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65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他们全都好奇的看着这个结实坚固的长方形房子,摸着身下温暖的大炕,还有些男孩子在一起说着悄悄话:“你摸到了没有,这石床是暖和的!”

  “这床好大啊!”

  “这被子是新的吧?都是新的哎!”

  “你摸摸这垫的被单,也是新的,全都是新的!”连下面铺的稻草都是新的!

  哪怕他们是男孩子,在家里也很少能穿到全新的衣服,更别说崭新的棉花被子了。

  山里的地多珍贵啊,光是种粮食都不够吃,哪里还有多余的地来给他们种棉花啊!

  女孩子们躺在温暖的炕上,身上盖着新的棉花被子,看着结实的宿舍,雪白的墙壁,躺在床上一动都不敢动,一直到她们迷迷糊糊的睡着,她们还不自觉的笑着,想:“我做梦梦到了天宫哩!”

  天宫是雪白的,一点都不冷,像睡在云团里一样暖和。

第231章 这次招收的学生有两百……

  这次招收的学生有两百多个, 其中以临河大队送进来的学生最多,从七岁到十五岁的男女孩子,总共加起来有一百多个, 尤其是江家村和许家村,这两个村子是村风如此, 虽也重男轻女, 却没有溺女婴的习惯, 加上三年干旱时期,两个村子的老人孩子全都活下来了,这次本大队的小学上学, 家里有适龄孩子的,要是不送去上学,都要被村里人骂, 被村里人看不起的,当然是最积极的。

  另外就是隔壁的建设大队了, 也有五十多个学生,剩下的就是和平大队和大山里的加起来一百多个, 总共加起来差不多有两百六十个学生。

  按照许明月给他们分的一个班四十到四十五个学生的话,就得开六个班。

  十个老师带六个班,教学上勉强也够了, 主要是开学后, 老村长才发现, 这些学生住宿的话, 至少还得再招两个生活老师和食堂管理员、锅炉房管理员。

  两百多个学生、老师,一天要做的饭可不少,他们这食堂已经算大的,足足两个大教室隔成的, 里面锅灶加炕灶,一共四个灶台,大锅的饭,小锅的菜,一锅烧出来根本不够吃,还得把三个大炕灶也煮上粥才勉强够这些小孩子吃,为了让在校住宿的小孩子们晚上能用上热水,在除了烧饭的那段时间外,三个炕灶上面一天到晚都烧着水,晚上这些小孩至少得洗脸、洗脚,女孩子还得洗PP。

  关键是这些小孩子被送来时,真的就一个光秃秃的人,连个毛巾都没有,还得给她们准备麻布毛巾。

  麻布再便宜,那也是布,那也要钱啊!

  看着那么多麻布被撕成小方巾的大小,发下去给这些臭小子、臭丫头当毛巾,老村长心都一抽一抽的疼。

  还有每天要浪费那么多粮食给这些臭小子、臭丫头们吃,老村长已经在盘算着,等到开春,全部叫他们挖野菜去,什么山上的蕨菜水里的菱角菜,全都拉回来吃!

  不然就他们这光吃不进,他们临河大队就是有再多的粮食也不够他们吃啊!

  前面几天基本全是这些琐碎的事,都没时间教学,尤其是前两天,安排了村里的妇人将这些小孩子的脏衣服全都洗了,放在火笼上烤干,这些小孩子基本上就只能待在大炕上,等衣服干。

  老村长和老师们安排他们生活上的事情,把每个小孩子的名字和人认了认,名字还都叫的不对。

  学校的书本也很简单,就三本书,《语文》《数学》《大领导语录》。

  学习,从《大领导语录》开始。

  天冷无法去班级上课没关系,背诵《大领导语录》不需要去班级上课,窝在大炕上也可以学!

