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井烹香
毕竟是亲王大伴,这收集消息的能力也不容小觑,王肖乾不由对曹如刮目相看,心中更是暗暗揣摩,不知信王如此留心洋番动静,是藏了什么企图,是否是皇帝暗中指示。同时自然也好奇这《对话》是什么旷世巨作,值得专门为它开一个刊印会,而衙门居然也会允许。正等着信王曹如仔细解释时,三人已经走出围墙,来到关外车站,刹那间,却都是站住了脚,放眼远眺,被眼前的街景震撼的说不出话来,半晌,王肖乾这才喃喃道,“这一带上回没来,亏了……从今以后,羊城港老城区的房子,怕是……怕是不值钱喽……”
第954章 彩画笺子
“去大学城方向的乘客还有没有?准点敲钟发车, 我这辆车还有一个位置,单身客人举手——”
“二号车是去老城区的,都别坐错了, 行李去称重!超过30斤要另外买一张票的!”
“铃铃、叮铃铃——”
“让一下, 别杵在路当中, 这是自行车道, 危险!”
“注意靠右,靠右哈!你别整逆行了, 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对, 那就是, 那不是荒地那是路, 你要回港口提货,得到马路对面去等车!”
“怕不是在坑骗我!这世上哪有这样宽的路哟!老子午门都去过, 午门——午门前的大街也没有这样宽呀!”
从海关出来,毫无疑问,车站、驿馆、小吃店、商铺, 这全都是理应必备的东西, 别说信王这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了,便连一般的买地百姓, 也早就逐渐习惯了关外的繁华,绝不会轻易动容,可在新京关外这里, 却是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呆呆地站在马路一侧,对着前方的街景张口结舌,叹为观止的旅人,这其中先声夺人的便是这马路的宽度:在云县也好,榕城也罢, 一般来说马路宽度分为三种。进城的主干道,这以城门的宽度为限制,如果没有拆去城门的话,榕城主干道大概是两辆马车并排行驶比较宽绰,再加上一辆就有些紧巴的宽度,而次于进出城主道的干线,则收紧为两辆马车可以勉强相向而行的程度。拐到街坊里弄之中的话,走一辆马车勉勉强强,至于说那种只能过人,独轮车勉强进入的,就叫做夹道了,通常来说不被视为是正经道路的一种。
要知道,榕城已经是福建道的首府了,大部分宽度也不过如此,云县等地的老城区,堵车就更是家常便饭,因为路实在太窄而车马又逐渐增多的缘故,老城区堵得水泄不通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最后为了限制缓解堵车,只能出台政策禁止马车进城,让木轮自行车、独轮小推车成为城中主流的交通工具,马车只承担从城外到城外的运输任务,不管职位多高,进城都得步行,要不然你就自己骑马,不过,以城内这人烟稠密的程度来说,骑马也不是什么好选择,木轮自行车失控了最多摔在地上,马受惊失控那是真的会死人的!到时候,惊马的主人就是不死,也得赔个倾家荡产,指不定还要去矿山里做苦役呢。
马车不进城,这习惯,经过近十年的培养下来,已经成为了买地居民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但在新京,至少现实条件的限制是已经完全消失了,从关口出来,通往城中的这条马路……信王眯着眼睛数了一下,一二三四……居然是单面八车道的马路!
单面八车道,双向就是……十六车道!光是看着马路上的白线都有点儿数不过来了,这叫人怎么能不叹为观止?甚至感觉走到马路对面都要走个好久,还真是,别说前门大街了,就是午门前的宫场只怕也就是如此了,而这也仅仅只是关外的一条马路而已……马路两边且还有那!
那庄重宏伟,高达四层,制式统一连绵一片的房屋,哪怕隔了宽阔的马路,给旅人带来的压迫感仍然是惊人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倘若马路没有这么宽的话,这样高的建筑,出现在双车道马路的两侧,恐怕就更有一种往内压迫的感觉了,甚至会让人感到有点窒息,好像立于两座高崖之下一般,产生逃走的冲动,甚至于连逃走都办不到,双腿发软只想跌坐在地,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些房屋……全都是一张图纸吗?”
这些屋子有多高?大概是九米、十米?或者更高一些,十二米十三米?论高度,倒是不如太和殿的,但是太和殿也远没有这样长啊!这些建筑就像是高耸的城墙一样,沉默地在街道两边排列着,似乎是无限地往前延伸着,吞掉了初来乍到的旅人们的所有疑惑:买地已经开始普遍建高楼了,也就是说,这些楼都不再是用的竹筋混凝土,而是都用的钢筋……土产钢筋已经投入实用了么?
