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64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她丈夫一家及时与她断绝了关系,她倒是不担心他们,她担心的是她哥哥一家子。

  继承他们家医馆的是,是比她大两岁的哥哥,她哥哥都年近五十了,他们才是被批斗的主力,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被下放到了哪里,是否还活着。

第229章 赵红莲是在年初九的那……

  赵红莲是在年初九的那天发动的, 不知是不是因为前面已经生了两个的原因,这一胎生的还算快,夜里三点发动, 早上七点多就生了,生的时候日出东方, 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竹子河的河岸线上缓缓升上了天空, 将天空染成了红霞。

  哪怕前面已经有两个孩子了, 对于这个新生儿许凤台也欢喜的很,忙叫了许明月过来给新生儿起名字。

  许明月也感到很不可思议,明明这一世与前一世都不同了, 奶奶都换了不一样的人,她都以为他要在年前出生,可他硬是在母亲肚子里多待了十天, 出生在了年初九,她前世父亲的生日。

  这种感受很奇妙。

  但她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前世的父亲, 毕竟她前世看到的父亲最早的照片,是他的高中毕业证上的黑白证件照, 那时候他就已经是青年的模样了。

  她也没有不敢抱娃的感觉,毕竟自己是有过孩子的,抱小婴儿对她来说轻车熟路, 不过她还是先让张医生给赵红莲看过了, 再将小婴儿放到赵红莲身边, 笑着对许凤台说:“大哥, 孩子的名字还是你和嫂子取吧,我都给小雨娶过名字了,嫂子辛辛苦苦生下孩子,让嫂子取名最合适。”

  赵红莲并没有生完就昏迷, 或者睡了过去,大约是这一胎生的快,她还醒着,用邻市的口音笑着对许明月说:“还是大姑子起吧,我哪里会起名字哟!”

  她就没见过哪个家里是妻子取名字的,一般都是家里的男性长辈起,家里男性长辈不在的,才会让男性当家人起。

  可许家不同,许家全家人都觉得许明月有福气,是命里带福之人,被她取了名字,今后也会像他姑姑一样有福气,即使没有姑姑的福气,能沾点姑姑的福气,这辈子也受用不尽了。

  许明月是真不想再起名字了,让她起,是继续用她爸前世的名字呢,还是不用呢?不管是哪个选择,都会让她觉得怪怪的。

  许凤台见两人推辞来推辞去,就说:“小二子叫爱国,老三干脆叫爱党!”

  老太太在一旁也乐乐呵呵的笑着说:“爱党好,就叫爱党吧!”

  他们都听许明月说了,外面很多人因为名字没取对,正在被人批斗游街呢,好多人都抢着改名字,小三子叫爱党,安全!

  大家一致觉得爱党好,许明月也有些无奈,她前世的父亲名字也叫许爱党。

  不过这年头叫爱国、爱党的太多了,路上随便喊一声‘爱党’,十个里面有三个都会回头答应。

  许家因为有新生儿出生,赵红莲在家里坐月子,老太太和许凤台要照顾她和新生儿,许小雨和许爱国就暂时寄托在了许明月这里,这可把许小雨和许爱国给高兴坏了。

  他们最喜欢去姑姑家了,姑姑家不仅有喜欢带着他们玩的阿锦姐姐,还有好多好多外面没有的好吃的。

  许明月不仅会做蛋糕、蛋挞、饼干、桃酥,她还会用她那个土烤箱烤各种他们没有吃过的东西,大姑姑做的菜也超级好吃,他们一听要在姑姑家待着,高兴的都不想回去了,晚上三个小朋友就在阿锦的炕上睡,阿锦的大炕当初作为主卧建的,别说睡三个小朋友了,再来三个在上面打滚都不成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姑姑家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每天早上晚上都要跟着阿锦姐姐一起刷牙牙,阿锦姐姐还会唱《刷牙牙歌》,洗完脸,阿锦姐姐会带着他们往脸上擦香香,家里有蛤蜊油,是姑姑送的,可阿锦姐姐的香香和蛤蜊油不一样,抹在脸上许小雨感觉自己也成了香喷喷的小宝贝啦!

  姑姑永远都称呼阿锦姐姐‘宝贝’,有时候会叫阿锦姐姐‘妈妈的大宝贝’,许小雨已经五岁了,很小的时候她还不懂,每次姑姑温温柔柔的喊阿锦宝贝的时候,她都在一旁看着,她看看阿锦,又看看姑姑,她也想让妈妈喊她小宝贝,妈妈总是笑着推开她:“还宝贝?哪里来的宝贝?”

