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29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他与曾知县寒暄两句就没太大兴趣,而是扭头看裴长青和沈宁。

曾知县也知道他的脾性,并不生气,主动引荐夫妻二人。

卫先生看着裴长青:“听闻你去年才识字启蒙,如今已经背完四书?”

裴长青拱手见礼,“回大人,是。”

卫先生:“那拼音识字法果真如此好用?”

裴长青笑道:“先生,我们村中小儿老人靠此识字法也能认识些许字,还能记账呢。”

卫先生也不回车上,就和他们一并缓行,一时没忍住考了考裴长青的背书情况。

裴长青对答如流。

卫先生摸了摸自己漂亮的须髯,从启蒙到背书,这才短短一年?

裴二郎居然就能将四书背熟,确实不简单。

他又低头去找,“那位小阿年可在?”

谢恒常夸他师弟比自己还聪慧还会读书,卫先生一直很好奇,心痒痒得厉害。

裴长青简单解释,迎接的人多,孩子怕跟着添乱,便留在家里了。

卫先生嘟囔:“该来的不来。”

不该来的乌泱泱一大群,瞅着他眼疼。

曾知县:“先生,一路舟车劳顿,不如先安顿下来?”

他看这些人,也想安排在镇上,原本去县衙最好,可这里离县里远,来去不方便,不如就地安置。

卫先生却又不在乎这个,他急着去豆腐村看看。

他想看看小鹤年以及那个以前从未见过的乡村学堂。

第160章 露脸 这家子个个不普通

卫先生想去豆腐村,严主事作为副钦差自然不反对,他也想第一时间去豆腐村看看。

作为工部屯田司主事,他除了做副钦差还肩负着其他任务,户部以及工部主官让他就近仔细勘察一下豆腐村试验田,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把玉米种出高产的,竟然比皇庄良田种出来的更好。

皇庄不但有良田,而且靠着京城也容易掏粪积肥,试验田的肥料还是足的。

虽然名义上是太子和谢恒负责试验田,可实际还有皇庄的庄头呢,那也是老庄稼把式,很会种地的。

可他们居然种不过一个普通农户,还让裴长青把育种司以及主官的位置给占了去。

原本朝廷成立育种司,也该是他们工部的,一个司正一到两个副司正,再加上四五个小吏,这又能安排七八个人呢。

更何况司正从七品,他是官儿,不是吏!

即便皇帝说育种司衙门是暂时的,也没有什么实权,可严主事的上司们还是觉得有些不大爽快。

所以他必得瞪起眼睛,竖起耳朵,仔细看仔细听才行。

裴长青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农夫,单纯靠跟着自己小儿子学识字启蒙就背完了四书,这也震惊了严主事。

他有些不敢置信,总觉得不真实,其中有什么猫腻儿。

他不动声色地打量曾知县,怀疑是曾知县的伎俩,这是怕没有什么建树,考核中等无法升职所以造出这么一个“人才”?

我且再观察观察。

同来的还有桃源许知县,他得知消息以后带人亲去驿站迎了钦差,又陪同一起过来。

之前他陪着张公公来过,裴长青和沈宁也认识他了。

许知县早就羡慕曾知县运气好,辖区竟然出现这样俩能人,且不说裴长青,单说沈宁她的产品就帮曾知县提高了不少商税,连带着桃源也受益。

桃源几个大商户现在和沈宁也有合作,各色腐乳、米粉、牛油锅福气面、叉烧酱等秘制酱、各种腌蛋,如今也是桃源畅销品。

甚至桃源的销量比成阳县还要大。

毕竟桃源地处要塞,靠着运河,虽然没有徐州那么四通八达,却也是勾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一座县城,又有水路两用的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也会在这里歇脚,散货装货。

许知县也受益匪浅,恨不能把沈宁这尊财神爷给请回去。

可惜人家虽然低调,却有粗壮的大腿,以前有皇帝跟前的红人做靠山,后来皇帝也喜欢她的产品,还御笔钦点福气娘子,成为最低调的皇商,那谁还敢动她?

许知县觉得自己还好,起码也沾光了,另外几个县就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儿了。

虽然他们县内大商户也来运货,也有合作,可毕竟路远不方便嘛。

卫先生也上了马,有许知县陪着跟裴长青、沈宁一起骑马缓行,往豆腐村去。

钦差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往豆腐村去,镇上不少有闲暇的人便跟着去看热闹。

钦差啊!

看一次能吹一辈子!

谁能忍住不去看?

