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雪酥
她苍老的眼看向谢祒,俯下身去将他拉起来,哽咽道,“三哥儿啊,太婆年纪大了,你这一走,三年五载也不一定能回来,日后与太婆……只怕没有相见之日了?你若是去了,记得多多传信回来,好叫太婆知晓,你是否平安呐!”
谢祒被说得一腔悲苦与不舍又勾了出来,可很快,他还是坚定了起来,重又跪下,重重地给谢太夫人磕了三个头,沙哑地说:“太婆,孙儿日日醉在酒缸里,脑子都浑了,可是昨日孙儿醉醺醺进了一家铺子吃汤饼,却意外被一位小娘子点拨,终于大彻大悟。”
说着,他便将徐霞客、人唯此一生的话,几乎一字不落地又说了一遍,说着说着难掩激动,脱口而出:“那沈娘子虽出身微贱,这心性却比孙儿强多了。她说的那徐霞客双腿都走不动了,却还知晓握笔立书,孙儿不过是断了一只手,还有双腿、还有左手,又怎能继续这样消磨下去?”
“徐先生还在时,曾借太白之诗赠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期望我能做这样的人,可我辜负了他。”谢祒想到老师全家惨死,那只已经使不上劲的手又战栗起来,“以前,我想着自己无能,还不了徐先生的清白,也救不了那二人,只能苟且偷生,惭愧至极。如今,我却明白了,我要完成徐先生的遗愿,更要活下去、爬上去,只有立下旁人无法企及的功业,才能重启这桩案子,徐先生才能有昭雪的一日。躲也是死,避也是死,不如问心无愧,尽心尽力!”
谢太夫人与郗氏都因谢祒这番话而内心震动,以至于没有注意到其他,二人纷纷叫好,将他扶起来,正要拍着他的肩头勉励一番,就听一旁的九哥儿忽然呆呆地问道:“阿兄,你说的是哪个沈娘子?”
“什么沈娘子?”谢太夫人健忘,已不记得了。
“杨柳东巷的沈娘子,”谢祒无知无觉地说,还指了指桌上已吃空的瓷碟,“阿娘也知道,就是那个开汤饼铺的沈娘子,哦,太婆,你吃的蛐蛐饼,咱家买的就是她的手艺。”
郗氏也点头:“原来如此,她说的这些话倒是很对我的脾性,而能说出这样的话,定然也是个难得的通透之人。很不错。对了……”郗氏想起了什么,转过头,看向谢祁,询问道,“说起她,九哥儿今日不是还过去了一趟?九哥儿,你可有与那沈娘子问了办速食汤饼作坊的事儿?如何了?九哥儿?九哥儿?”
而谢祁出神地站在那儿,耳廓发红,一直不曾答话,后来,竟兀自傻笑了起来。
他早就知晓了。
沈娘子正是天下最好之人。
谢太夫人瞧见了,不由摇头晃脑地叹起气:“咱们谢家这是风水不好么?这怎的大孙刚好,小孙又傻了?”
郗氏喷笑,扫了眼小儿子,心底却也暗暗留意。
***
“哈啾!”
被谢家惦记的沈渺,正蹲在自家院子里,与顾婶娘学着如何做“肥皂团”,这刚刚起头呢,竟突然鼻子发痒,打了个喷嚏。
莫不是有人在骂她?
