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45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对,沈宁就是这样想的,她要把豆腐娘子和豆腐村打造成一个古代网红IP。

毕竟搁现代她也算一网红嘛,懂流量变现、IP孵化这些手段。

高里正虽然人老成精,却也没见过这么多套路啊,自然是感动得很,连夸沈宁大气。

一般人合作,可没这么多信任,都要互派人手盯着的。

即便亲父子、亲兄弟合伙人做生意,那都没有百分百地信任呢。

老子怕儿子学坏,藏私房钱,儿子怕老子偏心其他兄弟,更要藏私房钱。

人家阿宁不屑于此,那他自然也会拿出全部的诚意来合作。

【作者有话说】

今天有二更。

第61章 带全村 豆腐娘子选豆腐

沈宁见高里正领会自己的意思,就开始列单子,需要很多老豆腐、做素鸡的千张、做素烧鹅的油豆皮等。

她懒得自己磨豆腐,既然村里有现成的直接换最好,节省时间和体力还提携其他几家赚豆子。

这也是她和裴长青的计划。

情意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你有好事儿想着他们,哪怕利益微小,但是积少成多,他们也会很感激。

这是人心,懂人心才能成大事。

这是裴长青前世老早就总结的经验教训。

他们前期考察了大家的性格和人品,第一批自然挑选对他们真心实意的人家。

后续也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因为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手和原料也越多,需要全村乃至附近村一起提供。

另外她还需要一些配料,做菜的各色香料、白酒黄酒烧酒、菜籽油、猪油、香油等。

高里正都记下,他怕自己有疏漏沈宁不好意思开口,就道:“阿宁,我要是不在家,缺什么你只管置办,回头我们对账就好。”

沈宁自然答应,她把自己装订的账本拿出来唰唰一顿写,然后请高里正签字。

之前高里正送的萝卜、坛子她也有记账的。

中夹纸,炭笔记录,横版。

高里正眨眨眼,接过本子凑近看又拉远看,翻过来看横过去看,“哎呀,阿宁,真有你的啊,这是怎么个说法?”

他看不懂,但是感觉比他的账本子清楚多了。

就是这些基里拐弯像字又不是字的东西是什么?

沈宁面不改色地撒谎,“里正伯,我和二郎现在识字不多,记账更费劲,我瞅着有几个字翻来覆去的用,那不如找个简单图画代替?珍珠和阿年就帮我们想了这些简单好写还好记的,你看1对着一和壹,2对着二和贰,这样下去,看起来一目了然,写起来省事还省纸呢。”

壹贰弎这些实在不方便记账,更不适合算术。

她和裴长青就耍心眼儿,晚上小鹤年教大家读书的时候就故意引导小珍珠“发明”123。

小珍珠学习不认真,平时手可有劲儿,一些子就软,小棍棍儿横不平竖不直,沈宁故意给她扭曲一下,就变成2,引起了小珍珠的兴趣,乱写乱画,沈宁加以引导,7、8什么的也就出来了。

再加上小鹤年聪明,就那么几个符号么,很自然地就写出来了。

沈宁再和裴长青夸张地表示一下“二哥,咱们崽儿真会呀,这些符号写起来省事,咱们拿来记账吧”。

然后1代表壹,也念壹好了。

再说竖版眼睛都看瞎了,不如横着一目了然,反正他们没文化,没有固定的阅读习惯么,横着竖着无所谓。

再拿板子比着画出格子,一行行记账,那真的比竖着清晰。

小鹤年也接受良好,毕竟他也才开始读书。

数字还无所谓,横版对高里正这个古人就很不方便,但是,他也接受良好。

豆腐娘子就意味着能耐,她做的就是有意义的,错不了。

高里正自动给沈宁找了理由——为了账本保密。

这样写谁能认出来这是他们的账本?

谁又能看懂?