  等再大一点,她看着姑姑喊阿锦姐姐‘宝贝’的时候,她就会哒哒哒的跑过来,仰起小脸满脸期待的看着姑姑:“大姑姑,大姑姑,那我呢?”

  大姑姑就会一把捞起她,“你也是姑姑的小宝贝呀~!”

  已经会满地跑的许爱国就也哒哒哒的跑过来,一把抱住许明月的大腿:“大布布大布布,还有我!”

  许明月就会先看一眼阿锦,然后大声的说:“阿锦姐姐是我最爱最爱的大宝贝,你也是姑姑的二宝贝,你是三宝贝!”

  几个都得到‘宝贝’称呼的小家伙们都满足的笑了,吃醋妈妈的爱被分了的阿锦,一听自己是妈妈最爱最爱的大宝贝,又得意的挺起了胸膛,和妹妹弟弟们一起玩儿。

  孟福生有时候会促狭,看到许明月端水,再小孩子们去院子里撒欢后,就也笑着走过来,拉起她并不细腻的手,笑看着她:“那我呢?”

  许明月就笑着斜睨他一眼:“你是我的超级大宝贝!”行了吧?

  孟福生只是觉得和孩子们一起在她这里争宠,看着她一副端水大师的样子很有趣,这种温馨又平静的生活,将他刚来到这里的冷漠疏离冲击一空,整个人都柔软温和起来。

  正月初十一过,临河小学的报名就开始了。

  首先便是临河大队的七岁到十五岁的小孩子们,几乎只要是家里有小孩的,全部送到了临河大队来报名了,包括女孩子,还有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抱着几个弟弟来报名一起来上学的,她们上学不仅能每个月拿到粮食,还能顺便照顾一下弟弟妹妹们。

  报名那天许明月也想现场看着,老远她都能听到家长训斥家里小女孩的声音:“在学校一定要看紧了弟弟听到没?别让他乱跑,也别让他被人打了!”

  学校旁边就是大河沟,不远处就是竹子河,许家村每年都有小孩掉水里淹死了,几乎每个家庭的女孩子,都肩负着看管家里哥哥弟弟别被淹死的重任!

  家长们普遍的女孩子们乖巧听话,男孩子们调皮好动,女孩子就应该负责哥哥弟弟们的安全,要时时刻刻看着他们,他们要是下水,就是女孩子们的责任,是她们没有看好。

  被委以重任的姐姐妹妹们,总是尽心尽责的看着她们的哥哥弟弟们,哥哥弟弟调皮往水边跑,她们比心大的男孩子们更紧张害怕,因为一旦没有看住这些哥哥弟弟们,挨打的就会是她们。

  也有个别脾气比较急的,见哥哥弟弟不听话,怕回去挨打,挥起巴掌就揍,直打的他们不敢往水边跑了,见到姐姐就跟见到夜叉一样乖乖听话。

  临河小学从年初三一直忙到元宵节。

  学校除去教师宿舍、学生宿舍、老师办公室外,还有四十六个教室,目前也只有一层的十四个班级的桌椅板凳全了,二楼的二十八个教室目前还空着,施家村的木匠已经在赶工赶点的干活,还是不够,临河小学建的太大了,教室太多了,要的桌椅板凳也太多了。

  现在许明月按照每个班级四十个学生来安排,学校新开的,也就一个年级,但分为七、八岁班,九、十岁班,十一、十二岁班和十三、十四、十五岁班。

  年龄越大的孩子,他们接受起基础知识的速度可能也相对快一些,还有一些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可能读不了两年,就要说亲嫁人了,这一点许明月还不能阻止,因为如果不让她们毕业说亲的话,她们可能连最开始进学校的机会都不会有,甚至十四、五岁她们家里还愿意送她们来上学的人家,本身就极少,因为女孩子长到十岁开始,就已经是家里半个劳力了,十四五岁的女孩子,除了在挑担子上差上一些外,其它方面都能顶得上家里一个壮劳力了。

  到元宵节之前,基本上临河大队、建设大队、和平大队该来报名的学生全都来报名了,人数意外的多,尤其是女孩子,几乎全都是冲着中午免费吃一顿,每个月五斤糠米来的,大山里出来的学生却极少。

  许明月刚开始还以为他们是嫌离的太远了,读书不方便,哪怕在宣传的时候反复告诉他们了,学校里可以住宿,依然没有多少学生来。

  一直到过了元宵节,正月十六那天,才一下子涌过来许多山里的孩子。

  原来,许明月他们宣传的时候,是正月十六开学,正月十三、十四报名,可他们在大山里出来一趟太远,太难了,就直接等到了正月十六开学那天,那家里几个娃全部打包出来,丢在了临河小学门口,然后就等着领糠米了。

