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48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贞观三年八月,终于迎来了李靖将军又一辉煌的一页。随着东/突厥内乱起,加之天灾人祸不断,大唐也迎来了可以出击东/突厥的机会。李靖将军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发起强大的军事攻势。并州都督李動、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兵马,分道出击突厥。】

  说到这里,沈悠想起刚刚得到的新功能,选择屏蔽东/突厥,随后才继续道:【大军开拔,都在伺机而动。贞观四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出发,向恶阳岭挺进。颉利没有料到在这大雪纷飞的严寒之时,唐军会突然出现,兵将相顾,大惊失色。同时颉利也断定大唐必是举国之兵而来,否则李靖绝不会孤军深入。吓得仓皇而逃。】

  ……确实,大雪封山时,一支骑兵就那样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换成谁都会害怕,恐惧。颉利的反应属实正常,让他们重视的难道不是李靖其人吗?兵行险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

  负于大唐战神之称。

  【探得颉利仓皇逃窜的消息,李将军岂能放过如此机会,密令间谍离间颉利心腹,使其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随后,李将军进击定襄,一举攻入城中,俘虏隋齐王札昧之子和原隋萧皇后。颉利这回跑得就更快更远了。】

  【李将军胜利的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进封他为代国公,增加食邑三千户,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李世民更是喜上眉梢的同大臣们道:“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此谓古今未有的奇勋,足以一雪往年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刘彻第一时间捉住的必须是李陵这个名字,进攻匈奴最后却归降匈奴??喂,天幕,你得给我好好说道说道这到底怎么回事?李陵归于匈奴,刘彻整个人都不好了!

  汉武帝一朝的众臣们也差不多是那么的反应,他们没有听错吧,李陵归于匈奴?

  【不错。自唐建国以来,屡受突厥威胁,唐高祖选择隐忍,李世民在贞观之初也选择隐忍,为的就是这一刻,能够一雪前耻的时刻。随着李将军的大军深入敌后,攻破定襄,终于让大唐扬眉吐气,但这并不是结束,无论对大唐而言或者对李将军而言都是。】

  【颉利眼看情况不对,他是被几面围攻了,李靖破定襄,李動也从云中出发,与突厥军在白道遭遇,唐军奋力冲杀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颉利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如今手下只剩下几万人马,完全没有办法跟大唐正面对战。然而纵然入了穷巷,并不代表颉利就此放弃,他派执失思力入朝请罪,请求举国归附,并愿意入朝。颉利心里想的是拖延时间,等过了这个冬天,春天来了,俟草青马肥时,逃到大漠以北,还能卷土重来。大唐对于颉利的求和是什么态度呢?】

  哪怕知道最后李世民把颉利这支突厥灭了,事至于此也怕再生什么变故,心都被沈悠问得提了起来。

  【李世民任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迎接颉利。同年二月,又派鸿胪寺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这番操作在多少人看来不就是等于接受颉利的举国归附了吗?但李将军却洞察这其中另一层意思。正好前来同李将军汇合的另一个李動将军也和李将军商量说:颉利虽然战败,人马诸多,如果走过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道路遥远,我们就很难追上他们。陛下下诏派唐俭到那里

  去,突厥必定放松戒备,我们随后去袭击,必能不战而平定贼寇。”】

  立时间,谁人听得不得赞一声好计,不错不错,突厥之类非安分之人,他们求和只为避之锋芒,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放过他们,给他们卷土重来的机会。

  【李靖将军听到李動的分析,喜形于色道:“你这番话就是韩信灭田横的策略。”这心里未必不在说,你我都知道的道理,李世民能不知道?颉利只为避大唐的锋芒,不至于亡于唐军,这才说着归附的话,一但给他颉利喘息的机会,将来必然会再为患大唐。】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李靖将军抵御突厥多年,最是清楚身为一个军人对于突厥所存的是一份什么样的心情,一但有机会,绝对不能再让突厥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因此,李靖将军与副总管张公瑾说:“使者前往突厥,突厥定会放松戒备,我们趁此良机,选拔精骑一万,携带二十天的军粮,带兵从白道袭击突厥。”张公瑾有些迟疑道:“陛下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归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进攻。”毕竟李世民亲下的诏令在,违诏之罪,他们不得不考虑,那这一仗到底打不打呢?】

第104章 战绩

  谁也不能说张公瑾提醒得不对,皇帝的诏令能不当一回事?

  秦始皇在这个时候突然问向一旁的蒙恬:“若换了是你蒙恬,如此灭突厥的良机,你是要严守朕的诏书,亦或者借此机会灭敌?

