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东坡妻 第86章

作者:奚月宴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你别瞎说,我只不过是被风沙迷了眼,顺手擦一擦,哪里哭了?”

  “十娘啊,多年不见,你一如往常,未曾变过。”白芷忽而感慨起来,伸出手揽着她的手臂,“回想我们把臂同游的少年时候,真是怀念那时的天真无邪,自在悠游。”

  “难不成二十多岁就不能叫‘少年’了?我跟你可不是一个年纪,哼。”王弗跺着脚,假作女儿娇嗔之态。

  白芷被她逗得大笑起来,两人进了花厅,看见桌上摆着她爱吃的各色糕点,白芷恍惚觉得像是回到了十年前,那时她们同在棠梨坡求学,还有贪玩爱吃的梁文棋,三人常常捧着糕点,或是看书写字,或是谈天说地,消磨了许多少年光阴。

  “难为你还记得。”

  “你和梁文棋,一个爱吃酸,一个爱吃甜,这么简单清楚,我怎么记不住?”

  “那倒也是。”白芷掩唇一笑,道:“我已听说了你要随官人到泉州做官,为你准备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南方瘴疠,可要小心肠胃毛病和风湿,不要贪食了鱼蟹,那东西最是寒凉。”

  王弗拈起一块酸桔糕让她尝,不无遗憾地说:“我本以为你回东京,能与你好好聚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任命来得急,明日就要离开。不过你我都是经年交情,话也不用多说,但见这天上的明月,便知这世上有人彼此牵挂着,我要去那天涯海角,明月升起的地方,你若想我,抬头看看便是了。”

  “看来苏小官人确实文采斐然,竟把你这个爱说大白话的,教得如此文雅含蓄。”

  “昔日文雅含蓄的白芷姐姐,如今也爱说大白话了,大概是随了我吧?”王弗反问,白芷还未笑,她自己就笑个不停。过了一会儿才正色道:“我不与你多说闲话,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托于你。”

  “何事?”

  “我去了泉州,凤翔府的济世医学院恐怕无人看管,正需要你这样一个精通医术的主事前去镇压那群毛猴,只是不知你有何打算,想不想去。”

  白芷也肃然正色,神情认真,道:“本就打算将毕生托付于医学一道,父母亲有哥哥照顾,我也算后顾无忧,若有这样好的地方,能供我专心钻研医术,我自然愿意。”

  两人相视一笑,达成了共识,于是白芷便成了济世医学院的新院长,代替王弗行一切权柄,也担下了所有责任。王弗做事之前,从来都会撰写一份计划书,济世医学院成立之前,她就花了三年的时间研究如何运营一所医学院。白芷既接了手,王弗便把那计划书一并赠送给她了。

  “放心吧,我定会倾尽全力,不辜负你的信任,愿你在那天涯海角之地,一展宏愿。”

  将济世医学院的担子卸下,王弗也轻松了许多。第二天,王弗和苏轼,带着阿弃与陈留,及一众有做官吏经验的门生,和一些船政上的特

  殊人才,动身前往泉州。

  一路上,正是最好的旅游季节,处处山水清明,景色迤逦,虽然旅途多有奔波疲倦,但对于这年轻的一家人来说,都是新奇的体验。

  只是时间紧张,不够他们到处游玩,有时走在野外,遇不到投宿的驿站邸店,他们还得露营,或者连夜赶路。因为人员众多,浩浩荡荡一大队人,又没有带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路上还算太平,没有遇见什么打劫的盗匪。

  一行人走旱路,再换水路,从开封府一路南下,在旅途中未曾多做停留,终于在嘉佑七年的十月到达了泉州。

  泉州又称“刺桐港”,这一年的泉州,还算不上一个大的州府,因为相较于南方最大港口广州而言,它所承担的海上贸易量比例较低,人口也比较少,但已经是明显的港口城市,依托港口码头建立市集坊肆,有少数外国人行走其间,山林间、城市中甚至矗立着外国寺庙。行走在泉州街头,人们的肤色、服饰和语言,都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个人员构成极其复杂的城市。

