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73章

作者:九紫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成长 日常 穿越重生

第77章 赵红莲月子做到十天的时……

  赵红莲月子做到十天的时候, 就忍不住想要下来干活了,不是她不想继续做月子,就像许家村一些妇人说的, 她们生下孩子第三天,就下地除草放牛了。

  她都在炕上躺了十天, 每天除了睡, 就是吃, 房间窗户关的严严实实的,一点风都透不进来,家里什么活儿都不让她做, 再躺下去,她怕村里人又说嘴,哪怕就是在家里做点能擦擦桌子扫扫地也好。

  许明月完全不知道她的想法, 过来看她时,还特意跟老太太、许凤莲、许凤台他们提了, 说:“我问过医院的医生,女人生完孩子后, 身体要休息四十二天才能恢复,所以月子不是三十天,而是四十二天!”

  她这话告诉许凤莲, 就是想让她也知道这个常识。

  许凤莲吃惊的瞪大了眼睛。

  这时代, 女人的月子能做半个月, 都算是婆家厚道的了, 还想做四十二天?除非是产妇在生产时遇到了非常不好的情况,危机生命,才有可能做完满月子,不然你丈夫同意你做满月子, 你妯娌也不同意啊。

  每家每户的工作量,都是分工好的,你少做一点,别人就会多做一点,每个人的工作量都非常大,谁不想下工之后在家里多休息一会儿,谁愿意替别人多干活?

  许凤莲眨巴着眼睛,垂着头不说话。

  她虽还未嫁人,却已经见过嫁人的妇人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她一点都不想嫁人,她就想像现在这样,在娘家过着,像阿姐那样,不也挺好的吗?

  她已经在扫盲班上了一年的课,虽每天只有中午那一会儿,还时不时的停课,可她也认识了不少字,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她也想着什么时候大队部再招记工员,她也去考个记工员,能和阿姐一样当国家干部了。

  许明月的话,也让赵红莲震惊不已,她原本以为自己坐月子不做事,大姑姐、小姑子肯定心里不乐意,要说闲话的,哪怕她们本身不在意,旁人在她们面前说的多了,她们心里能乐意?毕竟家里属于她的那份活,她不做,就落到老太太、小姑子、丈夫和小叔子身上了。

  可没想到,大姑姐说坐月子三十天都不够,要做四十二天!

  她就没见过哪家媳妇能做四十二天月子的!能够给你做满满月子的,要么正好赶上冬季农闲,没多少活做,都已经是十分厚道的人家了。

  赵红莲躺在炕上,撑起上半身:“下个月小麦就收了,正当忙的时候,我哪里能在家躺着?那人家不得指着我脊梁骨骂?”

  主要是,不干活,她就没有工分,没有工分还咋分粮食?

  这时候这么难,多一斤粮食,就可能救下家里一条命。

  许明月说:“哥哥现在拿十公分呢,小莲和凤发也长大了,也拿工分了,暂时不缺你那点,先把身体养好了,后面你再想挣工分,没人拦着你。”又说:“你出了月子,后面马上紧跟着就是种红薯,后面又是双抢,你不把身体养好了,后面更吃不消,砍柴不误磨刀功,不差你那几天。”

  许明月现在在许家说话,那是人人都听的,没人会反驳许明月的话,赵红莲有些忐忑地看向婆婆,当年自己月子就没有做好,后来几十年受折磨的老太太也叹气说:“你听大兰子的。”

  世上人有百万种,有些人淋过雨,非得媳妇挨过枪,自己心里才舒服,也有自己淋过雨,便希望后来者也能少淋些雨,日子好过些。

  赵红莲月子里要奶孩子,吃的多,又遇上干旱缺粮,现在家里没别的,就大豆和花生还算多,加上豆制品营养,许明月就经常做鱤鱼豆腐汤,鲫鱼豆腐汤,给赵红莲吃,其实也吃不饱,就混个水饱,可也总比饿着强,新生儿也有了充足的奶水。