  一干臣子都为蒙恬捏了一把冷汗,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答得不好是要没命的。蒙恬沉着半响道:“末将会出兵先灭突厥,来日陛下但若责臣违诏,末将任陛下处置。”

  态度,蒙恬表明,他非不忠,但在这可以亡于边境大敌的重要关头,他是断然不可能错过机会,让大秦此后一直受到同样的威胁。

  秦始皇面上让人看不清喜怒,只一句话道:朕知道了。

  知道,没有说蒙恬这样做到底他是许或者不许,引得不少臣子都拿眼瞄了他一眼,有心想从秦始皇脸上看出些端倪来,可惜,秦始皇已然凌厉的扫过他们,吓得他们连忙低下头,再也不敢窥探秦始皇。

  刘邦捏紧拳头道:这古往今来的君臣关系可真是太叫人头疼了。吕雉……

  这种话是刘邦该说的?他若是头痛,在他手里的那些人不是更头痛?

  刘彻的表情就相当的不好了,一个李陵让他的感觉就很不爽,更别说现在天幕又丢出一个奉不奉诏的问题。

  诚然,这样的问题不是天幕第一次丢下,宋朝那些个皇帝,谁听来不恨不得手握重兵的臣子反了,省得他们那么被人欺负。

  但现在,这可是圣明之君。或许李世民未必没有灭突厥之心,但是这不是没有明诏。要怎么说呢,没有明诏的事,却对明诏的事视之不见,那是可以的?

  【李将军肯定的告诉张公瑾,“此乃用兵的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跟当初韩信能消灭齐国是一样的道理。就算唐俭他们这些使者因此遭到不测,也是死得其所。”至此,李将军率兵连夜出发,李動领军跟进,意在一举灭突厥。】

  【不出李靖将军他们所料,唐俭他们前往颉利安营扎寨之地,颉利放松警惕,李靖将军他们率军进至阴山,遇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俘。带上这些人李靖将军们继续前行。这时候唐军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离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现。大家要记住这个名字,苏定方。又是一个猛将。虽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却前后灭三国,

  皆生擒其主。】

  !!!!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前后灭三国,却生擒其主。

  本来正沉浸在李靖兵贵神速,眼看这就要大获全胜之时,刚要夸大唐能得李靖这样的人才,实在是相当的幸运。结果沈悠这说着说着,突然提醒他们注意了,这初次冒头的前锋也是猛人一个。

  前后三灭其国,皆生擒其主。作为武将们都不由自主的开始比比自己的功劳,他们跟这一位差得有多少距离?

  【唐军已至,颉利慌乱骑马而逃,突厥军四散而逃,李靖将军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

  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擒获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隋义成公主。隋朝这位义成公主,纵然隋亡多年,至今仍思复国灭唐,也是传奇人物。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投奔沙钵罗设阿史那苏尼失,却在碛口被李動阻拦,不能北逃,突厥其首领见大势已去,大多纷纷投降。不久,颉利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获,并送到长安。东/突厥从此灭亡。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顺?顺得都让人怀疑李靖将军他们打的是不是早就已经不是他们所熟知的强悍之国突厥?】

  必须得说,确实让人有那么一种想法,

  【可是突厥之患由来久矣,中原王朝无一不思灭其国,以定边境。李靖将军领兵灭东/突厥,既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同时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唐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大唐的疆域也大为扩展,得以“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李世民对此颇是感慨,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大唐开创之初,太上皇以百姓为先,称臣于突厥,我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剪灭突厥。这么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惦念此事,坐不安度,食不士味。如今兵出突厥,无往不胜,使突厥可汗归顺,终于得以一雪当年大唐向突厥称臣的耻辱。”】

  在这一点上,刘彻表示这份耻辱他是深有体会,那么多年以来,他一直惦念着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想该如何一雪祖宗多年的耻辱。大汉一定也可以和大唐一样的!

  刘彻本就是有决心的人,如今不过是更坚定从前的目标。

  为百姓而忍一时,没有人会责备这样的君王。可是如果天下太平,明明国中人人求战,人人皆愿意一雪前耻,朝廷却置若罔闻,更是残杀傲骨之士,必令天下人唾弃之。

  杨坚心里想的更是突厥这样

  的大患,李世民能够用李靖而灭,他是不是也可以?天时地利人和,他也绝不是没有。

  不,不,他手中难道就没有良将吗?