那么,距离买地不需要任何仙器的帮助,把京城大超市那样的建筑再重现到世上,是不是也没有多久了?甚至于,他们的造桥能力也又提升了一大截?是不是混凝土的水泥桥,很快也可以登上台面——买活军到最后不会拥有在大江上造桥的能力吧!甚至于横跨闽江、珠江,把榕城和新京的几片城区给联系起来?那样的话、那样的话……
那样的话,城市格局会是什么样子?就连信王都想象不出来了,他沉默地眺望着这些漫无边际,一直延展到视线尽头的房屋,心中涌起了一股极为强烈的冲动,想要登上高处,能居高临下,获取到一个好的角度,来拍摄这个街区的全貌:这马路两边的房子有多厚实?它们的背后又是什么,内里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有人入住了吗?买活军是怎么将它们建起来的,又打算让什么样的人住在里头。
还有,这些房屋是德扎尔格设计的吗?这一层窗户的圆拱,二层窗户的方形框子,排列在一起,典雅简洁,但却又有一种异域的鲜明风格在内……欧罗巴的感觉相当明显,兄长看了,也会有很大启发的罢,这样大体量的建筑,风格太花哨了,造价必然高昂,进度也会缓慢,简洁优美就成为了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在最初的震撼褪去之后,逐渐升起的是无穷无尽的好奇,而在信王身边,曹如和王肖乾也彼此讨论着,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无人能回答的问题,“一栋楼里能住多少人?这要都是这样的房子,感觉整个羊城港的占地,几乎可以缩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了罢?这房子想不出能住在顶层能有多舒坦,都这么高了,应该不返潮了罢!”
返潮也算是南方房屋的一痛了,到了黄梅天时节,墙壁渗水,让北方人以为房屋漏水的都有,拿抹布去揩拭的话,整个房间揩一遍,甚至能拧出半桶水来。所以说,也别怨怪二楼的房屋逼仄昏暗,一楼的潮气返着也很容易得风湿,很多南方百姓老了以后腿脚不便,多少都和沾染潮气有关。这也是南方瘴疠一说的来源。曹如和信王也认可王肖乾的观点:楼层越高就越值钱,这批房屋极可能将是整个新京房价最高的区域之一!
这么昂贵的房子,而且供给又这样的多,那么,老城区的小院子必然会面临跌价,虽说这点损失能承担得起,大多数人购房也不是为了出售,多是为了自住,但王肖乾没能考察到这一片,在商言商,也自然会感到失策,当下便自怨自艾地复盘了起来,“虽说当时道路还没修通,但听说造了小楼房,怎都该来看一眼的——当时真以为只是两层小楼,那就只是还好而已,觉得买在车站边上不免过于嘈杂污糟……”
这也是实在的考虑,买地的小楼,多指的是二层的竹筋混凝土楼房,这种楼房的确是不稀奇了,老城区小院自己也能改造,还带了个院子呢,自然是更佳的选择。至于关口车站边的住处,人行马住的,的确也不如城里清洁,每天光是货车通行时激起的道路尘灰也好,马粪也罢,那股子味儿多少都是困扰。要说现在,这些困扰是否还在……就目前来看也还是有的,可……可这是四层楼房和双向十六车道啊!光是这一条优点,不就盖过了所有缺陷吗?!难道你就不想站在四楼窗前,俯瞰着脚下马车来来去去,行人如织,真真正正‘车水马龙’的盛景了吗?!太和殿虽然比四楼要高些,可人也不能轻易上到房顶去啊!人达不到那个高度,只是建筑达到,又有什么用呢?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四楼虽然摘不了星辰,但夜里若能在楼顶的天台赏月,想必又是一种感觉了!”
“这瞧着当真是,当真是……”
除却三人之外,关口处陆陆续续,更多的游客也是一脸震惊地在出口这里站住了脚,张大了嘴巴,杂乱而贫乏地表达着内心深处的震撼,他们比信王还要更低了一档,便连分析都没有,只是翻来覆去地说着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想法,“看着太怪了!却移不开眼!”
“买地的城原来是这般吗!这瞧着——都不像是人间的东西啊!”
“怕是仙界也莫过于此了——啊!那是什么!”
