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21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这就是介绍人的又一个作用了。

至于她家明儿早上的豆腐还要换,外人人过来换,她就顺便说了,让她们以后不用再来换豆腐,等着自家亲戚去教就好了。

小鹤年听着爹娘谈话就捏着自己的炭笔写写画画,他跟沈宁学的做手账。

虽然娘给他买了毛笔和墨锭,但是他没舍得开笔,每次只拿着练姿势,还是用炭笔。

他要把家里的赋税什么的都记下来,提醒长大后的自己爹娘可不容易呢,一定要好好读书,考秀才、举人,给爹娘过好日子!

小珍珠却专注地听爹娘说上供的事儿,哎呀听着好深奥、好神奇啊。

裴母想了想,“要不那些豆渣咱别都给里正家做酱油了,给哑巴家送一些。”

之前她舍不得送人,后来沈宁给里正家做酱油了,她又觉得给哑巴家吃更好。

沈宁自然不反对,她很维护裴母主动提的每一个建议,只要能答应的她都会答应,更何况只是送豆渣而已。

再说给里正家是因为自家吃不了那么多豆渣,做酱油耗时太久她也懒得弄。

“行啊,最好送得人家也不难为情。”

裴母就琢磨咋才能送得不让人难为情。

自己挑着笆斗去送,别人肯定会看见,看见就要问,问了就要说。

甭管是说好听的还是酸话,总归哑巴娘都会觉得丢人。

有时候越是家贫的越是敏感怕人说自己穷,怕人说自己占便宜,宁愿饿肚子也不想接受别人的好意。

小鹤年给裴母出主意,“奶,咱晚上悄悄给送过去呗。就放他们门口,他们也不知道谁给的。”

只要不是傻子也知道是好心人而不是想羞辱他们的。

裴母笑道:“阿年想的办法好,对,悄悄的。吃两天豆渣他们就能省下几斤豆子。”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哑巴娘那么慌,就是算着手里粮食不够吃,吃不到来年新粮续上。

要是让她知道有人时不常地接济她豆渣,那她就没那么怕了。

小珍珠对小鹤年道:“家里的槲叶今儿用完就没了,那我们明儿一早再去采吧。”

小鹤年:“好,叫上二蛋,他上一次说也想采来着。”

哑巴叫裴铁牛,今年十九岁,都说他脑袋也是傻的,自然娶不上媳妇儿。

他娘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儿,他下面还有俩弟弟一个妹妹。

家里负担很重,但是地就那么两亩,大部分要佃别人家的田。

佃别人家的田租税很重,因为要替地主把朝廷的税交出来还得给地主交一部分。

所以他们家的粮食常年不够吃。

前阵子听说裴二郎媳妇儿要教大家点豆腐,一斤豆子能顶五斤吃,他娘瞬间心动,立刻就让他和爹张罗家里的东西。

人家也没要什么好东西,都是不值钱的土坯,木头椽子,麦草啥的。

东西不够就去挖石头,就去摔土坯砖。

他们一边干活儿,一边凑够土坯,早早就交过去了。

现在铁牛娘就盼着学点豆腐了。

家里人口多,税就多,稻谷不够交的,就拿小米和别人换稻谷交税粮。

小米两斤才能换一斤稻谷。

现在家里就剩下豆子和高粱米。

她身体虚,睡眠不好,身边的男人白天干活儿太累,这会儿鼾声如牛,她就更睡不着。

她一点点盘算,咋才能给儿子娶个媳妇儿,咋才能给小的吃饱。

都是她这破身体拖累的。

要是她像别家女人那样能帮衬下地,家里指定就不会这么穷。

幸亏人家二郎媳妇儿心善啊,肯教大家点豆腐。

突然她听见院门好像被人敲了几声,这么晚了是邻居有事儿?

正好她也要起夜,就披衣下地看看。

刚过了十五,月亮还明晃晃的呢。

外面没人。

铁牛娘有点纳闷,自己不可能听错,刚要退回去却发现地上堆着几个黑乎乎的圆疙瘩。

这是啥脑袋?

她汗毛竖起,瞬间脑补了一大篇精灵鬼怪的东西。

她有点腿软,想喊孩儿他爹,却又发不出声音。

里正家那边儿传来一声狗叫,她瞬间回魂,哎呀,村里有里正呢,怕啥。

里正家大黑狗可厉害了。

铁牛娘瞬间不怕了,还蹲下伸手摸了摸那几个大圆疙瘩。

软乎乎的。

用树叶子包着。

一捏黏糊糊、麻咕咕,哎呀,怎么一股子豆腥味儿呢?

