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69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江天旺拿到名单还诧异了一下,原本按照每个大队平均分配的原则,分配到河对岸三个大队的知青数量应该是一样的才对,但这名单上,居然有五个是被分配到临河大队。

  他自己出自临河大队,最关心的也是临河大队,首先看的便也是临河大队的名单,便拿着名单念道:“魏兆丰、阮芷兮、苏向阳、杜晓雅、楚秀秀,临河大队!”

  “沈冬梅、刘霞、吴刚……建设大队!”

  “王来娣、叶冰澜、郑东……和平大队!”

  昨天就接到通知,今天来公社大院来接人的各大队安排过来的人,一听二十多个新来的知青中,光是大河以南就分到了十一个知青,顿时喜笑颜开,这样剩下的知青分到他们的大队,一个大队最多也就只能分到一两个。

  他们可不像临河大队,抓住了三年干旱时的机遇,趁着竹子河河水下降,圈了河滩当良田,他们当时哪里会想到干旱会持续了那么久?又哪里有胆量敢擅自将上头定好的堤坝位置往下移,所以他们所在的大队哪怕不是山区,各个大队的良田数量也都是有限的。

  去年他们大队就已经分配了几个知青过来了,那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干啥啥不行,搞事第一名,这些大队都不太想要自己的大队再增加新知青了。

  现在听到临河大队被分了五个知青,还以为是江天旺高风亮节,故意把知青往临河大队多分了,笑着捧江天旺:“临河大队现在不一般了啊,新增了七千多亩田,临河大队的知青就该多分一点,能者多劳嘛!”

第238章 江天旺也始终笑呵呵的……

  江天旺也始终笑呵呵的, 只看了说话的人一眼,就打量起这次分配到临河大队的五个知青,除了楚秀秀顶着厚厚的锅盖头, 看着普通了点外,其余四个看着都是精神倍儿棒, 江天旺看到他们的头一个想法, 就是都是当老师的好苗子!

  他心里是有些不屑这些人的想法的, 要不是国家政策,平时他们那鸟不生蛋鸡不拉屎的地方,想找到个识字的人都不容易, 现在国家分配了知识青年下来,他们还嫌弃上了。

  在江天旺心里,这些知识青年全都是国家发给他们改变本地孩子未来的大宝贝, 当然是越多越好,至于知青吃的那几斤粮食, 现在又不是灾荒时节了,还给不起几口吃的咋地?再说了, 人家知青不会干活啊?

  他没理会其他人,而是拍了拍划船送人来的两个青年,问他们:“你们俩原来哪个大队的?”

  两个小伙子都是本地招收的民兵, 一个是建设大队的, 一个是和平大队的, 都是从小就是操桨在河里讨生活的人, 船上功夫熟的很。

  “和平大队的?和平大队的好啊,离蒲河口近,这样,插队到你们和平大队的三个知青, 就辛苦你顺便给他们带回去,安顿好,跟你们大队的人说,别欺负了他们,你们蒲河口小许主任什么性子,你们比我清楚。”

  说的和平大队的小伙子憨笑不已,连生说:“肯定的,肯定的!”

  目光却不由自主的朝分配到他们大队的三个人中的叶冰澜看去,他倒没有别的什么想法,小许主任对男的欺负女的罚的有多狠,他们这些蒲河口的民兵还能不清楚吗?只是叶冰澜这么好的相貌,被分配到他们大队,他心里还真有些惴惴不安,心底想着,回到和平大队,要和和平大队那些混子好好说说,千万别犯浑,回头范到小许主任的手中。

  这个小伙子名叫吴二河,、之前蒲河口对本地人招收民兵的时候,他便也来报名,现在成为蒲河口一名正式的民兵,对许明月,他可太知道了,在蒲河口,作为本地人的他,不怕他们的民兵排长周宗宝,却看到许明月就恨不能绕道走。