沈渺揉了揉鼻子,继续看顾婶娘捣猪胰,她便也有样学样,努力将已经剔除脂肪和经络的猪胰脏捣碎成泥状。
早上九哥儿走后,她又煮面卖面地忙了一阵,之后便闲了下来。正想出门去割猪头肉。李挑子又忽然来敲门说,外城来的商贾都在传,辟雍书院今儿便要贴榜了!他要去外城等放榜,问沈渺家去不去人。
于是沈渺便忙让济哥儿亲自跟李挑子出城去看榜。
临行前,沈渺特意又将他拉到一遍,弯腰看着他的眼睛,交代了他一遍:“济哥儿,你记得。无所谓的,考不考得上都无所谓,你不必因这一次入学试而否认自个,懂了么?人生路漫漫,不要责怪自己。去吧,看了榜,晚上阿姊给你炖个好吃的。”
济哥儿深吸了一口气,点点头:“我明白了,阿姊。”
沈渺便让他去了。
湘姐儿则带着有余去遛狗了,还没回来。
沈渺出门买了猪头肉回来,又去顾家定下一月要用的酒,结果就看到顾婶娘自个在院子里做肥皂,她站在那看了会儿,便也兴冲冲地表示要学,于是顾婶娘二话不说,将猪胰子和其他中药材都搬了过来,领着她一块儿做。
大宋早已有专门卖肥皂团的铺子了,以前杨柳东巷就有一家做肥皂团的,后来他们家搬走了。但顾婶娘去串门时大概见过几次他们如何做的,这东西实在不难,她回来自己摸索几次竟然学会了,从此她做了不仅自用,还会挑到集市上卖钱。
她还不藏私,没多久,杨柳东巷的妇人都跟她学会怎么做肥皂团了。
沈渺今儿便也成了她的肥皂团关门弟子。
“猪胰子捣好,便加些豆粉、猪油、草乌、无患子、侧柏叶……”顾婶娘一边说一边加,其他材料也都大致用石钵研碎,混在一块儿后,便再次捣烂,搓成团状,再放在阴凉处晒一日便能用了。
果然挺简单的哎。
沈渺好奇地捏着手里还没完全定型的肥皂团,闻起来还有点臭乎乎的。
“别嫌弃丑,咱们这样做,可比铺子里买来实惠多了。外头这样一块,卖三十文。”顾婶娘洋洋得意,“加了无患子,只要沾水搓洗便能搓出不少泡来,拿那泡,扑在脸上和你的头发,这样搓洗搓洗,洗出来极干净干爽,舒服着呢。”
这不就是……手工洗面皂?沈渺抓在手里左看右看,觉着若是将这东西放进模具里一压一切,简直与后世卖得贵上天的手工皂一模一样。
这东西成本也不算很高嘛。
所以上辈子一块手工皂凭什么卖一百多?人家千年前的物价都才三十文!觉着自己被骗了的沈渺顿时愤愤不平了起来。
顾婶娘将肥皂团都摆在簸箕里,忽然瞥见沈渺搁在廊下插在瓶子里的茉莉花,心中一动,想起那日来吃汤饼的书生,低声地凑过来与沈渺耳语:“大姐儿,你老实与婶娘说,是不是有人家看中你了?”
沈渺怔了怔:“没有。”
“真没有?”
“真没有,都是上门来吃汤饼的。”沈渺坦坦荡荡地笑了笑。就连来得最频繁的谢家九哥儿,那人家也是一本正经来谈生意、谈合作的。
哪有什么情愫可言。
和九哥儿谈股份的时候,她险些便脱口而出要五成股了,后来转念一想,一人占一半不好,对等的股权结构,会引发决策僵局,到时候有什么事儿你说东我说西,岂不是总无法达成一致?
还不如让利,她当个有效大股东,也不要参与那么多经营管理方面的事儿,享受红利就成了。
结果她的话在嘴边转一圈及时吞了回去,改要三成,但手已经刹不回来了,后来她便在谢祁不解的目光中,又讪笑着慢慢缩回了两根手指。
而且她又与九哥儿探讨了好多细节,也不知他回去与谢家大娘子商议得如何了。
若真能促成此事,她与济哥儿、湘姐儿便多了一笔稳定的积蓄,生活便更有保障了。日后这家作坊经营得好,她得分红多,以后她的面馆要开分店或是扩大规模,也有了启动资金。
沈渺想得出神,却听顾婶娘还抱着簸箕嘿笑:“这可不一定!你怎么知道人家不是看重你的人,才来吃汤饼的?”
