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角开花
这样的惩罚,谁人看在眼里不得不承认,真是痛快呢。
大汉朝推行科举的初心是为了显示一定的公平性。既然如此,就该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这回事,唯有如此, 也才能杀一儆百。
与之而来还有一条公告。针对刘挽当日提出的状告之策, 于各州县内设鸣冤鼓, 不仅如此, 但凡若是遇上官员不作为, 或者有人胆敢阻拦百姓告官者,可入长安城内,刘彻已然在汉宫城前设下登闻鼓。
登闻,登高而令天下闻,刘彻显然是下定决心不会轻易放过胆敢乱大汉者。
由此也让无数人恼那惹事的人。
都知道刘挽不好惹,知道不好惹,一个个尽去惹她干嘛?
刘挽都已经放出话,谁要是敢让大汉不好过,她就一定会让对方不好过,偏一个个觉得他们聪明,他们能拿捏住刘挽。怎么样了现在?踢到铁板了吧,尝到苦头了吧。把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越发的不可收拾,现在好了,本来刘挽提出没有落实的事儿,全都一样一样落实了。
李蔡这个丞相忙得脚底都冒烟了!
因上回他们一个个拖延不肯议事拿章程的事儿,被刘挽提议贬官,现如今刘挽都放了话,但凡他们要是不想大汉好,不乐意当大汉的官,别怪她手下无情,把他们全都干掉!
那,纵然相当的不情愿被刘挽套上枷锁,最终也不得不配合。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刘挽有没有后招,万一要是有,他们怎么办?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事实是,他们真没办法和刘挽来硬的。先前刘挽从来没有表现出这样的一个态度,他们觉得刘挽是个讲理的人,相对于讲理的人,一来二去的他们难免有些失了分寸,然后他们就迎来了刘挽一记重击。
没有人敢试刘挽会不会敢动手,毕竟,那可是要命的事,闹不好一家子绝户。
而且,因为这层顾忌,针对刘挽一次又一次的提出新的政策,刘彻落实的新政,他们都不敢吱声,生怕不小心说错了话惹怒刘彻,刘彻可跟刘挽不一样,刘挽放个狠话而已,一但刘彻动了某个念头,呵呵......
是以,各州县都开始落实击鼓鸣冤的事儿了。
刘挽尤其让人专门去落实,怎么说她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既有心广开言论的人,也得有相应的监督的存在。诸子百家,其实刘挽这些年提拔的人不在少数,刘挽闷不吱声,也没有人知道那些人跟她有关系没关系。可是,刘彻那儿是相当的有数。
“人既然有用,更应该安排。你辛苦把人教出来,难道要放置他们生灰?”刘彻有时候的态度也是让刘挽不知如何评价才好的。
毕竟这生怕刘挽舍不得用人的样子,刘挽感慨万千。
真,刘彻这个性子,你要是在他心上,定然是这世间最好的人。
刘挽为难的将人员名单给刘彻递上去,认真无比的道:“早年我建议过父皇,权利应该分散,不宜集中。御史负责参人吧。监察的事交由别的人来负责。”
这话刘彻不是第一回听,也算见识过刘挽这番建议的好处。
这个时候刘彻想到了三省六部,三司。
“趁现在他们这些人都对你心存畏惧,按你说的办。”刘彻如此的回答,“细节处该如何落实,你的目的须达到。只要能达到你的目的,朕不会管你用的办法。”
明晃晃的放权,叫刘挽听得心惊不矣,颤声的答道:“我会遵纪守法。”
此话听得刘彻笑了!
遵纪守法这四个字对多少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姓刘的皇氏中人。
独独一个刘挽,多少年了,刘彻从来没有见过刘挽做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她似乎并不认为自己作为大汉的公主,生而得到一些特权,自该挥霍。
“你可以不必对自己要求如此的苛刻。”是的,刘彻是真希望刘挽可以松一松,饶是刘彻过来了这些年,也曾有紧绷的时候,他能明白一直紧绷的状态有多累。
现在,刘彻认为刘挽可以适时的放松放松。
“我不敢。”但,刘挽敢吗?
她只怕自己万一真的活不过十八岁,她没能为卫家,为刘据,为刘彻,为大汉将一切的筹谋落实,她这些年岂不是都白忙活了?