  临河大队别的不多,就是每年生产的粮食多,说给糠米,就真的给糠米。

  学校大门口两边的两个教室,一个是做了门卫室,目前是开了个小门,作为发放糠米的地方,一边是学校临时的报名办,十个新招的小学老师们各有一个办公桌,两两一组,负责登记这些孩子们的报名问题。

  老师们不组合工作,完全没办法工作,不光是大山里的人说话口音,五个知青老师听不懂,就是临河、建设、和平三个大队的人,语速稍微说快一点,五个知青老师就完全麻爪了,一连崩溃的喊:“说慢一点,你说慢一点,你说你叫什么?戚……戚什么?戚月是吧?”

  他旁边的本地老师对本地有哪些姓氏门清,一听‘戚’就不对,在一旁用蹩脚的普通话翻译:“不是戚,是钱!钱yue!yue材的药yue!”

第230章 这些知青老师们是听半……

  这些知青老师们是听半天才听懂一个字, 听到最后,他们已经不管了,除了姓一定给他们搞对, 叫什么名字他们说了算。

  主要是很多女孩子根本就没有名字,很多都大丫、大妹、招娣、带娣的喊, 好些的, 例如‘草丫’, 名字里至少还带个草字,便可以记下名字叫‘孙小草’,可叫小花小草的也特别多, 把登记的名单一看,一串下来,除了姓不一样, 女孩子们名字大同小异,完全分不清谁是谁。

  报完名事情也没完, 临河、建设两个大队的小孩报完名就被他们的父母领回去了,可远些的和平大队和更远的大山里的孩子, 晚上就要住在学校的宿舍了。

  光是和平大队和大山里出来的学生,加起来就有一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男孩子, 女孩子只占到两成。

  不是大山里的人不愿意把女孩子送出来换糠米, 实在是没有了, 她们生出来就没有活着的权利。

  不到三十个女生, 被老师们排成两队,带去剪头发、洗头、洗澡。

  几乎每个小姑娘头上都有虱子!

  男孩子还好,头发短,虱子好除, 女孩子都是长头发,这要是睡在集体宿舍里,今后这集体宿舍就别想有安生日子了,被子、衣服上得全是虱子。

  虱子可不只是吸血,它们咬在身上,头皮上,还钻心的痒!

  所以这些女孩子除了洗澡外,还得剪头发。

  小点的女孩子还好,老师让她们干嘛就干嘛,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已经知道爱美了,她们知道自己过两年就要嫁人,死活不愿意剪!

  学校的校长目前是由许家村的老村长代理着,本来是想安排孟福生兼任的,孟福生不愿意,村里但凡还算能写会算的,不是被许金虎当初带到了蒲河口,就是后来被带到了水埠公社,许红荷又太过年轻,高中都还没毕业,当个老师还行,当校长还少了些资历,没办法,就只能把老村长请出来。

  老村长当年好歹是正经上过私塾的。

  老村长别看六十多岁了,身体却健朗的很,眼不花耳不聋,不光嗓门大,脾气也特别大,对那些不愿意剪头发的女孩子们说:“不愿意剪就叫她们滚!把糠米都拿回来!在学校不听老师的,她们是想干什么?有免费的学都不愿意上,那活该一辈子烂在泥里!”

  知青老师们听不懂老村长的话,当地的女孩子们可都听得懂,被老村长那暴躁的脾气吓得一声都不敢吭,就这么眼泪汪汪的被老师们带走,将她们的长辫子剪了。

  发的糠米都已经被她们的父母带回去了,她们是不可能再有糠米还回去的,况且她们很多都是带着照看哥哥弟弟的任务来的。

  有了第一个被剪头发的,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叶甜虽听不懂老村长的话,却能感受到老村长身上的气势很凶,吐了吐舌后,安抚着那些抽泣的女孩子们:“放心,我来给你们剪,保证把你们剪的好看!”

  她其实也没有剪过头发,却有审美在,给所有十二岁以上的女生剪的头上民国时期的女学生头,齐耳的短发,剪到眉毛以上的刘海。

  这样的头发其实还是长,不利于除虱子,但相对于长发来说,这已经算好的了。

  老村长看到还是不满意,对叶甜她们几个女知青说:“留什么头发?全都剪了!头发剪了难道不会再长啊?被子上染上虱子算谁的?”

  这要不是冬天,他全部让她们剪成光头!