  外面运动热火朝天,中学、高中、大学都受到了波及,外面的学校基本都停课了,很多课本自然也都堆积在仓库里,这下可便宜了临河大队。

  一船一船的课本被拉到临河小学,怕书籍受潮,二楼的课桌都还没完全打好,就先打了个书架,放置这些书。

  学校开校之初,如今已经不忙的许明月也到学校里来帮忙。

  她主要的工作,除了协助老校长和几个新老师们安排管理学校的事情外,主要是检查送来的这些书里,有没有‘禁书’,毕竟这个时代太特殊了,一旦这些书里夹带了什么不该夹带的书,被人发现了,那整个学校都要倒。

  还有课本里面的内容,也要一一检查。

  好在不该要的书,临河大队一本都没要,主要都是课本,课本内容也都是正常的。

  等检查完,就是发书,每个学生三本书。

  阿锦的文具盒里有名字贴,这是她班主任要求的,每个学生文具盒里都至少放一张可以随时用的名字贴,这样学校发了什么新书、新本子,就能立刻将姓名贴贴在课本上,防止孩子们回家忘记贴,回头书、本子丢了找不到。

  七年多的时间,许明月这里已经累积了许多的名字贴,在每个人的座位上、睡的床铺位上都贴了他们的名字,所有小孩子的座位、铺位,都是按照他们的身高排的,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就睡哪个位置,防的便是有些大些的孩子霸道些,霸占小些的孩子的位置,按照身高排位置,与他们相邻人的身高基本都差不多,就少了些大孩子欺压小孩子的事情发生。

  他们座位上贴名字,也方便新老师认识他们谁是谁。

  且由于男孩子太多,男生宿舍不够,又临时加了两个男生宿舍,只是这个宿舍没有火炕,只得临时将大队部里原江地主家里的一些拆掉的高床拿过来,拼接后,让这些小男孩们横着睡,小点的孩子,一个床上睡五到六个人,高床不够,老村长就想先把村里的竹床借来将就一下。

  大队里有很多闲置的竹床,但是河边水汽重,竹床回潮,一天到晚都是潮湿的,有时候甚至滴水,铺再多的稻草都不行,成年人睡在竹床上身体都受不住,更别说孩子了。

  只睡了一晚,老村长第二天来摸着已经有些受潮的稻草,就叫着:“不行,竹床还是太潮了,伢儿们睡竹床上,别睡出病来!”

  不能睡竹床,就让大些的男孩们把教室里的桌子拼接在一起,给他们当临时的床,晚上桌子全都跟大炕一样靠墙放好,拼成一个完整的床,垫上稻草,男孩子们睡在上面。

  一楼有十四个教室。目前有课桌的教室大约有十个,用了六个教室,剩下的四个教室的桌子全都拼了起来,当做临时的男生宿舍。

  “还好你搞来了这些被子,不然这么冷的天,这些伢儿们没被子盖,都得冻生病!”老村长哪里知道,当个校长,学校的事情居然有这么多,每天仿佛有忙不完的事情,睁开眼睛就是各种事情。

  老村长叹气道:“还是你当初想的周到,给他们建大炕,铺些稻草就能睡,这第一年就有这么多学生,两个宿舍哪里够?”他指着一层宿舍对面的那六个教室说:“对面的教室也得空出来,多建几个大炕才行,不然天太冷了,伢儿们受不住!”

  许明月车里刷新出来的棉被,一床只有五斤重,是属于春秋被,哪怕是新棉被,冬天也是不够暖和的,若是配上火炕,倒是刚好够用。

  许明月见老村长这几天累的不轻,便建议他:“这人还是太少了,还得再招几个老师。”

  听的老村长直皱眉,怒斥她:“你们年轻人就是不晓得节省,这才宽裕了几年?就这么浪费粮食浪费钱?怎么就人手不够用了?”他指着那些十四五岁的大孩子们,说:“让他们大的带小的,在这里免费的吃,免费的住,还不能干点活了?”