远远驶来的蒸汽拖拉机,又吓住了一帮人,这个庞然大物缓缓地从远处靠近,背后的拖斗里装满了木箱——这居然是运货的!众人屏住呼吸,敬畏地目送这个又高又长,犹如大象勾着鼻子连环行走的大家伙从视线中缓缓消失,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淅淅沥沥的水声,又弥漫出了一股骚气,当下纷纷回头望去,却是一个肤色偏深,大概是南洋一带来的番人昆仑奴——虽然肤色发黑的,在华夏都会被叫做昆仑奴,但人种来源其实是分了两种的,于买活军崛起以前,来到华夏的其实多是南洋贩来的土著奴隶,肤色发黑、身材矮小,但眉目和华夏人还算相似,这个或许是从占婆港北上,来参加定都大典的土著王子,见到蒸汽拖拉机这样前所未见的庞然大物,实在是吓得没魂了,方才如此不堪!
“哦哟哟!折腾清洁工了!”
“快回澡堂去洗洗换衣服!”
人群当下就是一阵骚动,自然有同行人立刻为他张罗起来,这昆仑人却是已经吓得眉目痴呆,讷讷不能成语了,人群外围又有不少人被他激动,赶忙跪下来虔诚参拜拖拉机。这一拜又发现不同,用生涩汉语问起了道路用料,“水泥……更深……”
“哦,这个是沥青路面,比水泥还要更胜一筹,否则蒸汽拖拉机开过去,水泥路或许会开裂的……”
沥青路面,这东西云县也有,曾作为实验性的路材铺设过,所以并不能引起信王等人的惊诧,只是让他们心中更加感慨买地进步的迅速:冶金无疑是进步了,钢筋都能造出来了。沥青,这个是石油的副产品,它从实验都短途铺装,被应用到港口海关这里,就算不是铺满全城,毫无疑问也是极大进步的表现——石油化工业也又进步了啊!买地的科学应用,简直不是用年来算,而是用几个月来算的,每过几个月,就感觉他们能拿出一些新产品来,从实验到实装,从实装到普及,一方面,他们在民生治理上的人才似乎是一直短缺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业理科上的人才似乎又相当的充裕,以至于产品线上,全面开花,技术的进步,哪怕是观众都顾此失彼,惊叹不过来了!
全面教育的威力就这么大吗……
饶是眼见了多少证据,信王仍然每每忍不住这样惊叹,他有点儿酸溜溜的说不出的感觉,也不知道是因为教育的好处之巨大,还是因为它的推行之困难,敏地的特科开了也有些年了,下沉到州县去开扫盲班也不是一天两天,可筛选出的理工人才,距离发挥作用,提升敏地的工业能力好像仍有漫漫长路要走,真不知道和买地这里,差的到底是什么——有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更可怕的是,你知道差了点什么,却不知道还差多少,差的是什么!
“哥儿,前方似乎有个报刊亭,以车站街景作为招徕,印了彩画的笺子发卖,可要过去看看?”
作为敏朝藩王,当此情景没有一丝感慨也是不可能的,但信王毕竟自小南下,屈指算来在南边也住了十多年了,要说多么心挂故国这也是不可能的,一时间的百转千回,也因曹如一句话而立刻中断了,“接我们的车还没来么?走,那就先看看去!”
出了关口,前方走一段路便是一个弯道,弯道进去明显是存车场,同时还有站台,两侧的出入口不断有马车进进出出,包括众人听到的吆喝声,也都是车站里通过喇叭传出来的,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进存车场坐车进城,也有一个指示牌,指引着旅人去私家马车场找自己的马车,在弯道和主干道之间也是一溜的小屋子,都竖了招牌,有住宿接待的,有卖书刊杂志、彩画笺子甚至是《新京公共马车线路图》、《新京地图》的,自然也有卖煮玉米茶叶蛋乃至馒头包子的。
所有店铺无一例外都提供行李寄存服务,有不少客人在里头进进出出,显得人头攒动,还有更士抱着手站在街道上,眼神锐利地扫视着众人。除了极为宽大的马路,以及马路两侧连绵的高楼之外,这些细节和云县车站的出入也不大,而曹如所说的彩画笺子,也是买地这里随着邮政兴发出来的新东西——设计得和门贴倒是很像的,有时候是一张对开的洒金硬纸,上头裱糊了彩画,多是本地的风景名胜。
譬如武林的彩画笺子,就有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等闻名遐迩的十景,不知谁那样有办法,请人用仙手机拍摄下来,又搞到印场去,弄成了彩印版画,瞧着惟妙惟肖,就和从做工很好的画册上裁下来的一样,旅客买上一张,拿到邮局去,寄送回家里,或者付款请邮局盖上邮戳后,自己亲自带回家中去珍藏,也都是有的——主要这东西轻薄,被弄丢的概率也是有的,倘若旅途遥远,还真没那么放心,如果有人真的是寄回家里去,沿路的邮戳都在彩画笺子背面印着的,那么,价值又要更胜一筹,一张20元的笺子,经过长途邮寄且品相还完好的话,在藏家手里轻易可以卖到数百元,倘若寄去的是什么苦叶岛、满者伯夷这些邮政所能到达的最偏远地方,那上千元都不是不可能!