  就这,赵红莲已经很满足了。

  她做到半个月的时候,就坐不住了,让老太太把她柜子簸箩里装的碎布头拿出来,她要给许明月和小阿锦剪鞋样子,做鞋底。

  这是轻巧活,不累人,她是从小做惯了的。

  老太太也会做鞋,只是她力气不大,做不了千层底的鞋,普通的布鞋容易坏,又没有那么多布做鞋,谁要有双布鞋,都宝贝死了,平时都是穿草鞋。

  许凤台自己就是编织草鞋的好手,一双鞋坏了,当场就能用稻草,蓼叶重新编织一双出来,穿上继续干活。

  老太太见她只是剪鞋样子,轻巧活,也没制止她。

  于是等她出月子的时候,许明月就收到了她和老太太给小阿锦做的红色羽绒马甲。

  还是特意做大了的,够她穿到四五岁。

  赵红莲手特别巧,没有多余的布料来锁花边,她就自己在领口的位置,绣了两朵小黄花,特别秀美。

  哪怕许明月让她做四十二天月子,她也真的是躺不住了,三十天满月子,就用许明月送她的洗脸发箍包着额头出来了。

  外面已经是一片忙碌的收麦子的景象,到处都在忙。

  老太太是干不了外面活的,赵红莲刚出月子,还带着个娃娃,许明月不让她现在去干农活,她也不能闲着,就和老太太一起,去山上捡蓼叶。

  蓼叶是毛竹的老叶子,竹笋长出来后,这些老叶子会被顶到竹子顶端去,到三四五月份,才会随着毛竹的生长缓慢的掉落,有些在上面掉不下来的,就得用竹竿去打落下来。

  蓼叶在这边的用途非常多,包粽子、春耕的时候撕成一根根的细绳捆秧苗、编草鞋、搓成结实的绳子等等。

  赵红莲和老太太过来捡蓼叶,是为了做千层底的,只有在鞋底种一层一层的刷了蓼叶的千层底,才是最结实最耐磨的最好的千层鞋底。

  赵红莲没有别的拿得出手的,就想给大姑姐和小阿锦一人做一双千层底鞋。

  *

  临河大队还在有条不紊的收麦子,铺河口因为面积太大,农场现有的人还是太少,又雇了些灾民帮他们收麦子,收完麦子,就是翻地,将麦秆翻入到地下,再撒上切碎的芦苇和鸭粪,埋在土里,将河滩聚集起一垄一垄的样子,开始种春红薯和大豆。

  临河大队也没闲着,种了冬小麦的地,开始施肥种红薯大豆,其它的地套种玉米、土豆、花生,就连田埂上都没有放过,种了可以饱腹的南瓜、葫芦、丝瓜之类。

  不幸的消息是,他们的红薯刚种下去,冬小麦才刚晒干入库,上面征调粮食的人就来了。

  这次他们主要征调的地方,就是铺河口。

  铺河口一个农场的田地,就能赶上好几个大队的田地,还全部都是肥沃的农田,更难得的是,这里没有要分工分的村民,收上来的粮食,除了留下的铺河口农场维持日常所需的粮食,剩下的粮食全都被征调走了。

  许主任不让临河大队的粮食被征调太多,铺河口的粮食征调,许主任却没拦着。

  拦着做什么?这又不是他临河大队的粮食?这些粮食拉上去,可全是他的政绩!

  尤其是在这种全国性的大灾害,全国都缺粮食的时代。

  铺河口农场的小麦虽因干旱受到了一点影响,但因河滩土地肥沃,又靠近水源,不缺水,亩产达到了五百多斤,六千多亩地,总产量达到了三百多万斤。

  这么多的粮食拿出来时,别说周书记、孙主任他们脸上笑开了花,上面下来征调粮食的领导们,何尝不是笑开了花。

  在全省都遭受灾害,今年粮食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这接近三百万斤的粮食给证辅能带来多大的帮助,自是不用提。

  原本上面的几个大佬们,全都因为他们省取消了集体食堂的事,在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粮食一报上去,于几个大佬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让他们从原本被半停职的状态,又回到了他们的岗位。

  这个时候,粮食就是命脉!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有非常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明白,公共食堂根本办不下去了。

  老百姓没粮食了啊!

  前面两年那么胡吃海塞,存粮都吃完了啊!

  解散公共大食堂已经是大势所趋。

  全国各个地方,都在报饿死人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向上提出解散大食堂。

  他们省,只是提前看到危机,解散了大食堂而已。

  几百万斤的粮食,让上面的几个大佬们暂时解除了每天开会时必要展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和救灾当中。

  几百万斤粮食看着多,但实际对于全省的大面积灾情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而在这种山穷水尽的时刻,几百万斤粮食的来源,他们也清楚了。

  这些已经不关许主任和许明月的事了。

  许主任又想搞幺蛾子了!

  他想在铺河口位置以外的河滩上,也套种上春红薯和大豆!

  他在临河大队,头上还有个大队书记掣肘他。

  在蒲河口农场,那完全就是他一个人的一言堂,他说怎么搞,就能怎么搞!

