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25章

作者:浮笙闲 标签: 幻想空间 历史衍生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伏望大兄深念祖宗、社稷、生灵为重,善为一辞,天地鬼神必加保佑。临楮惓惓,不胜痛恨,伏惟大兄亮之。”

  也先固然是以送堡宗正位为借口想要建立傀儡政权,作为俘虏的堡宗,在知道景泰登基之后,难道心里也真的没有什么想法吗?

  他作为正统天子,御驾亲征反倒沦为了蒙古人的阶下囚;他瞧不上眼的庶弟,结果却反过来当上了皇帝。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管也先到底是什么身份,好歹给了他一个重登皇位的机会。

  以他敢于叫门的自私自利,谁说他不会枉顾天下百姓的性命,愿意配合也先的行动呢?

  都说喜宁是叛徒,一被俘虏就成为了瓦剌的走狗,为也先马前卒。可袁彬作为那个因为一直陪侍堡宗身边的“忠义人”,都干出过以头触门同样为堡宗叫门的操作来。

  ——那么喜宁到底为的是谁呢?堡宗真的像甚至不在他身边的人所写的实录那样,听到景泰即位反倒高兴吗?

  景泰没说别的,他只是说,希望堡宗以社稷为重。】

  “——”

  朱瞻基咬住了后牙。

  而后他看向这满朝文武,他们同样一言难尽的表情,眼神中带着不小的希冀望向了他。

  他们这些当臣子的,就算满腹意见,也不好以下议上。这堡宗到底是朱瞻基的儿子,他自己可以骂,自己可以收拾,他们跳出来要求朱瞻基大义灭亲……

  额,这不是陛下对这个儿子有多少感情的问题了,是他们在冒犯君权的问题了。

  但万幸朱瞻基比他们想象得狠得下心。

  “孙氏为谋皇后之位,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寄希望以长子贵。结果事发被觉,命免去贵妃之位,出居长安宫静修。”

  “子祁镇不堪为嗣。”

  【十三日,双方发生了激战。于谦、石亨大败瓦刺于德胜门,击毙了也先之弟学罗、平章卯那孩儿。接着又败瓦剌于西直门。

  经过五天的交锋,瓦剌屡战屡败,人困马乏,又恐其退路被截,就于十五日由良乡西撒,一路劫掠而去,十七日退出了紫荆关。

  京师保住了。

  尽管瓦剌此刻依旧还保持着不少实力,不肯放归堡宗,双方针对如何迎回堡宗还有一番掰扯。但那些都是一些很无聊的礼法争论、利益交换和政治正确而已,充分展现了一些大明文官群体自欺欺人的水平。

  我们这里只需要知道,由于景泰君臣合理的主战政策和防御措施,使得瓦剌的掠夺战争连续受挫,又失去了和明朝通贡的利益,瓦剌内部的矛盾日渐突出。

  而景泰君臣的鼓动与挑拨,又使得可汗脱脱不花与太师也先之间的矛盾得以激化,瓦剌人民经过了连年的战争,也产生了不小的厌战情绪。

  在这样内外交困的条件之下,同时想要借送回堡宗来扰动中原政治//局势,瓦剌主动遣使,于景泰元年八月送回了堡宗。

  但那些都是后话了,朱祁钰的重心在守住北京之后已然转移到了这大明的四处。

  他要接手并努力治理好的,是一个被他哥糟蹋了十几年的,到处都有坑的天下。

  比如黄萧养起义。】

  —

  公元1450年

  坐在上首的景泰帝将自己的目光从光幕上收回,继而看向眼前被他召集来议事的群臣。

  被迫回顾了一遍堡、啊不,上皇的耻辱史,还被天幕阴阳怪气“自欺欺人”的臣子们默然不语,不少支持迎回上皇的人都被皇帝陛下似笑非笑的戏谑眼神看的老脸一红,撑不住想咳嗽几声。

  只有前不久才被景泰征召进京执掌都察院事务的王文扬眉吐气——他是彻底的,堪称离经叛道一般的景泰的支持者,巴不得上、堡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虏之后就自杀身亡,完全没办法支持这种昏君继续在位的强硬派。

  “看来后世人对上皇的评价彻底的糟糕啊。”

  他意有所指地评判,明明是堪称犯上的语气了,可是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批判他一句——毕竟陛下可还依旧笑着,笑得都让人有点头皮发麻,再想到天幕言语间流露出的信息与情感,背后更是忍不住冒出冷汗。

  “后世人所称述瓦剌愿意奉还上皇的理由,每一条都直指我大明与瓦剌力量对比。”

  “可见若非我大明守住边疆,使得瓦剌无利可图,而瓦剌内部又矛盾重重,安能使得瓦剌主动遣使而来请求送还?”