信王等人虽然不至于设法制造这样的珍奇画笺去牟利,但兴趣所致,走到哪里,大量买一些画面不同的彩画笺子来收集也逐渐养成了习惯,自从有这东西开始,他就定期给皇帝寄去一些,这一次来到羊城港,就算曹如不说,有机会也要大量收集的,当下带着两个随从,兴冲冲地走到那书店里,和伙计招呼了一声,便到彩画笺子的柜台那里端详起来,他精神也是一振:果然,这里有高处俯瞰的车站街全景!
看角度,应该就是在车站边上这栋楼顶拍的,只见一条长街往远处延伸而去,横着的则是靠港口的马路,外侧是没有建筑的,只有隐隐约约的乱石滩和防波堤,内侧便是连绵的四层高楼,从这里便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高楼并非是两层小楼常见的单薄板楼形式,反而像是四面板楼合在一起,圈出了一个中庭,形成了一个个高大的四方体。
如此一个个‘四合院’之外,则是另一条街道,整体街道全都是一样高度,几乎一样的制式,只有窗户的距离不同,暗示着每栋楼的内部布局其实并不一样,这些整体建筑就像是斜着摆放的方块,最终汇聚到了远处的路口,在那里和其他的马路汇成了一个星星的六角路口,每个星星的尖角都对应着一条道路,而其中最为粗壮的主角,便是这条双向十六车道的主干道,整个画面充满了极其和谐而又富于玄妙的几何学美感,就连对建筑兴趣普通的信王,都不由为之痴迷,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这才喃喃地道,“这必定是德扎尔格的手笔……这种几何图形感……这种巧夺天工却又辉煌大气的感觉……”
“老板!”
他抬起头急切地招呼,“这张彩画笺,有多少我都要了!还有其他什么和新京城建有关的书籍画册没有?都给我来上三份!我要寄给我兄长——他素来痴迷建筑,如今又不愁没事做了——这些画册,他一定发狂了的喜欢!”
第955章 佘四明打孔读卡机
“今咸阳灾民聚集已然上千, 又有数千鞑靼经延绥边市内附,据言今春所部雨水亦极稀,大旱已成定局, 持有边市派发证明公文, 恳求借道东行,愿往奴儿干都司放牧渔猎,现请部批,拨赈灾粮款, 以赈济价售于林丹汗部,并请开禁接洽,令陕南灾民可南下就食……今年陕南这是第三次行文了, 那处的气候如此不佳?”
京城, 昆明湖畔, 新建成雏形的海清河晏园之中,属于外朝官的六部值房内,户部郎中章敏学略略皱了皱眉头, 起身招来了一个小书吏, “你回城一趟, 去锦衣卫打声招呼, 把陕西方向的各种报纸, 从去年冬天至今的都取来, 把那提到气候的新闻, 抄写个大概,标明出处了,给我写一份节略——抓紧些,下午能给我么,这是一份赈灾要紧公文, 不能过夜,下值前要从我们值房发出去的!”
自古以来,任何公文到了中枢,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是先压个三五天再处理,除非是十万火急,粘满了鸡毛的军情急报,否则压根就谈不上什么公文不过夜,只看章敏学这风风火火的劲儿,便知道他必定是特科出身,连带着他招来的那书吏也是一样,闻言立刻就点头说道,“若是京城的报纸,小的也不敢夸下海口,这关陕道每月送来的报纸不过是三十多份,郎中放心,小的取到报纸,多半个时辰便能把节略写出来!”