不成,刘挽断不能让自己多年的心血全都白费。
不就是累了一点吗?只要将种子种下,不管她是生是死,一些事都将会影响后续,将来也可以作为卫家和刘据的保命符。
刘彻一听这话心情就不太好了。
他能不知道刘挽为何如此的着急吗?
刘挽怕那一个万一,纵然刘挽从来不在刘彻的面前显露过一丝半点的畏惧,但刘挽防的正是那一个万一。
“倘若真的无法避免,我只求父皇将来能够顾念我几分,让娘和据儿,姐姐和嘉儿,舅舅他们平安终老。”这句话是刘挽第一次说出口,刘彻稍稍一顿后毫不避讳的问起刘挽,“为父如今对你的承诺有用吗?”
一句话说到了重点,倘若刘彻的承诺是有用的,刘挽何至如此的努力,费尽心思?
“想护住他们,泰永,你得活着。”刘彻补上一句。这一刻,刘彻希望刘挽活下来,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要活下来。
刘挽一顿,她很清晰的感受到刘彻希望她活下来的真切,这么一想,证明刘挽多年的努力也并没有白费是吧。
“考题我让人又写了几份,请父皇过目。”刘挽觉得自己所追求的真不算多。而此刻的她,已经过了追寻阴阳家想方设法改命的那一刻。用不知多少人的命,改她或者霍去病的命,刘挽自问没有这个资格。
人命都只有一条,大抵是这世间唯一的公平,刘挽自问担不起别人的命,也没有那样残酷的逼迫别人舍己为她,或者为霍去病。
既如此,放手去办吧,把一切她能安排好的事情都安排好。
科举一事牵扯出来的事情越来越多,因而为了避免学子们准备不周,也为科举制度能够得到调整,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性,顺势,科举的时间定到明年开春之后,六月。
本来因为科举的时间有些紧,不少人都暗暗衡量他们来不来得及,听说时间改到明年的六月,不约而同都松一口气,这下不怕来不及。
最上方收到消息的官员们,想到他们为了阻止科举的开启,一回一回的暗中操作,当时他们之中急于出手的原因,正是因为科举推行在即。
结果现在是怎么着?
刘挽因为他们闹的事太多,以至于认为有必要放一放,让大家都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确定,刘挽不是一开始又在算计他们?
所谓给参加科举的人们足够的时间准备,之前怎么没考虑到这一层?
刘挽:大家都是第一回操作,没有及时的考虑到这一点,有问题?
嘶!多少人在心里暗暗骂刘挽?
恨不得把刘挽吊起来打?
他们每一个人都确定一点,思虑周全的刘挽,可以忘记很多的事情,绝不可能意识不到时间紧的问题。
一开始刘挽定下那么紧的时间,本意是为了给他们这些人下套,下套知道吗?
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人能够开心。偏在和刘挽一系列的斗智斗勇中,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意识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刘挽不好对付,非常的不好对付!
在刘挽已经摆明架式,定要跟他们斗上一斗的情况下,恕他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真要跟刘挽再交上手,他们有多少胜算?
须知和刘挽斗,败了的人,观主父偃,斩之!
贿赂主父偃的人,斩之!而且一应家产充公。
甚至拔出萝卜带出泥,谁也别忽略很重要的一点,官员考核,以及击鼓鸣冤一事。
朝堂双管齐下的结果是怎么样?
是各家都得把自己收拾干净,收拾妥当,以确不会被张汤或者其他的人捉到把柄,把自己一家子都给坑了!
如此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科举的事情有条不紊的安排好了,与之而来,也迎来了新的一年,元狩四年,刘彻三十八岁,霍去病二十二岁,刘挽十七岁。
针对匈奴遁于漠北苦寒之地,却依然不死心,无时无刻不思反击之事,刘彻早已坚定,必灭匈奴,以断其根,令其再也不能犯大汉的边境。故,以霍去病和卫青二人率兵而出,以灭匈奴。战事准备了一年多,粮草军械皆已准备齐全,大战一触即发......
第447章 太牢之礼
所谓漠北, 即沙漠以北。
匈奴退居于此,以为汉军断然不敢深入,更不敢深入留下。但这些地方匈奴十分熟悉。故匈奴单于很是以为,能够将汉军主力诱于此处, 将汉军主力全歼, 如此一来, 匈奴便可以夺回曾经属于他们的所有土地!