  对老村长来说,有虱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原本他不应该这样大惊小怪,可这是许明月的要求,为了学校的学生宿舍,大兰子那丫头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批粗麻布和棉花被子,那雪白的棉花被子,虽说薄了点,可那是新棉花啊,就这么给了这些丫头、小子睡了,这新被子新被单,谁舍得给它染上虱子?

  只要想到这么好的被褥上染上了虱子,老村长就心痛!

  学校在建设之初,就是仿造蒲河口监狱,建造小学的建筑工人也是和当初建蒲河口监狱的是同一批人,学校和蒲河口监狱除了楼层低一点,窗户大一点,没有瞭望塔外,基本没什么不同,不光有厨房、宿舍,连集体大澡堂都有,洗完澡直接就进有大炕的宿舍烘烤头发。

  被剪完头发的小姑娘们被叶甜、李欣、闫春香等几个女老师分批带到大澡堂内洗澡,没有莲蓬头,只有一只只的木盆,大些的孩子还好,七八岁的小姑娘洗头洗澡还需要老师们在一旁辅助,不是她们自己不会洗,是怕她们洗不干净。

  浴室内一块块没有味道的乡下土肥皂在竹制肥皂盒里,这些肥皂并不是许明月车里刷新出来的精油皂,她车里每个月只能刷新一块精油皂出来,自家都不够用,更别说分享出去了。

  这些肥皂全都是供销社买的,粗是粗了点,能洗干净就行。

  就这样的土制肥皂小姑娘们都是头一次使用,洗在身上滑滑的,身上的陈年黑垢被用丝瓜囊搓洗的一干二净,皮肤都搓红了。

  搓干净后的她们只觉的身上、头上像是轻了十斤一般,感受都非常新奇,洗完后也不让穿她们自己原来的衣服,而是发下来的‘校服’,也就是一件干净的粗布麻衣,还是米白色的,日常家里有人去世,用来戴孝的那种。

  可即使是这样的麻布衣裳,也是她们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穿到的新衣服,是只属于她们自己的新衣服!

  她们拉着自己身上并不合身的新衣服,又满足又好奇又爱惜,第一次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美好的期待。

  原本,她们来这里,只是为了混那顿免费的午饭和每个月的糠米的。

  女孩子那边老村长看不见,男孩子这边老村长却是看的真真的,见到这些小子大正月的,一个个的‘披麻戴孝’,看的眉梢眼角直抽抽,觉得很不吉利。

  可不吉利也没法子,许明月的车里每个月倒是能刷新出来很多阿锦的旧衣服,可这些旧衣服她根本就不能拿出来,哪怕是同一件旧衣服,刷新多了,拿出来,要是每一件连衣服放久了有黄渍的地方都一样的话,鬼都知道有问题。

  刚开始她还藏在家里的衣柜里,后来让高顺给她打了一条小船,在大河里找了一个面积一百多平的小岛,小岛因为太小,位置又太偏,连偷偷摸摸上去养鸡鸭的人都没有,许明月就借着上面两三米高的蒿草的遮掩,将每个月车里刷新的衣服、帐篷等物放在这座无人的小岛上。

  不光是小岛,就连山里她都找了个山洞,藏了许多东西。

  她一直在想,找个什么样的机会,将东西拿出来一部分。

  这些东西藏起来不用,永远都是垃圾,可要是能找个理由拿出来,给这些山里的孩子们用上的话,那就是这个年代难得的好东西。

  主要是这事她不能和别人说,只能自己操作,别说她不会改衣服,就算会改,她一个人也干不完那么多的活。

  这次送来的孩子太多,女孩子还好,总共都不到三十人,很快就洗完。

  男孩子那边人数太多,又调皮的很,一堆人在一起就难免会打闹,也幸好有老村长在镇场子,不然更难管理。

  人手不够,老村长就叫了村里的一些妇女来帮忙,小孩子调皮,老村长是真打,手里拿着根竹棍,对着调皮小子们的屁股就是一顿胖揍,并虎着脸喝骂:“到了我这里,就要服我的管,谁要是敢不听话、胡闹,我连你们爹妈都打!”

  临河大队许家村的赫赫威名不是虚的,再调皮的男孩子,一看到老村长,一个个都吓得跟鹌鹑似的,再也不敢闹了,尤其是那些大些的,已经懂事了的男孩子,他们可都晓得许家村的‘野蛮’的,许家村的男的在公社里当革委会主任,许家村的女的在蒲河口当劳改干部,谁敢不听话,就把他们抓到蒲河口做劳改,挑石头!

  洗完的孩子们,被老师们领着进了宿舍的大炕上并排的躺着,顺便烘烤已经被擦干的短发。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