  杨坚又将心头的想法按下,同时也看了看天色,杨广作乱,他得好好想想到底要怎么对他这个儿子。

  李世民作为一个刚刚经历过渭水之盟的君王,听到天幕详细的告诉他,突厥之患终将会终结在他的手里,自是大喜过望。

  “好,不愧是李将军,大唐战神不虚此名。”李世民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皇帝,怎么会不知道李靖此番灭突厥,身先士卒于那寒冬塞外何其不易。胆识智谋,随机应变,但凡有一样不成,必将功败垂成。

  李靖颇是不好意思,全赖陛下信任,诸将士配合,未来能灭突厥,绝非臣一人之功。

  前线后方,但凡不是配合到位,君不见大宋是怎么没了半壁江山的?独占其功,绝不是李靖会做的事。

  李世民的眼中更是赞赏,看看,这就是他大唐的臣子,既不贪功,也不独占其功。他大唐有如此多的贤臣良将,岂有不繁盛的道理。

  李世民心甚欣慰,眼里尽是笑意。

  【除心腹大患,安定边境,一雪大唐奇耻大辱之功,李世民岂能吝啬,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实封食邑五百户。八月再赐绢二千匹,升为尚书右仆射,地位仅次于左仆射房玄龄。功高盖主这事,别的皇帝或许会怕,李世民需要吗?他在大唐建国之初立下多少功劳,世人皆知。因此哪怕李靖将军灭突厥之大患,二凤也没有因此不安。】

  【况且,李靖将军的人生尚未结束,灭一个东/突/厥对他而言仅仅只是开始。贞观九年,六十三岁的李靖将军知足而退,以足疾辞任作为巡察全国、考察风评的十三位特使之一,本以为他该功成身退,在家颐养天年了,不料却发生吐谷浑进犯凉州一事。朝廷决定兴兵反击,李世民立刻想到了李靖这位战神,想必由他出面,一定能够迅速灭吐谷浑。】

  【但李世民也担心老将军的身体,毕竟李靖将军此时已经六十三岁,这样的年纪加上足疾,李世民岂能任意任命。可听闻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李靖将军顿时精神抖擞,什么足疾,什么年事已高,那都不是事,作为一个将军,毕生所愿就是为国安天下。边境安宁,他可以赋闲在家,逗鸟养花,但凡边境不宁,有犯我大唐者,必须一刻都

  不能耽搁,请命出战。】

  【李靖将军求见房玄龄,求挂帅远征。房玄龄作为宰相,岂不知二凤的心思,又怎么会不知道国家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李靖将军这样的人。有疾在身的李靖将军,二凤顾念臣子的人,不愿意以帝王之仪,诏令李靖将军远征。但李靖将军自请之,想必老将军必是清楚的知道,此行有多少风险。房玄龄没有瞒着,当即上报李世民。】

  【李世民心中征吐谷浑之统帅人选,李靖将军是首选,但知李靖将军还有出征之心,大喜过望,当任命李靖将军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由李靖指挥。】

  【不用怀疑,李靖将军出手,那是马到功成。纵然出兵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年事已高的李靖将军一路与众将军一道踏着冰雪,风餐露宿,领着各方兵马进击。贞观十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

  【吐谷浑伏允可汗一看唐军来势汹汹,锐不可挡,不断西退之余,更下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唐军马草。干草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侯君集却认为吐谷浑已是鼠逃鸟散,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搭芥,此时不乘,后必悔之。】

  【李靖将军深以为然,当即下令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并发,接连告捷,于当年七月,伏允可汗被部下所杀,其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将军攻灭吐谷浑。大唐的这些将军们,能文能武,如何能不让人垂涎三尺,念念不望?】

第105章 生荣死哀

  秦始皇听着李靖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又灭了一个国。想想大秦灭六国用了多少年。这可是他奋六世余烈才得到的局面。人才啊人才,李世民实在是让人羡慕!

  怕是有不少人都跟秦始皇一样的心情,羡慕于李世民有这么多文臣武将,最最重要难道不更是因为,他们都对李世民忠心耿耿?

  【李靖将军的功劳李世民那是一刻没有忘记过,贞观十一年,李世民改封李靖将军为卫国公。贞观十四年,李靖将军的妻子去世,李世民诏令其坟茔规格依照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旧例,把坟墓修成突厥境内的铁山、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的形状,以表彰李靖将军的特殊战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唯有李靖将军有此殊荣。】

  仿卫青和霍去病的旧例?刘彻第一时间比较好奇的必须得是那是什么样的旧制?

  他的卫青和霍小将军能与白起韩信并列,定然会如他所愿的荡平匈奴是不是?

  刘彻不可避免的迫切想要知道,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是不是一如他自己所愿的那样。

  然后就想到这一回沈悠要说的人挺多,李世民那所谓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到现在还没说几个呢!按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轮得到他?

  刘彻心生怨念的瞅着沈悠,恨不得可以立刻下令天幕赶紧把他大汉的事说一说。

  被屏蔽的突厥………知道听到最重要的事突然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是什么感觉吗?太痛苦了!突厥本想着但凡能知道大唐的人是要怎么对他们出兵的,就能提前预防,结果突然声都没了。预防,预防个屁!好想大喊一声欺负人,你们搞歧视。

  歧视吗?这难道不是为了预防你们知道太多,最终让大唐损失惨重?突厥:大唐又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还能用同样的办法?