  脾气很差的都察院掌事当场开始大声地指指点点。

  “陛下先前不愿急切迎奉上皇,也正是出于这种理由,不愿再见两宋徽钦故事啊!结果却有小人,散播谣言以诋毁陛下的名声,明明有上书直言的道路,却偏要用张贴揭帖这种阴私的手段。”

  两宋徽钦故事……王大人你也真的不客气,直接把上皇比作徽钦二宗了是吧。不少人听着他这句暴言,都不由在心里为他捏了把汗。

  而王文可才不管他们心里在嘀嘀咕咕些什么,继续指点江山、意气激昂地表达着自己的意见——后世人骂的太好了!像堡宗这样的昏君,有什么颜面还替他粉饰!

  “陛下!”他转头,对着上首面容和煦,唇角含笑望着他的景泰重重拜了下去:“后世人所说,瓦剌意欲通过奉还上皇来扰动我朝政局。”

  “上皇迤北,对于我大明确实是奇耻大辱,不可容忍。但上皇归来之后该如何处置——”

  面容严冷的臣子,严峻下神色来,竟然还颇有几分金刚怒目的感觉。

  “伏惟陛下深思,勿拘于孝悌小节,而弃天下黎庶,社稷江山。”!

第29章

  勿拘于孝悌小节……而弃天下黎庶,社稷江山……?

  这话说得太重,隐含着的喻义也太尖锐,当场震住了不少老臣,只觉得心跳都跟着停跳了半拍。

  这王简斋!这种诛心之言难道也是能够随意说得出口的吗!

  侍立一旁的大珰金英就忍不住最先开口,身家性命都和皇权绑定最深的宦官话语间都带着些微的颤抖和尖厉。

  “住口——怎可以下议上,信口胡言,有伤陛下与上皇棠棣之情!”

  王文只是轻蔑地一哼,甚至懒得搭理他的问话,抬起头注视着景泰的神情。

  而皇帝陛下果然没让他受委屈,云淡风轻地开口,眼皮子都不带抬上一下。

  “王卿不过是心直口快,忠心体国而已。昔日宋昌代孝文皇帝答周勃之言,不就曾说过‘王者无私’一语?既是国事,又是众议之时,哪里有因言获罪的道理。”

  话锋一转,他又顺势斥责了几句王文:“但王卿此言确实有御前失言之嫌,暂免你一月俸禄。”

  得,陛下这一番话下去,又是护住了王文没让他当场下狱,又是轻轻处罚将这件事盖棺定论,完全替王文处理好了首尾。

  王直一时苦涩的默然,然而回首想要看看同为老臣的胡灐有何意见之时,却只看见这滑不溜秋的官场老油条半阖着眼,竟是一副年老体衰精力不济的作态。

  行吧,在太宗皇帝去后,有事你是真不能指望胡灐上啊。

  —

  朱棣:啊——嚏!谁说我?(警惕)

  —

  【黄萧养起义,一个在初高中历史书上知名不具的存在,一场在大众眼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名声的起义,但它却是我们对当时时局分析以及景泰执政风格的一个有力抓手。

  它于正统十三年爆发于广东一带,揭竿而起之后便得到云集响应,一度声势浩大到水陆并举围攻广州城数月之久。

  讨伐的官军屡屡失败,其领袖黄萧养甚至建立起了东阳政权。最后却在朱祁钰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与政策之后,于景泰元年被迅速平定。

  它爆发的具体原因,牵扯到正景之际经济、政治、社会,甚至军事的背景,堪称方方面面都能挨上点边边。

  众所皆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原因才是社会矛盾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首先并着重入手的肯定是经济。

  历史上所有朝代发展到中后期,基本上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经济条件的每况愈下,土地的大规模兼并使得自耕农群体数目大量减少,动摇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而黄萧养起义的经济背景,就要追溯到明初立国之时的土地政策。】

  “?咱的土地政策怎么了?”