  众人站在泉州府衙前,耳畔传来他们完全不懂的南方土话,嘈杂混乱,心头忽然布上了阴霾。一路走来,早知道了各地语言有一定的差异,还闹了不少笑话,但好歹还听得懂一丁半点,可进了这泉州地界,他们真是觉得,耳朵白长了。

  王弗拍着阿弃的屁股,在他耳边轻声笑道:“阿弃,你年纪尚小,正是学语言的好时候,我命你半年之内学会当地土话,不然……呵呵。”

  阿弃:“……”

第173章 闲闲令

  好在太守住的官舍已经修缮打扫干净, 泉州通判早早候在衙门, 等着苏轼他们的到来, 一见面,便十分热情地带了他们去后头看房子。

  通判名叫孔维,山东人士,四十来岁,不过三十多岁才中进士,在这个重少年英才的北宋时代, 比较不起眼,所以四十多岁还在做通判,但他看起来性情温和,为人谨慎认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下属。

  终于见着了可以自由沟通的北地人士,苏轼也很激动, 连忙问孔维是否会说泉州的地方话。

  “回苏太守,下官虽来此地已有些年头, 但要说到土话, 实在也是一窍不通, 好在咱们府衙里的书吏公人都是会土话的, 开堂审案时,犯人和证人的话都会由他们转述一遍,除了日常生活有些不便,还没什么烦恼,就没想着去学, 如今只是能听懂一两句罢了。”

  苏轼摸了摸下巴,胡茬已经冒出了头,还没来得及刮去,显得稳重不少。

  “只是怕书吏公人上下串通,篡改证词,有这样的情况吗?”

  “府衙旁边就是万安书院,每次有大的案件需要审理,主审会从中抽取三人在旁听审,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又都要学官话,能够居中解释,若是收受贿赂,会被取消应试资格。”

  苏轼击节赞赏道:“这法子好,不知是谁提出的?”

  “是福建路转运使,前任泉州知府蔡君谟,如今已是福州知府了。”

  “是那位修建了万安桥的蔡知府?”

  “正是,万安书院原不叫这个名字,是书院学生为了纪念蔡太守,去年才改的。”

  王弗在他们身后走着,也在倾听他们的对话,这万安桥她也知道,因为这是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始建于皇佑五年,到嘉佑四年才修建完成,耗费颇巨,在朝野中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而修建它的泉州知府蔡襄,更是当世名人,蔡襄长于书法、茶道,一手楷书浑厚端庄,自成一体,草书和行书也是倍受称赞,仁宗尤其喜爱他的书法,然而他却不轻易为人写字,所以他的书法未能广泛流传。

  北宋有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即苏轼、黄庭坚、米芾,最后一个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只是蔡襄年资长于其余三人,若是他排进来,大概会是“蔡苏黄米”。相较于声名狼藉的蔡京,性情温和敦厚、为官正直不阿的蔡襄,显然更符合人们对书法大家的人品要求。

  孔维将他们引入府衙后的宅院,王弗一进去,就见到了木材腐朽、青苔滋长的房屋和庭院,院中土地不平整的地方,留下了一茬茬的灌木草根,院外有一棵高大的榕树,气根延伸进来,地底下的根脉也拱破了地面,让这院子显得更加荒凉。

  苏轼望了一眼王弗,王弗也朝他眨眨眼,两个孩子早已跑进了屋子里,在里面大呼小叫起来。

  孔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实在是府库空虚,没钱修缮,也没想到太守来得如此快,半个月前太守来信,说快到了,我就吩咐人收拾了一下,奈何此处年久失修,只能修到如此程度了。”

  王弗向他行了一礼,说:“孔通判辛苦了,我们原是打算住在城外无由茶园的,只是带的人太多,安排不下,这才想到住府衙,没想到给你添麻烦了。”

  无由茶园是王弗的产业,王家在广南东西两路置下了各种各样的庄园,种植杂交水稻和各种经济作物,茶叶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福建路多山多崖壁,适合种植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产茶胜地,再加上蔡襄任福建转运使,知泉州以来,在泉州兴修水利工程,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因此福建路的茶叶全国驰名,泉州也成为茶叶的一大产地,王家也顺势来了泉州,新辟

  了一处茶园。

  “哪里哪里,这都是我该做的,太守若有需要,可支使衙役公人们,他们都是本地人,要买什么东西,都能找来。”孔维见苏家下人已经开始收拾屋子,连忙告辞离去。

  王弗对苏轼说:“既然转运使还在福州做知府,不如择日前去拜访一下,听说蔡知府的书法乃是当世一绝,你就不想见识一下?”