章敏学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倒不担心这书吏在锦衣卫那里吃个闭门羹——锦衣卫这里,如今充斥的全都是特科人才,反而是正经进士犹如凤毛麟角,根本就站不住脚,也因此锦衣卫是如今朝廷上下效率最高的衙门,根本不会出现无人值守的事情,甚至于说那里是十二个时辰都有人值守的,六部不管什么时候过去,都有干吏值班,为其余衙门加班时查找资料,对接办事提供了极坚实的基础,倒搞得六部这里,特科官吏加班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整个六部的运转效率也都上升了不少,再没有从前那老牛拉破车,晃晃悠悠的慢动作了。
“那就快去吧,这会儿正一刻,快点儿还能赶上六部进城的班车。”
从京城西郊的昆明湖到城中的锦衣卫档案司,大概有十几里路,不管是骑马、骑自行车,来回加在一起一个多时辰是要的,而且,这就要求所有在海清河晏园值班的吏目拥有自己的坐骑,相对于京城的物价和房价来说,这要求是有些强人所难的,且倘若骑马,那还要准备大量马厩,着实麻烦,因此海清河晏园这里,是效仿买地设了定点往返城中的所谓‘班车’。
虽然上下值的时候,人满为患往往要大排长龙,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自行解决,雇了海清河晏园门口的马夫车夫通勤往返,但当值时间,马车就空了,来回坐的大多都是进城送信的信使——这已经算是极为方便的了,可很多吏目却还觉得有点不足,都是半开玩笑道,“如今买地的不少话本,都说,只要仙器布置得当,那两部仙手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互传消息,甚至连公文都可以通过仙手机,在意念中传递,什么时候这仙器倘若能在买地自产,又被我们买些回来,也就不用这样一遍遍的跑了!”
当然了,这也就是说说而已,其实有了买活军之后,很多吏目已经是感觉到自己办公已经方便了很多了,且不说这新发明的四轮马车、水泥路什么的,铺平了海清河晏园到京城的通勤道路,就说这报纸吧,事实上对于各部的办公都是非常便利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了从地方到中央那堵塞的言路。
这也是大家逐渐发现的道理:报纸只有一份的时候,感觉还不明显,但自从买活周报大行其道,敏朝为了抵御,也出了国朝旬报之后,各地的小报也跟着应运而生,成为了中枢了解地方情报的一大来源。如今面对底下的奏报,部院官员想要查证,不再是和从前一样毫无办法,只消翻看一下报纸,便多少有点信息来参考了。
比如说咸阳知府上报的灾情,说得非常严重,什么陕西一带,从去年冬天开始雨水就特别少,今年基本一滴雨没下,甚至连延绥边市的鞑靼人口都比之前暴增,需要朝廷大力扶持……听起来是一副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样子,狮子大开口,要的援助数量也是极大。但是不是真的呢?章敏学可不会从一封奏章来判断,首先,要扶持的时候得把数目夸大,批下来的数字才能说是刚够用,这是绝大多数地方官的共识,同样的把灾害扩大,也是他们的老把戏了;其次,户部需要量入为出,在灾害属实的情况下,要确定灾害的范围,才能确定自己这边拿出多少物资,否则,一样受灾了,就因为奏章到京的速度不同,得到的扶持力度也不一样,被亏待的州县很难不心存怨愤,在如今的□□势之下,说不得就有人揭竿而起,‘反了他娘的,俺们跟着六姐干’!
若是以往,这样的求证注定是耗时长久,光派人去,到那人到站,调查,回京,这里轻易就是二三个月,等中央的粮草运过去,小半年时间都没了,赈灾事实上只能是地方自救,靠士绅的善心,以及流民自己的行动能力而已,中枢实际上不发挥一点作用,久而久之,对地方的统治自然也就浮于表面了。可现在,章敏学只要通过调查报纸,对于旱情就会有个初步的印象和判断:这些小报,讲的全都是本地的家长里短。倘若从去年冬天起真的就没有下雨了,对于收成的恐慌会出现在社会层次的方方面面,很难不在报纸上体现出来。
报纸的用处,当然不止于在灾害规模的推断上,事实上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民生,只需要翻阅地方报纸,便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也是因此,除了锦衣卫之外,其实六部也都有在勤快地收集各地的报纸,只是众人很快发现,收集报纸是一回事,需要的时候能尽快地找到某份特定的报纸,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六部积年的账目保管,历来都是糟心事,库房里充斥全都是不知来去的陈年旧账,由于查账次数少,也就含糊过去了,可这报纸是经常要查阅的,便始终觉得不便,因此六部要报纸,还是经常派人去锦衣卫——“他们那里特科进士多,还有人是送去买活大学,进修过一学期档案学,还去敏朝的档案局实习过的,甚至还上手玩过佘四明穿孔读卡机!”