  老村长不愧是当过村长的人,在最开始的半个月手忙脚乱之后,很快就熟悉了学校的节奏起来,大冬天的,无法跑操,就安排人每周值日,值日什么呢?食堂做饭、打扫卫生,挖地。

  学校选择的地点就是许家村村尾的一大块平地上,这块平地一直都是作为打谷场来使用的,面积非常的大,而这么大块的面积,也只有中间那四五亩地,在双抢期间平整了做打谷场和晒谷场使用,周围还有一些零星的地,是属于长荒草的存在的。

  老村长就带着学校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把学校周围一些角角落落的地全部开发出来,打算种些蔬菜瓜果。

  用老村长的话说就是:“十四五岁了,都是家里半个劳力了,咋就不能干活了?来这里是学习的,不是来享福的!”

  对于老村长的安排,许明月一句话都没有。

  别说,对于年轻老师们说的话,一些学生不怎么听,甚至有升米恩斗米仇的现象,觉得学校免费给他们吃,给他们住是理所当然的,但老村长一出来,所有人连声都不敢吱一声,叫他们做啥就做啥。

  许明月便知道,老村长的安排才是对的。

  等到天气稍微暖和一点了,老村长就每天监督他们早上起来跑操,七八岁组跑两圈,九、十组跑三圈、十岁以上组跑四圈。

  老村长人年纪大了,觉便少了,他们这里夜里没什么娱乐活动,晚上就睡得早,老村长每天五点钟就醒了,他当了村长多年,又闲下来多年,闲着多年不掌权,突然又当上了校长,老村长干劲十足,天天一大早就驻个竹杖,站在操场上监督,谁要是敢偷懒,就拿着竹杖打屁股。

  不过有老校长盯着,没有一个人敢偷懒,连带着知青老师们,有严肃的老村长在,神经都有些紧绷着,跟着学生跑。

  一边跑,一边背诵大领导的诗!

  其中跑在最前面的,就是阿锦!

  《大领导诗集》她熟啊!

  还没上幼儿园,她妈每天给她刷牙就用诗句来当‘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来磨她耳朵,还没上幼儿园呢,唐诗三百首她就全会了,其中包括大领导的一些著名诗词。

  于是操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领头有个个头不高的小女孩,在前面一骑绝尘跑的飞快,一边跑一边喊:“北国风光!”

  后面一群尾巴一样的小孩就跟着喊:“北国风光!”

  阿锦喊的是普通话,他们也跟着学普通话。

  开始的时候,有些大些的小孩,见阿锦一个不大的小姑娘跑的那么快,还追在她身边跟着一起跑。

  他们很多都是山里来的学生,每天上山下山,体力耐力都算好的,一圈,两圈,三圈……

  几圈下来,他们这些营养不良的小孩,哪里跑的过从小被许明月精心养大的阿锦?很快一个个就全部落在她后面,就她一个人还在前面跑的起劲!

第232章 学校开学,她是最开心……

  阿锦在校游泳队的时候, 人送外号‘小钢炮’,说的便是她体力特别足,马力特别强, 从头练到尾两个小时不带停的,一直到最后速度依然保持很快。

  当然, 这是校游泳队的基操, 一线队的队员都是如此, 但很多队员练到最后都要累哭了,她还满脸笑嘻嘻的,体能还是很足的样子。

  穿越到这里这么些年, 阿锦的体能锻炼就没有停止过,每天都坚持练体能。

  前世教练的脸都模糊了,可教练上体能课时教她练体能的动作, 这么多年她全都一丝不苟的坚持每天打卡,夏天每天都保持六千到九千米游泳练习。

  阿锦体能强耐力强, 不代表她跑步也厉害,练游泳的小孩的脚和专业练田径的脚是不一样的, 观看过奥运会上游泳队的队员们走路的人就会察觉到,练游泳的小孩脚掌宛如鸭掌一般,是扁平的, 脚腕也因为游泳时的发力不同, 也会影响到跑步。

  阿锦四圈跑完了还想跑, 被许明月给叫住制止了, 让她去拉伸一下,阿锦也乖乖的去做拉伸。

  不过,这么一来,全校的新生都认识了阿锦, 尤其是听说了她是蒲河口劳改农场的小许主任的女儿后,看她的目光就像看外星人,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的样子。

  “她说话‘偏态’哎!”

