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8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久而久之,他也觉得媳妇儿少回娘家挺好。

至于娘安排她的那些活儿,也没非让她做完,他怕她累了就会去打岔,做不完娘也不会说什么的。

听娘说裴二嫂来买棉花,他起初以为就是岳母织布用的棉花,后来一琢磨不应该,二嫂以往从不来镇上,买棉花也是大嫂来。

听媳妇儿的意思大嫂很在意把控家里大事小情的,那绝对不会让二嫂来,他就过来转悠打听一下。

虽然他们离岳母家也就六里路,可这时候如果不着意送信,很多消息是不通的。

他们并不知道裴二郎摔破头,也不知道裴家兄弟分家的事儿。

毕竟沈宁去吴庄闹事,吴家觉得丢人,吴秀娥和俩兄弟也不想扩散,自然不会主动跟镇上小姑父家说。

而村里都是普通人,整天在家侍弄庄稼,没事儿也不会往龙庙镇跑,所以短短几天内也没人给宋家送信。

主要人们对绯闻八卦更感兴趣,对这种摔破头、兄弟分家的戏码没什么热情,尤其还是不认识人的,愿意传的就更少。

宋福瑞听沈宁说二舅兄摔伤、兄弟分家的事儿不由得张了张嘴巴,“啊?那我二哥没大碍吧?要不要请郎中?

好了呀?万幸万幸。

啊,分家了?这么突然?怎的不给我们捎个信儿,娘子还一直惦记呢。

那我们过两天过去一趟儿。”

沈宁笑道:“也没什么大事儿,兄弟俩坐下聊聊就分了,你们生意那么忙咋好意思总打扰?大姐和大姐夫也没去,等我家起新屋子再请你们回门喝酒。”

宋福瑞忙道:“二嫂,上一次你来买棉花我不知道,今儿碰上了可得家去吃顿饭,娘子可想你们呢。”

沈宁自然不肯,“我还有事儿呢,你也忙,咱们空了再说话。”

宋福瑞又紧着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棉花够了没,还缺不缺,分家是不是有不少东西短缺,只管告诉他,他帮忙置办。

又让沈宁略等,他去店里拿两吊钱帮衬二哥盖新屋。

沈宁自然一一婉拒,推说要晌天了得赶紧回家,摇摇小外甥的手先走了。

宋福瑞急得直跺脚,“咋恁急呢,等我家去说一声。”

沈宁听得直笑,原主记忆里裴云跟裴母也抱怨过,说男人在家里不管事儿,都是他娘和爹、大哥管,他就是个吃闲饭的。

嘴上说要给两吊钱,她打赌他去店里二百个钱都拿不出来,都得报备掌柜的才行。

宋福瑞算个富贵闲人,虽然不管事儿,但人家出口就是两吊钱,没有丝毫异样和压力,可见是个不缺钱的主儿。

她也想不缺钱。

不求大富大贵,就和她前世那样即可。

她得赚钱,得赶着裴长青读书!

且说宋福瑞抱着孩子要回家,却又被对面书肆掌柜的给拉住,“宋小东家,敢问那位娘子是你家的?”

若是宋家的可有意思,开着布庄,给仆妇穿那么破烂。

宋福瑞:“对呀,那是我媳妇儿的娘家二嫂。”

书肆掌柜:“娘家二嫂?”

他到底是消息灵通的生意人,自然知道宋福瑞岳家是裴庄裴童生的小妹。

“哟,裴童生了不得啊。”

竟然能把弟妹也教得如此会读书。

不愧是裴童生,如此了得,看来来年指定可以中秀才了。

宋福瑞听他说完原委也是惊讶得不行,眼睛都瞪圆了,二嫂会背三字经?

他都不会!

不是,他都背不全!

当然他更写不全。

二嫂会背让他惊愕,但是说大舅兄教二嫂背书更不可能。

或者是大舅兄教二舅兄,二舅兄又教的媳妇儿?

没听说二舅兄会背书啊?

倒是大舅兄总要在席间借着酒意讲古,笑话二舅兄小时候大显摆。

难道是小鹤年?

也不可能吧。

小鹤年不是个……笨笨的话说不利索,更不爱读书的孩子吗?

