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67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许明月不在荒山,她去哪儿了呢?

  她被许大队长喊到蒲河口帮忙去了。

  蒲河口因为招募了大量的灾民,建房子、开垦土地,春耕、挖河沟引水、挖深水区储水、最重要的是,要筑堤,尽快在雨季来临之前,把堤坝建好,把这六千多亩地给围起来,防止雨季来临,河水上涨,把这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六千多亩地上好的良田给淹了。

  这么多的良田,真开垦出来,要是被淹了,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损失了,那是整个水埠公社乃至吴城的损失!

  可灾民招募过多,管理人员就许大队长一个,手下的两百多个民兵小队,管理管理治安还行,别的,是完全指望不上他们。

  许大队长实在是没办法了,才回到临河大队,挑挑拣拣,特么就一个许明月能用。

  许红桦这些小队长,全都要搞临河大队的春耕和冬小麦的生产,一个都离不开,许凤台,别看长了那么大的大高个,那就完全是个呆子,干干记工员的活还行,你让他去做管理,别人管他还差不多,还不如他媳妇机灵。

  赵红莲就更不行了,不识字不说,还怀着孕呢,眼看着就要生了,也帮不到他。

  他只好把许明月喊道蒲河口帮忙。

  其实他最不应该找的就是女同志的许明月。

  灾民哪里是好管的?他一个凶神恶煞的大男人,都要手里带把木~~仓,身边跟好几个民兵小队的人不离身,要不是他手段强硬,管理狠辣,蒲河口现在连个围墙都没有,去年种了那么多冬小麦,早特么给灾民给啃干净了!

  更别提许明月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同志了。

  许明月一到蒲河口,许大队长就给了她一把老猎~木~~仓,还给她配了五个民兵,“哪个不听话就给我打!吃老子的喝老子的,还敢哔哔的,直接叫他滚出蒲河口!”

  去年秋季临河大队丰收的红薯与大豆、花生,就是许大队长的底气,有粮食,就是这么强硬!

  许明月是到了蒲河口,才知道许大队长为什么这么急切的要拉人过来管理,实在是他一个人完全管不过来。

  冬小麦眼看着就要丰收,马上就要进行下一轮的春耕种植,大河沟也要挖,河堤也要筑,还有那么多灾民的住宿问题、吃饭问题、建房问题、干活问题。

  许大队长去年一个冬天下来,头发都白了几根,那是管的一个头两个大,蒲河口管理的乱七八糟,全靠他个人威慑力和武力镇着,才让这些灾民乖乖干活,没有真的变成山匪乱起来,祸乱竹子河以南的村民。

  原本许大队长还怕许明月面嫩,震慑不了这些人,管不了,他自己也跟在许明月身后,想给她看两天场子,帮她震慑一下那些灾民。

  谁知道许明月过来第一天,就是给那些灾民做身份和特长登记,把每个灾民的姓名、年龄、老家地址、擅长的事,登记的清清楚楚,然后按照这些人所擅长的事,有手艺活的,比如木匠、瓦匠、会烧纸砖瓦的、识字的、安排他们是去建房、还是育苗、或者挖水沟、筑堤、文员等,有小孩的,小孩们安排放牛、除草,干活。

  住的地方,也分成了男宿舍和女宿舍,包括解决了原本随地乱拉的茅坑问题,顺便把今年需要的农肥也给提前沤了。

  吃午饭的时候,许明月中午还给那些年轻灾民和小孩子、愿意学的灾民安排了扫盲班,进行扫盲,而且是不分男女,通通都要去听许老师给他们上课,学认字和一百以内的基础加减法。

  原本乱糟糟的蒲河口,在许明月到来不到一个星期,就给许大队长安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70章 直到这一刻,许大队长才……

  直到这一刻, 许大队长才真正看清了许明月的能力,再心底直呼‘乖乖龙地咚!’

  毕竟他是亲身经历,这些灾民是有多难管的, 想要管好就更不容易,他一个当了多年村长和大队长的大男人, 管起来都吃力的很, 看看许明月, 只是将他们的身份信息、擅长的事情一登记,让会做什么事的人去做他们该做的事,不仅效率上来了, 条理也清楚了,就连很多他都没顾得上的问题,都一下子给他解决了。

  首先就是灾民随地乱拉和混乱的男女关系问题, 冬小麦都还没收呢,她都已经帮他把下一季的农肥的问题给解决了, 还说要在粪肥里添加很多芦苇、野蒿。

  这个季节的芦苇已经是长的非常葱郁了,高高的一大片。

  邻市的凉席十分有名, 靠的就是本地特产的这种圆柱形细芦苇。

  这些被割下来的芦苇,一部分可以安排灾民中的女性跟着当地人学编织芦苇席,解决这些灾民晚上的睡觉问题, 不用睡在潮湿的河边。

  虽然一年多没下雨, 可河边就是河边, 湿气特别重, 一日两人还好,时间长了露天席地,人是要生病的。

  那些不要的芦苇根和剪下来的芦苇头,就是上好的沤肥材料。

  连许大队长自己都不知道, 这些没人要不当吃不当喝的芦苇,还能跟着粪肥混在一起,沤出来当肥料用!