所谓的佘四明穿孔读卡机,在敏朝这里也只有小范围知名,事实上就是在买地,一般百姓对此也是相当的茫然,只有吏目们,尤其是和统计打交道的吏目,知道它的意义:对于一般百姓来说,统计数据仿佛就是自然而然诞生出来的一样,他们是无法把统计的难度从自己的经验中想象出来的。在他们的思考里,想要知道一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那就去村长那里分男女画个正字,无非是大家跑一趟的功夫,村长更是只需要扫一眼就能看明白数字。那么,倘若县老爷要知道一县的人口,差不多也就是这样就行了,至于一府、一道、一国,也是一般无二,一两个人就能算出来,根本就不值得多费心思去研究。
可只有吏目们自己知道,统计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如果统计工作只管男女的话,或许能办得到,但更多的时候,民政统计涉及到的信息是极为繁多的,从收集到计算、分析,都是极大的工作量,这其中抄录、计算更是非常容易出错,所需要人手之多,需求之繁琐,以至于朝廷往往直接放弃统计,只要知道一个并不精确的约数就心满意足了——反正统治都手段也很粗放,知道的信息太细致,也没什么多大的用处。
这也让很多想做事的官员,囿于信息的不足也压根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甚至是好心办坏事,因为他们知道的数字和实际情况往往大相径庭,而根据虚假数字指定的政策,在实地操作中往往又水土不服了,对于这些实干派官员来说,如何去设法获得真实数据,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高高的门槛了,甚至很多时候,真实信息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以至于很多掌握了真实情况的吏目,还会想办法增加获得信息的难度,以期从中牟利呢。
但是,近年来买地开始试用的佘四明穿孔机,无疑就把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买地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员,设计出了一种精巧的机器,其中的原理,非机械爱好者是不容易理解的。就是工作的方式也有些拗口,一般的百姓可能还不太弄得懂哩。
简单地说,就是先在一张卡上设计1234,4个问题,每个问题又有两个答案,答题的人选1,我就在1上打孔,选2以此类推,这样把4个题目都做完之后,我就把打了孔的卡片送入机器,把若干的卡片全都送完了之后,再按下一个机关,机器便吐出一张总结,上头是这4个问题的答案统计,100个人里,50个人是男,50个人是女,60个人成年了,40个人未成年……在读卡机的总结上,这是用1和2来表示的,只要拥有1、2对应答案的翻译卡,便可以得到一张很精确的表格,省去了计算的功夫。
若是只有100个人,只能设计两个选项,那也罢了,但倘若是可以统计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情况,每个问题的选项可以达到4、5个,可以问10个以上的问题,这个穿孔读卡机,它能发挥的作用那就不可想象了!或者可以这么说,它的出现,让统计局掌握一州数十万人口的真实生活情况成为了一种可能,而这样精确的数据,对于部院官员来说,有多么宝贵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机器,在买地的统计局虽然还没有普遍应用,但已经于敏朝六部小有名气了,尤其是特科官吏,更是对此念念不忘,因为这台机器,对他们的工作是特别有价值的——虽然旧科进士颇有微词,而且还把持着部院的上层大权,但因为选拔方式的不同,特科官吏在六部虽然职位低微,但却已经非常自然地接过了绝大多数繁琐的文书工作。
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优秀,主要还是因为选拔标准的问题。尤其是算学这块,和素质良莠不齐的旧科进士相比,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也已经传出了‘精细、实在、认死理’等一个群体的特点。彼此间更是走动紧密,这佘四明穿孔机,就是某个书吏去买地实习时见识到的,回来在朋友圈里一吹嘘,倒比在买地还更有名,很多人都希望朝廷接下来能买几台穿孔机用——就算佘四明穿孔机,买地不卖,但让佘四明发了大财的‘提花纸带机’,总可以买几台吧,据说这两台机器的原理是差不多的,只是提花机的设计更简单一些,这不正好吗?倘敏朝能仿制出来,岂不也是好事?