大舅兄曾经教他启蒙读书,他哭闹不止,后来就拉倒了。

太不可思议了,他得赶紧回去和娘子说说。

书肆掌柜的打探到消息也忍不住回去和书肆那边抄书的熟人八卦,赞扬裴端的能耐。

他二弟妹一个愚昧村妇都会背书,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已经把家里兄弟孩子都教会了!

这说明他有独到的教书法门,他可以把愚笨的人教得聪慧起来。

瞅瞅刚才那妇人背书时眉飞色舞的劲儿,任谁都会觉得她不止会背这一本书,还会背别的。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裴端可以教更多人读书,可以把更多愚笨的孩子教会!

这是天生的先生!

以后谁家有那顽劣不堪、愚昧笨拙的孩子都可以送到裴先生处,裴先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但凡有点家底的人家都会想办法保住并且增加财富,无一例外地都会想培养子弟读书、科举,希望博一功名傍身。

只要不缺钱,即便那愚昧子弟,父母也想让他读书识字,总比做睁眼瞎强。

可有些或顽劣或愚昧的小儿,读书没本事,捉弄先生却很拿手。

这裴先生有独到的教书办法,自然可以降住他们。

沈宁没想到自己跟书肆掌柜随便较较劲就把裴端坑了一把,害他后来被顽劣学童折腾得一度以为自己教书生涯遇到绝路。

【作者有话说】

本章留言继续发红包。明天的更新放在晚上11点,因为明天要上夹子,位置可能不太好,所以白天不更哈。

第30章 煎饼美 第二更

沈宁自然想不到这个,她路过徐家医馆忍不住哎呀一声。

自己也太不长心了,咋忘记给徐大夫送点豌豆黄尝尝呢?

下一次吧。

家里没糖了,要不要买斤糖?

一斤糖40文呢,太贵了。

算了吧,以后再说。

甭管喜欢甜豆浆还是咸豆浆的,以后也只能喝原味儿或者咸口的了。

不等晌天沈宁就背着背篓拿着大白纸回家了,路上也没忘记撸点嫩野菜叶子啥的,碰见成熟的灰菜种子也撸了放在口袋里,回头洒在院子外头也能摘菜吃。

正忙着刨地的裴长青看见她回来立刻丢下大镢头迎上去,顺手把背篓接过去。

沈宁:“你们点豆腐啦?”

裴长青笑道:“点了,娘和俩崽子一上午没闲着,又是磨豆浆点豆腐又是磨米浆子的。”

现在豆腐已经好了,米浆子也发酵了。

沈宁吁了口气,“今儿吃小米面的煎饼吧,可不吃小豆腐了。”

别看叫小豆腐,其实和豆腐一点不沾边儿,豆腐的精华都拿走了,豆渣就是喂牲口的饲料。

他们舍不得丢,就拿来当主食,其实可难吃了。

不过除了她和裴长青,别人第一次吃,不觉得难吃,裴母甚至觉得还不错,小鹤年吃得也津津有味,也就小珍珠噘着嘴说了句不咋好吃。

两人并肩往家走,小珍珠和小鹤年也跑过来接娘。

沈宁先跟他们报喜,里正已经跟谭家打过招呼,他们可以踏实住着。

大家都挺高兴的。

沈宁又跟他们说起没给徐大夫送豌豆黄的事儿,“哎,穷让我大脑短路啊。”

裴长青就笑,“没事的,下一次再送也行。”

小珍珠和小鹤年好奇什么是大脑短路。

裴长青就负责解释。

小鹤年仰头看了爹娘一眼,其实他想过的,只是家里不富裕,非必要不会送人东西,而豌豆黄珍贵难得不是野果子,他就没开口提醒娘。

下一次再有这种事儿他提醒一下?

沈宁笑道:“也对,来日方长嘛。”

小鹤年又默念一句来日方长。

还说自己不识字呢。

裴母这会儿在灶屋棚子底下用簸箕搓谷子,想熬米油给家人喝。

见沈宁回来,她把匾箩放一边,“二媳妇,豆腐压好了。今儿二郎照你说的,还压了几块薄的。”

薄的也不多费东西,就是多加几层包袱。

沈宁洗手过去看看,笑道:“很成功。”

裴长青:“这一次点豆腐用的上一次剩下的卤水,效果更好。”

他本想端豆浆和豆腐花给沈宁尝尝,结果俩崽儿已经抢了他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