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 第41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系统 爽文 穿越重生

  这是污蔑,污蔑!

  我真的是得罪了李斯,才逃走,是很正经的理由逃走。

  张苍捶胸顿足,十分后悔自己来到了沛县,收了刘盈这个弟子。

  这哪是弟子啊,这是祖宗!

  可张苍眼光又不错,看出再次结束乱世的希望,说不定真的落在刘邦刘盈这对神异的父子身上。

  无论是仅存不多的良心,和富贵的梦想,都让他不能离开刘邦和刘盈。

  身为老师,他居然被刘盈欺负,连课程都不能自由安排,刘盈想听什么他就得讲什么。

  老师的尊严何在!

  毛亨,浮丘,你们别躲了!赶紧过来!

  为了荀子一门的荣耀,我需要你们!

第22章 刘邦刘盈得赏赐

  每日重复着耕作、读书、习武和玩耍, 感觉只是一眨眼,年岁就过了一半。

  去年的冬季很寒冷,今年的夏季却也炎热。

  此时沛县的水热条件不错,一些水边的沃土甚至能种水稻。

  刘邦家的大部分田地收了粟, 又种上了豆子, 到冬季前能再收获一季。

  仓吏这个小官是不赐田的, 但刘邦当上仓吏后, 沛县令和沛县豪强都慷慨地用自己手中一些好田, 换了刘邦原本的劣田。

  刘邦便也多了一些上好的灌溉田。

  在刘盈的强烈要求下, 这几块灌溉田在春季种上了水稻, 收获后将种下能过冬的小麦。

  秦朝的税赋如果按照《秦律》来收, 不算沉重,沉重的是徭役。

  刘邦成了真正的秦吏, 自家的田地税赋当然是按照《秦律》来征收,没有地方摊派的苛捐杂税。同样根据《秦律》, 徭役可以用钱来赎买。家中种粟种豆的田就足以覆盖赋税徭役, 刘邦便任由刘盈胡来了。

  没想到刘盈这次居然不是胡来。他拖着两位兄长去拜访会种稻种麦的农人,第一次种稻就丰收。

  刘盈又去拜访了编织名匠周勃, 让周勃带他去拜访木匠和石匠。

  几人鼓捣鼓捣, 利用杠杆原理做了个碓床。

  碓床即在地上挖个大石臼,通过手推脚踩来舂米。

  按照刘盈的设想, 这样舂米会节省许多劳力。但事与愿违,以现在的技术和材料, 碓床的个头太大了。

  以前那样拿着石杵舂米虽然累手累腰, 但一个壮年妇女就能操作。

  这碓床嘛,哈,至少需要两三人推动。

  刘盈忙碌了这么久, 做出个没用的玩意儿,他很难过。

  刘邦拍着儿子的大脑袋道:“哪里没用?瞧我的。”

  刘邦对邻里一招呼,十几户人家在里正的带领下认领了碓床。

  妇人和恰好有空的男子轮流操控碓床,碓床“呼呼”地碾啊碾,十几户人家的粟米只用了三日就舂完了。

  一些富裕人家见着碓床很有用,请周勃去他们家也打造一台。

  周勃笑呵呵地抱出刘盈,说这个技术是刘盈想的,生意也由刘盈做。

  刘盈双手抱胸,鼻子喷气,又牛气哄哄起来。

  富裕人家家中多种粟米和水稻,特别是南方传来的水稻,物以稀为贵,乃是他们宴请宾客的珍贵美食。

  碓床不仅能舂粟米,也能舂稻米。不如说,刘盈就是为了吃稻米才琢磨的碓床。

  刘盈做了一圈生意,家里多了几箩筐舂好的稻米。

  虽然都是糙米,大米饭也吃得刘邦全家眉飞色舞。

  淮河流域常种稻,稻米不是稀罕物,韩信蹭饭时偶尔也能吃到。

  今日再吃稻米饭,韩信却觉得味道与记忆中有很大不同。

  刘盈道:“可能南北水土不同?”

  刘肥道:“自然因为这是盈儿辛苦赚来的稻米,一定比寻常稻米好吃!”

  刘盈挠挠头,上翘的嘴角快咧到耳根:“别这么夸我,多不好意思。”

  刘肥道:“不是夸,是事实。”

  韩信也认可:“是事实。”

  刘盈扭来扭去,扭成了藤蔓。

  得意,就是很得意!