不少没有雇工的小铺子都直接关了门去看呢。

宋家、柳家、禚家等龙庙镇大户自然不需要如此,家家都有雇工,他们当家人不只是想凑热闹,还想要更多。

谁能给钦差大人磕个头,送上礼物,那可是天大的脸面,以后在镇上都格外长脸。

不敢贸然往钦差跟前凑,他们就想走陆裕和曾知县的门路。

曾知县没立刻跟去豆腐村,他得安排一下钦差一行人的住宿问题。

在成阳县这些天人吃马嚼的,都得县衙负责。

他命陆裕带人跟镇上客栈说一声,把最大最好的几个院子包下来给钦差一行人落脚。

豆腐村可安置不下如此多的人。

即便卫先生可能会留在豆腐村,其他人也得另外安排住处。

再者听卫先生的意思他们不是张公公那般颁完旨就走,而是要逗留些日子。

宋父病了,宋大在府城,宋二不在家,家里依然是宋母主事。

她很想主动献宅子给钦差等人住,可又不敢造次。

眼前的是知县,最讲究尊卑,她一介女流不被瞧在眼里,若是强出头又怕惹知县不喜。

看来以后得让老三……跟这些场面人走动起来。

老三与裴家关系密切,让他管起来对宋家也好。

禚老板、柳大爷几个就上前奉承,纷纷表示镇上有宅子可以空出来,洒扫一新。

这些人家的宅子自然比客栈住得舒服,曾知县也没拒绝,让陆裕看着办。

而沈宁这边儿,他们陪着卫先生、严主事、许知县几个到了豆腐村。

天近傍晚,绚烂的红霞似锦缎一般瑰丽,沿途却挤满了看热闹沾喜气的百姓。

百姓对此天色习以为常,卫先生却看得心下一动,当即就文思泉涌,诗兴大发。

严主事却用心观察一路民情,是真实的百姓还是地方官特意安排的“良民”,他这种常与匠户、农户们打交道的官员还是看得清的。

他发现豆腐村的百姓不管衣着、精神比其他村都要好不少呢。

他们从京城一路南下,不是走水路就是走陆路,途径驿站歇息,他也会悄悄出去观察一番。

一般来说,靠近驿路的村子多少的都有点外快,即便如此有些村子的百姓也是面黄肌瘦、衣着破旧,有些则是刁滑小民含量超标。

豆腐村的百姓穿的也都是麻布、普通棉布,却衣能蔽体,洗得干净。

这些百姓脸上也不是骨头包着一层皮,面色都有光泽,皮下有肉,不管男女老少一个个咧着嘴笑得非常开怀。

他们居然不害臊、不畏惧?

这可是头一次见!

严主事很感兴趣。

很快他看到几个衣着整洁的半大孩子列队过来,其中一个孩子声音大点,在那里数:“一对、两对……这么些人,咱们村估计住不下,好房子不够。”

另外一个孩子则数马多少,“咱村的草料怕是不够,得让四外村送,快去通知。”

严主事看卫先生有裴长青陪着,他就故意放慢马速,越发要听孩子们说什么。

不听还好,越听越惊奇:这些小孩子算学竟如此好吗?

他听着他们喊了数随口就算出答案,有些两三位数的加减法甚至乘除法,他都得算算呢。

有个孩子拿着一个本子,捏着根棍儿在那里写写画画,做纪录。

再看那些大人,怎么都是老掉牙的老头子老太太?

哦,壮劳力应该都在地里秋收。

严主事微微颔首,这村子是办事的,不像有些村子但凡有热闹丢下地里的庄稼也要去凑。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村道和官道交叉路口处的高大牌坊,牌坊下面路边儿不少村人在那里摆摊儿,多半是手工品和蔬菜、鸡、蛋什么的。

而靳老板等商家的食摊棚子、锅灶也都搭了起来。

这一次不是各家单打独斗,而是几家合伙,一共搭了三个棚子,支了四口大锅,四口小锅。

红白案齐备,大锅炖、蒸、煮,小锅炒炸煎。

酒楼本身就带了熟菜来的,炖得酥烂的蹄髈、卤得喷香的烧鸡、烧鹅都是现成的,务必帮豆腐娘子招待好钦差等人。

虽然天色未黑,草棚子探出去的杆子上也挂了几盏灯笼,里面都是儿臂粗的蜡烛。

有裴长青和沈宁接待钦差,高里正也不上前出风头,领着裴大伯几个在家里帮忙。

他把自家结实的桌椅都抬过来,晚上和明儿午饭肯定都得在这边儿吃酒席。

他还让陶氏把家里备的红布拿出来,让谭秀领着针线组的巧手妇女、小子们赶紧扎大红花,把沈宁家装扮得跟结婚一样。

红布他是常备的,用完即买,遇到喜事立刻拿出来热闹。

谭秀是坐车跟着陈老爷等人一起来的,陈玉箫和陈琦自然也来了。

都在帮忙张灯结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