  这下轮到苏轼嘲讽她了,他就知道,王弗这个喜欢搜集别人字画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

  “三年前,我到章兄家里拜访,就观赏过蔡知府的手迹了,听章兄说,他轻易绝不为人书字,难不成你与他有什么交情,能让他仅见一面,就心甘情愿为你写字?”

  章惇也是福建路的人,他有蔡襄的手迹不稀奇,说不定是父辈有交情,王弗虽与蔡襄毫无交集,但她有“秘密武器”。

  王弗朝他挤了挤眼睛,苏轼也学她,朝她眨眼睛,两人相视大笑。

  阿弃从屋里跑出来,手里捏着一大把红通通的东西,高兴得不得了,边跑边笑:“阿娘,这里有红色的‘大丸子’,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王弗定睛一看,乐了,阿弃竟然拿着一把面团蒸成的“假荔枝”。如今已是十月,纵使是亚热带的泉州,也有了丝丝凉意,肯定不会有新鲜荔枝,这“假荔枝”做得精致无比,足可以假乱真,也不知是哪个人才,想到了这样的法子?

  “你这是从哪里找来的?”

  “就放在屋里的桌子上,红篮子装着。”

  王弗歪着头想了想,大约是府衙内谁家眷属送来的迁居贺礼吧?看到这可爱的“假荔枝”,王弗忽然就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了兴趣。

  等到荔枝的季节,她或许能跟苏轼两人躺在屋子里,品着北苑的贡茶,“日啖荔枝三百颗”,或是携手出游,到各处去看这港口城市、海边村庄的风光。

  这府衙后院虽有些破败,倒也不是不能住人,只是杂草杂树实在太多,树根完全破坏了院墙的根基,王弗和苏轼也不是那身娇体贵的人,适应得了,而阿弃,他对这个小小的院子充满了好奇心,拉着陈留爬上爬下,甚至攀着大榕树的一根伸到院子里的枝叶,爬上去看外头的景色。

  第二天,苏轼去府衙前头与下属沟通,了解当地具体情况,王弗就带着陈留与阿弃出门去玩。

  一路走来,王弗发现南部沿海的民风要比北地开放许多,有时甚至能遇到裸着双臂,顶着又高又大的竹筐在街上行走的妇人,她们穿的衣服也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女人更喜欢穿裤脚阔大的裤子,不像她们,还要在外面多穿一条裙子。她们的衣服也更多是蓝白两色,绣着云朵和王弗不知道名字的鸟类,荔枝、柑橘这一类的当地特产动植物。看他们的肤色,大多是健康光洁的黄黑色,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弗特地注意了当地的物价,发现他们的粮食和水果都要比北方便宜得多,只是肉类较少,羊肉都非常难得。王弗改进过生猪的饲养方式,经过十多年,和乐楼在各地盛行,也带动了北方吃猪肉的风潮,泉州地远,这风潮还未能对当地产生大的影响。不过他们的市集上有各种各样的鱼虾蟹,价格也很便宜。

  这么多年,虽然王弗坚持不懈地让家里每一顿都有鱼虾的身影,但苏轼爱吃猪、牛、羊肉的癖好实在根深蒂固,改不过来,杀牛犯法,市集上售卖的羊肉也有定额,来晚了连根骨头都抢不着,看来苏轼只能跟着她勉强吃鱼了。