  “这真能行?”许大队长可是积年种地的老把式了,都没听过这种沤肥的方式。

  许明月道:“去年孟技术员都让我们把红薯藤、玉米杆埋地里当肥料了。”

  许大队长一拍额头:“我也真是忙昏了头!”问许明月:“你跟孟技术员学的?那肯定能行了!”

  现在蒲河口最不缺的就是人,灾民们不怕许大队长叫他们干活,只怕没有吃的,全都要饿死在这里。

  只要有一口吃的,别说挖粪坑和沤肥池了,挑粪、搅拌粪肥他们都是干惯了的!

  另外就是许明月的到来,替许大队长解决了农具问题。

  蒲河口位置最缺的是什么?农具!

  铁器的上交,导致现在农村的很多农具,都暂且用木制品代替,蒲河口这么大块的农场,靠临河大队的那几个木匠,根本不够用,况且许大队长也有私心,什么好的,都想先留给自己大队,他现在虽然是蒲河口农场的生产主任,也是现在蒲河口农场的一把手,但蒲河口农场也不能和自己家比啊!

  这就导致,蒲河口农场的木匠极其缺乏,许明月这么一登记,把这些省北来的灾民中会手艺的人全都集中了起来,送到临河大队的木匠家中,帮着临河大队的木匠们,一起制作农具和独轮车。

  面对蒲河口农场这么大得筑堤和挖水沟的工程,蒲河口却只有几把铁锹,还是从临河大队暂借过去的,许大队长就头秃。

  他不是没有向水埠公社申请铁锹等铁质农具,但大炼钢是全民支持,不是临河大队一个地方,也就是说,不仅临河大队没有足够用的铁制品,就连水埠公社的人家,也把铁锅、铁器都上交到炭山去炼钢了。

  “那么多铁器交上去,这都炼了一年多了,也不知道炼出个啥了。”许大队长摸着自己的短毛脑袋,望着距离蒲河口位置十分遥远的炭山,不满地说:“没有烧饭的锅就算了,现在解散大食堂,连把切菜的刀都没有,铁锹和犁耙总要给我几个吧?”

  他是用河对岸最土的方言对许明月说的,他性子虽野,却也不是傻子,他手下的那些民兵,全是周书记招募来的兵,他自然不会在那些民兵面前说这些话,只在许明月面前说。

  对他来说,许明月是可以相信的自己人。

  要是村里别的房的人,他或许还会担心他们跟他儿子抢大队长的职位,反倒是许明月这样被离了婚,身上有瑕疵的人,在他眼里最值得提拔和重用,因为许明月注定要靠他,注定会是他这边的铁杆同盟,或者说支持者。

  许大队长不知道的是,全民大炼钢运动,其实只持续了一年就停止了,只是他们这个地方偏僻,消息滞涩,还不知道上面已经停止了全民大炼钢,还以为在继续炼钢呢。

  许明月倒是知道这段历史,笑着对许大队长说:“或许很快就有铁锅铁锹出来了呢?”

  即使有铁锹铁锅出来,也不是一般人能抢的到的,肯定要票,这事许明月自己肯定抢不到,但许大队长说不准有办法。

  许大队长现在对许明月说的话很是听得进去,闻言道:“要是真出来了,我蒲河口的位置肯定要先要一批。”他转过身,往回走,看着已经结穗快要成熟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麦田说:“过两天周书记和孙主任要来视察,你到时候也过来。”

  许明月在,蒲河口一切都井然有序,许大队长再傻也知道要给上面领导展示怎样的蒲河口。

  他会说他先要一批铁质农具,除了他本身性格强势,对上面会胡搅蛮缠外,也是上面领导对蒲河口农场十分在意,虽然没有给铁器,但砖瓦、石灰,可是一船一船的往蒲河口送。

  开玩笑,那可是六千多亩地,肯定要先把蒲河口位置的堤坝给建起来,还有蒲河口的房子。

  这里既然被定义是劳改农场,今后送到这里来的,就全是劳改犯,首先就要保证犯人送过来的,一个都跑不掉,不然没有围墙围起来,犯人送来最后给跑了,那就搞笑了。

  所以除了筑堤,最重要的就是建围墙。

  建围墙也是有讲究的,毕竟六千多亩地,不可能全围起来,那咋办?只能想办法。

  许大队长挠着头皮问许明月:“你说这要怎么搞?别看水泥砖瓦送的多,也不可能真的全都建成围墙,那要多高多长的围墙才够?”