不过,敏朝就算想买,买地会不会卖,这就是另一回事了,在买回机器,并且建立起根据穿孔机设计的档案保存查询系统之前,大家要资料,还得从锦衣卫处去找——随着特科兴起,锦衣卫如今的职权也早远超原有的范围了,多少有些特科中心的意思,特科官员三不五时都要派书吏回城去送发公文,便是六部官吏,也不存什么忌讳,再没有什么以和锦衣卫往来为耻的观念了。
“郎中,去年冬至今,关陕乃至山阴、川北的地方报纸,送到京城的一共是七十份,小人把关陕全部、山阴川北接壤处的小报都看了,共计三十三份,其中和旱情有关的约有二十七份,都写了梗概,节略在此,恐怕这旱情竟是当真,而且绵延数道,只是以关陕延绥一带尤为严重,从地图来看,越靠西北旱情越重,还伴有小规模的地动,咸阳知府奏章应该不假,确有其事。”
到了半下午,章敏学派去锦衣卫的小跑腿儿这便回来了,也带来了一个说不上多意外的消息——自然不是好事,但要说为此多嗟叹那也没有,章敏学入部以来,接受到的灾害消息之多,已经让他陷入麻木了。偌大的国土,本就不可能有真正四海无灾的时候,更何况按照买地的判断,接下来数十年北方都是多灾害区,救灾赈灾本就是他的工作,理所当然这就会是个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状态,对此,他早已经是接受了。甚至认为坏消息频出其实不是坏事——这正说明消息还算通畅,中枢衙门还有事情可做,真要是事发了也不知道,知道了也无事可做,那基本也就说明中枢衙门对该地区失去了控制,接下来就该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了。
现在还好,不管用了多少买地的力量,朝廷还能有事做,那这片地方就还是敏朝的国土。章敏学签了公文,也附了节略,写了自己的附言在奏章之后,还打发这小跑腿儿把公文送去内阁,再送两份抄本,一份送去锦衣卫存档,还有一份直接送到御前,这是为了防止内阁将奏章搁置,反而耽误了处置时机,若追究起来,还反怪户部办事延宕——特进士在中朝为官,不得不格外小心,就从这送奏章也可见一斑了。
小跑腿儿也是勤快,袖了奏章,笑嘻嘻地道,“今日倒或许得个巧宗儿——我回来的时候,刚好和锦衣卫信使一车,说是南边大王送了信来,最是这时候,皇爷心情好,没准他老人家一高兴,我也得个双俸赏赐!再赏我们家几百斤冰,这转眼就入夏了,如今天气都热得很,我们家也好度夏!”
章敏学听了,心中一动,笑道,“这人是发疯了,赏你些煤球,马上再进秋了,叫你们过个好冬是有的,赏冰,做梦呢!每年王公大臣都不够赏的,还轮得着咱们!”
和这小跑腿儿说笑了几句,从袖中掏出一个小荷包扔给他,抢了一份奏章,道,“你先去内阁,再去锦衣卫,这一次进城就不必回来了,家去歇着吧!今夜不用你当值,宫里这份索性我亲自去送!”
小书吏得了个荷包,也是欢天喜地,并不计较章敏学抢了他的巧宗儿,或者说,他的目的正在于此,毕竟他一个书吏去内宫送奏章,得赏机会太小,章敏学这牌名上的,去献殷勤才有得巧宗的机会,刚才那般说道,不过是试探上官,顺带着拐弯抹角要好处罢了。这六部衙门里行事,多是如此婉转,其中自有学问,需要耐心品味。
章敏学这里,将人打发走了,自己拿起奏章又看了一遍,只见这奏章,做得是文理密实,论证充分,证据详尽,虽无文采,但在特科标准里可算是花团锦簇了,当下对露脸讨彩多了一丝信心,便从六部值房出来,拿了身份对牌到通往内宫的角门出,登记放行之后,便穿过夹道,走进内宫,果然正好看到几个做买地打扮却留了敏头的人物,匆匆退了出来,心中也是一喜,知道自己这是赶到点了,南方来的信使刚送了礼,皇上应该才看过信王的家信,正是喜欢的时候,好几次六部吏目卡点来送奏章,也都的确得了好处。
这里虽然说是皇帝起居之所,但因为妃嫔无事不来这里,行动禁制不算森严,章敏学拿了身份对牌进来,手里又捧了奏章,还是熟脸,那些大汉将军,护卫太监,都未多做留难,而是挥手让他进去,章敏学正好和买地来的信使擦肩而过,见他们神色略有些狼狈慌张,他微微觉得有些不对,喜意忽而一散,眉头皱起,刚想道,“啊!不会吧,难道这一次信王送来的不是什么好礼?”
正这样想着,脚下步伐却是不好停了,只能往前进入御书房院子,才跨过花廊,章敏学身形一僵,却果然透过小巧院落,还有那紧邻门口的镂花玻璃窗,听到了皇帝大声的抱怨,“信老二这是要气死我啊!居然还寄这样的彩画笺给我,这不是在馋我吗——不行,不行!这小子出门太久,我看他是有二心了,必须我亲自收拾一顿,才能老实!”
“——就这么说定了!朕,心意已决!这一次买活军的定都大典,朕要亲自前往观礼,你们谁劝都没用,这一次,朕是非去不可了!”
第956章 天寿已近,天寿已尽!
“早就说了, 不该让皇爷瞧见那彩画笺的,皇爷本就对买地新都垂涎三尺,常闹着说和新都一比, 这海清河晏园,和买地送来的高级积木, 那个叫什么……”
“乐狗!”
“对, 和那叫乐狗的东西拼起来的小园子,也没有什么不同!真的要看新式建筑, 还得看买地新都——他本就想去新都的几个街区看看,如今这彩画笺一送,自然更加是火上浇油了, 倘若内阁反对,只怕皇爷又要撂挑子,叫嚷着‘天寿已近’,要让位给信王呢!”
