青们缩成一团,直往那些男知青们身后躲。
那些男知青此时也有作为男孩子的担当来,把这些女知青们都团团挡在身后,心里害怕的看着江家村的人。
他们因为听不懂这些山里方言,都以为江家村人要把他们拉到深山里去。
江家村的人见这些知青们害怕,站到他们身前,皱着眉头对这些山里面的人鄙视地说:“就算犯了事,也是送到蒲河口做劳改,有你们什么事?眼睛都不要瞎看,蒲河口农场有挑了六七年石头的人都没放回去呢,我看你们是想去蒲河口挑石头了!”
说完,怕威慑力不够,还补充的恐吓了一句:“把招子都放亮点,我们蒲河口许主任最厌恶骚扰女同志的事,要是被我们大队的许主任知晓,看不治你们一个流氓罪,木仓毙你们!”
第178章 那些从山里往外面挑石……
那些从山里往外面挑石头的人听到蒲河口的女许主任, 顿时打了个激灵,眼睛也不敢再乱看了,挑着担子就走。
这给自己挑石头, 和去蒲河口挑石头能一样嘛?给自己挑石头,干累了, 就在路上歇歇, 和人聊聊天, 打打屁,换了粮食不想干了,就可以不干了, 歇息个几天再来,可到了蒲河口那女煞星手里可不同了,少的关一年半年, 多的六七年都还有没出来的,有传言是挑石头挑死掉了, 说死了的人就压在堤坝底下当人祭,传的有鼻子有眼的。
之所以用男主任和女主任来区分蒲河口存在过的两个主任, 谁不知道蒲河口原来的男主任就是临河大队的许金虎,他打人虽然凶猛,但对男女之事上会下手惩治那么狠, 完全是从那女主任来之后才开始的, 谁不知道是因为那女主任最开始是妇女主任, 最是向着女人, 厌恶男人欺负女人这样的事,就是她在背后撺掇挑唆许金虎专门抓打老婆的、打女人的、抢女人的、欺负女人的人,只要有人敢告到她那儿,她就敢带民兵去抓人到蒲河口干苦力!说什么蒲河口挑石头缺人, 好人不能挑石头,专挑那干坏事的人!
搞的好长时间,他们这里的风气都为之一清。
现在蒲河口是那女主任当家,山里的人就更不敢祸害女同志了,要是在山里没人告状也就罢了,要是有人出来告状被蒲河口的女主任知道了,她可不是外地人,进了山就迷了路,出不来,她一个本地人,带个几十个本地的许家村人,人家随便带两个民兵队,就比你大山里几个村子的人加起来还多,怕你个鸟!
那些女知青们此时终于是怕了,她们其中有些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跟着新来的知青们成了红小兵,到处串联批斗游街?除了适应不了农村农活的苦外,就是有些知青被插队到一些村子,尤其是蒲河口管不到的五公山公社那边的村子时,受到本地居民的一些欺负,才爆发的吗?此时看到这些山民,就又让她们想到她们刚来插队时,所在插队的一些男人看她们目光中那算计又贪婪的眼神。
直到江家村的村民们将他们带到一处采石场。
采石场是露天的,就在距离临河大队江家村最近的团山的背面,像原本完好的山坡上,突然被人咬了一大口。
江家村的人有些嫌弃的看着这些手脚无力的知青们,指着男知青们说:“你们就在这里铲石子,铲到独轮车里,再从这里推着倒下去,别把车子也掉下去了啊,摔坏了叫你们赔!”又指着女知青们说:“你们就在这里捡石头,把石头丢到独立车里。”
捡石头也是一项较为危险的活,捡的不好,采石场上面的石头就有可能滚下来,砸到人。
看这些知青们表情茫然的样子,他又给男女之情们做了师范,他们才知道是过来做什么的。
知道纯粹就是来铲石子、捡石头的,女知青们反而松了一口气,但也不敢放下警惕,依然和男知青们在一起,商量着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