“我是和离过的人,哪会有人吃几碗汤饼便想将我娶回家去呀?”沈渺说是这么说,其实心里高兴得很,恨不得没人来求娶她。她其实觉着这样挺好的,和离一事给她省却了许多麻烦。
顾婶娘却不赞同,左看看右看看,见巷子里安安静静无人经过,这才偷偷和沈渺说:“大姐儿,万不可这样说。二嫁之人何其多?就连大内宫中的太后娘娘,这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不也出身市井,还是个二嫁妇?当初她家中日子过不下去了,她夫君可是将她以几十贯钱的加码就典卖进王府为婢的,如今不也成了太后?[注]”
沈渺还是头一回知晓,毕竟原来的沈大姐儿记忆里没有这样惊人的八卦,她瞪大了眼:“典卖妻子??送去王府为奴为婢??这太后娘娘的前夫竟然比我的前夫还不是个东西!”
“嘘,嘘!人家如今可被认作是先帝的义兄了,还封了乐江侯,算是鸡犬升天了。你千万别骂他,被人听去可遭了。”顾婶娘赶忙挥手,制止她。
沈渺更是撇了撇嘴:“这样的人也能封侯。”
果然世间生物具有多样性。
“总得做做样子,不说是兄长,难道说是太后娘娘的前夫婿?这先帝的脸面往哪儿搁,不过随意寻个眉目来,一件紫衣、一个虚爵便堵了天下的嘴,何乐不为么?”顾婶娘倒是很看得开,“所以我说,你不必妄自菲薄,二嫁又如何?瞧瞧,这天底下最厉害的二嫁妇在大内宫禁呢!”
世上那么多二嫁的,但成为太后的也仅有一个呀!人家那是多厉害的人呐,否则怎能从典妻的天崩开局走到这最高处?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又怎么好做比较呢?沈渺哭笑不得,但心里却很温暖,她知道顾婶娘是宽慰她呢。
两人说着话,一起抱着簸箕去晒肥皂,放好后,沈渺想了想,今儿不如休店歇一日吧?
倒不是她犯懒,而且这段时日太忙碌,对湘姐儿和济哥儿都不曾好好陪伴关怀,是她的失误,不如今儿安安生生吃一顿大餐,再带他们去逛逛夜市,好好玩乐一番!
她便直接关了店门,挂上了歇业的牌子,与顾婶娘道别,回去拿了些银钱,就去菜市挑一只大肥鸡。平日里猪肉常吃,倒是鸡肉好久没吃过了。
不管济哥儿到底能不能考上,沈渺都决定晚上要做一顿好吃的。她琢磨了会子,今儿没有日头,午后一过,风便有些凉了起来。
不如做一顿柴火地锅鸡-嘛?再贴一圈饼子,虽然只是粗面饼,不是玉米饼,但贴在锅上,一面酥脆一面软糯,再吸饱锅里的鸡汁,一定美味。
她说做便做,挑了两只个头大的鸡,回来便杀了,刚要提着鸡脚进屋,忽然就听巷子口传来一阵急切的脚步声,沈渺转过头去,竟是跑得满脸通红、浑身是汗的济哥儿!
早晨沈渺为他扎的头发都跑乱了,随着他奔跑而在风中凌乱着。
“阿姊!”
他实在喘得厉害,弯腰扶着膝盖狠狠地喘气,只叫了沈渺一声便再也说不出话来。
沈渺惊喜地顿住了步子,拎着那只白生生的鸡,立刻转身快步走向他:“你回来了?怎么一个人回来了?李叔呢?”
“李叔…李叔还在后头,我……我等不及了…呼…跑回来的…呼……”
“怎么样,是真的放榜了嘛?”
“放…呼…放了……”
第44章 铁锅炖鸡
济哥儿跑得脸都白了, 胸口起伏得好似拉风箱,沈渺赶忙把人拉进院子里来,忙着要进去给他倒水, 嗔怪道:“起先与你说的那些话, 你竟全都忘了不曾?跑回来作甚,是考中了要紧还是自个身子骨要紧?身子才是革……才是一生的本钱!”