  看到吴二河的目光,叶冰澜眉尖不由皱了皱,抓紧了手中编织袋的带子。

  江天旺这才顺着吴二河的目光,看到了站在人群中长的体面的过分的叶冰澜。

  江天旺眼睛顿时一亮,心想,这小姑娘看着精神的很,也是个当老师的好苗子啊!这要分配到了咱临河大队多好,保管能把那些皮小子管的服服帖帖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江天旺很了解大河以南的小孩子们有多羡慕大河以东的人,包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们,他们看大河以东乃至这些城里的青年们,目光都是向往的、羞怯的。

  他看了眼手中的名单,操着一口方言极重的普通话,看看王来娣,又看看叶冰澜,然后对三人说:“你们刚来,不晓得我们河对岸的情况,现在我们临河大队建了个小学,还缺老师,招聘老师呢,是对大河以南三个大队都敞开招聘的,你们回头要是想当老师,就去注意一下临河小学放出的消息,回头去临河小学报个名,要是能当个老师,工作也体面,也没那么辛苦不是。”

  他相貌儒雅敦厚,任何时候都是一副乐乐呵呵与人说话的口吻,看着就是个温和的长辈模样。

  几个知青闻言都是一愣,尤其是知道这段历史的叶冰澜,没想到下放到这里当知青,居然还有找工作的机会。

  见所有知青的目光都热切的向他看过来,江天旺笑着解释说:“不过这招聘嘛,肯定是要考试的,就跟城里的招工考试一样,考上了才能上,所以你们这些娃娃,平时也别落了书籍,没事也要看看书,写写字,知识青年嘛,你们带来的知识才是你们身上最宝贵的财富,咱们农村也是大有可为的啊!”

  说的原本已经做好受苦日子的知青们,心底又升腾起一阵火热。

  是的,他们都是来支持农村建设的!

  之后就是各大队来接人的人,接走他们各大队分到的知青。

  这次终于让这些知青们如愿以偿,坐上了他们心心念念的牛车,距离水埠公社近些的大队就没那么好的条件了,得靠他们自己的双腿走。

  一些知青扛着他们的行李,听说要考自己的双腿走回去,也是傻了眼,好在分到大河以东的知青不多,每个公社也就一到两个,来接人的人看到他们的情况,也会帮他们拿个行李,有看不下去的,还会帮他们拿两个行李,在前面健步如飞。

  回去路上,再一次感受到这个时代路面泥泞,已经半身泥点子的叶冰澜,坐到船上时,心神已经到了她带过来的商超之中,看能不能找到雨靴穿,不然普通鞋子在这个时代的雨天,真的是没法走路,她现在的鞋子已经湿透,一阵阵针刺般的寒意,顺着她湿了的脚一直蔓延到她的小腿、膝盖。

  此时她还不懂这里潮湿气候的厉害,只觉得脚冻的冰冷如霜,迫切的想要找到一双雨靴。

  她一家店铺一家店铺的找,终于让她在一家卖渔具的店里找到了钓鱼佬们穿的防水防滑的钓鱼佬福音雨靴,雨靴款式大差不差,颜色也不多,除了带有军绿色花纹的雨靴外,还有黑色、浅绿色、咖啡色等,有带里衬的和不带里衬的两种,里衬中还有皮毛一体的羊毛里衬,看着就很暖和。

  可惜现在不能换鞋子,不然她恨不能现在就将里面雨靴拿出来换上。

  回去的途中河面上的雾气已经没有早上那么浓郁,船靠近和平大队的途中,她也终于看到了白天伫立在河岸上的那栋算不得伟岸,但这个地方,却足够庞大的建筑物,她知道,这里就是她昨晚住过一夜的蒲河口监狱了。

  想到这个监狱房间的大通铺,居然是带温度的暖炕,叶冰澜就不禁心中一热,想让这一世的家人下放到这里的心情更急迫了几分。

  她可是知道,这时代很多下放到农场和农村的人,住的都是四面漏风的牛棚。

  她只在网上、书上看过零星的几句对这个时代的描写,还没见过真正的牛棚是什么样子,等她自己见过,就会知道,牛棚中的环境,比她想象的还要恶劣十倍不止!