  沈悠???对哦!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李靖将军名列其中。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准备亲征高句丽,已然年过七旬的李靖将军得到李世民的召见,李世民但问李靖将军是否有意随他东征,李靖将军自然是愿意的,只是看着年迈又染病的李靖,李世民并没有同意。】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将军病情恶化,同样也身染重病的李世民亲临病榻慰问,潸然泪下,交谈之间都是对李靖将军的担心。只是,生死有命,不可改也。五月十八日,李靖将军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九岁。人生七

  十古来稀,李靖将军也算高寿。】

  七十九岁,确实是高寿,英雄也总是无法避免走到这一天,这一步。

  李世民不能避免的又哭了,李靖却是相当豁达的道:“陛下,七十九,臣活到了七十九,就算是死那也是喜丧,陛下不该哭。况且,听天幕说起臣的一生,南征北战,得以灭突厥,平吐谷浑,为大唐安定边境,臣这一生所愿,早已达成,臣纵然身死,一生无憾,陛下该为臣高兴才是。”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李靖此生所追求的都已经得到了,年迈而死,有何可惜的?

  “臣该谢陛下,谢陛下的信任,谢陛下能让臣一展所长,让臣可以痛痛快快的打那么些仗。臣但凡想着都觉得畅快无比。”李靖丝毫不觉得自己的死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死了又如何,他那样的一生已然是不虚此运,够了!

  【李靖将军去后,李世民下诏,册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号为“景武”。神龙元年,唐廷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李靖便在名单之上。天宝六年正月,李靖与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杜如晦一同配享太/宗庙廷。上元元年,李靖成为武成王庙中配享的十位历代名将之一,大唐一朝被列入“武庙十哲”的除了他就只有李動。可见对李靖将军的肯定。后世但凡设名将之庙,李靖将军必位列其中。李靖将军大唐战神之称,他所立的功勋,以及他那不可复制的兵法谋略,得到后世的肯定。】

  生前得以重任,死后更能得到大唐战神之称,哪怕李靖不知道什么叫武庙十哲,可那十哲之列的人他认识的多了,能和他们这些人齐名,此生无憾。

  【李靖将军虽以战功传世,却也是一位儒士,以其毕生经历,也曾著有兵事,可惜他所著的兵书至今大多遗失,如今只能从杜佑的《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览》兵部中的《卫公兵法》中研究李靖将军的治军、行军作战、扎营斥候等记载。】

  /

  再一次提起侯君集谋反这个事,主要是天幕提了好几回了,李世民却好像一直没有听见一般。现在呢?哪怕未来的事尚未发生,李世民是不是应该有点表示。

  诸卿觉得就算他侯君集要反,他反得成吗?李世民感受一干臣子的目光,也是坦坦荡荡指着已经出列准备请罪的侯君集。侯君集的动作就那么僵住了,嗯,李世民需要担心谁造他的反?

  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听了沈悠好几次提到侯君集谋反却没有太大反应的原因。他需要什么反应?完全都不需要的好吧!谁要是想反,放马过来吧,反得了他就是他们的本事大。

  “别说是侯君集了,谁想反朕都可以试试,朕能坐上这个皇位凭的是本事,你们若是胜于我,这个位置就是你们的。李世民的话丢出来,谁能真不长眼的真要试试造反能不能赢了他?

  饶是李靖纵然有和李世民在战场上一战的本事,那也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毕竟,隋末群雄并起,好不容易才天下一统,这个时候谁要是挑起事端,令天下再起动/乱,百姓们会第一个容不得。

  再说了,李世民能得天下难道仅仅因为他会打仗?看看他身边都聚集多少人?能文能武的这些人,是李靖能比的?

  人,不怕把自己看得太低,就怕把自己看得太重,生出傲慢之心,真觉得谁都能得天下?侯君集连忙向李靖请罪道:“陛下,臣绝不敢有谋逆之心。”

  李世民望着他,并没有说话,天幕是不会冤枉人的,侯君集谋反,因何而反是李世民也想知道的。当然,天幕也说过了,那个他在侯君集谋反后竟然还给侯君集求情。谋反,也未必不会有什么内情。

  亏得无人得知李世民的想法,否则定是要和李世民好好说道说道,谋反,谋反,这个事对李世民来说就那么无足轻重?他就这反应?

  “那就证明给天下人看。就算有一个叫侯君集的人反了,但你这个侯君集也不会反。”李世民沉着的道出这句话,多少人已经忍不住的失态抬头,李世民就真是无所谓吗?

  有什么所谓,侯君集现在反了吗?反了吗?李世民表示,他要是胆敢反,他也不怕镇不住他。

  【李靖将军一生才兼文武,勇敢善战,每每出奇制胜,凡他所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生未偿败迹,加之出身士族,除了当年出逃要告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