  朱元璋原本还在琢磨着迁都和继承人的事情,突然被后世人一句听上去略带批判的话给点到,敏锐地抬起了头。

  他不是没有为那一段朴实无华却直指本质的关于经济和王朝命运的论述而侧目,但到底是已经掌舵一个帝国不短时间的存在,或多或少都有些类似的感悟。

  尽管不似这般一针见血,但既然这后世人都可以点评皇帝了,说不定就是哪里来的师从大贤的弟子文人,时代总在进步,老朱自然也不算太过惊愕。

  可这突然讲到与他息息相关的政策,老朱就瞬时敏感起来了——后世者观今世,固然会有记录差异的偏颇,但到底能够从更为广泛且有所照应的角度去剖析。

  这对于他们来说,毫无疑问是能够查漏补缺的绝佳机会。

  【明初,为了回报追随自己的开国功臣,朱元璋选择将官有土地作为封赏赐予臣下,开了封赏土地的先例。

  但到底太/祖皇帝对贪官污吏的憎恶和残酷以及后来太宗文皇帝的文治武功放在那里,面对这两位积威甚重,严整吏治的皇帝,臣下还不敢干出什么小动作。

  到了仁宣时期,因为仁宣二宗的性格更为宽和,整体的政治风气和吏治管理趋向松弛。大臣们已经进化到敢于向皇帝请求将官有土地赐予自己,并最终能有所得。

  再到了正统年间,由于早年皇权的缺位和后来堡宗的风气败坏,朝廷上下更是掀起了兼并官私土地的狂潮,土地兼并已然成为困扰明王朝的顽疾,并在之后的时期不断恶化。

  黄萧养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土地兼并。

  他们的元老成员,不管是被当地势族兼并沙田,为人佣耕的佃农;还是常年居于水上,没有官方认可良民户籍的蜑户,归根到底都缺乏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

  “胡闹!”

  朱元璋一听见吏治管理的松弛就忍不住青筋突突直跳,刚想要为着那儿孙的错失把朱棣说上一通,想到后世人那句太宗文皇帝的文治武功,又觉得这儿子还算得上一句争气。

  这本来急躁的火气也就压了下去一点,可到底还是有所恼火,于是还是低低呵斥一声:“你怎么自己能耐了,儿孙却没教好呢!”

  与其说是诟病,倒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的训导了。

  朱棣听了也不觉得他爹骂他骂得冤枉,而是跟着难受,只感觉一口闷气堵在心口:“高炽这孩子,就是性格太软了!”

  朱元璋张了张嘴,他对这大胖孙子的印象还挺不错,笑呵呵的白面团子一样的孩子,性格是真的仁厚,却也还敢跑过来向他请教星象之学。

  但转念一想,这些性格当他的好孙子,燕王的好世子当然是足够的,当上皇帝却确实有点……

  他叹了口气:“也难怪文臣给他定的庙号是仁宗。”

  —

  朱瞻基:?之前不是还夸我和我爹说是假如活得久能和文景比隆的吗?

  ——他还不知道复述官修史书的评价和实际评价有什么区别。

  但,虽然自小被养出来点,类似富家公子哥出手阔绰而不自知,可到底是被永乐大帝看重过的“好圣孙”的宣德皇帝皱起了眉。

  后世人觉得对官员要求宽松一点不好吗——听起来确实不太行。看来虽然要给他们一定的福利来安抚臣子,但也不能过度……要有底线,是这个意思吗?

  土地,在后世人眼中,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随便允诺的底线吗?

  —

  朱祁钰和他平行时空的爹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于是眼神就落在于谦的身上。

  君臣二人眼神交错之间,都能体会到彼此想到的共同的问题。

  ——军屯。【而自唐两税法以来,历代王朝开始放弃利用赋役制度以抑制兼并的政策,这固然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得到了提高。

  但同时,明朝这种某种意义上接近于不抑兼并的政策,也导致了当地势族肆意兼并贫苦百姓迫于生计而开垦的沙田;又因缴纳赋税而得到官府认可,致使许多百姓沦为失地流民。

  除此之外,根据《天下郡国利病书》所写,明朝的赋役制度还规定了,在京的官员可以免除均徭杂役,在外的官员半之,给予了官员群体一定的经济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