  在秦朝这样严格编户齐民的制度下,碓床确实很实用。

  里正一招呼,村人就能凑齐劳动力,替全里的人舂米,节省了许多人手。

  刘邦找了几家熟人试点后,让萧何润笔,写了文书报告上去。

  县令知道刘邦上面有人,何况沛县出了好东西也算他的政绩,立刻派人上报咸阳。

  今年才过一半,刘邦已经被沛县令定为优秀秦吏,年末与其他县的县吏进行考评竞争。

  大秦以十月为一年之首。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再次出游。

  除了仍旧带着最为信任的蒙毅、李斯、赵高,少子胡亥对着秦始皇撒了许久的娇,他便把刚弱冠的胡亥也带在了身边。

  十一月,秦始皇又来到了云梦泽,登上了九嶷山,祭拜了虞舜。

  他乘坐巨船,顺着长江而下,登上了会稽山,祭拜了大禹。

  秦始皇东临碣石,眺望大海,命人刻石歌颂大秦的功德,许下了“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的愿望。

  他看着碑文上“黔首”二字,若有所思,然后再次登上巨船,沿着海岸线北归,沿路在琅琊停留,处理天下送来的文书。

  哪怕是出游途中,秦始皇每日也要处理文书。

  秦朝重农耕,哪怕是一个小小沛县仓吏做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贡献,文书也到了秦始皇的案头。

  此类文书从天下汇总,数量非常多,秦始皇本不会特别在意,吩咐蒙毅按照常例行事。

  蒙毅看了一眼文书来自沛县,多看了一眼上面的名字,笑道:“君上,这个仓吏的儿子,就是当日酒肆里的孝顺孩童。”

  秦始皇伸手,蒙毅将竹简重新递回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摊开竹简,细细看了一遍。

  文书的字迹只能勉强说工整,但行文十分有条理,没有秦始皇最厌恶的废话。

  萧何润笔的文书中,没有提制造碓床的前因,只从刘邦寻几个相熟人家试点开始说起,然后描述刘邦如何让富裕人家先用,又逐步向里正推广,节省了多少人手,节约了多少时间。

  一字一句,全是数据和实例。

  秦始皇严肃的面容上有了片刻的放松。

  看多了伤眼睛的文书,偶尔看到这样一道不废话的文书,真是享受。

  刘邦在文书的最后,提出了用同样的方式共享推广石磨的预想。

  秦朝建立前,权贵已经在家中备有石磨,将粟米磨成粉食用。

  刘邦介绍,石磨也可以磨小麦,将难以下咽的麦粒磨成麦粉。灌溉条件好的田地,种植小麦比种植粟米产量更高。如此能提升农人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这一点是刘盈加的。

  他坚信农人不种小麦是因为麦饭太难吃。连他这样不挑食的人,都对麦饭难以下咽,何况他人。

  “工匠试过用石磨磨小麦。小麦磨成麦粉后会有损耗,不如直接食用麦饭。”蒙毅在秦始皇询问后,回答道,“对黔首,填饱肚子更重要,所以没有推广石磨。不过这位小吏的提议,倒是能在咸阳城里实行。”

  官吏家中有石磨,黔首用不上石磨。但咸阳城里那些不够有钱,但又不缺粮的人,或许需要石磨。

  “不是紧要事。”秦始皇忽视了刘邦最后的提议,只认可了刘邦用碓床节省劳力的构想,“碓床可赏。”

  蒙毅看出君上的心情不错,笑着应道:“是。”

  如果刘邦今年不出错,考评第一,他便把刘邦调到咸阳。

  那萧何也是能吏,也该调到咸阳。至于要赡养父母,他出钱给萧何和刘邦在咸阳购买宅院,让萧何和刘邦把父母也接到咸阳,不就忠孝能两全了?

  这点小事,对他轻而易举。

  刘邦的贤能不一定比得上咸阳众卿大夫,但他和其子每次出现在君上眼前,君上心情就正好变好,这就值得蒙毅礼贤下士了。

  秦始皇仍旧什么都没想,只是稍稍对一个人感兴趣,然后睡一觉就忘。

  他每日要烦恼的事太多了。

  蒙毅再次帮秦始皇记住了刘邦这个人,期待下次君上听到刘邦消息的时候,再次展颜。

  文书递往秦始皇案头时,刘邦已经在老家丰邑推广石磨。

  不止王陵,一向和刘邦不对付的雍齿也站在刘邦这边,主动出钱给村落安装石磨。

  刘盈还提出了风车和水车的构想,王陵和雍齿都派了家中的工匠琢磨。

  沛县的风不大,河流倒是有好几条,水车的构想很好实现。

  刘邦说,等水车琢磨出来,就把功绩给王陵和雍齿,让兄弟也升个官。

  王陵和雍齿此次意见很统一。

  他们希望刘邦继续高升,升到县令,甚至比县令更高的官职,才能带着他们这帮兄弟往上爬。

  石磨在丰邑乡间推广后,刘盈带着兄长们下乡送食谱,教他们面粉的食用方法。

  现在已经有用粟粉做的面食,刘盈不过是把粟粉改成面粉而已。

  王陵和雍齿出钱,购买了许多麦粒磨成麦粉,帮刘盈做成面饼。刘盈分发了一通面饼后,村人们就接受了小麦的新吃法。

  一些田地不多的农人,迅速将下半年该种豆子的地,换了一半种成麦子。

  “麦子虽然收得多,但麦饭实在是难以下咽。”一位农人把今早母鸡刚收的蛋,塞进刘盈背着的小箩筐里。

  刘盈送他们饼吃,这些农人只要手头有点东西,都会塞给刘盈,说是“买”。

上一篇:凤鸣朝

下一篇:返回列表