  他只和一个人商量了这事,就是许明月。

  铺河口农场因为要修建堤坝,要挖大水沟、要收冬小麦、要打谷、要春耕,现在整个铺河口农场已经有一千多人了,除了那不到三百人的民兵小队,其余全是他收的灾民。

  可灾民还是源源不断的往这边来,想要维持蒲河口的秩序,维持临河大队的秩序,保证他们的粮食不被灾民霍霍,不被灾民抢走,他就要尽可能的给灾民们一口饭吃,让他们饿不死,也没力气霍霍庄家,抢粮食。

  这也就需要更多的粮食。

  他算是知道了,蒲河口农场种出来的粮食,就是给上面的,他是留不住的,既然留不住,他就得另外想办法,他就看上了蒲河口农场外面那大片土地肥沃的河滩。

  以往就是有河滩当良田,他都没办法,没人啊!

  现在地也有,人也有,灾民多的是!

  他就想把那些露出来的河床、河滩,也都种上春红薯和大豆,这要真种出来,要多多少粮食,救多少人啊!

  看到那么多的河滩,那么多的灾民,在许主任眼里,那通通都是他往上升的政绩啊!

  他原本以为自己一辈子在大队长的位置上干到死,哪晓得人到中年,事业运上来了,挡都挡不住!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马上就要来临的梅雨季,这让他有些不确定这事能不能搞。

  他就拉来了许明月,和许明月站在了蒲河口正在建的堤坝上,向下眺望那大片的河滩,问许明月:“我想把那边的河滩也都种上春红薯和大豆,你说能不能搞?”

  他目光灼灼的看着许明月,像个赌徒般咧嘴笑了起来:“你要说能搞,老子就干!”

第78章 许主任的目光深入古井,……

  许主任的目光深入古井, 又带着些坦坦荡荡的匪气,就那么直勾勾的笑着看着许明月,看的许明月不禁笑了起来, 说:“还是二叔有魄力啊!”

  “这么说,能干?”许主任也笑了起来, 仿佛谈论一件很轻描淡写的事情。

  许明月点头:“看今年这天气情况, 我看能。”

  许主任立刻仰头哈哈笑了起来, 伸手在许明月肩膀上用力一拍,脸上的神色严肃又认真:“我也觉得能!”

  他当然不是胡乱想的,实际上今年一直不下雨, 他老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

  接近两年不下雨,别的地方早已干死了,就只剩下河滩和河床, 河滩靠近竹子河,哪怕竹子河的水位一降再降, 对于河滩来说,取水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事。

  许主任是个行动派, 决定了的事情,也不多想,立刻就组织人手, 开始开荒种红薯。

  说是开荒, 河滩的地已经被灾民们挖了一层又一层, 别说莲藕, 就是里面的藕针儿,都被灾民们挖干净了,螺丝、河蚌也被灾民们吃了,许主任要做的就是, 用牛拉犁耙把挖的坑坑洞洞的河滩,给推平整。

  红薯属于插扦种植的农作物,一个藤蔓就可以剪出许多根茎,直接插在垄好的田垄里就行了,至于豆种和花生,去年临河大队红薯与、大豆、花生套种,最不缺的就是豆种。

  唯一的难处就在于,灾民虽然大多数集中在大河以东和邻市的位置,毕竟那边富裕,灾民想不坐船就来大河以南,比较困难,但由于水埠公社之前坑了邻市一把,把铺河口位置的大片河滩都归了水埠公社,导致水埠公社无端多了个农场,今年几百万斤的粮食收成,更是让邻市的领导们红了眼,导致他们将很多来到邻市的灾民,往大河以南这边赶。

  大河以南的这块地,也有越来越多的灾民过来。

  灾民越多,就意味着越乱。

  当地居民已经有很多次,为了抢夺莲藕的事,和灾民们发生过械斗冲突了,几乎每天都要打架。

  为了莲藕,更是为了生存。

  不光是省北的灾民在往竹子河这里讨生路,邻市下辖的好几个县,也糟了灾,他们靠北边的县,灾民们为了有个活路,也在往水系发达的邻市这边来。

  占地面积两万六千多亩地的竹子河,成为这个两年不下雨的地方,所有灾民们的聚集地。

  围绕竹子河而居的灾民,依靠着竹子河,至少还有口水喝,别的地方干的已经连水都没得喝了。

  为了种下去的红薯苗不被饿极了的灾民们给拔了吃了,许主任花费了很多精力,都是在巡逻和保护种下去的红薯能够正常生长。

上一篇:黑月光她满口谎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