“什么天寿已尽?这话又是从何说起?”
“哎,你还不知道呢?那……这话我只和你说了, 你可千万别告诉其他人——你也知道, 六姐是从仙界下凡来的,如今已有饱学先生考据出来了, 说六姐所在的仙界之中, 也要一个敏朝, 也有一个皇爷, 只是那都是数百年前的事情了, 因此便有所谓‘索隐派’,想从仙界那一些课本、话本中,考据出我朝的国祚,包括一些名人的结局。也有不少人依照六姐的一些举措, 猜出了原本在我敏朝之后,是建州女金入主中原……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你也都知道吧?”
海清河晏园内,两个二十郎当岁的中人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其中一人听到朋友这般一问,顿时哂笑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哪有不晓得的道理?你是新来的还不知道,我们日日在园子里当差,买地的报纸都能当天看到,消息之灵通,却非外差能想得到的。我且先告诉你一件事,你知道在那索隐派自己的小报上,常常发表文章的‘自晦叟’,其真实身份是谁?”
“是谁是谁?”
“便是内书堂……某某的外侄,如今在……”
两人捣鼓了一番近侍中人这个小圈子的是非,方才又说回正题,“你既然知道这些,如何不知道皇爷其实也在索隐派内?他是坚信自己早亡的,说似乎七年前,六姐写信让他不要近水,那年本该就是他夭亡的年头,又推算,以国朝当时的情况,本来该是信王继位……是了,这都是多年前的事情了,你进宫也才六七年,这些陈年往事不知道,也是有的。”
“原本,事情过了也就过了,有了六姐,朝中局势也是大变,自从特科起势,皇爷在朝中说话越来越管用,这件事也久不提了。也就是这几年来,政事繁重,特科又逐渐成型,不用皇爷事事扶持,皇爷有了闲空,便重启了怠政之心,把心思转回到爱好上来,也是从那时起,朝中略有不如意,皇爷就常提退位让贤,威胁内阁要把信王从买地接回来登基!自己禅让之后,退居深宫,再不问政事了!”
“既然要退位,那总要有个借口吧,说身子不好,皇爷觉得不吉利,而且也太不可信,因此便重拾了‘年不满七’的说法,认为自己的年号,本来按天命,不满七年就要结束,是幸得仙人关照,这才又续了一段时间,但为人处世也应该适可而止,原本年不满七的,再续个七年,已经是功德圆满,不能再贪心多求了,因此只愿意再多做七年。而‘国不可无长君’,太子如今仍在冲龄,按原本的天命也该是信王继位,因此要传位给信王。”
这件事,两个小中人都是知道的,毕竟御前的口角,对外界来说是机密,但在近人身边并没有保密一说。只是其中牵扯到的一些前因后果,未必能完全知晓而已,这么仔仔细细一解释,方才知道‘天寿已近’这说法的前因后果,即皇帝认为,自己再执政七年,已经是把仙人赠予的天寿快用到尽头了,之后如果还想偷生,便要隐姓埋名,‘如死而生’,否则迟早会被注意到异样的天道收走。而为了尽量保持天命轨迹,还要把信王召回传位云云,也都是从这个理论中发祥出来的。
“之前要修海清河晏园的时候,就是这么闹过一回,内库虽然有钱,但这么大的动静,倘若外朝不点头也没法推进。你也知道,凡是内库要用钱,外朝都是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哭穷哭得厉害,也不碍他们转头自己修水泥小楼,皇爷便说自己要退位,这是修的别宫。如此才把外朝给吓住,这园子才能修得起来……”
说到这里,两个小中人也不免有点同仇敌忾了:“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总之那些外朝官,总是想方设法要人过得不适宜,他们自己暖气烧着,自来冷热水用着,倒不管旁人的死活了!皇城不许改,别宫也不许修,难道便永远和从前一样,一家子分做几处,在城里四散住着么?”
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如今水泥建筑、暖气、上下水,在敏朝民间大行其道已经是事实了。虽然囿于现实条件,京城没能拥有一个完善而统一的下水道管网系统,但大户人家纷纷兴修属于自己的化粪池,拥有自成一体的上下水,这是近年来的热潮。而这些居住条件的改善,除了主人之外,惠及的肯定也有服侍的下人,因此,外朝反对皇帝翻修内宫,不肯在皇城里出现水泥建筑,那最先影响的其实是中官宫女的利益,反而主子们来说,最多是没那么舒服,但还远远说不上是受苦。
上一篇:别人朝我扔泥巴,躺下讹他三万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