  她虽没有见过,却也能通过那些零星的描述,想象的到。

  而有暖炕的蒲河口监狱,对她来说,已经是下放人员住宿环境的天花板了,除了没有自由一些,要干活,那里面的环境甚至比这时代的很多农村人住的都好。

  等她下了船,看到了这个时代真实的农村的模样的时候,更是震惊了她,一直到吴二河将她领到了和平大队临时给知青们暂住的知青点后,叶冰澜心头冒出的第一念头,就是要建房!要搬出来住!

  和平大队的知青点,居然是个危房!

  不是危房也不会空出来,哪怕经过三个知青一年时间的修整,目前也只做到了屋顶不漏水,倒塌的墙面被他们用本地土砖给修整了,暂时不漏风了,可更早之前,因为房子主人在三年干旱时期饿死后,空出来一直没人住,没人修整而导致裂开的墙面,哪怕他们已经用稻草堵住,叶冰澜看到那道裂缝的时候,依然不敢靠近。

  吴二河把三个人送到知青点,就对三个人说:“知青点现在没人,肯定都去挑堤坝了,你们先到大队部报个到,把粮食关系确定下来,你们现在没有工分,可以跟大队部买一些口粮。”他看了眼身上补丁摞补丁,明明是城里的姑娘,看着却没比他们农村人好几分的王来娣,补充道:“要是没有钱,可以先跟大队部赊欠一些粮食,等你们赚了工分再还上就行。”

  他指着距离知青点不远的地方,同样不大的石头房子:“大队部在那里,现在大队部估计也没人,主任他们肯定都带着队员们挑堤坝去了。”

  这已经是叶冰澜两次听到‘挑堤坝’这个词了,虽然送他们回来的青年有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他们听的很辛苦,可通过他比划的动作,和指的方向,连猜带蒙的也大致听懂他说的意思,这让他们不由想到他们之前坐在船上时,远远看到的许许多多的人推着推车、挑着扁担和箩筐,在河岸边干活的场景。

  想必那就是挑堤坝了。

  就在他们已经到达和平大队的功夫,送魏兆丰那群人的船,也终于到达了建设大队,划船的人先将分到建设大队的三个人和他们的行李送下船,魏兆丰和苏向阳也帮忙拿行李,五个人在给他们拿行李的时候,也在打量建设大队房屋的情况,看的他们之前就沉重的心头,越发的沉了。

  由于划船的青年还要送他们去建设大队的知青点,他们便也跟着下了船,帮建设大队的三个知青提行李,穿过了现在没多少人的村子,一直到很偏僻的知青点的时候,一群刚下乡来的知青们,眼前不由一黑之后又一黑!

  和平大队的知青点好歹是个石头房子,建设大队的知青点不光是个矮小的土屋,距离他们不足五十米的地方居然是坟地!

  望不远处巨大的树冠下,被河风吹动着白色纸幡,和时不时的被风吹起飘起的土黄色纸钱,几个知青脸上表情全都不好了!

  他们已经能想象到,同样在大河以南的临河大队会是什么样的糟糕环境了。

第239章 六七年这个年正在破四……

  六七年这个年正在破四旧, 尤其是水埠公社那边严肃提出了,这个年不能放鞭炮,不能祭祖, 当时正是闹的最凶的时候,被耳提面命的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书记们回来后, 也是对大队的队员们严厉禁止了祭祖的事。