  王弗逛得兴起,最后还跟着人潮跑到了泉州到惠安的万安渡那边,沿途只见帆墙林立,百舰争流,到了万安渡,则看见滔天巨浪,打在崖壁上,一条长桥如虹,卧在海边,颇为壮观。

  万安桥又称洛阳桥,取名“万安桥”是因为这里原先叫做“万安渡”,这渡口常年有风浪侵蚀,打落游船和货船,死了不少人,蔡襄在这里建造万安桥之后,情况改善了不少,而这里也成为了一处游玩的好地方。

  阿弃已经走累了,哄骗了同来的王弗的学生,让他们轮流抱着自己走,这小子嘴甜得很,撒起娇来谁都受不住,少年人体力充沛,倒也不在乎抱着他这个小豆丁。而他乖乖地窝在人家怀里,手里捏着一只小荷包,见了一个新奇的玩意儿,就要买来,若是买了吃的,就先送到师兄嘴边,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陈留虽怕王弗,可出了门,还是习惯性依偎在王弗身边,有时见到了街头凶悍霸气的斗鸡,还会下意识攥紧王弗的袖角。

  众人从早逛到晚,还是兴致勃勃,这南方风物,确实与北方大有不同,前一段日子忙着赶路,未能仔细观察,如今有了大把的时间,学生们的本能又出来了,各个都在默默记笔记,画速写。

  等他们回到家中,苏轼已经吃过了晚饭,坐在花厅里等着王弗,可能是累极了,脑袋一下一下地磕着,嘴唇翕张。

  王弗看着好笑,走过去,将刚洗过的冷手伸进他的脖颈,咯咯直笑。

  苏轼打了一个激灵,本能地蹿起来,抓住她的作乱的手,睁开朦胧的双眼,把她揉进怀里,两人闹作了一团。

  “你出去逍遥自在,难道不知官人在家独守空闺,嗯?”苏轼朝她的脖子吹气,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官人也有同僚相伴,案牍为友,我不过是以学生为伴,百姓为友,学着官人的做派罢了。”

  “狡辩。”

  王弗揽着他的腰,亲了亲他上扬的嘴角。

第174章 一江风

  因为打听到蔡襄年后将要离开福建路, 赴京别任, 王弗便催着苏轼尽快做好上任后的人事安排,赶在过年前去福州拜访蔡襄。

  蔡襄家的门子听说是泉州新任知府前来拜访,连忙跑进去通报,不一会儿就跑了出来,向苏轼和王弗道歉:“苏知府,真是不巧,我家官人早上出门去茶园了,夫人说请两位到花厅稍坐,小的尽快去把官人找回来。”

  王弗道:“是我们冒昧前来, 打扰了太守和夫人,还请夫人不要责怪我们。”

  “苏夫人不要责怪我家夫人才是, 夫人身体欠佳,因此未能远迎, 请见谅。”

  两人跟着门子向花厅走, 这庭院小巧精致,各式奇花异草挤挤攘攘的, 倒也意外的和谐,好似是主人家随意为之,花草树木也是随意长长,自然而富有野趣,体现出了庭院主人的不俗情调。

  蔡夫人确实不宜亲自出门迎接苏轼夫妇,因为她腿脚不便,听说早年间就患有严重的痹症, 到了湿热的南方,十多年来,痹症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无法行走的地步,只能日日卧床休养。

  幸好来之前,王弗就向孔维的夫人打听过蔡襄家中的情况,对此也有准备。痹症包括的范围很广泛,根据描述,蔡夫人患的可能是骨性关节炎,相较于更麻烦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还算好的。

  蔡襄的手书虽然千金难换,但他从不肯轻易赠人字画,家中很是清贫,再加上为了修建万安桥,蔡襄捐出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好不容易才凑足了修桥的钱。为了纪念蔡襄捐钱建桥的高义,民间以他为主人公编出了不少动人故事,其中一个,就是观音指点蔡襄,让他用一美貌女子乘船招婿,只要人们的铜钱砸到女子,就能娶她为妻。蔡襄让夫人妆扮一番,登船“招婿”,在夫人身边放置磁铁,铜钱就砸不到她了,这才凑足了造桥的钱财。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蔡襄受百姓爱戴,也可见一斑。