  蒲河口农场主任的位置是好位置,但也真的是个大难题,建设工作十分困难。

  现在因为源源不断的灾民问题,人手倒是不缺了,可缺材料啊。

  许明月前世只在上学要去邻市坐火车的时候,途径过蒲河口农场,但没有进来过,只知道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也不知道这农场里面具体是怎样布局,才能让那些犯人老老实实出来干活,还能不逃走的。

  闻言想了想说:“蒲河口背山面水,前面是占地两万多亩的大河,想要靠游泳游出去根本不可能,往大山里逃就更不可能了。”

  别看网上说,被卖到大山里怎么办?能不能逃进大山里,穿过连绵不绝的大山,逃出生天。

  现实就是,不可能。

  别看他们这里已经是这座著名大山的尾部,看着山峰没有电视中看的高山险峰,但它在于‘连绵不绝’啊!

  什么叫连绵不绝?就是往里走,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没有尽头。

  而且谁都不知道大山里面都有什么。

  他们这里豺、狼群、虎是都有的,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大河,就是天然的屏障,那么问题就在于蒲河口通往邻市的方向,和通往许家村的方向了。

  他们这里因为临河,里面的村子都是没有主路的,一切交通靠划船。

  而且不是你从蒲河口位置逃走,逃到和平大队,再逃到建设大队、临河大队、石涧大队你就出去了。

  你会惊讶的发现,你走着走着,又走进大山里面了。

  那里同样是没有尽头的。

  这也是大河以南的人,祖祖辈辈心心念念的,都是能建一座通往炭山的跨河大桥,尤其是后来邻市的著名的长江大桥建起来后,大河这边的人简直是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可一直到许明月穿越前,村里水泥路都从石涧大队那边的大山通出去了,这边的跨河大桥,年年说有消息要建桥了,年年见到桥的影子。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们这里曾出现过一次拐卖孩童的事件,外面的拐子到他们这里带走了一个孩童,孩童爷爷发现孙子丢失后,直接一个电话打给了下面村子的亲戚们,叫他们拦截,当场就把骑着摩托车的拐子给精准拦截住了。

  为什么?

  只因他们弯弯曲曲只有这一条路通往外面,拐子想要出去,下面村子的路都是他的必经之路。

  “那么劳改犯能够逃脱的路线只有一个。”许明月笑着说。

  许大队长也明白了,可他还是抓头皮:“奶奶的,就是这一条路,那也大啊,这么大的蒲河口,他就是往芦苇荡里一钻,老子都找不到他!”

  许明月笑笑不说话。

  许大队长一看到她脸上轻松写意的笑,就知道这鬼丫头肯定有办法,着急地说:“哎呀,你别卖关子了,赶紧说要怎么办?”

  许明月看许大队长那着急的模样,也不卖关子,直接在田埂边折了一根枯枝,在地上画了个地势图:“咱们这竹子河,之所以叫竹子河,就是支流特别多,细细长长,宛若一根深深的竹子,插入到附近几个县市的各个地方。”

  她在蒲河口尽头的一块高地的不远处,划了一道线,说:“我记得这个地方就有道宽两百多米的分支吧?想要来劳改的犯人逃不出去,其实只要堵住这个位置,犯人要是想逃出去,就只能游过这条支流了。”

  她抬头看向摸着脑袋满脸兴奋看着她的许大队长,笑着说:“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位置的行政划分,应该是划给了邻市的。”

第71章 要说这铺河口农场没有办……

  要说这铺河口农场没有办起来前, 这里鸡不生蛋鸟不拉屎,谁都不在意这些荒滩,可自从这里开辟出来这么大一块农场后, 谁都开始注意到这片河滩的巨大价值。

  尤其是邻市,就因为水埠公社和吴城的谋划, 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大一块可以成为良田的河滩。

  当然, 他们此前也从未有人想过, 这里还能划河滩为良田。

  但他们不知道是一回事,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把这一块地的行政属性给夺走, 归属了吴城水埠公社名下,又是另外一回事。

  早前他们不在意这片荒滩,水埠公社想占了这块地方容易, 现在蒲河口农场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价值,就好比去年秋季种植的这六千多亩的冬小麦, 在现在这么缺粮食,地旱的完全干裂, 种不出粮食,多少来百姓都开始扒树皮来吃的时候,蒲河口位置的六千多亩良田的冬小麦, 就尤其显得难得。

  它就在竹子河水边, 取水是如此的方便。

  哪里都可能干旱, 没有水, 唯独原本就是竹子河河滩的蒲河口,倚靠着竹子河,使得这片地存活下来了。

  这让邻市的领导们,看到蒲河口农场一片繁荣的景象, 真的是眼红到要滴血了。

  可是没办法,在此之前,谁都无法想到,旱灾居然持续了两年都不曾下雨,尤其是现在,又到了一年当中最重要的雨水节气,又是一滴雨都没有,眼看着很可能又像去年一样。

  要是梅雨季节还不下雨,那今年的收成就完了,没说省北了,他们这些省南的地方,也要饿死人了。

  省南的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已经开始吃树叶,扒树皮,挖草根吃了。

  尤其是邻市的隔壁市。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