  也就是说67年的这个年三十, 原本按照本地风俗应该扫墓祭祖的河南边的人, 都没有祭祖,但也因为他们这里隔着大山大河,外面闹的动静再大, 对他们这边的人来说影响也不大,这就导致度过了过年那段最疯狂的时期后,眼见着后面就是清明了, 本地的很多人不敢去自家坟头上去祭祖,怕有心人通过自家的坟头找到他们家, 这些人就通通跑到汪家村古树下偷偷祭拜,不能挂在自家老祖宗坟头上的白纸幡, 就通通挂在了这颗近千年的古树上。

  哪怕春季多雨,有些纸幡已经被淋湿,不如晴天时飘逸灵动, 可依然被河边的风吹动着在树冠下摇啊摇, 配合着周围一个个的坟包, 魏兆丰他们硬生生的打了个激灵, 看都不敢向那边看一眼,把沈冬梅、刘霞、吴刚三个知青的行李放到他们知青点的门口后,就赶紧说:“以后有机会再见,我们先回去了。”

  留下的三个知青有两个女知青, 看着这远离汪家村,周围都是坟堆的知青点,吓的脸都白了,忙追了上来,带着哭腔说:“你……你们别走啊,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

  原本加上分到临河大队的五个人,他们八个人倒也还好,突然他们五个人都走了,只剩下他们三人,三个人都不淡定了。

  反倒是送他们来的建设大队的本地人笑着说:“嗐,你们不用怕,那是老树仙,会保佑我们呢!”

  不然他们大队的坟也不会是围绕在老古树一圈埋葬了,当地人都供奉这颗粗壮的老古树。

  可惜他说的话三个知青都听不懂,只觉得这里太可怕了。

  魏兆丰他们也是走的飞快,生怕走慢了一点,头上沾染上了这里的阴气。

  一直到船上了,魏兆丰才不解地问送他们的船公:“不是不给祭祀吗?那里怎么还有纸幡?”

  哪怕全国各地的纸幡剪法或有不同,可细节再怎么不同,那也是白纸幡,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祭祀的东西。

  送他们去临河大队的操船手一边划船一边说:“谁祭祀了?你看周围的坟头上,那有一张纸钱吗?”

  魏兆丰他们此时回忆一下周围的坟头,还真是一串纸幡都没有,一张纸钱都没有。

  “那颗树……”

  划船的人能听懂他们的话,于是用本地方言喋喋不休的说着这颗古树的鬼故事,无奈他说了一路,魏兆丰他们已经竖着耳朵很认真的听,愣是一个字都没听懂,听的两眼蚊香圈。

  好在汪家村距离许家村很近,走陆路的话,十分钟就到了,他们划船走水路,需要绕道进大河沟,花费时间也不过十分钟,就来到了许家村。

  许家村的房屋建筑和建设大队差不多,甚至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因为就建在河边,为了防洪水,靠近河边的房子下面都是石头砌的,上半部分是土砖,许家村因为村子地势高,不需要防洪水,放眼望去,全是盖着茅草的土坯房。

  之前看过建设大队的知青点,他们已经对临河大队有了心理预期,可看到那些矮小的土坯房,几个家境情况都不错的青年男女们心头不由的都沉重了起来。

  现在虽到了春天,河水已经逐渐上涨,但他这送人的船依然只能划到大河沟,再往村子里面就是大水沟了,大水沟里的水不足以支撑小船滑行,便停下对几个知青说:“到了,你们就在这里下吧,前面那个村子就是你们这次要插队的临河大队许家村了,通过这条堤坝,穿过许家村,你们就能看到临河大队的大队部。”

  他用竹篙撑着船,将船身固定住,从船舱内抽出一条由几根实木并成的木板搭在船头和岸边,对他们说:“你们再往前走两百米不到,就是临河小学了,你们走过去一眼就能看到,红砖砌成的,好大一个学校,要实在不认识路,喊一下临河小学的知青,问他们也行!”