  蔡夫人卧病在床,王弗跟着侍女进去与她闲聊了一会儿。可能是常年不出门,蔡夫人脸色苍白,神情有些呆滞,情绪也不高,好在王弗擅长顺着对方的话题聊天,倒也和她聊得十分融洽。

  不一会儿,蔡襄提着两只螃蟹回来了,见到苏轼,还有些惊讶,因为他外任做官多年,对于苏轼这样的后起之秀,了解得不多。

  蔡襄捋着胡子,态度和蔼:“老夫虚长你几岁,便厚颜称呼你一句‘贤侄’,只是相逢恨晚,年后我就要移知开封府,不能与你共事,再为福州与泉州百姓多做些实事。你初来泉州任上,有不懂的尽可以问我,这南方沿海风物人情不比北方,各族杂居,不通官话,实难教化,不过,相信以贤侄才干,必能将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苏轼忙称“过奖”,拱手道:“下官初来乍到,见此地百姓教化得宜,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听见街头巷尾人人称颂蔡公的德政,心生钦佩,不请自来,便是为了向蔡公取经,希望蔡公不吝赐教,不要嫌弃小侄愚笨才是。”

  “福州、泉州一带,依傍港口,海运繁荣,本来是一块福地,只是周边小国恶民及凶猛盗匪,占岛为王,肆意劫掠沿海渔民及商船,造成了无数损失,厢军和乡兵战力不足,更何况我们的战船陈旧,不能远航,你若要做出一番成绩,最好的办法,大概是加紧训练水军,补充水军军备,威慑四海,开辟出一条可行的海上商路。老夫在福建路为官十几年,也未能做到这一点,无他,水军将领和造战船的工匠实在难寻,朝廷也不太重视水军战备,申请拨款屡屡被拒,也就搁置下来了,只能暂时发展制茶,兴建水利灌溉工事,保障住百姓的基本生活。”

  蔡襄这一番话,寻常官员是绝对说不出来的,这样的深刻领悟,是他十几年来经验教训的

  总结,有些事说来轻松,实际去做,并不那么容易,就拿万安桥来说,那是他的心血之作,耗费了他全部身家,历时七年之久,才建成这座跨海石桥。而他此时见到苏轼不过一个时辰,就倾囊而授,毫无保留,也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正想为百姓做实事的人。

  两人又谈了些别的话题,蔡襄听说苏轼对此地的荔枝感兴趣,哈哈大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小册子,对他说:“古人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泉州荔枝可谓是一绝,等到明年荔枝成熟,恐怕贤侄要如我一般,恨不得把批改公文的桌案搬到荔枝树下去!这是我多年来尝过的荔枝品类,我为它取名《荔枝谱》,贤侄可按图索骥,若有差异,尽可回京来找我。”

  苏轼接过那《荔枝谱》,顺手翻了翻,见其上书法端丽,行云流水一般,有三卷七篇,详细记载了泉州各种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对他这种资深吃货来说,简直是福音。

  不过,苏轼与王弗生活已久,对于书籍的编纂出版很有心得,忽然想到一件事,便问蔡襄:“蔡公这本《荔枝谱》,内容详实,文笔优美,实乃上品,不过还缺了一样东西。”

  蔡襄来了兴趣,笑道:“缺了何物?”

  “缺一副图画。蔡公可能有所不知,现如今北地十分盛行带图画的书籍,往日只有各类医书,为了辨别药物,附上图画注解,现如今,大家都爱看一种带插画的话本子,还有一种只有图画的书籍,人们叫做‘绘本’,专供小儿启蒙。若这《荔枝谱》附带了图画,会更加简洁明了,所谓‘按图索骥’,不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贤侄说得有理,看来我在这乡野偏僻之地,见识太少,也要赶紧回到北地,看看如今的话本、绘本了!哈哈哈!”蔡襄谈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心情自然不错,他对苏轼的印象也很好,毕竟同好难得,老饕和小饕好不容易才能凑到一起。

  “蔡公莫急,我家娘子正是做书籍刊刻生意的,蔡公这本《荔枝谱》尽可以交给她拿去刊刻,想必不用到年后,就能看到成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