  ‘偏态’在本地方言中是个贬义词,意思是学外地人说话。

  “她不是‘偏态’,她说的是普通话,普通话你懂吗?”立刻有临河大队的本村人反驳上面小孩说的话。

  被问话的小孩见自己背后说人坏话被抓住,有些不好意思,可还是捂着嘴巴摇摇头。

  临河大队的本村人就得意洋洋的向他们解释:“知青老师们说的话你们知道吧?就是普通话!燕京你们知道不?首都!大主席他们在燕京话!官话呢!”

  被科普的山里小孩不明觉厉,看向阿锦的目光里透着崇拜!

  这些都是许明月向阿锦科普,阿锦有时候跟孟福生说普通话,被别的小孩听到,有小孩说她‘偏态’时,她就向那些小孩科普。

  那些小孩一听她居然会说首都话,会说大主席说的语言,原本的鄙夷就立刻化为了崇拜,还默默跟着她学,她说了句什么,他们就会悄悄记下来,回家偷偷的练习,他们练习时还挺不好意思的,生怕被别人知道他们说‘普通话’,被人说他们‘偏态’。

  明明学说普通话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总有一些人用抱团的鄙夷的语言,笑话的眼神去嘲笑别人。

  可在临河小学里,几个北边来的知青老师们,说的都是普通话,他们不会说方言,也听不懂方言,班里的小孩子们为了让老师们听懂他们的话,听懂他们的诉求,就被逼的不得不学习老师的语言。

  实际上,在见到阿锦用普通话自然大方又毫无障碍的和几个知青老师们交流的时候,他们是很羡慕的,内心也希望自己也能像阿锦一样威风,期望有一天能那样大方自然的用普通话和知青老师们说话的是自己。

  等天稍微暖和一点,不用时时刻刻待在有大炕的宿舍里了,老师们才带着他们去班级,按照他们在外面跑操时排的身高,被老师们一个个的引着去了他们对应的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有他们对应的名字。

  他们不识字不要紧,老师们识字。

  有些小孩名字用方言写不出来,老师们又实在听不懂,就用他们自己音译的方式,给他们重新取了名字,这就导致,很多小孩一连懵逼的看着老师们,不知道老师喊的是自己。

  不知道自己名字没关系,知道你身高就行了:“你们俩是一组,你就记得你跟他是同桌就行了,他在哪儿你在哪儿!”

  这样的话在小孩子中反反复复的说:“从今天起,你的名字叫赵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华!”

  老师们把一个个的小孩,摁在他们的座位上,指着他们桌角上的名字和学号:“看到没?你叫赵青山,赵青山就是你的名字,你要实在记不住自己的名字,就记住号码,24号!”

  他们坐在崭新的书桌前,东摸摸细看看,屁股在长凳上扭来扭去。

  年纪小的那一批,坐在长凳上,脚悬在凳子上够不着地,可还是好奇的看来看去,这一看,他们就看到了书桌下面还有个桌洞,每个桌洞里都有书和本子。

  书是公社的书店买好送来的,本子是许明月车里积攒了这么多年,阿锦当初的本子,还有铅笔也是许明月车里刷新出来的笔。

  只是铅笔并没有发下去,只有到要写字的时候,老师们会统一发铅笔,等写完了,再收上去。

  因为没有电,宿舍光线昏暗,放学后学生们回到宿舍并不需要写作业,所有作业在班级的时候就完成了。

  这个时候他们所学的,也不过是0到9十个数字,和aoe而已。

  每本书上都写着他们所对应的姓名、学号、班级。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