险些把那两个字说出来了,沈渺赶忙咽回去。
刚进了自家的门,不等她去倒水,沈济却忽而转身, 一言不发地把脸往沈渺怀里埋,紧紧抱住了她。
沈渺单手拎了两只肥鸡, 愣在原地。
比起湘姐儿,济哥儿很少与她这样亲昵, 有时湘姐儿扑进她怀里撒娇,济哥儿只会站在一边笑话她羞羞脸,那么大了还腻在阿姊的怀里。
往往这时,湘姐儿只会愈发扬起下巴, 将她的腰环得更紧。
自打她回到汴京,从此参与到济哥儿的生活中,这好似还是他头一回这样情绪外露。
“我考了第六。阿姊, ”他的声音因掩在衣料中,听起来有些闷闷的,实则早已高兴到克制不住想要落泪的颤抖, “我竟考了第六呢。”
没有先生教导、没有同窗激励、没有父亲提点, 他仅有九哥儿赠予的三本旧书,以及那每一个拼命苦读刷题的孤独夜晚。
读到深夜,他也时常在想, 他这样读下去真的有用处吗?这是否只是浪费光阴、在做无用功而已。他像是站在雾里,彷徨无措,既自尊又自卑,即便是面对最亲近的阿姊,也无法将这些动摇怀疑尽数说出口。
无人述说,不知前路,他只能这样满心茫然地向前走,甚至不知自己走到了哪里。
后来,他还是忍不住想寻求阿姊的安慰,像是寒夜中期盼光明的旅人。而他的确得了安慰,他念叨着阿姊说的那些话在床榻上辗转反侧,努力说服自己不要焦心,不要期待,不要为还未到来的结局透支力气……可道理他都明白了,心却还是遏制不住。
直到与李叔一齐往外城去看榜的路上,他的心都如翻滚的油锅,一步一步走得满是煎熬。
到了辟雍书院门口,写满了人名的大榜竟早已贴出来了,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李叔拉着他,费了老大的劲才挤进去。
挤到榜下,他心如擂鼓,几乎不敢抬眼看,于是小心翼翼地从被录取的第一百名倒着往上数,数到第七十名时,他看到了海哥儿的名字,还没看到自己的。
这心便咯噔了一下。
海哥儿背书比他快,写文章也比他有天分,连海哥儿都只考了七十名,那他呢?
他是不是落榜了?
再往上数,数到五十名,还是没有自己,他闭了闭眼,都不敢多看了。李挑子也十分紧张,他不识字,于是只能绞着手指问他:“济哥儿,瞧见狗儿的名儿了么?”
沈济摇了摇头,只好继续往上数。
第二十名了,前二十名的童子已被归入“甲舍”,甚至连书写名字用的墨都改成了鲜亮的朱墨,红彤彤地扎进了他的眼里,第二十名,没有他,也没有狗儿。
第十名了,还是没有。
心都快跳到喉咙眼了,绝望地往上再扫了一眼,他忽然看到了一个红色的“济”字,于是目光立即顿住,慢慢地慢慢地挪了回来,停在那一行。
那高高悬于榜上的名字,就这般仿佛闪着光,撞入了他本已黯然的眼中。
“甲舍第六名,沈济,行二,寓址永康坊金梁桥杨柳东巷……”
沈济身躯骤震,目瞠神恍,不敢相信地一字一字地再瞧了一遍,还踮着脚对了三遍后头的住址,以防是同名同姓白高兴一场。等终于明确了之后,快要蹦出喉咙里的那颗心,却也没有落回肚子里,而是裹挟着一股冲动,要径直地冲出他的天灵盖一般。
但很快,他又把这股冲动死死地按捺了下来,因为他瞥见李挑子叔仍旧满脸紧张地等待着,即便是不识字,也还在密密麻麻的大榜前,来回扫视,试图去辨认上头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墨团。
沈济赶忙认真地重新再扫了一遍榜,从头到尾,的确没找到狗儿的名儿,于是只能很小声地告诉了他。李挑子虽流露出一丝失望,但还是很快便笑了笑:“无妨,无妨,狗儿比你小一岁,明年还能考,再考一年就是了。”
之后二人便打道回府,李挑子去看榜时走得飞快,但如今知晓了儿子没考中的结局,步子便慢了,拖沓着,仿佛每一步都在叹气。
沈济陪他走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了,告了罪,便自个狂奔了起来。
上一篇:我的国外上流家庭生活日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