沈宁笑道:“里正伯,这是小孩子瞎玩,我们也没文化,就瞎闹。你看你重新设计几个符号咱记账呗?反正就把难写的数字替换一下就成。”

高里正:“不用不用,我瞅着这个挺好,看顺眼很方便,比如这个0,你要是○就不得劲了。”

沈宁暗笑,最好不换,要不她和裴长青还得重新适应,这样他俩最方便。

高里正:“阿宁,以后你记总账,我每过几天跟你报账。”

沈宁自然没意见,就算高里正有账目,她自己也要有一本账的。

她和裴长青的习惯,必须记账,没有账目不踏实。

她又写了几行字和数字。

高里正感慨道:“别说,真当是省纸。”

用这个符号记账,半行字顶以前一页纸了。

沈宁又请他保密,免得传出去让读书人不满,再以为他们不学无术,影响阿年读书。

高里正原本还寻思收税粮也这样记账就好了,听沈宁这样说他又清醒了,祖祖辈辈的习惯不好改,贸然说出去怕是容易引人非议呢。

也罢,就当他们自己的秘密记账方式好了。

沈宁之前做了二十来斤腐乳,给高里正带走十五斤,自留五斤。

接下来商量做大批量的腐乳。

需要的老豆腐数量很大,也不能只从大伯娘几家订,她打算发动全村优中选优,六两换一斤,既能提升村里人点豆腐的水平也让他们跟着赚点豆子。

至于腐乳沈宁也不打算全部自己做,数量太大,自己做累死个人。

她愿意教给高里正,让他家做一部分,她这里做一部分。

高里正摆手,“阿宁,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味道不一样。我家做了豆渣酱油,腐乳还是你把关吧。需要人手你只管喊人,甭管我家你大娘嫂子的,还是你家大娘嫂子还是其他人,你只管喊,工钱就按雇人的标准,你谈好了,回头让他们找我老婆子支钱。”

沈宁现在没钱,都由他统一支付。

两人都不怕帮工会把配方偷出去告诉人。

首先沈宁选的是人品可靠的。

其次客观上也不可能。

村里人世世代代都住在村里,去不到别处,即便有机遇能举家搬迁也没用,他是里正,他卡着户籍这关呢。

他不点头,谁也搬不走。

更何况,这年代除非你考取功名去外地做官,否则普通农户、匠户一辈子没可能去外地。

离不开村里,谁会谁又敢随便把里正的买卖透漏给外人?

看看柳家洼就知道了。

柳大爷都不给村里人钱,白指使他们做活儿呢,也没人往外透露柳家的生意。

这年代宗族、村落约束力是很强的。

而他们有需要找帮工,也得先从村里找,村里人干不了才能找外人,自己吃肉得让村里人跟着喝汤。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自然没人随便破坏。

沈宁就同意了。

高里正不管她找谁,他相信豆腐娘子的本事,他让沈宁给找了个筐子,把腐乳坛子、腌萝卜坛子都装上,拎着回家。

他要去订明儿去县里的豆制品,等从县里回来,估计沈宁那边的素鸡素烧鹅就好了。

回到家,他先让老婆子带人给沈宁送需要的材料,除了沈宁点名要的,另外还让送一些葱姜蒜啥的。

陶氏也不多问,只管让田氏一起收拾,另外俩儿媳妇在养猪场养鸡场忙活呢。

田氏的那个嘴啊,歪得不行不行了。

嫉妒,疯狂地嫉妒。

公爹这是被沈宁给下蛊了吧,言听计从的。

高里正则出去订货了。

别看他以前没上门儿,实际他对和沈宁关系好的那几家擅长做什么都门清儿。

这就是里正的本事。

他又佩服豆腐娘子的本事了,村里这几家没一股脑做一样的东西,各有特色。

现在他进货也能分开,还避免他们恶性竞争。

他知道大伯娘三家一直合伙儿,主要做豆腐、豆干、千张,少量油豆皮。

阮荷花擅长揭油豆皮,做成豆皮笋。

黑壮嫂子会做腐竹,也是油豆皮做的,拎起来挂成枝条状晾干。

毛蛋儿娘老嫩豆腐点得都不错,她的豆腐得沈宁夸过的,味儿正,豆腐压得实诚,不少人喜欢和她合伙儿做。

他先去荷花嫂子家订油豆皮。

荷花嫂子天天揭油豆皮,她四哥得空还挑担子去外村换豆腐啥的。

他一个男人人脉广,认识几个家境颇不错的,人家舍得吃千张、豆干、油皮这些。

油豆皮保存时间久,所以她多做些攒着。

高里正直接给买空了,一共五十斤,自家二十斤,给沈宁那边三十斤。

他又给沈宁订了二十斤千张,做素鸡用。

荷花嫂子和她婆婆都惊呆了。

荷花嫂子:“里正叔,你要恁些呢?”

高里正笑道:“对,我往霍家送,自己做太费劲,阿宁说不如直接从你家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