哦,豆渣!

这是谁给的豆渣?

铁牛娘忙出门左右两边瞅瞅,月亮在天上,却也照不见巷子黑暗处。

她只得回转,这是……豆腐娘子送她的?

她想了想,她男人虽然也姓裴,但是和裴二郎家出了五服的,日常很少走动。

这一次报名换材料,她男人也是交过去就算,并没有多套近乎。

要说她家有啥特别能让人记住的,那就是穷、有个哑巴儿子。

她还有啥不明白的?

她往年凑不齐税粮,今年咬牙凑齐了又怕粮食吃不到来年,没忍住就在外面哭了。

她太害怕,都忘记丢人,只管哭得伤心。

这是好心人提醒自己不要怕饿肚子,真到没粮食的时候村里做豆腐的人家会接济自家豆渣呢。

突然的她那颗漂泊不定的心一下子安定了。

世上还是好人多。

她不怕了,她家也会学点豆腐,以后也有豆渣补贴口粮。

她双手合十朝外面拜了拜,然后回家端了个笸箩把那一堆豆渣球分次运回屋。

她寻思八成是豆腐娘子家送的,她也没有东西还,回头就让铁牛去给二郎家干活儿吧。

第二日上午,裴父帮沈宁和裴母把稻谷收拾利索,送到高里正指定的地方抽查晒得干不干,再称重够不够,达标就装麻袋打钩,用黑笔写上户名,以便后面出问题时查验到户。

税粮集中收缴,再由里正带人押运送到县衙粮仓。

如果里正收不起来,县衙的粮差就会拎着鞭子下乡催缴,严重的会锁人。

今年裴庄税粮收得顺利,高里正也松口气。

下午沈宁他们的场院儿就晒干了,光滑平整,虽然有些地方有裂纹,但是影响不大,卡不住豆粒。

裴长青又去里正家还了磙子借了碌碡,回来压豆子。

碌碡也是圆柱体,但是有一条条瓜棱纹,不会碾碎庄稼适合给庄稼脱粒。

碌碡轻很多,沈宁和裴母、俩崽儿都能拖着跑得飞起,不需要男人,裴父就又去地里看看。

他现在除了看看大儿子家的地,也去二儿子家的地看看。

沈宁拖着转几圈,裴母拖着转几圈,大部分时间都是两小只一起拖的。

可惜压豆子不能赤脚,因为豆荚很硬,会戳破脚出血的。

沈宁:“你们压豆子,我去和大奶奶说说话。”

小珍珠:“娘,你只管去吧。”

沈宁要和大伯娘几个说说教村里人点豆腐的事儿。

靠她自己教到猴年马月去,肯定要第一批带第二批,批批相传,这样会点豆腐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全部学会。

大伯娘这会儿也不磨浆子了,带着媳妇和孩子们在场院里压豆子呢,他们已经交完税粮,收拾完豆子就只有种麦子了。

见沈宁过来大伯娘笑道:“阿宁,有啥事不?你看我这脏兮兮的。”

沈宁指指自己头上的豆秸,“咱都一样。”

两人笑了笑,就去一边坐着小板凳说话。

沈宁把地基好了要教大家伙儿点豆腐的事儿说了,“大娘,可能会影响嫂子她们换豆腐。”

大伯娘笑道:“那本来就是说好的,俺们想着换一天赚一天呢。”

沈宁又问她们忙不忙,能不能让张氏三个明儿挑豆腐出去顺便教人点豆腐,大伯娘几个就教本村的。

她让张氏几个去教外村的,也是为张氏考虑。

去教村里人点豆腐,村里人就会感激她们,跟她们交情深厚。

以后即便大家伙儿学会点豆腐,也不见得愿意天天做,她们依然有机会挑担子换豆腐。

毕竟好几个村子呢。

大伯娘:“方便,可方便了呢,反正我家也要天天做豆腐,就让村里人来学呗。”

现在不只是她,大民大根几个的媳妇也都会了,回头可以教她们娘家。

甚至因为她说阿宁没时间教,到时候都是各人回去教娘家人,赵氏和大丫二丫都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