匈奴单于这样的盘算, 不巧,刘彻也正有此意。
与匈奴打了十几年, 大汉开疆辟土不假, 但在刘彻看来远远的不够, 匈奴主力依然还在, 匈奴单于依然还活着。
匈奴想诱汉军深入而击,好,刘彻便要将计就计,这一次, 举大汉的所有兵力深入敌后, 好让匈奴知晓,大汉无畏。
刘彻下令集中了精锐骑兵十万人,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五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 决心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霍去病与卫青兵出的同时, 长安城内的第一场科举也开启。
战场之上, 大汉的将士须得明刀明枪的打, 在长安之内, 刘挽也有属于自己的战场,这里没有明刀明枪,却可以杀人不见血。
第一场科举的开启,为表慎重,也为向天下人昭示大汉的重视,以及对大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种种思想的传播及肯定。尊孔孟之道。开考之前,刘挽率领此次的主考官们在众目睽睽之下,祭孔孟,以太牢之礼而祭之,以表对孔孟的尊重。
但是吧,应该要怎么说呢,他们每一个人对于眼前的情况都无法忽略一个事实,祭孔孟的领头人是刘挽,刘挽是女的,女的呢!
但凡这个事情只要是换成别的人,不,是换成男人,无数人都会为之振奋。
哪怕刘挽的礼数周全,端庄肃穆,叫人挑不出半点毛病,只因为她是个女的,女的,无数人都觉得眼前的一幕幕让他们无法直视。
可是,不管他们心里有多少的不服气,他们很清楚一件事,如果他们敢在这种时候落刘挽的脸,让刘挽不痛快,瞧好了,刘挽会让他们全都死光光。
张汤已经出手,有多少人出事他们不是没有数,何况还有击鼓鸣冤的事情在不断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被牵扯进去,抄家充公,流放三千里这样的事,他们都听到不少,也明了,刘挽是在杀鸡儆猴。
因此,别管他们有多么不能接受刘挽一个女子以太牢之礼祭奠天地神灵及孔孟,只能默默的认下,思量什么时候再反击。
随后,刘挽将考卷送往考场,值得一说的是,大汉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的考场就在藏书楼。
藏书楼很大,有的人连藏书楼的三分之一都没能踏足,更别说仔细查看过。
为了迎接这一回的科举考试,刘挽将藏书楼全面开放。
考试嘛,那必须不能狠得过头。
试只考三天,考试的地方和安排学子们住宿的地方全都放开。
考试的地方,大家都在一处不假,每一个进入考场的人,每一回都需要查验身上是否带有文字,以防作弊。
这当然一开始是让不少人不满的,直到查出他们之中还真有人弄了小抄!
好的,在那一刻,没有人觉得刘挽特意让人翻查一应考生所带的衣物有什么问题。都是为了保证大家在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考试而已。
考试的时间早早公告,三天,一块六场,考的内容吧,治国之道,天文地理,算是应有尽有。总的来说,三天的时间对很多人都挺难熬,但凡事都有第一次,慢慢的适应即可。
刘挽三日都在藏书楼内呆着,不忘让人及时将前线的情况上报。
夏日的天空,群星璀璨,刘挽站在廊下看得入了神,一旁有人缓缓靠近,华柬已然先一步拦下,阻止有人再继续靠近。
“我,我只是想看看长公主。”前来的青年被拦下显得更紧张,正是先前给刘挽送了一首表白赋的那位齐岸,着急解释的齐岸,更想离得刘挽近一些。
不过,华柬道:“长公主并无意见郎君。”
此言不虚,虽然在此刻的刘挽凝望星辰,谁也不敢说刘挽是无所事事。
青年很是遗憾,最终还是选择离去。
但那一步三回头的态度,可见他的不舍。
这样的插曲华柬都不会上禀刘挽。
三日考试结束,又是封锁整个藏书楼的内院,一群人开始有条不紊的改卷,很快结果出来,刘挽迅速连同文章一道送到刘彻面前。
“有多少可用之人?”刘彻要一个大概的数字,一旁的李蔡很想问,刘彻就那么确定刘挽选出来的人一定会符合刘彻的要求,必是可用之人?竟然只问有多少可用之人,而不是哪些人召来让刘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