  临河小学开学,引起周围好些个大队围观,好长一段时间,周围大队的人都喜欢来临河小学附近看热闹,要不是临河小学日常是封闭教学,他们恨不能跑到临河小学里面去散步参观。

  几个知青看这人把他们送到这里,就不管了,抽回木板到船舱就要回去,几个人面面相觑,然后看向近在咫尺的许家村。

  好在他们有五个人,人多一些他们也有主心骨一些,且这里就只有这一条通往许家村的路,五个人就这么提着他们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的跟堤坝上的黄泥做斗争,前进不到百米,隔着好几个土坯房子,远远就看到了矗立在许家村村尾打谷场上的红色建筑物!

  哪怕他们已经看到过蒲河口,在看到如此偏僻闭塞的地方,还有这样一动红色大房子时,依然产生了一点错位的感觉,一条大水沟之隔,左边是落后贫穷的矮小土屋,右边是建筑面积很大,全部砖石建成的楼房。

  就像是两个世界的建筑。

  这座学校要是在城里,他们一点都不奇怪,毕竟城里这样的房子比比皆是,可是在这个小山村……

  他们就这么靠近这栋大楼房,吃力的提着他们的行李,一步步靠近,近了,还能听到里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是大领导语录和诗词。

  穿过一栋栋小土屋,他们此时也看到了学校红墙上用标准的宋体,刷的白色的标语:解决思想问题不能雷厉风行,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大领导。

  再往前,靠近大河沟这个方向的一面墙上,又是一行大领导语录: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大领导。

  每个语录下面都标上了大领导的名字,生怕有些人不知道这是最高领导的讲话,拿这些标语做文章。

  有些语录,连他们都不知道是大领导讲过的。

  他们一边走,就一边回头看向这座对大河以南的人来说,大的不可思议的学校,再看向村子对面的大队部。

  大队部也实在是太明显,那是一栋同样与大河以南的房子完全迥异的大宅子,有些像京城的四合院,全是青砖黛瓦结构,和周围矮小的土坯房相比,起码有周围房子两三个高,原本门楼上刻着‘江宅’二字的地方挂着一个木质牌匾,上面写着‘临河大队’,大门两边也挂着两个白色木牌,木牌上一边写着‘宣扬共产主义思想’,一边写着‘培养优秀革命干部’。

  一看就是大队部。

  等他们又艰难的穿过这一条不长的泥泞道路,到达大队部门口时,他们才终于松了口气,将行李全都放到了大队部的大门口屋檐下。

  大队部大门口的这一片地,铺的居然是石板。

  他们狠狠将自己脚上的泥在周围草地上狠狠蹭了蹭,阮芷兮和杜晓雅有些受不了自己鞋上嵌上的厚厚黄泥,去紧挨在大队部边上的大水沟边,去大水沟对岸的打谷场上的稻草堆上,抽了一些稻草来,清理自己鞋子上的黄泥,一直将鞋底的黄泥全都洗干净了,她们的鞋子里面也都湿透了,这才忍着鞋里的湿搭搭的感觉,回到了大队部的门口等待着。

  不远处的堤坝上,正在监督陈卫民他们建造水电站的江建军站在高地上,远远的看到几个拎着、扛着行李的几个青年男女向江家村走来,眼看着他们走到大队部门口,对下面的男人说:“大河,你在这看着他们上工,我到大队部去看看,好像是新来的知青到了。”

  他们前几天就收到许明月的通知,知道新来的知青大概就是这两天到,在逐渐有了水的河道里洗了手和脚,穿上草鞋就往大队部这里快步走过来,看到几个模样俊秀的青年男女,拿着钥匙一边开大队部的大门,一边对他们说:“你们是新来的知青吧?我是临河大队的大队书记,我姓江。”

  他动作利索的打开门上的锁,推开了大队部的大门,顺手将手边的一个行李给拎了进来,打量了他们满身的泥点子和脚上的黄泥,对他们说:“不容易吧?先喝口水。”

  大队部现在是有人住的,他摇了摇大堂桌子上的热水瓶,发现里面有水,就拿了几个竹杯子,给几人倒了昨晚剩下的温水。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